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肖戰要糊”背後,粉絲行為偶像是否該買單?


“肖戰要糊”背後,粉絲行為偶像是否該買單?

一夜之間,肖戰成功破圈,但背後跟著的聲音卻是,“這次,肖戰肯定要糊了”。

事件的前因後果不用贅述了,但背後有一個思考,也是長期以來大眾對於偶像和飯圈之間的爭議再次被千萬條言論所淹沒,那就是“粉絲行為,偶像買單”。

短短的八個字,是一道很好的辯題。

上一個深受這個辯題困擾的偶像是蔡徐坤。

《偶像練習生》造就的這位頂流,破圈層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成為NBA新春賀歲大使。

原本是NBA一次很簡單的“流量體”商業行為,卻在直男間炸開了鍋,引爆戰火核心的還在於,粉絲對於蔡徐坤球技的肯定以及出現全世界最好的“吹噓”,隨後B站上蔡徐坤打籃球的視頻反將飯圈一軍,蔡徐坤也成了大眾口中的“偽娘氣”。

之後的,蔡徐坤和周杰倫的超話大戰,更是讓蔡徐坤成為了眾矢之的。

蔡徐坤無辜嗎?無辜,因為他並無明顯黑點,並且在自己本有的“偶像”身份上,他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

但可惜,幾次事件下來,公眾對於蔡徐坤的“群嘲”揮之不去了,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蔡徐坤並未在公眾面前出現,而官方給到的解釋是,出國進修中。

蔡徐坤過後,接棒蔡徐坤成為下一個頂流的是肖戰,但是同樣的,他也沒有逃過這樣的“宿命”。

無論是蔡徐坤還是肖戰,本身沒有太多黑點,並且顏值和業務能力都相對突出,但是他們要買單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目前階段都是要靠“粉絲”生活。

偶像的職責是什麼?是成為越來越多粉絲眼中最有影響力的正面形象。

而粉絲的職責是什麼?是通過各種數據成績、輿論控評等去維護這個“正面形象” 。

結果就是,偶像獲益,多方來為這個“正面形象”買單。比如商家,看中他們的是背後千萬粉絲的消費轉化能力,比如製作公司,看中他們的也是背後千萬粉絲的話題製造和主動傳播能力,等等。

但獲益的同時,偶像所要遭受的必然是爭議,無論是刷頻的“吹捧”引起路人不適,還是偏激的粉絲對非飯圈人士的攻擊,又或者粉絲對於其他相關藝人的評價等等。

甚至在一些偶像團隊裡,團隊方希望看到罵戰的存在,因為罵戰能引爆更多的流量和話題。

可以說,偶像和他的團隊無需管理一群兩群粉絲的不理智行為,但當這個數量龐大到你所構建的影響力不只是一個圈層的事情時,偶像和團隊必然有責任去承擔後果。

這時作為偶像,不應該只享受粉絲日夜兼程趕製的“吹捧”數據,而同樣有責任去為這些不理智的行為買單,偶像和背後團隊的導向能力、判斷能力和公關能力等缺一不可。

回到肖戰事件,受到利益侵害的人群總是要找一個宣洩口,而這個宣洩口在他們眼中一群兩群不實名的網名有什麼用,自然背後他們所擁護的肖戰才是他們的痛中之痛。

現在的肖戰,不是隻要和粉絲交待,要對受到利益侵害的群體交待,更要對大眾交待。

這個交待也將是偶像產業的黃金一課。

肖戰只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從他身上摘下來後,又會有人迅速帶上,肖戰倒了還是會有無數的“肖戰”再站起來。

所以這一課給到所有偶像和團隊的教訓是,不要只想做利益既得者,而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構建對粉絲的正確引導能力,這個引導,不是隻有數據、只有控評、只有商業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