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那些年的“安邦”


那些年的“安邦”

2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就結束安邦集團接管答記者問中,第一個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接管兩年來,中國銀保監會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切實保障安邦集團原有客戶權益不受損害?

銀保監回答到“2015至2017年上半年期間,安邦集團集中銷售了超過1.5萬億元的中短存續期理財保險產品。……”

一下子,就把我的記憶拉回了五年前。

2015年是我擔任銀行理財經理的“元年”。也是我親歷股市拔地而起卻又轟然倒塌的一年。

略帶你覆盤一下那一年的市場環境:

2014年底中國股市開始躁動,滬指從2014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3234.68點起步,一路扶搖直上攻城拔寨突破5000點,並於2015年6月12日站上5178.19點高位。金融危機的7年後,全民為牛市而狂歡。

那些年的“安邦”

2015年牛市滬指走勢圖


那時我在銀行看到的景象:

在我管理客戶名單中,那些被08年危機套牢已深的老基金客戶開始復甦。尤其是上了點年紀的客戶,不停來行裡查查淨值,盤算著自己之前的那筆投資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同時也開始為新的牛市交易囤積糧草。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銀髮老人,雖然在她賬上的老基金絕大多數還未回本,但依舊帶著幾沓百元大鈔,手裡攢著一張縐縐的小紙條,記錄了多隻基金代碼,匆匆忙忙但神色堅定地要跟投。

然而眾所周知,這場狂歡盛宴的時間並不持久。

市場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但有點慘烈的投資者教育課。因為去槓桿,踩踏頻發、千股跌停,滬指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直落2300點。

對股市增加了敬畏之心的我,同時又有銷售任務的我,後股災時期,究竟要在哪裡尋求工作上的突破呢?

正是安邦。

提供給銀行基層客戶經理又一有力抓手的系列作品。

那時的我,經過在崗位上的歷練近一年。對利息的變動比未工作前多了點敏銳。也熟知了,理財中的“套路”,越是短期的理財,起息所經歷的短則兩三天,長則近一週的等待期越是會攤薄你到手的實際收益率。

那些年的“安邦”

2015年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走勢

再觀察到,其實很多客戶的短期理財資金,實則並不是是自己短期內等著用的資金,只是有一個心理作用“以防萬一”,所以才會有頻繁到期頻繁買入的情況。

基於以上判斷,那麼一個絕對安全、且從實際收益和解放客戶角度看,都有比較好效果的替代方案,成為我重點為客戶的推薦的“處方”。

起初,安邦的保險理財產品設計更為“人性化”,到期本息即可自動返回客戶銀行卡。因此對於我們理財經理而言,賣安邦不是在賣保險而是再賣一個1-5年期的理財。雖然後面因為監管管控調整的原因,產品形態略微發生了調整,但不得不說,在持續降息的通道下,安邦在歷史上幫助客戶鎖定了一段時期的收益,或者更長時期的收益。例如,目前我自己手中還持有安邦人壽的一個萬能險賬戶,保底3%利率,過去三年年結息利率為5.1%。

因此恕我短見,站在客戶既得利益角度來考慮,我還是會認為“安邦”是一個好的產品。

那如果你問我,如果當時在賣安邦的時候,我就知道如今它會因經營問題被接管,樹立了行業的負面典型,我還會為客戶推薦安邦麼?

我想,此刻我的答案應該是“會的”。

雖然我也絕對贊成,不應鼓勵那些因保險的特殊性,有國家用信譽加持,進而短視、冒進、不求踏實的經營行為。但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有的好產品,就是在監管一鬆一緊變動下的曇花一現的產物。

比如,去年底4.025%年金產品的窗口期。可能現在你不覺得,但再過個五年,也許你就能體會它的好,而且究竟是哪家公司發售了此類產品在未來回顧時也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凝聚為歷史時,它們都將會變成一個標籤——終身確定利率4.0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