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存款和理財有什麼區別?

媒眼看社會


存款,其實是指存錢到銀行,受到存款保險保障的,存款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種類和定期類型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個人通知存款、智能通知存款、大額存單等,辦理定期存款沒有手續費。保本的。

理財,其實是指投入銀行的產品,或者銀行代銷的產品。人民幣最低申購金額:5萬元或10萬元。雖然不保本的,但是風險較低。收益率較高。


立馬財經


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之間的博弈一直都是不分伯仲,有的人願意存款,理財產品收益再高他始終不為所動,有的人覺得存款太老套,理財產品收益高,收效快,下面創新公元就來簡單談一下兩者的長短處:


第一,銀行存款的優缺點。銀行存款安全性非常強,利率穩定,收益有保證,風險係數特別小,是現在中老年客戶一直都很青睞積蓄資金的方式。美中不足的是存款利率太低,收益非常少,品種非常單一,只有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定活兩便、通知存款、活期存款四種選擇。


第二,理財產品的優缺點。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真是叫人應接不暇,銀行理財、P2P、支付寶、基金……這些產品預期收益都非常高,收益見效快,只是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有些產品按照年化利率計算收益,有虧本的風險。




第三,個人還是建議存款有有,理財有理。堅持雞蛋放入兩個籃子裡,不要一邊挑,這樣既可以減小和防範風險,也能保證安全基礎上儘量多一些收益。存一些定期存款,然後選一些貨幣型理財產品,還是非常適合的。


寧可存款也不理財的客戶,一個原因是厭惡風險,求得安全穩固,另一個原因還是對理財產品不瞭解、不接受,害怕購買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而遭受損失。其實不管是存款客戶,還是理財客戶,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因為一時衝動強求選擇。


財富公元



大家好!我是龍門山財經~~

從宏觀層面來說,凡是以財富保值增值為目的打理財富的行為,都稱為理財行為。按照理財行為性質又分為金融性和非金融性理財。所以,居民個人儲蓄存款以及企事業單位存款,也是一種金融性理財行為。但當我們具體細分兩種行為,或定格為不同產品和手段時,二者也就會凸顯出差別。這就是我們日常說的存款產品和理財產品,這是一種狹義而通俗的稱呼。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安全性存在差異。按照央行頒佈《儲蓄管理條例》、《商業銀行法》以及《人民銀行法》規定,存款到期必須保證本金,並按照約定支付利息。而理財產品原則上是不允許保本的,其收益也浮動的,處於一個區間。雖然目前銀行或其他理財平臺還存在保本型理財產品,但這是暫時的,不合規的。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會+國家外管局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金融機構不再保本兜底。其次,還體現在是否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按照《條例》規定,存款被納入保險範圍,即使銀行破產,50萬以內的本金和利息會得到全額賠付;而《條例》明確指出理財產品不屬於被保險對象,銀行破產時不會賠付。其他類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當平臺破產時,只能根據《企業破產法》給與一定的和有限的賠付。



02

在效益性上也有差別。由於存款的低風險性,以及金融機構資金實力強,管理規範,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有國家信用背書等諸多因素,表現出其籌資成本相對較低,即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最多上浮40%,收益較低。而理財產品由於其風險較高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收益一般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息。

03

流動性不同,主要表現在支取靈活性方面。銀行存款即使是定期存款,也可以做到隨到隨取,當場兌現;而理財產品特別是封閉型產品,都有封閉期,在封閉期內不能贖回。即使是開放型理財產品,也有最低持有天數規定,比如1天或7天等,但收益卻常常低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況且理財產品一般不是T+0到賬,而是T+3到賬。有人說,餘額寶就可以做到,但據最新可靠消息,貨幣基金因其潛在風險較高,T+0已經受到監管層關注,即將被強制整改。



04

二者的其他區別。

存款的增值部分叫利息,理財產品的增值部分叫收益;

存款只需要有效身份證件即可辦理,理財產品還要接受風險測評,並簽訂協議,承諾自擔風險。

存款利息固定,理財產品收益是浮動的區間。

存款只能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理財產品除銀行外,其他互聯網類金融機構也可辦理等等。

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持續關注【龍門山財經】,專注銀行金融社保觀察與分析,謝謝你的閱讀和點評!


龍門山財經


存款跟理財有幾點不一樣的地方:

1,流動性不一樣。存款流動性高,活期存款隨存隨取,定期存款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提前取回,只是收益會少一點而已。而理財產品只能按照合同上的日期來取回,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提前贖回的,就算特殊情況下能終止合同把資金贖回,本金都會損失一部分,得不償失。


2,風險不一樣。存款風險很小,只要銀行不出現什麼大問題,基本上存款是風險最低的。而理財產品則不一樣,理財產品投有時候可能資的目標標的密切相關,有一定的風險,有可能無法兌現預期的收益,嚴重的話有些連本金都會有損失。

3,收益不一樣。存款的收益比較低,理財產品收益比較高。存款的利息是按照央行的規定來支付的,現在定期存款最高才是2.75%,活期存款更低,只有0.35%,而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一般都在5%到7%之間。因為理財產品是拿來投資的,所以收益比存款的要高一點。


願世界充滿真愛


我來幫你解答這個問題吧。我們平時再去銀行存款的同時,銀行給我們出具存摺、借記卡以及存單等作為我們存款的憑證。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我們有事急需用錢,可以拿著存單去銀行提前支取,只是得到的是什麼活期的利息。
銀行的存款利率,是我們在存款前就知道的。比如現在的銀行三個月存款利率是1.35%、半年是1.55%、一年是1.75%、兩年是2.25%、三年是2.75%。但是購買理財產品時候的利率並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上下浮動的。所以理財產品在銷售的時候往往都是說“預期收益率”,因為與最終實現的收益率還是有差距的。


理財產品的收益最後具體是多少,誰也說不準的。現在銀行還有一種固收類的理財產品,也就是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還有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以及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所以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睜大眼睛好好看清楚。
銀行的存款如果不到期我們可以提前支取,而理財產品是不可以的,必須到期才可以取出來。我們平時去銀行存款只要帶著本人的身份證基本就可以搞定了,也就是所謂的身份驗證,而如果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話,還要按照規定進行測評看看是否符合購買該款理財產品的要求,並且必須簽署相關投資文件。當然如果是在網上購買理財產品的話,除了風險評估以外,還是比較簡單的。以上大體就是存款和理財的一些區別!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就請加關注我,評論、轉發、點讚我會竭盡所能的來幫助您。如果你有不同的建議和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是千禧西紅柿!


千禧西紅柿


存款是理財的一種方式,理財的種類不止存款一種。

舉個例子,小米是手機品牌,但是手機品牌不止小米一種,還有華為,魅族等等。就是這個道理。

存款只是理財的最基本的方式方法,也是長久以來,人們最常用的一種理財方法。存款是目前看來,最安全,最保險的投資理財方式,但是利率較低收益較少,所以大部分人們只是將一部分錢存到銀行,雖然收益不高,但是相比其他高風險的投資方式,保住本息是沒有問題的。


而理財的其他方法有很多

比如,債券,股票,基金,期貨,外匯,P2P,貴金屬投資等,都是人們理財的方式方法,這些理財的手段,相比存款來說,風險更高一些,但是收益率也更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風險、高收益。

但是有些理財產品看不適合某些人,比如外匯投資對硬件的要求很高,還對投資者的金融分析能力提出了考驗,不僅能洞悉國際金融形勢,還要快速做出相關的分析,其所耗的時間和精力都超過了普通投資者可以承受的範圍,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不太適合。

而貨幣基金一般年化收益率在3.5%到5%之間,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比同期銀行存款要高不少,相對來說風險很小,收益穩定。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以及對以上產品的瞭解水平、理財能力進行選擇。

我是禪壹,希望回答能給你幫助。本人擅長炒股,入市近20年,有豐富的炒股經驗和實戰技法,也歡迎大家關注,一起交流,分享大牛股!


禪壹


存款和理財的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銀行存款屬於剩餘財富的一個存管的地方。目前在我們國內存款也是有利息的,而在某些發達國家,你的存款是時要向銀行支付會員的,並不是銀行向你支付利息。而投資理財是一個為了獲利而投資的一個舉動,要賺取到高額的投資回報是有風險存在的,這完全取決於銀行存款的本質意義。所以說,投資理財和存款是有區別的,而且是非常明顯的。之前的投資理財還是有保本保息的。誰知道。社會的進步和投資投資者的成熟,目前保本保息的產品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投資者如果要做一個理財投資的話,應該到正規的公司裡去做產品,比如也好,或者直接到保險公司,而不要去到一個個人或者一個所謂的某個企業有資質的種種五花八門。而不知道你看中的是高額的利息,而他們卻看中了你的本金。國家在宣傳方面也是非常。普遍的。同時理財安全第一,正規公司。


地平線建倉者


其實存款就包括在理財裡面了,理財是廣義的,記賬、存蓄、保險、投資都是理財。應該是說存款和投資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存款風險基本等於零,收益固定。而投資風險不確定,可高可低,收益亦不確定,但同樣的本金肯定比存款利率高。這可能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吧。


大佛聊理財


就本質而言,沒有區別,因為存款本事就是理財的一種方式,或者說存款是理財產品的一種。所有的理財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對沖通貨膨脹的風險,因此理財概念的保值絕不應該是財產的賬面價值。


星空望盡


理財是一種對財富的處置方式,存款只是其中一種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