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1

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返回三亞 南海海試獲圓滿成功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深海勇士”號返回三亞

6月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

不僅如此,潛器搭載了各年齡段的乘客下潛,其中82歲的汪品先院士,乘坐“深海勇士”下潛至1400米,成為世界下潛科學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顯示出潛水器優秀的實戰能力、以及潛器團隊高效默契的合作能力。另外,本次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的圓滿成功,也為“深海勇士”11月前往西南印度洋進行海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世界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線粒體移植嬰兒”圖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6月1日稱,世界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已於近期順利出院。這一新技術幫助一位原發性不孕母親成功受孕。

在經歷兩次失敗的試管嬰兒助孕治療後,為突破原發性不孕這一難題,梁曉燕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共同合作,利用“卵母細胞內注射自體骨髓細胞線粒體”技術,為小美改善胚胎質量,讓這位母親成功受孕,最後順利誕生了世界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

梁曉燕介紹,線粒體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細胞糖類、脂肪、氨基酸最終都在線粒體中氧化並釋放能量,可謂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卵母細胞內注射自體骨髓細胞線粒體”這一技術,是通過提取產婦自身骨髓細胞內的線粒體,並注射到胚胎內,可以改善胚胎髮育質量,提高胚胎存活率。

3

全球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研究人員拿著染色的眼角膜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英國科學家以供體幹細胞、藻酸鹽和膠原蛋白為原料,創造出一種特製的“生物墨水”,並首次採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人眼角膜。這意味著,人類未來可獲得無限供應的眼角膜。當然,這種眼角膜用於移植可能還需假以時日。

紐卡斯爾大學組織工程學教授車康恩(音譯)領導的團隊在近日出版的《實驗性眼研究》雜誌上報告稱,他們將健康人士捐贈的眼角膜幹細胞(眼角膜基質細胞)與藻酸鹽、膠原蛋白混合,製造出一種能用於3D打印的“生物墨水”,隨後使用一臺廉價3D打印機,將生物墨水成功擠壓成同心圓,最終形成人眼角膜的形狀,整個打印過程不足10分鐘。而且,研究表明,幹細胞可以繼續發育。

車康恩表示:“全球很多團隊都在努力研製理想的生物墨水,希望使這一過程切實可行。我們的‘秘密武器’是藻酸鹽和膠原蛋白混合而成的凝膠,其可以保持幹細胞的活力,同時產生足夠堅硬(可以保持其形狀)又足夠柔軟(可從3D打印機的噴嘴擠出)的材料。”

研究人員也證明,他們可以通過掃描病人的眼睛獲得數據,快速打印出大小和形狀合適的眼角膜。

4

基因交流是牛屬物種馴化的重要手段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藏黃牛

牛是人類的老朋友,它們在數千年來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牛屬動物中的很多關鍵科學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大規模基因組數據,最新闡明瞭基因交流在牛屬動物的馴化以及環境適應中的重要作用。

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研究員、吳東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分佈在青藏高原上的犛牛與藏黃牛之間存在顯著的基因交流。在家牛中,受選擇作用影響,與毛色相關的基因通過交流被導入到了犛牛基因組中,部分藏黃牛基因組中的低氧誘導通路基因則又從犛牛中獲得,這也意味著藏黃牛通過“拿來主義”,從犛牛中快速獲得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遺傳變異。研究結果表明,基因交流是物種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野生物種馴化的重要手段。

5

迄今有鱗動物最古老“祖先”認定

科技快報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首例“線粒體移植嬰兒”出院、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

▲有鱗類動物最古老“祖先”的化石標本。圖片來源:《自然》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科學家確定了所有有鱗動物的最古老“祖先”,其生活在中三疊紀——大約2.4億年前,在爬行動物歷史中處重要位置。該研究同時認為,有鱗動物的起源和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分化,可追溯到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前,即約2.52億年前。

有鱗類動物是陸地脊椎動物種類最多的類群之一,包括現今蛇和蜥蜴在內的動物類群。然而,到目前為止有鱗類動物的內部系統發生關係一直存在許多爭議,更重要的是,人們一直未能清晰地理解這一類群的起源——因為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記錄,與人們估計的起源時間之間存在7000萬年的空白;在有關爬行動物系譜圖的研究中,有鱗類動物代表不足;而解剖學和DNA研究提供的最新演化歷史也存在衝突。

此次,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研究人員提阿戈·西摩伊斯及其同事重新檢查了之前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發現的名為“Megachirella wachtleri”的化石,並將其重新分到包含有鱗類動物的更大範圍分類——鱗龍超目。他們使用高分辨率CAT掃描儀,揭示出了化石骨架中以前未被注意到的特徵,包括一個小的下頜骨——只見於有鱗動物。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組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化石與現存爬行動物數據集,以評估這塊化石在有鱗動物歷史中的位置。

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是已知最古老的有鱗類動物譜系成員,比侏羅紀時期已知最早的真正有鱗動物早7200萬年左右。這一發現有助於填補我們對於有鱗動物和其它爬行動物起源的認知空白,表明它們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前後就開始分化。這一事件可能為爬行動物譜系內的分化創造新的機會。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