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宋高俅是怎麼死的?

蜈蚣大叔


《水滸傳》中的高俅是一個大奸臣,原是一市井潑皮無賴,因善於奉迎,最後官至太尉,因陷害林沖致使其丟官入獄,家破人忘,雪夜逼上梁山而被人們恨之入骨,遺臭萬年。

歷史上的高俅確有其人,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書僮,受蘇軾薰陶,有些才華,人也機靈,詩詞歌賦,寫字畫畫都略懂些,寫得一筆好字,非常擅長蹴鞠。高俅人生第一個轉折點是蘇軾將他推薦給好友王詵,這個王詵能詩善畫,亦工詞,作品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等傳世。王詵不僅是一書畫家,更是皇親國戚,是當時皇帝宋神宗的妹夫,是端王趙佶(後來的宋徽宗)的姑父。

一個偶然的機會,高俅迎來人生重大機遇,王詵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一禮物給趙佶,高俅到了端王府,恰巧趙佶正在園中踢球。高俅的球技高超一下子就把趙佶征服了,於是高俅就留了下來,陪趙佶踢球,從此平步青雲,飛黃騰達。

高俅升遷的資本很可能出於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歷,劉仲武深知徽宗與高俅的關係,也是有意栽培。因此高俅這一段時間也是撈取了不少政治資本。高俅後來管理禁軍,由於治軍無方,致使軍隊戰備廢弛、腐敗成風,戰鬥力下降,禁軍後來面對金兵的入侵,很快就潰敗。

靖康元年金人大舉進攻中原,宋徽宗渡過黃河倉惶逃往南逃,童貫、高俅等隨從。在到達泗州後不久,童貫便與高俅發生衝突,童貫等從徽宗等人繼續南下,而高俅留在了泗州,高俅於是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這一年,高俅病死於開封,而隨從皇帝的童貫、梁師成一夥人都被即位不久的宋欽宗處死。

第二年,即1127年,"靖康之恥"發生,金人擄宋徽欽二帝北去,金滅北宋,南宋在臨安建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雷水農夫


高俅,因名著水滸傳而臭名昭著的一個歷史人物,一開始就想剿滅水泊梁山未果後最終於結尾設計殺害了眾多梁山好漢。是無數人心中不可否認的千古罪人。俗話說惡有惡報,那就是這麼的一個大惡人,最後的結局是否落了個好結果呢?

高俅一開始只是在街市中恃強凌弱的一個小混混,有著些許的詩詞歌賦和一手栩栩如生的毛筆字,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手下做過貼身小吏。並且對手腳上的功夫也略知一二,更重要的踢的一腳的好球,這也是後來被高俅宋徽宗寵信的原因。總的來說高俅算的上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士。

在宋徽宗未登基大位之前,高俅就憑藉自己的圓滑奸詐的處事方式和一副油腔滑舌深得宋徽宗的信賴。在宋徽宗登基之後,雖然以高俅的資質不足以在朝中為官,受到群臣的極力反對。但奈何高俅多年的貼身陪伴和自己對他的信賴,幾經周折最終宋徽宗還是對高俅委以重任。高俅也不負眾望,在邊關作戰之時便立下大功,這也更加增強了宋徽宗對他能力的認可,高俅以此開始執掌軍事。但是執掌軍事之後的高俅徹底肆無忌憚,雖然當時的大宋號稱八十萬禁軍,但是掌管軍事之後的高俅竟然將軍營變為了自己斂財的地方。他開始荒廢部隊制度,紀律廢弛、軍政不修。幾十萬士兵在當時不得不另尋其他出路。在金軍來犯之時,城中幾十萬的軍隊全然沒有了當年的視死如歸的戰鬥士氣,短短數日守城軍隊便土崩瓦解,城中皇親貴族四處逃散,倉惶逃往東南泗洲。

高俅也帶著剩餘的部隊來到此處與之匯合,這時的高俅已經是亡國的罪臣,因此受到眾多大臣的排擠。宋徽宗帶領身邊的人繼續逃亡,命令高俅領兵駐守泗洲抵抗金軍。之後的高俅稱病離開了泗洲回到開封。再後來,因為宋徽宗與宋欽宗兩大權貴的內部爭鬥,曾經跟隨在宋徽宗身邊的人全部被宋欽宗下旨殺死。高俅因為那時被派鎮守泗洲而逃過一劫。在宋欽宗上位之後高俅被貶到偏遠地區,死於途中。相比於影視中的下場,歷史的高俅最後還是相對善終了。不過現實也許就是這麼的讓人不甘,這也算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小小遺憾吧。







陪襯角色1977


  • 高俅,河南開封人,生年不詳,沒什麼顯赫的家世。官修《宋史》中,並沒有高俅的傳記,僅在他人傳中偶爾提到,基本上屬於打醬油角色。高俅的歷史結局是於1126年病死於開封,蓋棺論定,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宋史》給高俅定位倖臣,而不在“北宋六賊”之列,既是說明了高俅此人為官弄權的手段,同時也表明他對北宋的危害不及“北宋六賊”。


  • 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高俅原是蘇軾的小吏,為人乖巧,擅長於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而高超的蹴鞠技術只不過是他多項旁騖的雜學之一。蘇東坡被貶謫中山的時候,將他介紹給小王都太尉。

  • 小王都太尉是高俅發跡非常重要的一環,正是因為待在小王都太尉的身邊,被他指使去給當時還是端王的趙佶送東西,這才因為球技被趙佶看上,留在了趙佶身邊。也是運氣,高俅被端王留在身邊不久,宋哲宗就去世了。因為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於是便要從宗室中選一個人來當皇帝。端王是當時有名的瀟灑王爺,處理政事的能力不怎麼樣,但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六藝雜耍和踢球等卻無一不精。照理來說,皇帝之位不應該讓這麼明顯的一個不靠譜的王爺來做。但是在當時太后的支持下,最後端王竟然成了宋徽宗。而搭上宋徽宗最後一趟末班車,成為潛邸舊人的高俅因此步入了官場。

  • 潛邸舊臣,歷來都是新皇的御用班子,是親信中的親信。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幹部有一套制度,並不完全由著皇帝的性子來。七品縣官要有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功名,文官這條路走不通。武將方面頗多寬限,高俅因此成了一名武將。《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中說:"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
  • 徽宗的意思是讓高俅到下面去"鍍金",並沒想他真的能建功。邊帥劉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來"鍍金"的,便格外幫襯。恰好,高俅在邊關的時候,大宋朝在邊境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高俅升遷的資本,毫無疑問當是出於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歷,並最後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達20 餘年。
  • 高俅主掌大宋軍權的時候,大宋軍隊早已沒多少戰鬥力。高俅不是軍事家,自然不可能對大宋的軍隊訓練帶來明顯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腳好球而身居高位聖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尋常之輩,在為官弄權上很有些手段。
  • 首先他乖巧善佞,對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討好,迎合徽宗好名貪功的心理。高俅管理禁軍,在軍隊訓練上玩了不少花架子。《東京夢華錄》記載,高俅曾主持軍隊爭標競賽,開始是吹吹打打,後面花樣百出,頗為熱鬧,讓徽宗看了十分滿意。
  • 其次,高俅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有恩於他的故人不忘報答。之前有劉仲武在邊關對他的提攜,之後他與劉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關係。劉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 年)打了敗仗,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劉仲武死後,高俅又極力向徽宗推薦其子劉錡擔任大將。蔡京等殘酷迫害蘇軾及其家屬,同為一殿權臣的高俅對蘇軾一家並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讚許。

  • 再者,高俅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奸臣童貫、蔡京等也非一黨。靖康元年(1126 年),徽宗得知金軍渡過黃河後,便連夜倉皇逃往東南避難。《靖康要錄》記載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後,童貫、高俅也趕到與之會合,一時間又組成了一個徽宗的親信小班子。不久,童貫與高俅發生衝突。童貫護從徽宗等人繼續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後高俅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史書記載,當時隨從徽宗皇帝的童貫等"六賊"後來都被宋欽宗處死並梟首。恰恰是因為高俅提前離開了江南,沒有參與當時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鬥爭亂世之秋,他的下場比童貫 、蔡攸(蔡京長子)等人幸運,倒也並非偶然。

新世界你好


機緣巧合

高俅本來是蘇軾在京城的小書吏,書法很好,蘇軾外放後又把高俅介紹給了當時太尉王詵。王詵有一次讓高俅給趙佶送東西,正好碰見趙構在踢球,這方面正好是高俅的長處。幾個回合下來,讓趙佶很賞識,便把他留在了王府。

平步青雲

趙佶當了大宋皇帝后,一心想提撥高個俅,可是高俅只是個小書吏,並沒有功名,於是讓他到劉仲武軍中鍍金。劉仲武當然明白皇帝的心思,高俅本不擅長行軍作戰,但在劉仲武安排下,“屢立功勳”。不久便調回京城任殿前都指揮使,接著升為太尉,而後任為開府儀同三司。

壽終正寢

  靖康元年。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若水言:"俅以倖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

史書對於高俅的記裁很少,但確是壽終正寢。

“遺臭萬年”

如果在太平盛世,高俅在皇帝的庇護下,也就是貪汙,瀆職罪。皇帝可管可不管。

但在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壓境,國家危在旦夕,身居高位的人的無能便特別扎眼了,但高俅未被劃作“宣和六賊”,其實也算不得罪惡濤天,只是他給了時代不好的印象。

這也許是後代史官沒有為其專門列傳的原因吧!!


普通男人學習


高俅,因名著水滸傳而臭名昭著的一個歷史人物,一開始就想剿滅水泊梁山未果後最終於結尾設計殺害了眾多梁山好漢。是無數人心中不可否認的千古罪人。俗話說惡有惡報,那就是這麼的一個大惡人,最後的結局是否落了個好結果呢?

高俅一開始只是在街市中恃強凌弱的一個小混混,有著些許的詩詞歌賦和一手栩栩如生的毛筆字,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手下做過貼身小吏。並且對手腳上的功夫也略知一二,更重要的踢的一腳的好球,這也是後來被高俅宋徽宗寵信的原因。總的來說高俅算的上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士。

在宋徽宗未登基大位之前,高俅就憑藉自己的圓滑奸詐的處事方式和一副油腔滑舌深得宋徽宗的信賴。在宋徽宗登基之後,雖然以高俅的資質不足以在朝中為官,受到群臣的極力反對。但奈何高俅多年的貼身陪伴和自己對他的信賴,幾經周折最終宋徽宗還是對高俅委以重任。高俅也不負眾望,在邊關作戰之時便立下大功,這也更加增強了宋徽宗對他能力的認可,高俅以此開始執掌軍事。但是執掌軍事之後的高俅徹底肆無忌憚,雖然當時的大宋號稱八十萬禁軍,但是掌管軍事之後的高俅竟然將軍營變為了自己斂財的地方。他開始荒廢部隊制度,紀律廢弛、軍政不修。幾十萬士兵在當時不得不另尋其他出路。在金軍來犯之時,城中幾十萬的軍隊全然沒有了當年的視死如歸的戰鬥士氣,短短數日守城軍隊便土崩瓦解,城中皇親貴族四處逃散,倉惶逃往東南泗洲。

高俅也帶著剩餘的部隊來到此處與之匯合,這時的高俅已經是亡國的罪臣,因此受到眾多大臣的排擠。宋徽宗帶領身邊的人繼續逃亡,命令高俅領兵駐守泗洲抵抗金軍。之後的高俅稱病離開了泗洲回到開封。再後來,因為宋徽宗與宋欽宗兩大權貴的內部爭鬥,曾經跟隨在宋徽宗身邊的人全部被宋欽宗下旨殺死。高俅因為那時被派鎮守泗洲而逃過一劫。在宋欽宗上位之後高俅被貶到偏遠地區,死於途中。相比於影視中的下場,歷史的高俅最後還是相對善終了。不過現實也許就是這麼的讓人不甘,這也算是歷史留給後人的

小小遺憾吧。


方誌堅


高俅(?-1126年),是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在施耐庵老先生的筆下,加害林沖,殺害盧俊義,毒死宋江,成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是是非非,眾說紛紜,所以今天給大家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高俅。

據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揮麈後錄》記載,剛開始,他在東京(開封)並不吃香。只是陪著別的公子哥,鬥雞玩馬,風花雪月的到處逛逛。後來被髮配出界,只好到淮西柳大郎處安身。三年後,宋哲宗大赦天下,他也想回家了,便由柳大郎一紙書信,送到了東京董將士家裡。董將士見他是個破落戶,怕留在家中會帶壞孩子,便又一紙書信,將他送給了蘇大學士。

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俅跟著蘇軾已經很多年了,鬥雞玩馬,不思進取,同樣是為了擺脫這個大麻煩,蘇軾也去了一封信,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把他送人了小王督太尉府裡。這時的高俅,就像一個皮球一樣,被人傳來傳去,日子也不好過。王詵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滸傳》中說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後來的宋徽宗)的姑夫。這個王詵是一個"書畫高手",與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趙佶(宋徽宗)關係密切,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書畫。一天,王詵和趙佶一起等待上朝,趙佶忘了帶篦子刀,就問王詵借篦子刀修理鬢角。王詵的篦子刀很漂亮,趙佶很喜歡。剛好王詵有兩把一樣的,第二天就讓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時,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雖然愛踢球,但只是業餘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顧。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這一踢,讓端王大為欣賞。於是派人給王詵傳話:"謝謝你送的篦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這樣,高俅留在了端王府,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不久,宋哲宗因病駕崩,端王趙佶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個被忽視冷落的人,初登大寶,周圍的一看都是新面孔,一朝天子一朝臣下,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心腹勢力。下朝後看到高俅這個長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別親切。所以徽宗有心提拔高俅,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大宋朝提拔幹部有一套制度,並不完全由著皇帝的性子來。七品縣官要有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功名,文官這條路走不通,只好另闢蹊徑,走武官這條路,因為武官對出身要求不嚴,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話,彈性比較大。《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中說:"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宋徽宗只是讓高俅到邊關去鍍鍍金,好日後提拔。邊帥劉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來"鍍金"的,便格外幫襯。恰好,高俅在邊關的時候,大宋朝在邊境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高俅升遷的資本,毫無疑問當是出於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歷,並最後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達20 餘年。

高俅榮升太尉,執掌大宋軍權的時候,大宋軍隊早已腐化墮落,沒多少戰鬥力。高俅不是軍事家,自然不可能對大宋的軍隊訓練帶來明顯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腳好球而身居高位聖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尋常之輩,在為官弄權上很有些手段。首先他乖巧善佞,對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討好,迎合徽宗好名貪功的心理。其次,高俅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有恩於他的故人不忘報答。之前有劉仲武在邊關對他的提攜,之後他與劉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關係。劉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 年)打了敗仗,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劉仲武死後,高俅又極力向徽宗推薦其子劉錡擔任大將。蔡京等殘酷迫害蘇軾及其家屬,同為一殿權臣的高俅對蘇軾一家並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讚許。

歷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後來的坊間百姓和藝術家們加工成為奸臣,一者或許是他因善於蹴鞠竟然獲得高官厚祿來得過於容易;二者或許是因為他為官貪慾確實在靖康年間曾經被大臣上書揭發過。高俅掌管禁軍20 餘年,不僅將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還把禁軍當做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於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禁軍很快瓦解,作為大宋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顯然難辭其咎。這也難怪被人彈劾揭發了。高俅的歷史結局是於1126年病死於開封。蓋棺論定,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

其實在正史中,高俅的記載並不算多,這很奇怪,因為一個太尉這麼大的官職卻沒有列傳。並且對他的歷史評價含糊不清,也就是說他不算是個大奸臣。因為這種人物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水滸傳》就將他與童貫、蔡京和楊戩四人並稱為四大奸臣。

金聖嘆在評《水滸》時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於是,眾口鑠"金",高俅在小說《水滸傳》中扮個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過也就不足為怪了。




非擺架子


高俅是病逝的。。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因是《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

他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對宋徽宗百般討好,迎合徽宗好名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軍,在軍隊訓練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華樂雨辰


病死的,病死於靖康初年

高俅 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 (即徽宗)。宋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弛,于靖康初病死。在施耐庵《水滸傳》中,高俅作為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為具有很高蹴鞠技術,被喜愛蹴毬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太尉。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歷史上的高俅是病死的,屬於正常死亡。

元末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修撰的《宋史·李若水傳》中提到高俅死於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天子當掛服舉哀。”譯文:靖康元年,高俅當了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去世,皇帝穿上了喪服為高俅舉行葬禮。



御前帶刀侍衛


高俅的知名度高,與電視劇《水滸傳》的熱播密不可分,高俅作為反面人物、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而廣為人知。

高俅從一市井小流氓,因為具有高超的蹴鞠技術,被喜愛蹴鞠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太尉。

他陷害林沖,手段之毒辣,心計之精巧,讓大家恨的牙根癢癢! 120回《水滸傳》結束,梁山108 條好漢被高俅陰謀陷害幾近死絕。讓憤恨不已。

那麼歷史上的高俅是怎樣的?歷史對高俅的記錄並不多,《宋史》甚至沒有他專門的傳記,高俅身居高位,這說明他並不是大惡之人,否則史學家是不會放過他的。

歷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後來的坊間百姓和藝術家們加工成為奸臣,為什麼?

第一,或許是因為高俅僅憑善於蹴鞠竟然獲得高官 ,好像不那麼光明正大,得之太易,讓一些心裡有點那個。

第二,或許是因為他為官貪婪,假公濟私,平時不是想辦法訓練軍隊,而是動用軍隊幹去給他私活,遭到大臣的彈劾。

高俅掌管禁軍20 餘年,不僅將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還把禁軍當做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

所以禁軍的戰鬥力極差,以至當國家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禁軍很快瓦解,作為大宋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顯然難辭其咎。

這也難怪被人彈劾揭發了。

高俅的歷史結局是於1126年病死於開封。宋徽宗,給了他不錯的評價,蓋棺論定,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還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