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文化?

三迷糊jh


文化是發展社會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文化人類就像缺了靈魂,沒有了精神支柱,中國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國家,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是古人根據觀察天道鑽研出來的文化精髓和結晶,所以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的中國人,要傳承國學,復興國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那是對古人和歷史的不尊!



國學堂悟者天成369


如何關注文化,似乎是一個問題。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講文化的基本單位定義為meme,類似於基因在生物界的傳播,meme作為一種基本單位在文化中傳播。

我們整天叨叨的:

春風十里,不及你

我還是喜歡你,像風吹了八萬裡,不問歸期

以及從來不知道歌名的副歌等,都算meme

柴靜採訪周星馳的時候問:

是否在那樣的一個時刻,你就是有借角色說出那些臺詞的衝動?

星爺沉默片刻,微微一笑,反問:

你有這種感覺嗎?是真的嗎?

星爺的臺詞,無疑也是meme了。

當然,如今meme有了更廣泛的意義,我們談話中顯露幽默或見識的“梗”甚至我們每天使用的表情包,都稱為meme。

文化,離我們並不遠。

那麼如何看待文化呢?

《弟子規》前幾句就是: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人,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有餘力,則學文”說得倒也輕巧,能做到前面幾條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中國古人是極聰明的,講話玄之又玄

相比,我更認同《文學回憶錄》裡木心講伊卡洛斯,簡單來說:文化,是可以讓人獲得自由的,雖然這自由也包含毀滅性的一面。



白袍加身仗劍天涯


如何看待文化?題目十分明確不是討論文化的淵源而是如何看待文化。在我大半輩子裡我是十分重視文化修養的,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深深的體會到沒有文化不行。我所講的修養就是提高文化水平的過程。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人可以沒有麗舍華屋,但絕不可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可能沒有高學歷、有高學歷的人可能沒有文化。真正的文化絕不會以學歷高低而決定,這就是文化的特性,文化的本質意義所在。文化其表現出的特點就是修養與智慧,寬容與慈悲並存的載體。人不能沒有文化,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論他之前是什麼學歷,但由於他們不斷的學習,最終成為了有文化的人,成功的人。縱觀歷史那個成功的人是沒文化的人?如何看待文化?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沒有文化不行!



廣陽梁山


廣義文化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狹義文化是指哲學、美學領域。


平時所說的文化,應該更多的理解為精神類財富總稱(非物質文化)


國學範圍包括廣泛文學、教育、戲曲、詩詞、音樂、繪畫、書法、歷史、漢服等等很廣泛的領域。


傳統文化,更多的指以儒釋道為術心的學說,並不等同於一般所說的國學。


知識不等同於文化。知識是記問之學,綜合起來內化成個人的東西,然後展現出來的才是文化。


一般所說的文化產業,可以解釋為國學。既然說“產業”,那就意味著商業化味道更濃重一些。


從古至今,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所以文化只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被賦予新的元素,得到融合、進步,然後回過頭來再推動歷史的發展。


文化文化,以文化育。


書香居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我比較熱愛酒文化



我是愛酒人士


所謂“文化”實為“傳承教化”。“文”字是從“紋”字簡化而來,古時候只有“紋”字,沒有“文”字,“文”是從“紋”引申而來。“紋”是上古之人,把重要的內容“紋刺”在皮膚上,防止忘記,也是為了傳承重要的思想智慧。“紋刺”是為了記住、為了傳承思想智慧。但“紋刺”在皮膚上的內容本身只是“圖案”和“符號”,並不是直接的思想智慧,也就需要把“紋”的圖案和符號轉化為思想智慧,才能有用。所以“紋”需要“轉化”(成思想智慧),也就有了“紋化”。後來的智慧刻在甲骨上面,再後來刻在竹簡上,再後來寫在紙上,不再需要“紋”(紋刺)在身上了,就成了“文”,也就成了“文”(符號)需要“轉化”(成思想智慧),就成了“文化”。

“文化”就是:有智慧的人,把他的智慧轉換成文字(文章)流傳下來了,後人不能只會文字符號的表面含義,要深刻的去“明白”文字所蘊涵的思想和智慧,也就是後人要把前人的文章、文字的符號轉化成自己的思想智慧。

通俗的文化,指的是流傳的智慧。因為智慧的流傳,受語言文字的影響和交通影響,也就通常有地域特徵,所以就會形成了各種民族不同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聖賢智慧,聖賢智慧都很高深,普通人消化(轉化)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中國古聖賢的智慧極其深晦,再加上文字簡潔(上古時期是在甲骨上面刻文字,極其艱難,難以書寫大量的文字,就只能一個字包含許多內容)。蘊涵思想智慧的“文”一定要化,否則沒有用,時間長了就會斷傳,或者斷代。《黃帝內經》之所以難懂,就是長時間的“有文無化”造成的。世世代代都強調“文”要“化”,所以就說成了“文化”,智慧的傳承就是“文”(智慧)的“化”。各種各樣的智慧的傳承就都是“文化”。

智慧的核心是聖賢智慧,太過於深奧,天賦不夠的人,難以“化”,加上私有制的私藏,也就長時間的有“文”無“化”,而形成了“文化斷層”的現象。普通的、一般的、簡單的都不容易“斷層”。真正的“文化斷層”主要是最核心、最寶貴的聖賢智慧,因為深奧。


tiger鍾虎


文化是促進社會發展最文明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的精髓,文化又是人類的靈魂,又是精神支柱,中國文化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國家,有著古文化教育的傳承,激勵了古人開創和研究天文儀器.戰爭兵器等一系例的通過勞動人民實踐和集體智慧創造出來的結晶,這就是有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的繼承,因此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國學,復興國學對我們今後子孫萬代造福於人類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北國風光128134065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


易查分


文化是一個漢語詞語,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九和七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讓偉大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文化自信,文化繁榮,文化強國,讓世界認識新時代的中國風貌,讓中國走入世界強國之列。我愛您,偉大的祖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