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發佈會上,來了5名“普通人”

溫州日報記者 杜一川

摘下口罩,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但與很多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們選擇在疫情期間“逆行”向前,衝在一線。

昨天下午,溫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溫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第三十五場),與前34場發佈會不同的是,昨天的發佈會現場請來了5名奮戰在防疫一線的普通工作者,他們是我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市中心醫院院感科科長陳身賢,溫州市中心醫院南白象院區(溫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臨床一線護士王阿靜,鹿城區松臺街道菱藕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翁冠敏,鹿城區融媒體中心編輯部副主任黃宇慧,溫州徵遠軍創青年突擊隊隊長張存鬧,他們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戰“疫”故事。

“草莓戰隊”隊長陳身賢:

“盡我所能,把他們都平安帶回家”

正月初一,我們作為溫州第一批援漢醫療隊出發支援武漢,截至今日,我和我的團隊已經奮鬥了39天。我們所在的浙江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接管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普愛院區)18樓、19樓、20樓三個隔離病區,共110張床位,由6名醫師、12名護士、1名感控人員組成,分別分配在這三個隔離病區。至今共收治患者235人,其中重症、危重患者180人,累計出院150人。

我們團隊裡的6位醫師分別來自呼吸與危重症學科、感染科、ICU,12名護士大多來自呼吸與危重學科、ICU。每天,他們“全副武裝”要在病房裡待4小時,付出了遠超以往工作的體能和護理工作範疇的體力。4小時下來,每次衣服都溼透了,髮型也亂了,但每次脫下護目鏡,露出的都是一雙雙微笑的眼睛。

我在這個團隊裡,除了是領隊,同時還是一名感控人員,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反覆叮囑隊友們,做好防護工作,確保“人人過關”。

“零感染,打勝仗”是我們隊的口號,也是我們院感人的職責。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儘自己所能,把這支隊伍完完整整、平平安安地帶回溫州。

“最美包租婆”王阿靜:

“把您的家人交給我們,請您放心!”

1月17日,浙江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為陽性,我們護理部馬上啟動護理人力資源緊急調配方案,迅速組建應急梯隊,抽調感染科12名護士組成首批護理先鋒隊,進入負壓病房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抽血、給藥、輸液、攙扶上廁所、換衣服……護士們每天除了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完成各種治療、安撫患者外,還要照顧好患者的生活起居。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省防護服,大家想了很多辦法,少喝水、不喝水,進入隔離區就拼命多幹一些。“穿上防護服,我們就是白衣戰士!”這話,確實是我們一線普通醫務人員真實的心聲。

和大家分享一個好玩的事。當我們穿上那件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後,不僅是患者認不清我們,我們自己也常常辨認不清。因此,我們就在彼此的防護服上寫上“特殊記號”,於是“鹹蛋超人”“最美包租婆”“青春美少女”……這些“暱稱”應運而生。由於我比較“愛管閒事”,喜歡經常提醒同事要記得吃飯、喝水,所以就拿到了“最美包租婆”的稱號。

我很喜歡這樣的稱呼,一來能讓患者記住我們,拉近距離,二來同事可以相互打氣。

我想對患者家屬說一聲:我們會為他們提供最專業的護理,也會像家人一樣照顧他們,哪怕再苦再累我們也會堅持下去。

“80後”海歸書記翁冠敏:

“社工是高尚的職業,我喜歡這份工作”

我所在的菱藕社區位於松臺街道水心住宅區東南首,大多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典型老舊小區,居民總戶數3711戶,總人口8594人,60歲以上老人佔比超兩成。

剛開始,社區內許多老人對疫情不瞭解、不重視,我們就專門把宅家9字訣,封閉宵禁公告錄製到小喇叭,由巡邏隊、網格員不定時地在小區裡巡迴播放。

疫情防控隨時待命,就得不分白天黑夜。記得有一次凌晨3點,一位正在集中隔離點的居民給我打電話,說家裡的孩子出了意外,心裡放心不下。於是我就陪他聊了一個多小時,讓他安心隔離,他家裡的事由我來安排。第二天一早,我便上門把他家裡的事情解決了。為了這事,這位居民結束集中隔離後,特地掏錢買了100多個口罩送給社區,還告訴我如果防疫工作需要志願者,就找他。我當時聽了特別感動,我們的真心付出,群眾其實都看在眼裡,感覺就像家人一樣,特別的親切。

莫斯科大學海歸碩士、10年社區工作經驗、5年黨齡。海歸碩士為何來社區工作?會不會浪費自己的高學歷?幾年來,總是有人問我這些問題。我想說,儘管自己當年是機緣巧合加入社區,但幾年下來,就是打心底喜歡這份工作,社工是份高尚的職業,我喜歡這份工作。

“拼命三娘”黃宇慧:

“我願做百姓的‘眼睛’和‘傳聲筒’”

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新聞記者是一群堅守一線的人,我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

在此次戰“疫”中,我主動向領導請戰,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採訪報道,跑過醫院、社區、還有企業,去採訪一線最鮮活新聞。2月21日,我在採訪回來路上,因過度通氣綜合徵而暈倒,當時我呼吸困難,手腳抽搐,說實話,那時真的嚇壞了。

同事連忙把我送到了醫院,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法就是回家好好休息。不過,疫情當前,我不忍心讓同事去衝鋒陷陣,自己躺在家裡。於是,休息4天后,我又回到崗位,繼續自己的工作。

在採訪中,一名80歲高齡老黨員讓我感動。那天我接到省媒約稿,要求採寫一位支援武漢醫生的家書背後的故事。這位醫生的老母親已經80歲了,卻堅持要去社區站崗執勤,想和孩子們一樣,貢獻自己的力量,她還專門寫了一封家書給遠在武漢一線堅守崗位的孩子,她說:“你是人民的醫生,國家培養了你,需要你的時候就該挺身而出。”

我當時聽到這話,真的非常感動。我想,一定還有更多這樣的老黨員、老前輩、老母親,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我們,我們作為年輕人,作為媒體人,就要做百姓的“眼睛”和“傳聲筒”,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

“90後志願者”張存鬧: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

我是一名90後志願者,2013年退伍後來到溫州工作,平時我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很多志願服務活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蔓延,溫州進入一級響應,併發起了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活動,我第一時間報了名,還拉著身邊的90後志願者一起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溫州徵遠軍創青年突擊隊”,一起參與防疫志願活動。

我們去過溫州動車南站、農貿市場、社區、高速口……工作都是協助工作人員開展防疫檢查和宣傳。雖然我們不能像醫生一樣救死扶傷,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願活動,就是為溫州做貢獻。

在溫州東戰“疫”期間, 2月15日是我們隊員周陽的24週歲生日。我們晚上6點鐘交接班後,在執勤的帳篷裡為他過了一個特殊的生日,雖然沒有美味佳餚,也沒有家人陪伴,但有一個小蛋糕,一支蠟燭,和一群“戰友”陪伴,在燭光中,他的兩眼有些淚光。

今天是我參加戰“疫”的第41天,雖然我們做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但只要對疫情防控有幫助,我們就會堅持做下去。

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陳身賢:回老家平陽看望父母,我來武漢時沒告訴他們,後來他們知道了,很擔心我。

王阿靜:想美美地化個妝,約上閨蜜出去逛街、吃火鍋。

翁冠敏:拉上孩子、爸媽和公公、婆婆,8個人拍張全家福。

黃宇慧:帶我女兒去公園玩,她很久沒出來呼吸下新鮮空氣了。

張存鬧:和我弟回家陪爸媽一起吃個“延期”的年夜飯,幫我爸過個生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