04.25 軍巡捕?這是什麼玩意兒?原來這樣

軍巡捕?這是什麼玩意兒?原來這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專業消防隊伍的國家,早在北宋年間就建有消防滅火機構,當時稱“軍巡捕”。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一片繁榮景象。城中商賈雲集,全國各地商人攜帶商品薈萃京師,沿街商號店鋪櫛比鱗次、毗連無隙。隨京城不斷擴大、商號增多,隨之而來的是火災頻頻發生。由於“京城內屋宇接棟連簷,火種之患即起則蔓延難滅貽害無窮”。公元1015年4月天儼宮中起火,漫延至內藏庫、朝之殿、崇文院、秘書閣等宮禁重地,火場一片狼藉,損失慘重,於是汴京如何防火滅火的問題,刻不容緩地擺上了北宋統治者的龍案。

公元1023年,北宋仁宗皇帝登基,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撲救火災,朝廷在京都建立了第一支專業消防隊伍。

北宋的消防隊伍是軍隊編制,由軍隊中抽調精幹官兵組成,約有1500人,建制嚴密,防火滅火措施得力。消防隊以“軍巡捕”為單位,遍及京都各地。據史載:汴京城中每坊巷300步許有軍巡捕房一所,捕兵50人。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藝高膽大,責任心強。他們主要任務之一是“夜間巡查”,督促居民熄燈、滅火,消除火災隱患。軍巡捕房備有單獨的房舍和眾多的消防器材,如大小水車、水桶、梯子、大叉、大索、斧、鋸等,並在院中設有高塔稱“望火塔”,塔上旦夕有人張望,以便及時發現火情。

軍巡捕?這是什麼玩意兒?原來這樣

軍巡捕除了“夜間巡查”外,還有3項任務:一是登高張望發現火情;二是報警;三是組織人力前往救火。望火塔上5人一班,居高臨下,四面張望,從不間斷。一旦發現火情即發出警報,並報捕中駐兵首領立即派人前往救火。在救火中,各支軍巡捕密切配合,有的警戒火場維持秩序,有的搶救人員、財產,有的運水滅火,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故每遇初起火災治滅迅速,不勞百姓,甚得民心。”對在搶救火災中忠於職守的軍士,上級給予搞賞以示褒獎,受傷者給予全力救治;對翫忽職守、退縮不前者按軍法治罪,救火中對部屬治理不力者追究軍巡捕首領之過。

北宋時期京師對火災防範也很嚴格。為了有效防止火災,朝廷命令實行嚴格燈火管制,規定夜半時分必須全城滅燭,遇有人家祭祀在深夜焚化紙錢者,必須事先報軍巡捕房,以免產生誤會。

軍巡捕?這是什麼玩意兒?原來這樣

公元1131年宋高宗南遷臨安(今杭州市)為都,消防機構更趨完善。據《宋史》介紹:臨安官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坊巷每1500步置一軍巡捕房,後改名為“防隅官房”,消防官兵稱“防隅巡警”或“防隅軍”,消防官兵增至250餘人,規定了報警信號、報警方法。倘若白日發現失火,“望火塔”上官兵用旗指方向,用旗的數量顯示失火的不同地點;若是白日宮內失火,用3面旗同時搖晃,宮外失火用2面旗示搖指火災方向,城外失火則用1面旗指之;夜間失火,“望火塔”上升起3只大紅燈籠表示皇宮內失火,升起2只紅燈籠表示火災在宮外,升起1只紅燈籠表示失火地點在城外,方法簡單而有效。

“軍巡捕”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先的專職消防機構,其創建之早、組織之嚴密、器械之眾多、效率之高,都在世界消防史上獨領風騷,首屈一指。

軍巡捕?這是什麼玩意兒?原來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