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


當新冠型病毒肆虐全國時候,我們才明白: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與此同時,見過了那麼多的生死離別後,也開始重新反思自己:


  • 假如躺在病床的是我(我是說假如),當醫生通知病危的時候,我會有哪些遺憾?當重獲新生的時候,我又會做些什麼?
  • 是更好地陪伴家人?還是去完成長久以來想去做的事情?或是發憤圖強,努力工作(學習)?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是幸運的,我們並沒有感染、也沒有病危,而是健康地“宅家”裡,在這段時間,你又做了些什麼呢?


比如,在這段時間,我親眼見證了很多人搖身一變成了“大廚”,可我,卻親手打碎了自己想成為一名烘焙師的夢想(這是我之前一直心心念念想去做的事情)......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我期待著自己成為烘焙小達人或者成為廚藝高手,做出好看又美味的甜點或者營養又健康的食物。


幻想著女兒仰著頭,洋溢著天真爛漫的笑臉對我說:“媽媽,太好吃了,你真厲害。”


我幻想著做一名賢妻良母,讓先生對我刮目相看一番,重新培養一下他對我的愛慕之情。


然而:

  • 我廢掉了一口鍋;
  • 女兒只想吃西紅柿雞蛋麵;
  • 先生說,你還是去寫文章吧,不要把烤箱也幹廢了......


我終於認命了,我真的沒有像自己想象中的那麼愛烘焙,也並不擅長廚藝。


例如,我和麵的時候,當面粘在手上的那種粘膩感真的是令人不太舒服(甚至有點噁心),包括揉麵的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又累又無聊……


只有當從烤箱裡取出成品的那瞬間確實是蠻開心的(雖然有點焦了)——從總體上來說,這個過程真的不令人愉悅。


這就像是有些事情光憑腦補是想不出結果的,只有你真實體驗過了,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歡。


2


我在諮詢中遇到很多來訪者,在我看來,他們並不是真的對職業方向迷茫,而是一想到要付出行動就又開始糾結了。


他們總是不斷地懷疑,不知道自己做了以後是否喜歡,或者擔憂做了以後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等等。


來訪者小靜(化名)就是這樣子的人。


小靜,女,26歲,某211大學會計專業畢業。


22歲大學畢業後,她聽從家人的安排進入銀行,從櫃員做起,兩年後轉做客戶經理。


正式諮詢時,視頻的那一端,小靜穿著高領毛衣,看起來很乖巧。


她的眼睛很大,因為整個人過於消瘦,映襯著兩頰的顴骨很高,額頭和下巴上隱約的有一些痘痘——看的出來,她的工作讓她感覺很疲憊。


  • 小靜說:“我現在的工作中,加班和應酬是常態,我很少能在八點鐘之前回到家......現在頭髮也掉的厲害,我感覺自己快禿頂了......”


說著,小靜還把頭髮撩起來,給我看了看她的髮際線。


通過系統的排查與分析,小靜對自己的本專業會計是有傾向性的,性格特質方面匹配度也較高,這是最穩妥的轉型路徑。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但是這個時候的小靜,開始出現了一絲阻抗和糾結的情緒。


原來,小靜剛剛畢業的時候考了初級會計證,但是小靜覺得,自己畢業後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總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勝任;同時又擔心,如果自己去做的話,萬一自己不是真正的喜歡,到頭來白努力一場…..


你看這就像是一個死循環:


  • 有些事情,只有去做了才能知道是否喜歡、是否適合;
  • 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是否適合,因此不敢去做;
  • 越是不去做,就越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是否適合…..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3


從情感維度來說,類似小靜這樣的擔憂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 畢竟,我們在當前的職業中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儘管我們對於現狀不是很滿意,但這仍然是我們的舒適區。


理性維度分析,如果是轉型的話,新的職業目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心理學來說,對於不確定模糊的事情,人們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也是很多人都在維持現狀和做出改變之間左右搖擺的原因。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首先,需要做些心理調適,接納焦慮情緒。


  • 從自我層面上:


我們需要認同職業轉型是不會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步到位的。


從職業轉型案例統計分析中我發現,職業轉型並不是成一條直線的,是曲線有波折的:有可能是進兩步、退一步,甚至也有可能是進一步、後退一步。


  • 從大眾層面上:


我們大多數人轉型新工作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段迷茫、失落、焦慮、惶恐甚至是缺乏安全感的時期,這無關身份地位,更無關經濟實力。


其次,我們要從實踐中重新尋找和調整可能的職業方向。


在這一點上,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有些來訪者期待往A方向做職業探索,但是落地到實操層面中,不知道怎麼就跑偏到方向B去了,這個時候,TA會發現除了A還有B也很適合自己。


不知你發現沒有?


  • 有時候我們期待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的時候,卻往往鬼使神差地走到另外一條路,這種偏差和意外也是一種別樣的收穫。


不論怎樣,如果期待職業轉型成功,那就必須動起來!


可能最終的結果跟最開始的預想有所差異,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如果你只是想,你就會把自己一直困在“想”的圍城裡,因此,那怕是一小步,這也是個好的開始。


例如:


  • 對興趣領域進行走訪及調研;
  • 做個SWOT的優劣勢分析;
  • 嘗試性地進行學習;
  • 混些圈子積累資源;
  • ……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以小靜為例,我問她對於會計崗位瞭解有多少?


她想了半天,也沒有說清楚。


這明顯的是職業信息蒐集不足啊。


你想想,連準備工作都沒做,就開始前怕狼後怕虎,這個擔憂是不是有些多餘了呢?


  • 我又問:“如果做了會計你的擔憂點什麼?”
  • 她想了半天,說了句:“怕自己能力不夠。”
  • 我長嘆一口氣:“能力不夠是可以學習的啊!”
  • 小靜又說“可是我怕做了以後,我會不喜歡。到頭來白忙活一場…..”


在這個死循環裡,我帶著她重新做梳理:


我們要明白,現在只是在探索,不代表馬上離職轉型,所以先不要想得太遠。


比如,你可以嘗試學習會計相關的知識想學習,如果你能夠學的進去,轉型之路就可以進一步前行;反之,就要重新考慮了。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


  • 小規模地嘗試新的活動及專業內容的學習;
  • 在目標領域中搭建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目標方向和參考榜樣。
  • 不斷尋找內在的動機,提升自己的積極主動性......


小靜回顧自己大學那會兒專業課成績還不錯,對於會計知識並不排斥。


她完全可以向從事會計的同學進行打聽,先具體瞭解下行業信息,然後再分析可能性。


4


最後,我想分享的一點就是——


從心理層面來說,當一個人想進行職業轉型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當事人對現在的自己不夠滿意,渴望做出一些改變。


  •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這種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有個過程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個過程有點失戀修復過程。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想要忘記一段失戀,你需要開啟一段新的戀情。


談戀愛,首先是需要談的,不是突然間就相愛了在一起了。


職業轉型也是如此:


  • 你需要從現有的狀態中分出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新的職業方向做探索——這有點像是新舊交替的過程,緩慢而又循序漸進,需要逐步進行。


在這個“自我更新“的過程中,你就會慢慢體會,這份職業究竟是否適合,以及自己是真的否喜歡了。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心有旁騖,那請越快接近你理想中的職業,讓心目中的“理想”見下光:如果“見光死”了,你也就能安下心來,踏踏實實把眼前工作做好,倒也不是一件壞事。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就像疫情期間的我一樣,在經過了多番嘗試之後,我終於親手打碎了自己“烘焙”的夢想......


我最終決定,還是老老實實做諮詢寫文章吧,雖然寫文章對我而言也很痛苦,但比起烘焙,我還是更傾向於寫文章。


瞧啊,這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請允許我再補充最後一點(咳咳,這回真的是最後了)~


記住,不論是本職工作也好還是轉型也罷,想要做出一番成績,一定不是因為你的計劃多麼的周全和謹慎,而是在探索中努力的持續積累能力,而這個能力須由量變到積累到質變,最終才能獲得想要的成功。


與您共勉!


當全國人民變身“大廚”,我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烘焙夢“......


-關於作者-


王勝男,職業規劃師、性格行為分析顧問、認知行為治療師,“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職業諮詢師(累積諮詢時長1000+小時)、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原創團隊作者。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