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讀懂《道德經》的人是誰?如何評價?

悟道緣起


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如老子《道德經》不僅揭示出了“道”就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即“萬物之母”),還揭示出“道”就是宇宙天地的運行規律與規則,因此“道”治理萬物的模式就是無為法治的模式。所以他認為人類社會只要“執古之道,以今之有”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違之,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及“為無為,則無不治”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如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及“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以及“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等哲理就是最好的證明。

總之,老子《道德經》在揭示出了宇宙的本體論的同時也還是一本救世與治國的寶典。


有德司契


除了歷史上著名的解讀本外,就是現代名人的版本了。比如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任繼愈的《老子繹讀》,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其它的業餘愛好者解讀的作品“各領風騷三五月”。

據說解讀《道德經》的作品歷史上傳下來的有1000種以上,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

1949年以來,因為出版業的發達,解讀《道德經》的作品就不少於100種,各有千秋,有些愛好者解讀的水平高甚至比專家、名人解讀的還要高。但是因為大眾識別不了,大眾識別不了他們的書就賣得不好。賣得不好他們的書很難在書店的書架上停留多久,基本上隨時著作者的離世,他們的書也很難有再版的機會。

根據我的閱讀經驗,我總結出解讀《道德經》各類作品的四種基本問題。不誇張地說,所有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會存在這些問題。

現分享如下,歡迎指正:

解老有四失,學者必知之。

或失則玄,或失則然,或失則窄,或失則寬。

很多人認為老子有神通,就屬於玄。比如“不出戶知天下”解讀為老子有神通能預測。

很多人揪住一句話不放,用一句否認一本書,這就屬於然。比如第一章第一句怎麼斷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很多人把一個關鍵字理解窄了。比如把“二曰儉”中的儉解讀為節省。

很多人把一個關鍵字理解寬了。比如把“道生一”中的一解讀為道。

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有一個道理必須明白:

開悟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章節都解讀明白,這裡涉及到一個為學的問題;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多數章節,想通過讀《道德經》而開悟就基本不可能。

解讀《道德經》的愛好者中,絕大多數是“半瓶子”,或者連半瓶子也沒有。

一個人對一種理論理解達到“半瓶子”的水平,完全就可以去批評或“指點”那些“大半瓶子”。這也是個現象。但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不是一般的“半瓶子”能理解的事了。











農民工小許


😄如果誰能知道誰讀懂了,那知道誰的那個誰,不也讀懂了嗎?如果能評價,作者不也知道了嗎😊?所以,我不敢說誰讀懂了《道德經》,也不敢作評價,只把我二十多年前便已經讀的《道德經》有關情況作一介紹。當時是94年、95年、96年,受下海輿論風潮的影響,我也下崗到市場裡從新定位自己,信心滿滿。然而嚴酷的現實,並不領情。使我種種自信、所知、所能,都受到徹底的顛覆性的打擊。使我第一次關注宗教,關注這個“人民的鴉片”。關注宗教第一道門坎,便邁入了呼和浩特市的太清宮,一個道觀裡。第一次向宗教裡的人求書,現已仙逝的李至仁道長便把這本《道德經註解》給了我。李至仁道長和本書註解者震陽子,都是道教全真派的人。李至仁道長入道門有70多年。震陽子的詳情在圖片中有介紹。我領悟《道德經》,最初就是由震陽子的註解中得到的,我應算是震陽子的私塾弟子。當時我是很興奮的,因為看到了全新的世界,在《道德經》空白處喊出了“《道德經》萬歲!”我看《道德經》是有任務的,就是理清自己為什麼作什麼事都半途沒信心,也同時對自己進行考良,務要不忘初心,在自己喜悅的領域有大成就,可以說是野心吧。現在,我不謀求人中我為第一,但可以說說自己的往事。由於宗教在當時是同社會長期隔絕,所以其語言表述所用的字、詞,也成了我很大難題。我用了一個月以上時間,從95年的1月開始把書中我不認識的字,都一一查詞典作標記。直到第二年年底,10月份以後,也仍在讀。反反覆覆讀,作筆記。我的學習方法,是先努力把握總體脈搏;把思想家每一句話的含義放在他的思想體系中,獨立思考。而不從彼思想體系之外解,雖然費勁但值得。對《道德經》開悟,一直是採用震陽子先生的方法,即“學者於平時務要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就是要在平時養成習慣,遇事遇思,能注意並把握住認識《道德經》字、句、段的含義的機會,加以自覺的思考判斷推理。這其實也是“溫故知新”方法。我一直用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我對其他如八卦、陰陽等,都用這個方法。震陽子先生,是用講健身氣功的方式講解的,不失為高明的方法。《道德經》核心思想就是開篇那幾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宗。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她各章,都是圍繞著這個進行的。不知不覺二十多年過去了,由當初的看天書般並多有誤解,到多多少少明白點,再到現在的能夠發議論說感慨,是有過程的。她,仍是我案頭必備的書,時不時翻看。現在,無半途沒信心的事發生;老子曰:慎終如始,則無敗已。至於有無大成,實不在人,而在於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只作好眼下。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老子其實並沒沒有那難讀,也不是一本天書,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史書曾記載老子曾指導過孔子,這說明老子是一個學問非常高深的人,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史書對老子生平記載很模糊,只有有限的幾條互相矛盾的史料記載,這倒也符合道家一貫的隱士風格,比如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他的生平也是一個迷。\r

雖然老子的生平神龍見首不見尾,但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超級暢銷書,當然,後面的老子要加一個書名號,也有人稱這本書為《道德經》。這本書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因為老子是以天地為師,所以有傳說說這本書上可洞徹天機,中可安邦定國,下可做為我們普通人枕邊的勵志書。他可指導任何時代的任何人,甚至可以緩解失戀的痛苦。這麼牛逼的營銷語,這書能不暢銷嗎?\r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用老子的教誨來指導行動。比如,有人無故被老闆剋扣了工資,正猶豫著要不要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時候,老子裡有一句話就會告訴他,“算了吧,夫維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使得剛想要拍案而起你,馬上獲得了一種阿Q精神。\r

經常會有人雖然有人可以這樣在自己無可奈何的安慰自己,但這卻不是老子的原意。相反,老子在這個時候會告訴你,去爭取你該爭取的,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寫給普通的上班族的。\r

《老子》這本書五千言,通篇沒有講一個故事,全篇都是一些起玄而又玄的格言式的警句。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些句子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警句,沒有邏輯論證,就是一個判斷句,信不信,全在你。\r

有人覺得老子的學問因為以天地為師,所以牛逼,但《老子》所謂的師法天地,不過是用借天地萬物來作比喻而已,並不是真的以它們為師。老子從水的特徵上感悟到人應該“弱其志”,從山谷的特性上人應該“虛其心”,從寫作上來講,這叫寓言,或者是一種類比的寫作手法,不能做為邏輯上思辯的依據,強行以天地為我們的老師。\r

拉到現實的層面看老子到底到底有什麼實用價值。比如你明天沒有錢賣米了,我們依據老子所說的“無為”,是不是就可以什麼都不幹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你不去賺錢買米,明天就可能餓死,天下並沒有掉餡餅的好事。


想太多的曹先生


我全文讀完老子的《道德經》不下二十遍,也不敢說讀懂了這本曠世奇書,再說也不可能完全參透此奇書之深厚玄意。

光是開頭這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足以讓你悟一輩子的,更何況在生活中踐行《道德經》之訓導也?





一起如風


道德經讀了三十多年,一個偶然的突發奇想、另闢蹊徑,那個刻苦追尋的“道”忽然就明白了,接下來就是前後映照、一通百通了。

此時再看王弼河上公等人的解讀,只是在文字表面達到了一種平衡,勉強可以自圓其說,這種自圓其說只能提供給初學者學習(當然包括三十年前的我),但距離得道的境界,還有相當的差距,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涉及。

道德經的寫作目的,就是在原有的人治:天地人神鬼的基礎上,開創性的提出“道”這個概念,把天地人神鬼整合在道之下,也就是“道治”:以道蒞天下。首先前提就是要“得道”,施行就要依靠“上德”,標誌就是“無為”,標準就是百姓“不知有知”。這樣就可以長生久視、死而不亡、子孫以祭祀不絕了。

道德經高深莫測,遠超想象,得道和成佛一樣,需要很深的緣分和很大的福報,非常難。但是一旦知道了“道”是什麼,一切又如此簡單,簡單到想笑的地步。

道德經的難,就在於得道這個境界,和成佛一樣,都要經過長期刻苦的修煉。其實佛道兩家所要達到的境界是一樣的,真正理解了道,就可以達到那種“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境界以及體驗頓悟的快樂!


皂羅袍3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中創立道家思想學說的老子所著,《道德經》原名是《老子》,後來因為道家思想對宇宙本源的客觀認識,以及對順應天道規律的人生準則認識得到普遍性認可,這部道家學說的奠基著作才升格為“經”。

道是天道,德是地德。道德經就是天地奧義,宇宙規律。所以這部經典就是闡述宇宙的奧義,天人相應的規律的。是後世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的指南。

由於“道”的玄妙幽微,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只能意會言傳,所以要讀懂《道德經》這樣的經典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歷代以來有不少傳承道家學說的名家能夠領會《道德經》的精義,可以說是基本讀懂《道德經》的,但也不能說是完全讀懂。

比如緊接著老子而發展道家學說的莊子,他的道家思想認識到萬物生化有常,物也是我,我也是物,都是一氣的變化。主張人生應該是恬淡無為,逍遙自然。那就是他讀懂《道德經》的左證。

又如尹喜,是老子道家學說的主要傳承人,《道德經》就是在尹喜請求下才寫出來的。尹喜也深得老子所傳下的清淨無為、守持精神的道家修仙之法。成為道家修仙的文始派的祖師。可以說也是一個讀懂《道德經》的人。

又如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他就是以道家思想作為基石,進而結合神靈之說,創立出了道教這個宗教組織的。他寫的《老子想爾注》就是把道家思想轉化成為道教指導思想的著作。倡導行善積德,扶正祛邪,利益眾生。也可以算作是能夠讀懂《道德經》的人。

綜上所述,《道德經》裡面闡述的是宇宙人生的深奧玄妙的規律,但由於那是不能完全用語言文字闡明的大道理,只是儘量的解釋,所以不可能有真正完全讀懂的人。這裡舉例的只是最主要的幾個道家學說傳承人,可以說是對《道德經》基本讀懂的人。而歷代以來還有無數的後學之人從《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理中收穫了太多太多的啟迪。也可以說是能夠從某一個方面或多或少讀懂《道德經》的人。



小橋流水


每個讀道德經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很難說誰讀懂了,還需要知行合一,我自己認為道德經裡的主旨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敬畏天,從而在認識自然中找到天道、人道。

如果你不能接受壞事,看看自然界裡有白天黑夜,陰晴圓缺,春夏秋冬,每一種狀態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它們之間還會互相轉換,所以要在學習自然中學習人生。

老子提出“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說不要用自己的慾望蓋過天道,每個東西都有它的內因,所謂物有本末,不要亂作為,認識事物時,人作為外因,外因只有改變內因時,才能影響事物,比如你想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勤勞,沒有恆心,那就是沒有認識成功的內因,即道。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道是一種無,看不見的,但是這種無是最重要的,它最終會產生萬物,比如使命感就是一種無、一種道,它會產生有,剛開始會讓你有一些簡單的精神和物質,但是它的動力是源源不斷的,最終會產生更多的有。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每一章都很經典,很難想象幾千年前,我們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建議大家看看,用生活的感悟去看,不斷看,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堅持下去,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傳統文化小家園


讀道德經一般比較有成就的人大多為隱士和著名道士,畢竟道德經是道教的第一大經。

古代比較有名的學習道德經,並且註解道德經的有:河上公,他是漢代著名的隱士,是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他註解的道德經版本可謂是總結了一生對道德經的感悟,此篇註解比較容易理解,而又昇華了道德經的隱意。

還有道教祖師張道陵的著作《老子想爾注》,也是註解道德經的書籍,又從修煉的角度更加詮釋了道德經中蘊含的大智慧。

其次還有很多歷代道教祖師也都有註解道德經,比如:葛玄葛天師,王弼,李榮,趙志堅,杜光庭。這些都是老子道德經的註解集大成者,也都是道教比較厲害的祖師。

樓主可以多瞭解瞭解這些的,給您推薦一部到藏經書全集,《中華道藏》


炎戌先生


讀懂這個說法首先我很難認可,道德經畢竟是聖人所做,裡面包含道家思想,做人建議,還有萬物的解釋與理解,在下拜讀道德經數次,卻越都越愚,學的多問題多往往無知最豁達,想把道德經全部明白除了老祖自己,別人說我是無法信服的,但是多學無錯不要因為我的思維耽誤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