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浙江農村為什麼看著那麼富有?

公民高不群


浙江農村富有,其實是80%的勤勞,加上團結一心,比如小老闆開著奔馳下班,還要到田邊乾點農活,浙江人的財富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龍井茶茶農倪柏權


我是浙江溫州的,農村富有指一些地區,新房子,新橋,新馬路,主要還是溫州本地有些辦辦廠,民營企業比較多,一般年輕人也是出遠門做生意,留守的也是老人,農村發展好,也是年輕人在外工作好,生意好,賺錢了就回村建設,蓋新房,左右領舍的看著別人蓋新房,自己也會想要蓋,就像家家戶戶一家看著一家蓋,誰也不甘落後,那隻能努力幾年,多存錢,回家就蓋新房,要洋氣。農村老人留守下來的,只要留個一畝地,不能種的就種些水果樹,好打理。能種的就水稻也種,什麼也種,自給自足,能省就省,老的想著少的,少的想著老的,都存錢。用錢都一起拿,基本浙江農村目前發展好,老人留守也特別能幹活,養雞養豬什麼都幹,砌磚房專門鼓搗養殖,今年還有好多農村都開始養豬


楠溪洋洋


我在浙江快十年了,有時候租住在農村的人家家裡 ,首先我們的房東特別的勤懇,觀察一下發現不單是個別人勤快而是大部分的人一樣,房子是小別墅看著挺富裕的可還是在工廠上班田裡幹農活。所謂勤勞致富在浙江算是提現出來了。


小土豆丁香


浙江農村不是看著富有,而是真的富有,請看下錶: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浙江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江蘇還要高,對比全國那是差不多翻番的節奏。

浙江農村為什麼這麼富有。七山兩水一分田的浙江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裡就必須講一下浙商模式,這個模式跟江蘇模式差不多,也是立足農村,唯一一點就是它不是政府幹預,它是農民自發去經商,全民去經商,家家戶戶都開廠創業,人人當老闆。是小商品,大市場。

不知道大家看過《雞毛飛上天》沒有,“雞毛換糖”利潤很薄的買賣,浙江人就這麼堅持的做了下去,不放棄不拋棄最後做的人越來越少,利潤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勤勞加上用對方向,成就了浙江人。


塔農


為什麼浙江農村這麼富有,我也來探討這個問題,因為我是浙江人,

第一,浙江的農民勤勞,一般有勞動能力的人,農閒時節都會去打小工,不管家裡有沒有錢都不會閒在家裡,而且六七十歲的老人更不會閒著。

第二,浙江地少山多,限制了農業方面的發展,造成了浙江的農民想辦法找出路,所以產生了很多經商,辦企業的帶頭人。

第三,浙江人普遍誠信,友善,所以浙江的投資環境非常好,很多企業,工廠都願意來浙江投資,農閒時節隨便找一份臨時工都有不錯的收入。





金旦土雞


這幾年時常去浙江考察,有機會也去農村考察,知道哪邊的一些情況,浙江的農村之所以比較富,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一、浙江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比較高。

財政上有錢,所以對三農領域財政轉移支付的錢多,再加上浙江省政府的治理水平很高,就讓浙江農機的發展整體快於其它地方。

二、浙江人勤勞和聰明。

要治理這兩個條件都離不開,浙江人非常能吃苦,就是小生意也由於能耐下來心來,一點一點的做起來,積少成多就有了大筆者的財富了,另外浙江是沿海省份,就是農民,思相和觀念也是很開放,見多識廣,就會有更多的致富的門路。

三、浙江鄉鎮企業多,並且形成了很多產業集群

浙江鄉鎮是與廣東省一樣多的,並且形成了很多的產業集群,有很多地方,比如幾個村裡生產同一種東西就會做成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在江浙比如紡織業、紐扣、吸管、拉鍊這種小東西,往往會做成全球最大的產業。

這就是筆者對浙江省農村比較富的理解,希望能幫上你。


中國農機策略


浙江屬於是長三角經濟發達區之一,這裡的工廠比較多,很多工廠都建設在農村,一個廠可以養活附近幾個村子的人,沒有工作的人可以去廠裡上班,外省的人源源不斷湧入進來,為村子裡增加的活力,也帶動了這一片的收入。

原住民在這裡開個網吧,飯店,旅館,超市這些在廠子周邊都是很受歡迎賺錢比較多的地方,離廠近的可以把房子高價租出去,很多地方都可以增加收入,這是江浙滬農村很讓人羨慕的一點。

還有一點,沿海地區發展比較快,地鐵站延伸的很快,很多農村的地被徵收,徵收款賠的也比較多,這裡的人普遍都會經商,所以,浙江的人普遍都比較富足。






水果販子小荒


這個我很有發言權,在浙江工作好幾年了,好好給你分析一下。

第一點,浙江人都喜歡做生意,從最開始的鴨毛換糖開始,不論生意大小,都有人去做。我見過80多歲的阿公阿婆推著三輪車去賣菜的。

第二點,節儉,他們燒菜做飯很簡單,隨便搞點鹹菜就可以吃一頓,再不行,來點開水燙燙也可以。

第三點,外出打工人員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每年房租就是一大筆收益。

一方水土一方人。


漁樂劉大歡


浙江農村為什麼看著那麼富有?

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優越:一般來說,江浙地區指的就是包括江蘇、浙江兩省在內的長江下游地區。江浙一帶在歷史上就是相對富庶的地區,這和它優越的地理條件分不開關係。我們知道,江浙一帶的水系十分發達(長江、京杭大運河、太湖、西湖等很有名),多是平原地區。

其次,浙江一些地區還是臨海地區,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發展工業,都有很大的地理條件優勢,魚米之鄉,水產豐富。這兩地背靠上海,沿海省份,有交通便利,也有長江河道便利。

2.政策給力+勤奮努力+鄉賢文化。

兩地規劃和政策指導工作到位,改革試驗田。積極探索多種經濟運營模式,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力度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產業鏈。

其次,從普遍意義上講,江浙地區的人們腦子都很活絡,非常勤勞,且肯吃苦,不像一些資源型地區的人們那樣只知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同樣沒有資源的浙江外出經商,積極拓展業務,像馬雲的支付寶,阿里巴巴就是自己一步一步跑出來的。京東也是劉強東努力創造。

先富裕起來的人有感恩和回報的心:自己富裕之後回鄉創業投資建廠房,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劉強東學費和90個雞蛋是村民們湊的,成才之後回鄉蓋了呼叫中心,幫扶引進其他企業。這就是鄉賢文化。

支持和引導地方致富,比如宿遷這邊的一村一品一店政策,就是結合電商來銷售村裡產品,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同時每年招聘大學生村官,重視農村,能留住人才,所以才能發展起來。

3.歷史傳承+浙商影響:浙商曆史十分悠久,與晉商、粵商、徽商並稱為四大商幫。浙商又包括很多商幫,比如說湖州商幫、義烏商幫、紹興商幫、寧波商幫、龍游商幫等。可以說,江浙一帶的經濟發展受浙商文化影響比較深遠。敢闖敢拼,善於抱團取暖,使得浙商成為最會賺錢的人群之一。


長白山晶晶


農民收入的增加,浙江有80%是來自二、三產業。主要得益於“統籌城鄉新三農”將城鄉之間的藩籬、約束、障壁打破,實現城鄉的資源互通、互促共進。

浙江農民在土地和房屋上的租金收入等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過改革,讓農民的土地、宅基地、住房都帶來財產性收入。下一步的重要抓手,是通過正在推進的土地的擔保抵押、貸款,宅基地的流轉和抵押等,提高財產性收入。

浙江農民收入更多來自於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浙江從早期發展鄉鎮企業,後來發展民營經濟,再到最近兩年農村電商,加上其間不斷創新的農業改革,都支撐了農民收入始終居全國首位。

此外,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也成為浙江農民增收的另一原因。2014年,浙江旅遊村達到856個,全年實現接待遊客1.75億人次,營業收入175.36億元。其中,接待遊客數、直接營業收入、遊客購物收入分別增長25.1%、26%、34.8%。2014年浙江農產品(15.51, 0.00, 0.00%)電商經營戶達到3.7萬家,位居全國第二;全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過170億元,比上年增長80%。

浙北一位農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目前的收入中,純農業(種水稻、蔬菜、養殖等)收入不斷減少,不少田地出租給外地人,一年也有幾千塊錢,比過去自己種的收入高不少。也有個體戶承包田地大規模種植蔬菜或從事養殖業(黃鱔、甲魚等)。

以上是個人經驗之談,希望可以幫到題主你,如對以上內容有不明白或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點贊關注我“我愛美麗鄉村”,這邊為你解答關於農村農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