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沃爾夫的小說《說"是"》對"是"或"不是"持怎樣的批評性思維?

前言:作品主題是小說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把握作品的主題是文學作品閱讀的核心。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跳出傳統定式思維模式,通過批判性思維的介入去多角度分析小說主題,從而精確而系統地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來確保對主題判斷的合理性。

現代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二課第一篇課文選用的是當代美國作家託拜厄斯·沃爾夫的短篇小說《說"是"》。該小說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這篇第三人稱視角的小說人物關係極為簡單:從頭到尾僅有一對夫妻出場,男主人公的姓名沒有提及,女主人公名為安妮。小說故事情節簡短:小說以時間順序展開,內容以夫妻二人的對話為主。

沃爾夫的小說《說

當代美國作家託拜厄斯·沃爾夫

小說的矛盾衝突設定於夫婦倆之間:一對夫妻在廚房一起洗碗時談論到白人是否可以和黑人結婚的問題,丈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問為什麼,並繼而問丈夫如果她是黑人的話,她的丈夫是否還會娶她。對此問題,丈夫考慮再三表示不願意,由此而引發的一場爭論,並陷入短暫冷戰。這篇小說題為《說"是"》("SayYes"),這個簡潔的兩字標題會給讀者帶來似是而非的理解,批評家凱利指出這個標題模稜兩可的地方在於"對什麼人或什麼事物說'是'"(towhomorwhat)。

在故事中既沒人明確說"說'是'",也沒人明確說"是"———妻子沒有直接表示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丈夫必須回答"是",而丈夫最後向妻子講和時也只是說"我會娶你的",而不是"是,我會娶你的"。

沃爾夫的小說《說

短篇小說《說"是"》

一、批判性思維的"是"或"不是"

"現代文論提出,文學文本事實上都在每一個讀者的每一次閱讀行為中進行'重寫',而這並非依靠專業分析的過程,所謂文學其實就是在作者、文本、讀者這三者沒有窮盡的、不穩定的辯證關係之歷史中不斷重構的。"不同的讀者對同一個文學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而作品主題是小說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把握作品的主題是文學作品閱讀的核心。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全面瞭解作品所展現的社會生活,抓住小說中的主要任務,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通過預測,質疑預測,進而深度閱讀分析判斷小說的主題。那麼該如何把握《說"是"》這篇小說的主題?在閱讀這篇小說的過程中對主題諸多的假設判斷究竟是"是"或"不是"?

沃爾夫的小說《說

批判性思維的"是"或"不是"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個性化思維,它的基礎是質疑、觀察和實驗,是關乎一系列的技能和理解能力,包括運用文字的能力,對語境、感覺和情緒的敏感性,以及培養創造的開放性思維(最難培養的技能)"。在現有的研究中對批判性思維的界定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摩爾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這個斷言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也可以是事關重大的。如果對這個斷言進行甄別審查時,批判性思維關注這一斷言是否真實。

沃爾夫的小說《說

作家:摩爾

斯蒂芬布魯克菲爾德認為當"我們在做以下四件事的時候就在進行批判性思維:a,發現假設;b,檢驗假設;c,多角度看問題;d,作出明智的行動;"由此而來,他定義批判性思維為"一種確保我們的假設合理,能準確引導我們的行動、實現預期的習慣"。批判性思維並不是簡單地發現錯誤進行批判,而是要有支撐結論的合理理據。

沃爾夫的小說《說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不是否定,Joe提出"批判性思維是清晰而理性的思維它包括精確而系統地思考,遵循邏輯和科學推理的規則等。"斯蒂芬曾指出要消除對批判性閱讀的誤解即"消除學生批判即否定的誤解"。他說"在很多人看來,'批判'這個詞帶著消極的意味,批判就等於懷疑和悲觀,就是以否定他人嘔心瀝血的成果為樂"。所以他明確指出"批判性閱讀是一個綜合評價過程,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通過批判性閱讀的介入,精確而系統地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來確保對主題假設、主題判斷的合理性。

沃爾夫的小說《說

作家斯蒂芬

二、小說主題"是"或"不是"的假設

迴歸小說本身來看這篇小說的主題。這篇小說的標題為《說"是"》("SayYes")。

"Yes"通常是對一個一般疑問句的肯定回答。那麼這個問題是誰提出的?這個一般疑問句是什麼?為什麼強調一個肯定回答?對什麼人或事物說"Yes"?根據小說情節發展,以上問題的表象答案為:問題是由妻子提出的;她先後提出了兩個需要丈夫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其一是白人是否可以與黑人通婚,其二是如果她是黑人,丈夫是否就不願意娶她了。妻子內心期盼丈夫能夠給這兩個問題一個肯定的答案。

沃爾夫的小說《說

短篇小說:《說"是"》

如果丈夫簡潔爽快地說出"yes",可以推測一下,這個故事可能就是夫妻之間簡單的日常對話而非小說了小說中丈夫明明知道妻子期盼的答案,但在他列出了種種理由後,對兩個問題都給了否定答案。"是"與"不是"回答衝突導致了夫妻人物雙方語言衝突,這種表層語言衝突帶來的是深層思想衝突。正是衝突的存在,小說情節得以緩慢發展。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就在於將深刻的主題埋藏於簡單的故事情節中。在關注思考小說主題的時候,跳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或地點以特定的方式思考的結果,"批判性閱讀可以增強我們合理解釋自己的觀念和信仰的能力,進而增強我們對文本的歸屬感。"從小說的標題出發,假設推斷小說主題,再深入閱讀來判斷假設推斷是否正確。

沃爾夫的小說《說

短篇小說:《說"是"》

簡單的"是"與"不是"究竟將小說的主題引向何處?小說的主題是否從展示一對夫妻日常的爭吵這一現象開始來展示夫妻關係的主題?或是從丈夫開始明知妻子期盼的答案卻不給出"yes"的回答來展示一個大男子主義的問題?或是從妻子提出的白人是否可以與黑人通婚的表象問題,以及妻子假設的第二個問題:如果她是黑人,丈夫是否就不願意娶她,來揭示一個跨種族婚姻的問題?小說的主題究竟指向何方?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三、檢驗小說主題"是"或"不是"

在對小說的主題進行的諸多假設中,通過批判性思維的視角去分辨小說的主題,作出"是"與"不是"的判斷

主題假設一:簡單的夫妻關係問題。這個假設並非憑空出現,小說開始描述了一個看似夫唱婦隨,妻賢夫良的諸多細節:"夫妻倆在一起洗碗,妻子洗,丈夫擦乾","他們談論著各種各樣的話題,不知怎麼地就聊到白人該不該和黑人結婚"但丈夫"認為是一個糟糕的想法",妻子問"為什麼?"從小說開始描述的表象來看,似乎是日常的夫妻生活之間爭論,爭吵。然而隨著進一步深入閱讀,仔細甄別,便不難發現妻子先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因為涉及白人和黑人的婚姻,似乎和種族問題有關。多角度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判斷:主題是一個簡單的夫妻日常關係問題的描述並不十分準確。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他確實在努力幫著做家務","朋友恭喜她有這麼一位體貼入微的丈夫",這個丈夫是否真如朋友說的那麼"體貼入微"?如果"幫著做家務"就是一個好丈夫,隱含的前提為家務是屬於妻子的事情。

"但這恰恰表明在現代婚姻和家庭中,男權社會之下女性承包家務的社會狀況依然沒有改變。"丈夫認為自己主動承擔家務超越了這個時代對男性家庭責任所作的一般要求。對家務的承擔意味著對一定家庭權利的放棄,正是這個"超越"讓丈夫堅定認為如果拋棄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妻子,那麼他將就是在放棄更多的家庭權利,所以在後來的爭吵中他堅持自己的觀點。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隨之引出主題假設二:作者是否在刻意暗示一個關於性別的社會話題?小說的主題是否是為了驗證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大男子主義丈夫?

妻子接連問"為什麼?"丈夫說出"我不需要你現在暗示我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妻子回覆"我沒暗示什麼"。雖然妻子沒有直接表露她的真實想法,但這種委婉的話語曲折地表達出了她對丈夫的反對意見。在接下來的情節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她快速地把盤子堆放在晾板上,很多還粘著油漬",因為妻子不滿意丈夫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很是生氣。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同時丈夫"對妻子很生氣,因為她總是重複他的話,這種把戲讓他的話聽起來很虛偽",妻子在慍怒之下不小心割破了手這一情節作為夫妻雙方兩次爭吵的過渡,妻賢夫良的畫面逐漸被打破。待到丈夫幫她包紮好傷口後,第二個問題出現了"假如我是黑人,你是不會娶我了?"對於丈夫的避而不答,妻子追問"假設我是黑人,但我還是我,而且我們相愛了。你會娶我嗎?"隨著第二個問題的出現,妻子問題的轉變升級,小說主題進一步深入,主題假設二的推斷並不全面。

主題假設三:跨種族婚姻。小說的情節進一步發展,妻子在提出第二個問題時已經帶上了不滿情緒———對話中她先後用肯定句、否定疑問句表達了對丈夫的不滿,逼迫丈夫只能說"是"。而此刻這位丈夫顯現的有些無助,妻子鍥而不捨地威逼他說"是",但他內心的答案是"不是"。他引用數據"大多數這樣(跨種族)的婚姻都破裂了";他試圖用理智來主導這些荒謬問題的爭吵,"他用理智的語氣說道,'這很荒唐,如果你是黑人,你就不會是你了'"

。妻子雖然沒有正面反駁丈夫的論證,只是表示"我們就假設說我是黑人、單身,我們相遇了,陷入愛河了"顯然妻子在情感上無法接受丈夫僅僅因為她膚色的改變而不願意娶她為妻。

沃爾夫的小說《說

跨種族婚姻

對話中妻子用假設,疑問,肯定主導著這場爭吵的話語權,讓丈夫屈從於自己的意志。"'怎麼樣?'她邊說邊向他靠攏過去。她的眼睛變得更亮了"。"別再想了,'是'還是'不是'?"妻子一方情感戰勝理性,而丈夫堅持理性,固執己見地回答"我的上帝,安妮。好吧,我不會娶你"。妻子對否定回答給予了諷刺性的回應"謝謝",而後開啟了對他的冷戰模式。

沃爾夫的小說《說

《說"是"》劇照

小說的主題凸顯於夫妻雙方的思想衝突。正是丈夫內心深處那種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作祟,退讓意味著放棄權利,讓本來簡單的對話變得如此複雜。他認為自己"在努力幫著做家務",是"一位體貼入微的丈夫",自己已經在妻子面前作出了讓步,確實不能繼而深入地違背自己內心去迎合妻子的觀點。假設如果作者不是為了體現種族問題的主題,而是關乎愛情的問題,那麼為了愛,為了妻子,為了家庭的和諧,更是為了保留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這麼一位丈夫是可以作出退讓。

在丈夫說了"不會娶你的"之後,妻子一人"從廚房走進了客廳","他聽到她翻雜誌的聲音"。此時丈夫"知道她正在生氣,根本無法看進去"。妻子生氣並非僅僅是因為與丈夫意見相左,並非是因為知曉丈夫是一個種族主義者而生氣。她生氣是因為自己的愛情如此不堪一擊。儘管有愛情前提,丈夫寧願妻子情感受到傷害,也不願意娶一個黑人女性為妻,因為"我們不能做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後悔一輩子的事情"即是指白人與黑人結婚。小說表象描述著僅僅因為膚色的問題丈夫不會娶妻子而導致妻子因為情感傷害而憤怒,實則揭示著更為嚴重的跨種族婚姻的主題,即"丈夫"不願意娶"妻子",不是沒有愛情,而是基於一個前提"假設我是黑人"。

小說的結尾描述著"他一聲不響地洗好剩餘的碗碟"他接著做完了剩下的家務,"廚房看上去煥然一新"。"他拿起垃圾桶走到屋外。夜色清朗","他感到羞愧"。羞愧並不能徹底改變丈夫的觀念,"今晚爭吵的事情又有什麼意義呢?"在對話中,雖然丈夫多次嘗試佔有話語權來主導對話的方向,但最終還是給了妻子肯定的回答。

"他知道他必須做出正確的回答。"雖然這個回答並非遵從他的本心。丈夫為了平息家庭危機,避免麻煩,隨意而不嚴肅地回答一個妻子認為嚴肅的問題。

文學作品的主題具有時代特點,該小說跨種族婚姻的主題也回應了這一時期美國社會的時代背景。這篇小說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在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反族際混血法違憲以前,黑白跨種族婚姻不在傳統婚姻範圍之內,只有少量事實婚姻獲得法律許可,得到社會容忍。從殖民時期起,黑白跨種族婚姻就被認為是不理想的,威脅到基於白人種族至上觀念的種族秩序"。"美國社會種族關係的根本性變化發生在民權運動時期。後來由於反族際混血法的廢除,美國的法律制度對跨種族結合的態度發生了極大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小說中的丈夫提出的一系列論據、數據、文化邏輯並非是沒有根據的判斷。

結語:正如Joe提出的"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一個自然的習慣,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偶爾拿來用一下的東西。"閱讀過程中,概括把握小說的主題需要透過表象看本質,避免先入為主,陷入條條框框的束縛之中

在深度閱讀過程中,精確而系統地分析小說情節,瞭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針對小說諸多主題的可能性,作出準確的判讀。閱讀文學作品要跳出傳統定式思維模式,以批判性思維的視角去多角度分析小說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