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天干地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它是什麼?依據是什麼?

青龍風水師


上古時期,三皇五帝開天地,三皇之中天皇,有兄弟十三人,其中的一兄弟發明了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又發明了十天干即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陽(癸)。又發明了十二地支即困頓(寅)、赤奮若(卯)、攝提格(辰)、單閼(巳)、執徐(午)、大荒落(未)、敦牂(申)、協洽(酉)、涒灘(戍)、作噩(亥)、閹茂(子)、大淵獻(醜)。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萬八千歲。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

十天干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及象形

天干的方位五行

甲、乙為木、東方

丙、丁為火、南方

戊、己為土、中央

庚、辛為金、西方

壬、癸為水、北方

天干也有陰陽之分:


甲、丙、戊、庚、壬,屬陽。

乙、丁、己、辛、癸,屬陰。

地支方位五行

亥子北方水、寅卯東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戍醜未四季土。

地支分陰陽

寅辰午申戍子為陽,卯巳未酉亥醜為陰。


XGC上善若水


遠古的中國人並沒有多麼高大上。主要還是圍繞著食物。地支的概念到今天越來越模糊。我從食物的角度來說一下。對甲骨文字熟悉的可以直接看。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zǐ)、就是蛋的意思,是以養殖雞下蛋,或者去找大雁天鵝的蛋為食物。

醜(chǒu)、就是扭的原意,是採摘果實為食物。

寅(yín)、是射箭的意思,以弓箭射獲得食物。

卯(mǎo)、是刨分開獲得食物,現在只能想到竹蟲是這樣來的。

辰(chén)、是河蚌,河蚌殼也是最初的農耕工具。以農業種植獲得食物。

巳(sì)、是繩套,以繩套套動物獲得食物。

午(wǔ)、是棒槌的意思,給食物蛻殼。類似稻米必須蛻殼才能吃。

未是——-樹上的果實爬上去獲得食物。類似棗子的收穫

申(shēn)、是在淺灘佈置魚網迷魂陣。讓魚主動游進去捕獲。這種方式獲取食物。

酉(yǒu)、就是用罈子裝上腐敗的食物,放在水中,引誘鯰魚泥鰍來獲得食物。

戌(xū)、向砍刀,捕殺大型的動物。可以藉助狗。但是甲骨文上沒體現。

亥(hài)。養殖繁衍以小豬為食物。或者是獲取地下的根莖為食物。排在最後是。

中國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來歷早就不知道了。到了甲骨文時這些字的本意應該大家都很清晰的。我還是堅持遠古人首先是務實的。創造出的字必須是經常使用的。他們還沒有體系的思維,或者全面的概念。我把地支解釋為十二種獲取食物的方式。能形成一個粗線條的遠古群居生活的畫面。。

天干的十個字代表著十個行業。於遠古時期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甲骨文比較熟悉的可以看看全面的解釋是不是合理。能不能構成一個遠古的社會圈。

甲:是種地的。甲骨文字形和我認為精耕細作的田壟字形結構一致。農業改變了粗曠的模式,在當時的大地上只有田壟才能調節旱澇保證種植會有收穫。種植的種類較多,甲骨文只能把他們工作的場景表示出來。

乙:最容易誤解的字。如果按當時的大分工來看,最好的解釋是漁民。以打魚或者挖蓮藕為生。甲骨文字形結構就是這樣曲折。抽象到字上就是他們的環境。

丙字我之前很認可郭沫若的解釋為魚的尾巴。結果很難和其他字形成體系,甲骨文使用者就是上層的管理人員。他們不會先搞亂把自己弄糊塗。他們很清晰的區分,分配和分工是社會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技能。我認為丙字最形象的把鬲式陶器表現出來。還有甲骨文寫作的方形。丙代表著是燒造陶器的人。。

丁字甲骨文是個圓或者小空心圓,猜想空間較大。我還不確定,暫時猜想是建房子的或者是後代的石匠,主要技能是搭建等力氣活。

戊、是斧子是武力,代表著現代的軍隊、警察或者保安。

己、是紡織。無論是抽絲還是搓麻,就是弄出絲狀的技能群體。

庚、解釋是揚風篩食物,比較形象的解釋了字形。我感覺這種人人都會的技能在當時算不上技術標籤。我更傾向於用枝條遍筐簍等容器的群體。

辛、字也誤導了很多人,但是大家看看,還有什麼大眾技能沒有體現。帝國時代遊戲中伐木工必不可少。辛就是伐木工。沒有先進工具砍樹,沒有先進工具切割、沒有運輸工具當然辛苦了。

壬字是縫紉的意思。郭沫若和其他前輩都認為壬和經字相關。壬縫紉女性工作為主,後來很多和女性相關的意思。

癸字我認為是搭建技能,包括不限於搭建房屋。

天干地支就是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的畫面。我們通過和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找到我們想通的地方。就是今天讓我們給這十種技能的群體一個記號時,我也傾向於用當年的甲骨文字來表達。我們和古人之間心靈相通,但是我們後人有太大的猜測空間和錯誤的方式。感謝您的認可。


2019年的硃紅兵


關於天干地支:相傳,軒轅時代的大撓氏是最早創造天干地支的人,但是,這只是個傳說,至於天干的起源,缺乏史料和證據。而相關資料表明,十二地支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後來傳入中國,中國古人在借鑑的基礎上,創造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暮曦丶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至晚,在商代就已經被用來紀日了;“干支”,分別是古人的兩種計數方法;其來源,當是“枝幹”之“幹”,以及“枝幹”之“枝”;前面加上“天”、“地”二字,是陰陽五行學說成熟以後的事。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證明,那個時候,就是距今3300年前,已經採用干支紀日法。

當時,“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的“子醜寅卯巳午未申酉戌”這些字,都已經有了。

以干支配合、循環往復紀日的甲骨卜辭,出土了不少。最著名的一片,是編號為“《合集》37986”的甲骨。

甲骨文中,也有了“幹”字,不過是表示武器。狩獵的“狩”字,是人手持武器的象形——人手握“幹”。“支”字未見。由此可知,商代,並不以“天干地支”稱呼這二十二個字。


(甲骨文中的天干)

商代,不以干支紀時,而是一干支代表一天,分晝和夜,稱為“日”和“夕”。紀時還相對粗曠,分為十七時段,“日”間時段多,“夕”間時段少——日夕時段長短不一。

當時,也不以干支紀月紀年。 紀月以數字,即一二三四。這對後世亦有關鍵性影響。

當時的人們,已經使用陰陽合曆是確定的——按月亮朔望確定月,按太陽光的迴歸計算年。而且懂得了置閏,只是稍有混亂——一般是置閏時一年為十三個月,但從甲骨卜辭看,顯然有忘記置閏的時候,以致一年中有多個閏月。

商代的紀年方法,目前從甲骨卜辭中,未發現有明確信息。 (甲骨文中地支)

干支的產生,一是一定和農業生產有關;二是很可能與自然現象和計算方便有關;三是和商代祭祀有關,這一點後面說。

比如“天干”。 商代,很明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十進制”計數方法。李約瑟曾對此十分感嘆。

西方,古希臘也使用的是“十進制”。有學者提出,這與人有十個手指有關。所謂“掐指一算,計上心來”。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最初的古人,肯定是靠數手指頭計數的。澳洲原始部落的人們,在上個世紀初,最多就能數到十個手指,能把自己十個腳趾加上的,就是“大天才”了。

為何又有十二個地支呢? 其實,世界上各國的早期居民,以“十二”計數的不少,英制現在還包含這種計數方法。

這極大可能,與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關。也有學者說,和人的一隻手除拇指外有十二個關節有關——計數的時候,不是扳手指,而是以拇指掐其餘四指的關節。亦很有道理。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既然商代已經有了計數的一到十的文字,為何要專門再創造十個“天干”字呢?

張光直先生對商王世系的研究,應該可以作為解釋這個問題的參考。

商王,都是以“十天干”為名的,如“上甲”,就是第一個商王;“大乙”,就是商湯。

張先生認為,第一個字,是具有區分意義關鍵性詞——可以區分不同的商王,不用去管。後面的甲乙丙丁,才是重要的。 他的假定是,商王族分為十個部分,皆以“幹”日為名,商王選自這十個部分或部落,他們死後,則以其所屬之“群”為諡名,並按此進行祭祀。

不論張先生這個推論是否正確,但“干支”起於祭祀可以確定。這已被甲骨卜辭中體現出來的“周祭”制度所證實——即,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幹”名,分十組,以旬為單位,週而復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辭記載:“甲辰卜,貞王賓: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以“幹”日,分別作為祭祀日的名稱。

“幹”,可能基於“十進制”;“支”,可能起於“十二進制”。這只是基礎。

在此基礎上,商族為了祭祀,而新造了二十二個字作為“干支”——既是對天帝和祖先的尊重,又便於使用——以數字的一至十和一至十二,無法搭配。

這是“干支”的最關鍵起源。也就是說,“幹”名,是商代祭主——商族先王神靈的名稱,又用來標註祭日,久而久之,即成為了紀日的方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干支”方法,到了周代,仍被沿用,並逐漸完善。

春秋前後,中國曆法基本成熟。此時,“干支”不僅用來紀日,還用來紀年。地支,用來紀時和紀月。 這是因為,日和年為陽;月為陰。月和年相對應;時和日相對應,因此,時亦用地支——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從子時開始。

春秋前後,二十四節氣也確定了下來。 其實,從戰國時期開始,與“干支”相配合的,還有一套“歲陽歲陰”的紀年方法。例如,歲在甲子,稱為“歲在閼逢困敦”《爾雅》和《史記》都有記載。見下表—— “天干地支”這個名稱的由來,應該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的闡發有關——天為陽,地為陰。

同時,和周代明確起來的“天人合一”觀念有關——《左傳》曰:“君,天也”。這恰好是商王皆以“幹”名稱之的傳統一致——“幹”名即為“天干”,“支”自然是“地支”了。 宋代紹雍的《皇極經世》,還有蔡沈的《洪範皇極內篇》,都對“天干地支”有記述。明末顧炎武的《日知錄》,敘述最為詳盡。


一老沈一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乙戌亥。

天干地支的文字早已發明了。如,商代國君名,太丁,外丙,太甲,小乙,祖庚,帝辛(紂王),都是以天干為名。

天干地支用於曆法的紀年,卻是較晚。

西漢時,還沒有干支紀年。

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曆》,是太歲紀年。木星,又稱歲星,約十二(11.862)年繞天一週,即十二年一個週期,六十干支只是紀日,十二地支只是表示時辰: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 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太初曆紀年名稱:太初元年,焉逢攝提格。太初二年,端蒙 單閼。太初三年,遊兆 執徐。,,太初六十年,尚章 赤奮若。六十循環,太初六十一年與太初元年同。

天干地支、五行、陰陽,不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也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天干地支最早出現在殷朝中期,自甲骨文上了解,表示十進法為週期的十干以及十二進法為週期的十二支,所組成的六十干支,在殷朝已經應用於代表日或月。五行說和陰陽說起源於極早期太古時代,但到漢朝才融為一體,成為“陰陽五行學說”。干支、陰陽、五行,均源於不同時期,獨立、相關而後相融。形成非一朝一夕,漸進疏精而成,是當時的最高層學者、思想家智慧的結晶。


回憶我們在一起的美食


吃雞蛋,有人會追問是哪個雞生的,大多不追問。現在為安全起見,能知道最好。但現在要標產地雞群都可以,要具體到某雞生的就難了。除非即生即標記。說起干支創造發明那麼久遠了,更無確實證據證明,這也是很難說清的,傳說不少,是後真實,是值得懷疑的,崇尚名人效應,不但今日有,而且還是傳統,古人更宗尚名人效應,《黃帝內經》就是很好例子說明。那《燒餅歌》也是偽託劉伯溫。

干支傳為三皇五帝創造未必真實,當然也有可能。過去人崇古崇名,託古偽名是常有的,我認為,干支,五行,八卦什麼的,都不是一人創,是集了眾人智慧再託於一人身,或多人之名的,如八卦,就託有伏羲,文王等人。

干支是漢字,首先是語言符號,特創造干支專用做記事紀時符號代號,並非一人一天可完成,也無從具體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殷周時期是有了無疑的。干支用於紀年月日時,不是一步完成的,先是用了紀年,再到月日,時是最晚的,八學算命,是唐宋之後,唐漢之前似無四柱八字之說。

天干地支,又稱“干支”與“幹技”。夫幹,猶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由此可知,干支的原始用意。我們的祖先特崇拜天地,天上地下,幹上支下,故借天地名之,得天干地支。有關天干地支說法多多,在此不作多言。


樹德漢碩


很簡單的一件事兒弄的很複雜,天干地支的發明人是幾千年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大自然現象的一個總結,也是對大自然萬物生長過程的一個總結,也是古人創造漢字的一個過程。

天干有10個符號: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骨文大多是取像造字法,那它們比喻什麼呢?

甲就是鎧甲,鎧甲的意思可以想象一粒種子的表皮,指萬物衝破其表層而開始萌發之意,

乙的甲骨文像伸展的狀態,就是萬物開始生長了,

丙:就是炳,萬物生長到茂盛的狀態了,

丁:強壯的含義,就是壯丁粗壯的含義,

戊:就是茂,繁茂,比茂盛還高一個層次,

己:就是起的意思,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發展,萬物奮然而起的意思,

庚通更,萬物更新之意,

辛就是新,萬物一新的意思,寓意著結出果實,開始了新的循環,

壬就是妊,萬物的種子開始被養育著,等待著新的開始,

癸,萬物萌芽的狀態,

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係,太陽的循環往復對萬物都彎有影響。

說明了世界上萬物一個生長,結果,到衰退的一個過程,後來和十二地支用於曆法上,

十二地支為: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的變化過程如下:

子:就是萬物繁茂的意思,

醜:就是吐絮的意思,比如豆角,從繁茂到吐絮的生長過程,

寅:演變的意思,還是說明萬物在不斷的變化,

卯就是冒,果實開始冒出來了,初形成的一個狀態,

辰:伸展振作之意,

巳:已經的意思,萬物已經長成,

午:成熟與衰退相交之期,

未:就是味道,果實已經有了該有的味道,

申:就是身,萬物有了該具有的形體,

酉:萬物十分成熟了,

戌:滅的意思,萬物歸土,

亥:就是核,萬物成了種子,

關於天干地支,不必過分解讀,它就是古人對大自然觀察後總結出來的時間發展過程。

後來用於易經八卦上,從宇宙空間和時間上做了一個系統的表達與闡述。


宜靜書法


一、天干地支的起源:

隨著宇宙間自然萬物的進化與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給人們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識別要求,僅憑陰陽五行理論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於是,人們開始創造和發明更多的數字或者符號來規範世間之物象,天干地支的產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據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黃帝(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元年)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從上面這些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古時候的人們從黃帝時代已經開始創作天干地支,並用以紀日月,後來再發展到紀年、紀時、紀名(人的名字)等等,這些天干地支的淵源在後來的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上又一次得到了證實。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天干地支的出現,開啟了我國正確標註年月日時方法新的里程碑,這種用文字計時的方法也一直源用至今,而大家所瞭解的農曆紀年月日時法就起源於此,隨著清末阿拉伯數字紀年月日時的方法進入了中國,新中國(公元1949年)也在成立之後國家按照國際慣例也改為了以數字紀年月日時的方法,這種用數字計時的方式就是人們所熟知的 “公曆法”,從而也讓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度進入了公曆農曆並存的紀時時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我國古代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稱作“十二地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合出了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形成了用以紀年月日時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在我國被稱之為“農曆法”,因甲與子為天干地支之首,故而又稱之為“甲子法”。

二、天干地支在奇門中的應用。

潤奇自有玄妙決,

神仙不懇分明說,

超神接氣若能明,

便是三山雲外客。

奇門遁甲天干地支的基礎知識。

地支在手上的排列方式(大家自己推算相沖的規律,對角線)

天干排列

天干地支方位圖(大家嘗試下能否列入九宮方格中,其意自現)

天干地支生肖圖(鐘錶記憶,適合喜歡用筆推算的人)

第一張圖記憶地支相沖、合、害非常快,在涉及的天干和地支學中用途很廣,大家沒事的時候多演練,在手指頭上寫上天干和地支多聯繫幾遍即可,第三和第四張圖是讓大家更好的去理解和記憶模型。

地支九宮圖

這張圖非常的重要,後期奇門遁甲判斷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這個圖作用很大,為什麼這樣排列?涉及到洛書和二十四節氣,後面會慢慢講到。

持續用這張圖解讀地支的關係

地支相害:子未害、醜午、寅巳、卯辰、申亥、酉戌,(一根手指頭上下記憶)

地支刑

地支三合(非常重要,對記憶十天干長生狀態記憶非常有效,尤其在奇門遁甲和八字中)


經常用了


考證發現天干地支的創立是伏羲,十天干為代碼,甲、乙、丙、丁、……,好比A、B、C、D、……,不同的是十天干是以自然基數為標配,以十進制為制限。十二地支,以動物為標配,表示屬性及天性,地支十二位代表周天基準數,當天乾地支相配,六十為週期故稱輪甲,六十之數恰好合周天基數律,建立周天公度律大數攝製天地變化規律。六十輪甲紀曆始於伏羲,現流傳萬年曆,紀曆按理應從甲子始記,推演表明天地始為庚午,及是以庚午始記,因此,萬年曆的甲子非常準確。證據有三合,一是自然數字密碼破譯數反推合,二是公度律大數反推合,三是數差公式演示反推合,三合萬年曆甲子序,毫無差錯及證明。天干地支源於數理推導對應文字確立,其形成,天干是對應自然基數轉合十進制,地支對應合併自然數轉合周天定數及基數,再用文字進入作用,系統關係極為高深複雜並不是臆想關係。

伏羲是系統性相合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科學,天衣無縫,毫無差錯!


古今336


據《太乙統宗神數》記載,“上古時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好日月合壁,五星聯珠,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稱為太極上元。”這就是天干地支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