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花鸟图》

《花鸟图》轴,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63.7厘米,横32.3厘米。此图笔法精工细腻,色调绚丽多彩,造型写实生动,注重描绘禽鸟翎毛的质感、花叶的阴阳向背以及明暗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西洋花鸟写实画的风格。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恭画。”钤“臣世宁”白文印、“恭画”朱文印。有“乾隆鉴赏”印及清内府鉴藏印七方。《石渠宝笈》著录。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嵩献英芝图》

《嵩献英芝图》轴,清,郎世宁作,绢本,设色,纵242.3cm,横157.1cm。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光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图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画家们经常用以为人祝寿、祈福。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并不单纯将花和鸟作为植物和动物来加以描绘,而是赋予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种喻意,也就是说寄托了画家或观赏者的理念和感情。很显然,郎世宁画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颂、祝福的意思,画幅的名称“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喻意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等。

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当我们得知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时,那么这幅《嵩献英芝图》轴的内容和含意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幅专门为皇帝“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而画的祝寿图。作为一个外国画家,在清朝的宫廷内供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完全要按照中国的习惯行事,这就是宫廷画家的职责和工作。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果亲王允礼像册》

《果亲王允礼像册》纸本 ,设色,纵31.5cm,横36.7cm,故宫博物院。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白鹰图》

《白鹰图》绢本,设色,188.9x97.9cm,故宫博物院。此幅画高岩垂瀑,一白鹰棲于苍松之上。鹰用西洋画法,讲究明暗,造型精准。山水树石则用中国传统画法。是郎世宁中西合璧之精品。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 聚瑞图》

《 聚瑞图》轴,绢本设色,纵:173公分,横:86.1公分。题识:“聚瑞图。皇上御极元年,符瑞迭呈。分歧合颖之谷,实于原野;同心并蒂之莲,开于禁池。臣郎世宁拜观之下,谨汇写瓶花,以记祥应。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海西臣郎世宁恭画。”此轴画卷描绘一青瓷瓶中插有一茎两穗的粟米及一蒂二苞的莲花等祥瑞植物,画面右上方仿宋体题识,画中描绘的题识中所写的“和颖之谷”与“并蒂之莲”均被视为是应验统治者懿德的祥瑞之兆,是宋元以来象征圣人治世的画题,也是画作取名“聚瑞”的缘由。

画中视点设于三分之二幅水平位置,让观者得以看到瓷瓶口内侧,又以白色颜料画出高光,增强了瓷瓶的立体效果,瓷瓶与台北故宫藏雍正仿汝釉青瓷弦纹瓶体制相近。针对植物,郎世宁更擅长运用色块表现物象立体凹凸以及明暗光影。整体敷彩微妙精致,为物象添上有如自体内在发光般的质感,是郎世宁透过中国母题驾驭西法的绝佳呈现。作品纪年雍正元年(1723),为郎世宁最早纪年作品,上海博物馆亦藏有雍正三年相同题材的作品。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神骏图》

《神骏图》可使我们领略到郎世宁画马艺术之天纵风韵。郎世宁擅画马,风格卓然一家,他的马画颇有杜甫口中的“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境界。这幅画线条坚实有力、流畅自然,一丝不苟地层层熏染,再配以油画独特的色彩运用,整幅画显示出了一种当时中国画从所未有的艺术魅力,更带给世人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画中三匹膘肥体壮的马姿势各异,俯首嬉游,自由舒闲,栩栩如生,神气毕现。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运用了光影效果,画面中事物的立体感均十分强,在线条上用笔细腻,充分展示了他的西洋油画功底及中西结合上做到的统一与和谐。

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新体画

《三羊开泰》

《三羊开泰》纸本 设色,横60厘米 纵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画风中融合特殊中西笔触,尤其是运用写实画派光影透视技巧,郎氏画作特别讨喜尤受皇帝欣赏。三羊开泰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其谐音而已。根据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拿“三羊”来代替“三阳”,除了“羊”与“阳”两字谐音而外,也还有寓有更隐蔽的深层的文化含义。

关注工笔小强,后续更新更多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