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崇禎明知道明朝氣數一盡,為何不南下?

在下紫薇


明朝的"兩京"一直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北京作為首都,南京作為備用都城,從準備上來說,崇禎是可以南下南京繼續備戰的。但此時的崇禎已經內憂外困,南下機會已經錯失。筆者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民族氣節和道德祖訓的制約

黨爭內耗是明朝後期非常嚴重的政治問題,並且已經延伸到民族大義和國家危亡的主題上。崇禎能作為君王,自有一定過人之處,自松錦大戰後,清軍攻勢減緩,南方闖王還在積極北上,在地理上看,北京已經處於南北夾擊之下。遷都成為最大也最有利的選擇。此時東林黨開始從中"攪局",發出口頭大論。翰林學士李明睿密柬建議遷都南京,保存大明血脈。崇禎礙於祖訓反覆猶豫,又召開廷儀,當值守鋪陳演極力反對,任由李明睿如何勸說也不以為然。同時群臣也堅決反對,認為留守理應保護江山宗廟社稷。這其實是拖延之法明後期,大量官員已經做好了反叛的準備,只要闖王或者清軍入京,就立即迎新主子,可以說崇禎的大明內部已經腐爛不堪。在"天子守國門"般的強烈民族氣節和大量固化的道德仁義下,再加上群臣反對,同時崇禎也沒有發揮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去單獨做決定,最終南下遷都之事錯過。1644年2月底,李自成攻破太原,北京危在旦夕!


二、崇禎喪失朝廷內部支持,人心已散

團結就是力量,放在古代這句話一樣成立。強大而團結的中央政府是一個王朝統治的根本。但1644年的崇禎已經沒有了這個基礎。在遷都問題上,左督御史李邦華提出一個頗為令崇禎吃驚的建議:崇禎皇帝繼續留在北京抗敵,太子朱慈烺南下去南京。可以說這是一條毒計。因為誰都知道,北京遲早要被攻破,明擺著崇禎必死。這也說明,這些議事的大臣已經對崇禎在心裡就不打算支持,難道這些大臣就不明白滿口道德綁架是無濟於事的嗎?他們明白,而且非常明白。最後這件事也不了了之,崇禎不願意留守,大臣們見狀,就主張整個朝廷留守北京,實在全為各自利益所為。崇禎代表的明朝的利益,已經不再是群臣考慮的重點。


三、南北夾擊,崇禎南下線路並不好走

要遷都,自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運送,但是此時北京周圍並不和平。北邊清軍還在進攻關寧錦防線,強大的關寧錦防線一時無法被攻破,自然相對穩定,但南方的李自成已經呈現勢如破竹之勢。1644年3月初,大同府陷落,北京門戶大開。明軍南方的主力損失慘重,已經沒有招架之力。加上南方的饑荒、流民、災害頻發,實際上崇禎南下路線,沿途所到之處都有可能遇見李自成的勢力,而且明軍沿途是否還有能力保護崇禎,也是未知數。群臣甚至可能在沿途擁立太子繼位也不是沒有可能。對於崇禎而言,出了北京未必就好走。最終北京城破,崇禎自縊。


總得而言,崇禎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儘自己能力了的,奈何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號,崇禎一樣不佔,南下遷都之事,也在三次議論中最後沒有結果,只能無奈繼續駐守北京,煤山自縊。


靜聽竹林風


崇禎完全可以效仿趙構,把明勢力南下,憑藉長江天險防禦,南方多水路,北方人不習水戰,先存半壁江山,以後再圖反攻,為啥崇禎帝不選擇南下,而是走向煤山自殺呢?應該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家皇帝的性格使然,明王朝是一個比較硬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都城被攻破,做皇帝的要與都城共存亡,未免羞辱,還是自殺吧。其實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王朝還很有實力,左玉良還手握八十萬大軍,若是崇禎南下,南明王朝不會群龍無首,用長江天險,可保半壁江山,也許崇禎帝也想到了,只是不想苟活。

二、心灰意冷,哀莫大於心死,國內到處農民起義,邊關滿清入境,再加上天災,連年乾旱,好多地方顆粒無收,大明滿目瘡痍,崇禎帝想起自己登基以來勵精圖治,無時無刻不為社稷出力,比他之前的皇帝努力多了,為啥大明還要毀於我之手,崇禎實在想不通。其實,末代皇帝是最難乾的,你越想勵精圖治,亡的越快,就如同病入膏肓的人,經不起折騰了。

三、已無可用可信任之人,崇禎手下猛將不少,如袁崇煥、孫傳庭、賀人龍等,但崇禎帝疑心重,猜忌手下,弄的是死的死,降的降,到頭來人才不敢靠近崇禎,因為跟著崇禎帝隨時會腦袋搬家,從北京城破,無人勤王就看看出來了。

總的來說,崇禎帝選擇自殺而不選擇南下,有其性格原因,也有外部環境原因,只能說崇禎帝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饕餮中國


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率起義軍攻佔紫禁城,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以殉國,好多人都有如此疑問,明朝在南方的明明還有百萬之眾,即使在明朝開國之都――南京,尚有備用朝綱機構,崇禎這個好面的皇帝為什麼不南下呢?即使和南宋一樣,最起碼能分庭抗拒,平分天下!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而且第一次提出南遷南京的是崇禎帝自己,崇禎十五年底,關外清軍在取得松山戰役的勝利後,連續深入作戰,攻陷真定、河間、海州等地,至第二年春,清軍北迴,無論是金銀珠寶、勞力牲畜,可謂是滿載而歸。這個節骨眼上,內部李自成圍困開封,三路明大軍居然沒有解圍,反遭大敗,崇禎帝傻眼了,連夜召會商議南遷事宜,這其中就包括首輔周廷儒。



不料消息走漏,崇禎的哥嫂懿安皇后張嫣力勸崇禎坐鎮京師,再加上清軍北迴,孫傳庭和左良玉的軍事力量,局勢稍微緩和,這南遷的事宜也就被擱置一邊。但時至十月,即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潼關,陝西淪陷,孫傳庭這一死要了大明的老命,左良玉將在外,崇禎已經使喚不動,東北吳三桂又不能輕易撤回,還指著他在東北阻擋抗擊清軍呢,這一次又把崇禎逼到南遷的份上了,可是朱由檢這個皇帝很好面子,自己不提,說“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可是東林黨那些傢伙們心知肚明,你皇帝假裝不願南遷,我們也不給你臺階下,他們也是害怕南遷以後重演土木堡英宗事件。崇禎眼看這手底下東林黨大臣玩盡權謀手段,南遷又被擱置。 崇禎十七年二月,左中允李明睿朝堂公然提議,建議南遷南京,留下內閣臣輔助太子留守京師,崇禎內心暗自欣喜,內閣首輔陳演又反對,此事不成,左都御史李邦華提議“皇上不南遷,宜令太子諸王居舊都,”事中時光哼竟又站起來反對,氣的崇禎一頓大罵“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最後一次商討,崇禎以“國君死社稷”脅迫眾臣堅守北京,眾臣卻又支持太子南遷,崇禎恨的咬牙,決議死守京師。

從此,南遷再無可能。以至於後來還有兩次南遷事宜,均以流產,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崇禎死要面子,如果堅持南遷,也會沒有問題,尚有翻盤機會。怪只怪君臣已二心,哪有的一致對外?!更何談逆轉?!真是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罷!


蘭陵郡主


崇禎是有南遷的打算,沒有成行其原因有二:

  • 1.群臣為了私利阻撓;

  • 2.崇禎性格原因造成。

一、醞釀南遷

崇禎早有南遷的打算。崇禎十五年十一月,清軍由牆子嶺入關,短短數月破薊州、真定、河間、臨清等多地,大肆擄掠,所至殘破。其聲勢震動京師。當時崇禎命周延儒督師禦敵,臨行前也他秘密商議南遷的事情。這是最早見於文獻的南遷之議。由於天啟懿安皇后反對,崇禎放棄了這個想法。

崇禎十七年初,在李自成進軍京師前夕,形勢已經很危急了,此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少詹事項煜,以及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都尉鞏永固等人,有的主張明崇禎“南遷”,有的主張崇禎留守北京,讓太子朱慈烺先行。

李邦華主張,皇帝留守,太子南下。他建議崇禎,效仿仁宗駐守北京,宣宗朱瞻基在南京監國的做法。崇禎心動了,將這個主張拿出來和群臣商議,沒想到的是,遭到了給事中光時亨等多數大臣的反對,光時亨認為,太子去南京監國,我們這些大臣怎麼辦?很多大臣附和光時亨的反對意見,崇禎見群臣反對,無奈地說,我不是亡國之君,你們卻是亡國之臣。說完,便拂袖而走。可見崇禎對光時亨等阻撓南遷的諸臣十分不滿。

李明睿則主張明全部南遷,他在一次被崇禎召見時說:“現在形勢危急,陛下要做長遠打算,只有南遷可以緩解目前的危局,剿滅亂賊可以從長計議。”

三月初四, 駙馬鞏永固建議崇禎趕緊南遷,此時如果走,崇禎還是有機會的,然而崇禎依然下不了決心,加上群臣阻擾, 崇禎坐失了南遷的最後機會。

二、南遷為什麼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呢?

就崇禎帝本人來說原因有二:

1.無膽無識。 崇禎從心裡來說是想南遷的, 卻又怕承擔一個逃跑的皇帝的名聲,在二者之間, 搖擺不定。當斷不斷, 此乃無膽識之表現。

上意非不欲南, 自慚播越, 而遺恨於後世, 將俟舉朝固請而後許。——《綏寇紀略》

崇禎曾多次言稱“文臣個個可殺”,可見崇禎對這幫大臣恨入骨髓。明朝後期,無論社會風氣還是官場風氣,都已經敗壞,崇禎時期發展到頂峰。大臣們除了口頭上大講特講仁義道德外,提不出任何有操作性的策略應對當前形勢,他們只會趨炎附勢,貪婪無度,絲毫沒有氣節可言,只等著跪舔新的主人,這個主人開始是李自成,後來變成了建奴。崇禎期冀他們為國分憂、事君以忠,異口同聲的支持他南遷,無異於緣木求魚。

2.為帝王心態所誤。2月23至28日,李明睿等奏請太子監國南京,而反對者光時亨說的一句話正中崇禎心病:

“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崇禎內心並不願做歷史上唐玄宗、更不想太子做唐肅宗。這是很典型的帝王心態。因此,僅就南遷而論,崇禎對大明亡國是負有主要責任的。


閔不克


這和崇禎的性格密切相關,他猜忌的同時卻又相當愛面子。每當事情不利於他本身的時候,崇禎都會甩鍋給下屬。這種不厚道的作風,自然沒有好結果。

想要議和後的甩鍋

皇太極即位後,屢次嚮明朝示意,想要言和。而明朝此時也需要休民整軍,此時允許言和是恰當的。

但是,此時國內上下,言論洶洶。誰要敢談議和兩字,便被引以為恥,幾乎等同於賣國大罪。這種輿論,甚至劫持了皇帝和百官,無人敢在這上面發聲。

此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是想議和的。本來崇禎已經暗中安排,讓陳新甲負責此事,朝中百官對此並不知情。而且,崇禎反覆告誡陳新甲,議和之事要保持絕對機密。

後來,從邊關發來的議和密件,被陳新甲放在書桌上。而家中僕人以為是塘報,傳抄給了百官。於是輿論大譁,崇禎皇帝也十分惱怒。不久,崇禎下旨嚴厲批評陳新甲,並讓他上折辯解。

崇禎的言下之意,便是讓陳新甲獨自承擔這件事。誰知陳新甲不僅不認罪,反而自居其功(亦有人說陳新甲爆出已得崇禎允許)。這一下子惹惱了崇禎,最終為了自己的名聲,陳新甲被斬於市。

有了陳新甲這個例子在前,以後誰也不敢再給崇禎提議和的事情了。當初朱棣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自然也沒人敢建議崇禎南遷到南京。到時崇禎萬一“舊病復發”,再來一個甩鍋,掉腦袋的便是提南遷的那個人。

崇禎的性格缺陷,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能力不足、猜忌、死要面子、愛甩鍋,這些都是致命的缺點,卻又同時集中在崇禎身上,最後的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太子沒有被預先安排撤到南京

等到眼看城破的時候,已經十分迫切地需要以防萬一了。雖然崇禎內心非常想遷都南京,可愛面子的他又說不出口。而因為有陳新甲的前車之鑑,百官們又不敢提這個建議。

兩廂折中一下,有人建議崇禎可以把三個兒子先送出去,讓太子先到南京坐鎮。因為南京是明朝的陪都,那裡也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可以立馬高效地運作起來。但因為百官只是讓自己兒子,而不是自己逃亡南京,崇禎直接拒絕。

“我當了十幾年皇帝都無法收拾局面,他們十幾歲的孩子又能濟什麼事!”

崇禎性格中偏激的成分,最終葬送了幾個兒子的性命。此時,又有大臣拿出唐玄宗、唐肅宗的例子來說事。因為當年還是太子的李亨,和唐玄宗分開後,擅自稱帝,是為唐肅宗。這個例子一旦被拿出來,再也沒有大臣敢說讓太子去南京了。

最終,崇禎的三個孩子在城破之日,就連皇親國戚都不收留。崇禎的太子,有人說被李自成殺死,有人說被清軍殺死,有人說被南明政權殺死。假如崇禎泉下有知,是否為自己當初的決定後悔呢?

所以,崇禎雖然知道大明已經不支,內心也十分渴望去南京。可愛面子的他總想讓大臣提出來,自己再半推半就的答應。可是有陳新甲的例子在前,擔心崇禎再次甩鍋的大臣們,卻是再也不肯提這個話頭了。

明朝的滅亡,固然是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但和崇禎這種扭曲的性格,亦有很大關係。


歷史鉤沉


崇禎皇帝是想過南下的,並且和自己的心腹商量過幾次,但是每一次都因遭到朝廷各派力量的反對而作罷。

第一次、崇禎與周延儒密謀

▲崇禎皇帝

崇禎十六年的時候,周延儒走馬上任進入內閣,被崇禎皇帝引以為心腹重臣。

當時張獻忠在西南,李自成在中原,清兵在東北的戰爭越來越順利,而明軍卻疲於應付。

此時大明朝廷岌岌可危,崇禎帝內心動了南遷的想法,於是和周延儒密謀南遷的事情。結果這個事情卻不慎走漏了風聲,被天啟皇后懿安得知,懿安極力反對,於是這件事情作罷。

第二次、左都御史上奏被駁回

賊至彰德,趙王常㳛降。丁亥,詔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戰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請南遷及太子撫軍江南,皆不許。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

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越打越多,明軍越戰越敗,崇禎皇帝下令廷臣商議戰守的問題,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瑞上奏請求朝廷南遷,並且請太子撫軍江南。

這個上奏非常招忌諱,原因在請太子撫軍江南。崇禎帝猜忌多疑,朝廷的政治格局非常微妙,皇帝和大臣不一條心。崇禎忌諱太子撫軍江南以後,朝廷再南遷,朝臣可能擁戴太子繼位而廢掉自己的皇位。

另外,左都御史和右庶子官位太低,這個奏摺如果得不到內閣和眾大臣的支持,不可能實施的,還要給自己留下一個膽小怕事違背祖訓的口實,所以,崇禎皇帝直接給否決了。

第三次、李建泰上書被駁回

▲李自成

崇禎十七年三月,明朝滅亡前夕,李自成大軍已經攻破大同,正向北京城進發,李建泰再次上奏請求南遷。

三月庚寅,賊至大同,總兵官姜瑰降賊,代王傳齊遇害,巡撫都御史衛景瑗被執,自縊死。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

這個時候朝廷南遷其實已經沒有可行性了。李自成大軍移動迅速,而長期與農民軍作戰的將領都已經相繼去世,朝廷南遷不是一群人跑路到江南那麼簡單的問題,而是一整套行政機構都需要遷移的問題,並且還涉及到原來已經調往北京的勤王軍隊的回防問題。

這麼龐大的隊伍放棄北京城南遷,江南形勢同樣不穩定,後方又沒有相應的軍事阻擊做保證,全國的勤王軍隊已經向北京集結,如果貿然南遷,可能李自成沒打過來,勤王軍隊先譁變了。

就算勤王軍隊不譁變,在亂世遷都這麼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影響下,估計也很難集結力量阻擊李自成的追兵。

所以,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說:“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

總結一下,崇禎不是不想南遷,而是在能遷都的時候由於遭到各種反對沒成功。都希望遷都的時候,農民軍和清兵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風陵流度


並非崇禎皇帝不想南下,原本他以秘密安排好經天津從水路至南京,車船均已備妥,就等有人奏本請他南下,他好順水推舟走人。

但是,沒料到他的臣子們拋棄了他,竟然無人上奏,請他南下,而是以左都御史李邦華為代表提議:“聖上留守,太子南遷。”做好兩手準備,提出了這麼個爛主意,這下崇禎帝可欲哭無淚了,做皇帝也是身不由己啊!

與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它有兩個首都。太祖朱元璋最早建都在南京,當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將自己的侄子朱玉炆趕下臺之後,自己成為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正式遷都北京,但是他卻保留了南京作為留都。

客觀的來說,崇禎帝自繼位以來,始終兢兢業業,沒有一絲懈怠,政治氣象也有所好轉,但是也無法扭轉大明氣數已盡的時局。

那麼為什麼崇禎帝當時沒有南遷呢?歷史上遷都的王朝有好幾個,比如北宋受到金的侵略,向南遷到了杭州,建立了南宋,又持續了100多年,直到被元滅國,南宋比金存在的時間還要長,可以說,金與宋靠到最後的還是宋贏了。

其實崇禎早就有南下的準備了,但是苦於朝堂上無人進言,這著實讓他沒有辦法。

結果,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大順軍攻陷守武關,京城北面的昌平發生了叛亂,北京城緊急戒嚴

三月初五,河間失守

初七,大同失守

初八,宣府失守

十二日,昌平失守

十三日,居庸關淪陷……明軍在北京外圍已毫無招架之力。

三月十七日的朝會上,崇禎朱由儉含恨提筆寫下:

“諸臣誤朕至此!”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

是日,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朱由檢插翅難飛……


生活學習


崇禎晚年,大明江山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北方大片區域旱疫交加,百姓流離失所。李自成,張獻忠已成氣候,攻城略地,直逼京師。關外遼東損兵折將,失地千里,戰事急轉直下。戶部存銀告罄,國家財政捉襟見肘,竟然到了發動官員捐款彌補的地步。時局艱難維持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糧倉空了,保衛京師軍隊欠餉快一年了。明眼人已經看出來“北方不可守”。

遍觀全國,當時南方半壁江山依然穩固,一來南方各省未受旱疫影響,也沒怎麼受起義軍波及,社會穩定,生活富足。更重要一點,明朝實行兩京制,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在南京是留有一套高配行政班子的,遷過去直接運轉即可。況且歷史上已有東晉,南宋南渡的先例,遷過去在文化輿論層面上也站得住腳。

“趨吉避凶”,人之常情,況且為江山社稷計。令人疑惑的是,直到崇禎煤山上吊的那一刻,依然沒有南行,這是為何?

筆者認為,前後有以下原因

1.誤判形式,遷延時日

崇禎十七年正月,面對岌岌可危的形式,崇禎帝內召幾名大臣入德正殿議事,當皇上問到時局應對策略時,翰林學士李明睿直言不諱的說:“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崇禎未明確呵斥,只是就細節問題相互做一探討。當然核心問題在於護駕親兵如何招募,餉銀誰出,崇禎想讓戶部出,李明睿建議大內出,計量許久,未有結果,又由於當時李自成還沒攻下山西,南下山東諸地依然被朝廷控制,國內局勢還不至於十分危急,此事暫且作罷。一拖將近一個月。

2.利益集團阻礙,崇禎優柔寡斷

崇禎十七年二月下旬,局勢已經開始明顯惡化,崇禎召集諸大臣上殿正式商議南遷之事,一開始朝堂上鴉雀無聲,大家都怕說錯話而引來滅頂之災。在崇禎的一再追問下,諸大臣很快又分成兩派,力主南遷的南方系官員;反對南遷的北方系官員。因為京師地處北方,北方官員居多,又為自身資產利害計,反對的官員佔多數。崇禎也莫衷一是,無奈退朝。南遷之事又一次作罷。而這,是客觀上允許南遷的最後一次機會。因為利益集團傾扎,因為皇帝優柔寡斷,最後一次錯過了。

3.形式發展太快,錯失機會

時間到了三月間,李自成橫掃山西,攻陷了太原,崇禎召集各部院群臣議事。討論的核心依舊是圍繞南遷展開,但此時南遷已不具備條件,南下的漕運水路已經被起義軍分兵佔領,完全走不通了,只有天津地方官員建議的海路一途尚可,但無奈建議不能上達天聽。突圍無望,崇禎開始調兵遣將死守京師。南遷之事遂無人再提。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於煤山自亡於社稷!時年33歲,廟號:思宗!!!





追陽憶雪


李自成一夥攻入北京後很快腐化墮落,喪失民心,滿清只有十幾萬八旗軍,他們進入山海關後,由於南明沒有一個讓各方都能接受的君主,造成南明政權看似強大,實則虛弱無比,八旗兵攻來後,他們要麼望風而逃,要麼望風歸降。大家都感慨,如果崇禎南渡,整合全國勢力,不是沒有可能翻盤。

但是崇禎為什麼沒有南渡呢?我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天子守國門的祖制,再就是崇禎的性格缺陷。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就定下了天子守國門的祖制,明朝的士大夫又是死守祖制的糊塗蟲,寧願亡國也不願違背祖制。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又刻薄寡恩,缺乏帝王的決斷能力,他曾經想過南渡,但他又不敢自己提出來,就暗示一個大臣在朝會上提議,可這個大臣提後遭到眾臣的反對,這種關鍵時刻,他不但沒有出面保那個大臣,還為了平息眾怒把別人給殺了。從此再也沒人敢提了,他也不好再提了。這樣多次南渡的機會就這樣白白錯過了。





滄海一粟7528


崇禎帝有過遷都的打算,畢竟大明實行二京制,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內閣六部一應俱全,並且江南有數十萬軍隊,但看似可行計劃卻最終未能成行。

闖軍東征,遷都是一個選擇

1627年,李自成進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休整七天,即開始東征向北京挺進。

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崇禎帝未免不安。這時左中允李明睿在一次朝會後向崇禎帝獻計,建議遷都南京,李明睿的建議和崇禎不謀而和,崇禎很高興。

隨著李自成大軍佔山西,逼進北京,二月初八,李明睿又上疏遷都事宜,崇禎帝讓朝臣討論,期望有心儀的答覆。

遷都擱淺,原因如下

  • 第一,群臣反對

遷都一經拋出,便是一片反對聲,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更是公開指出遷都是"邪說",提出"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其實,群臣反對應在意料之中。

在當時,無論議和和遷都,都意味著投降或逃跑,拋棄祖宗產業,黎民百姓,這會讓人揹負道義的十字架,自視清高的文官們當然不會冒然談遷都了。

之前,崇禎有和後金議和打算,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提出後,群臣反對,崇禎不敢擔當而殺了陳新甲做替罪羊,所以,再提到遷都,群臣怕重蹈覆轍,所以紛紛站隊表達意願。

明朝大臣的家產全在北京,如要遷都,勢必拋棄不動產,另外貪腐的財物也會在搬遷中露餡,所以,他們寧死不遷。

  • 第二,崇禎個人因素

遷都會被冠以逃跑主義,拋棄祖業和百姓,崇禎帝也不想背這個鍋。

崇禎帝的剛愎和盲目自信:北京經過多次保衛戰,都安然無恙,打退過蒙古瓦剌的也先,也打退過皇太極,並且李自成在攻打山西寧武遭到重創,得勢後惱羞成怒屠城,在攻打開封時三次都未攻下,所以崇禎還是滿懷信心的。

但是,歷史的天平選擇了李自成,闖軍在三月十七開始攻城,三月十九守軍便開城投降,崇禎沒想到,李自成更沒想到,歷史就在沒想到中成了現實。

崇禎放棄了最後一個選擇——遷都,最終無奈選擇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