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是山西省的直轄市,也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下轄四區七縣,分別是:平城區、雲岡區、新榮區,、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而就在這大同所轄縣區當中,有一區地位非常顯赫,它居於中心位置,為大同市的主城區,這就是平城區。

平城區,為山西大同市的中心區,它位於大同市中部,大同盆地中心。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一,平城區的來世:名郡、京都、陪都、重鎮、城區

作為隸屬於大同的一個縣級區,從戰國時期大同城開始建制起,拉開了平城的前奏曲,而平城二字最早來歷可追溯到西漢,即西漢置平城縣,屬雁門郡,開啟平城二字歷史。

(一)秦漢名郡

那時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於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二十六年)置雲中、雁門、代郡,派名將李牧守衛,為趙國北部重地,大同城始建制。

秦代屬雁門郡,秦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徵集民眾在城西十里河谷築城以備胡。

西漢時置平城縣,屬雁門郡。漢高祖元年(前201年)封此為代國,先後派兄弟和兒子鎮守。王莽時改為平順縣,屬幷州填狄郡。

東漢時稱平城縣,屬雁門郡。漢靈帝末年,匈奴入侵,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代地,安集民眾,平城縣易地為今代縣東。

晉代時鮮卑人拓拔猗盧封為代公,建興元年(313年)修平城為南都,平城復還故治,屬代國。

(二)北魏京都,歷史上平城最輝煌的時期

北魏時,拓跋珪於公元398年遷都平城,改元天興,置司州,治平城。北魏在大同城區建都97年,歷經六變七世,平城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後,置恆州,治平城。

隨後,平城的地位開始每況愈下,歷經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不是更換名稱,就是建制很低,甚至賣國割讓求榮。

(三)三朝陪都,平城歷史再度輝煌

到了遼、金、元三朝時,平城地位又開始顯現,平城為西京,即陪都,這個時期實際上為兩朝,即遼、金兩朝,到了元朝初期仍為西京延續輝煌,可到了元朝後期逐步旁落,地位下降。

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雲州(大同)為西京,設西京道,置大同府,大同城始得其名。

宋宣和五年(1123年)置雲中府路,治雲中府。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佔大同,改西京為西京路,府治、縣治不變。

元金貞佑三年(1215年)元攻佔大同,初為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始屬山西管理。

(四)明清重鎮

到了明清時期,平城地位雖大不如前,但軍事重鎮的地位開始凸顯,並彰顯威力。明清過後,到了民國,外憂內患,地位作用不是充當不光彩角色蒙羞,就是建制地位分治,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攻佔大同,洪武五年(1372年)建大同城池。洪武七年改大同路為大同府,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駐軍達13萬。

清朝設大同府,治大同縣,隸屬山西省。順治六年(1649年)因姜壤之變,大同府移治陽高衛,名陽和府,順治九年(1652)還故治。

(五)新中國城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大同市的成立,1954年2月先建城區,後1960年起由於受文革遺風,變公社、革委會建制、直到1979年恢復城區,再到2018年止。

(六)平城區誕生

2018年2月9日,國務院對山西省政府《關於大同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作出批覆。批覆內容包括:同意撤銷大同市城區、設立大同市平城區,同意設立大同市雲岡區……從此大同市平城區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二,平城區的今生: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智慧創建城

大同作為北魏京都,三代陪都、明清重鎮。其歷史地位功不可沒,從而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躍入紙上,名單在列。千年的歷史文化名稱的榮譽為大同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也彰顯濃厚的皇城氣象和宗教文化。

平城區作為大同的中心區,必然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各類宗教派別必然是門類很多,大致有宗教教別有五大類,分別為: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故此平城區的古建築圍繞這五大宗教展開,著名的有上下華嚴寺、善華寺、九龍壁、明代古城牆、法華寺、鼓樓、朝陽寺、清真寺、純陽宮等名勝古蹟。平城區有獨具歷史魅力的明代古城牆,與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相隔15公里。

以上這些所有建築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有引領中華文化數百年風騷的“平城文化”。與渾源懸空寺遙相呼應,形成別具一格、雄渾質樸的塞外勝景,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多年來大同市工作政績突出,多次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園優秀旅遊城市等殊榮,平城區是最大受益者,當然是名列其中,2014年該區還榮獲“國家智慧城市創建試點”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平城區著名景點簡介:

1.華嚴寺

華嚴寺,亦名大華嚴寺,位於大同城內清遠街中段西側。南北長207.6米,東西寬298米,佔地面積61865平方米。依契丹族崇日習俗,寺址坐西朝東,始建於遼,現存最早建築為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清寧八年(1062年)重建,是年並“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兼具皇室宗廟性質。寺院一分為二,上寺居於西北側,下寺偏東南,自成格局。清代屢有修葺,2008年進行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及華嚴寺遼金文化博物館修建工程。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主,清代增建山門、享殿、觀音閣、地藏閣,佈局嚴謹。上寺前隅原有遼建海會殿一座,毀於20世紀50年代,臺基尚存。下寺中軸線建有山門、薄伽教藏殿,兩廂明清建配殿、廂房。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2.平城遺址

平城遺址,文獻與地面遺蹟難以對應,城垣四至尚未確定。據歷年來的考古調查推測,平城遺址大致位於今大同市老城區、操場城至火車站一帶以及御河東岸南北一線。平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城,位於操場城至站東一帶。南部為郭城。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3.九龍壁

九龍壁,位於大同市城區和陽街南側。坐南朝北,南北長38.6米,東西寬64.5米,佔地面積2490平方米。據《大同縣志》記載,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4.鼓樓

鼓樓,位於大同市城區永泰街上,又名“更鼓樓”。東西長17.7米。南北寬14.3米,佔地面積253平方米。建於明代,清順治、乾隆年間重修。是一座三層樓閣式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5.古城牆

古城牆位於大同市平城區,因城牆遺蹟依然明顯,在絕大多數現代版的大同地圖上仍有標註。大同城築邑歷史悠久,現存的主城牆為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北魏、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鎮城。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6.純陽宮

純陽宮,俗稱呂祖廟。位於大同市平城區鼓樓西街14號。坐北朝南,東西長18.52米,南北寬23.9米,佔地面積443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為清代遺構。當時寺觀規模宏大,供奉純陽呂祖,每年正月初八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場面空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7.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南寺街6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代予以修繕,明正統十年(1445年)始更名善化寺。善化寺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8.大同清真大寺

位於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內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稱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比北京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日活動的中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9.大同關帝廟

大同關帝廟坐落於大同市鼓樓東街,俗稱大廟。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築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構,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一區,原是城區,北魏京都,三朝陪都,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