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你是諸葛亮,會怎麼統一三國?

簡直創業小幫手


假如我是諸葛亮,三國必然統一。且聽我分解。

必然統一的背景仍然是人心向漢,向漢不是向漢的腐敗和宦官弄權,還是向漢的一統與強盛。其縱觀中國歷史,每遇分裂都思統一,因為分裂的局部力量總是無法比擬一統的國力強盛。

然後諸葛亮統一天下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戰略執行實事求是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規劃了統一天下的三步走戰略,雖然有些瑕疵,但可行性確實很高。一步走東和孫權在荊州站穩腳跟;二步走以荊州為基礎佔據西川;三步走西川荊州兩路夾攻,奪取天下。這三步走戰略不可謂不高明,實際上已經成功實施兩步,在第三步時,劉備破壞大局。前兩步簡單不累贅敘述,第三步其實積具戰略眼光,中國大一統的實現都是從北向南打,從高緯度向低緯度打,宋元清還有解放戰爭都走這條總路線。實事求是執行該戰略是成功的基礎。

第二是溫情解決劉備掣肘

統一天下務必大權在握,劉備並非猜忌難對付的人,與諸葛亮也是互利的存在。其實佔領西川前諸葛劉備是能夠和諧打天下的,西川后劉備君權膨脹,但和諸葛亮並非有多大矛盾,他倆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統一,只是分歧在先打誰的問題上。我是諸葛亮,解決劉備掣肘非常可行。最不行,劉備去世後,諸葛還有大把機會。

第三是大力培養蜀國人才

諸葛的最大短板其實是不能用人,不重視培養人,結果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西蜀多俊傑,川軍耐苦戰這是千古認證了的。劉備能發現法證,黃權等優秀人才,我是諸葛,定當補充比短板,大力發展人才提拔機制,人盡其才,引進人才,任總賢才,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成立自己從上往下的人才團隊。

第四是廣積糧,緩稱王

其實諸葛六出祁山失敗主要失敗在後援,糧草不足,諸葛明知道,但無奈。我是諸葛,蜀中自古沃野千里,糧豐民足。他的前任劉章父子本就無能尚能富足,諸葛的智力不可能不知道發展農桑,廣積糧草,戰略備戰,三百年多年前劉邦不就是這麼出來的。先富民,戰略準備充足是勝站之道。

第五是巧用三國關係

猛將千員,人才百萬,川軍有素,荊州在手,民豐富足,同時江東咽喉在握,長江上游中油盡在我手,派精兵守荊州,大利和孫權,然後北上戰曹操,曹操老邁,曹丕之才一般,最大努力蕩平北方;然後江東,無需征戰,高壓、大利誘降。

最後整頓天下,一統江山,成就王朝。



雍州牧HY


諸葛亮字孔明。蜀漢丞相,曾多次北伐曹魏,無功而返,最後憂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被後世當成了智慧的化身,更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了神一樣的存在。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假如我是諸葛亮,可能隆中都出不去[捂臉]更別談統一三國了!

所以假設我是諸葛亮,且有諸葛亮的能力和智商,那我試著談談我的統一的思路。[呲牙]

首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要好好保養、鍛鍊自己的身體,後世養生的手段得掌握好,好歹活個七老八十吧。

對於統一的思路我(諸葛亮)早就提出了,隆中對就設計的很好。當時的設計是跨有荊、益二州,佔據險要,西和諸戎,南扶夷越,外結好孫權,招賢納士,發展內政經濟。一旦天下有變,由益州、荊州兵分兩路直取中原。但荊州沒了,所以需要《隆中對2.0》:首先肯定要和周邊打好關係,就算是魏國也可以暗通款曲。然後就是坐守蜀地,以觀天下之釁。如果出現了司馬氏篡權魏國內亂這樣的大好時機,把握機會兵出漢中,迅速佔領關中。此秦,漢所以一統天下之根本。那佔據關中,就有了戰略主動,進可兵出潼關以圖天下,退擁關中,有蜀地以為後援。亦不失為一方霸主。如果沒有機會,那就學習愚公精神,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關起門造人,統一就留待後人嘍。[靈光一閃]

還有一種思路,就是出奇制勝。在國力和軍力皆不如的情況下,如果北伐,就要靠奇計迅速打開局面比如子午谷奇謀,不然一步步來,後勤跟不上,國力也耗不起。但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個風險太高,我(諸葛亮)不會幹的。





趣侃古今


很高興和大家分享。

首先先看蜀國敗亡的具體原因。第一: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風頭一時無兩。又在成都稱王,封五虎上將,大封群臣。

此時的關羽因為在鎮守荊州,沒有參與奪益州,定漢中的這關鍵戰役。所以急需建功。就出兵樊城,結果被呂蒙偷襲後方。大意失荊州。從此蜀國失去腹地荊州。此後,劉備稱帝,出兵伐吳,結果被陸遜打敗。損失了蜀國大批精銳。而劉備也病死白帝城。

從此蜀國進入防守階段。一直到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最後蜀國被滅。

我如果是諸葛亮。第一重視南邊的吳國,只能交好。第二注重人才培養,蜀國後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人才凋零正所謂"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第三,暫緩北伐,先休養生息。第四,再聯合吳國,確保說過東南平安。





原來陽光會生鏽


人人皆可假設自己是諸葛亮,我也大言不慚假設一次,如果我是諸葛亮將以如下方式統一三國:

1.先做好自己身體的鍛鍊與保養,確保能活到七十歲,因為這個過程需要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週期。

2.荊州方向絕不率先挑事,時刻固防,要以十二分的警惕既防曹魏又防東吳。

3.漢中方向實兵諸圍,重兵鎮守關城,根本不給曹魏任何機會。

4.南中方向以德威服,保證背後無人插刀。

5.益州內部大為發展生產,富國強民,積極練兵,還得鼓勵多生娃,力爭五年人口翻番達到二百萬以上的目標。

6.充分利用馬超在涼州與羌人的良好人際關係,保持長期聯繫,鼓動羌人在涼州不斷起事,最好一年整兩三回,讓曹魏守軍疲於奔命。

7.如此準備五年,在確保荊州方向無任何問題的情況下,聚兵二十萬,兵分三路,左路縱隊馬超或其兒子掛帥,以王平等人為副將率軍五萬與羌人裡應外合直取武都、陰平、隴西諸郡;中路縱隊我(諸葛亮)[捂臉]親自統領十三萬兵馬直取祁山,攻下祁山後迅速分兵,魏延以五萬軍馬奪取隴山諸關隘,餘部迅速攻擊隴右諸郡;右路縱隊由趙雲率領兩萬人馬控制大散關一線,並佯動攻擊關中地區。如此部署力爭月餘結束隴右戰鬥,完全奪取隴右地區。

8.消化三五年後,再徵召三十萬大軍(其中羌兵十萬),兵分三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陳倉,一路出隴關,三箭齊發直取關中,當然前提仍是荊州的穩定。

9.奪取關中再穩定三年,聚兵四十萬,以四路出擊,一路出潼關向東攻擊,一路自龍門渡黃河奪取河東之地並隨時可渡河南下攻擊中原,一路出房陵向東北方向攻擊,一路出荊州北伐,四路大軍在半年之內消滅曹魏政權一統北方。

10.統一北方以後再休養五年,再攻取東吳只是時間問題,而且東吳還有不戰而降的可能。

如此天下一統的大業可定[笑哭][笑哭][笑哭]


馬昱東


我會扶持呂布,先在合適的時機暗中成為王允門客培養親信,然後借董卓之手滅掉曹操。

計策如下:

對貂蟬施苦肉計令其答應,然後用貂蟬勾引曹操,讓董卓抓住現成。

董卓就會對曹操不滿,曹操定會與王允聯合刺殺董卓,所以提前通知董卓暗中旁聽。

在萬全的準備之下,曹操必死。呂布也會垂涎貂蟬,誘呂布殺掉董卓。

之後皇帝封呂布為大將軍,再暗中施計,借呂布之手殺掉王允,屆時貂蟬定不會獨活,自刎離場。

殺掉王允後,漢朝群龍無首,其內自亂,漢臣定會擁護皇帝將呂布發往邊關,呂布與皇帝發生摩擦。

最後我勸他竄朝奪位後,毒死呂布,讓親信浮出水面,自己上位。

其他人物以孔明的才智就好處理了,在三國分裂之前就上位,就比較好統一了。不談倫理道德,這是最快繼位的方法,也滿足題主的要求。


登峰熱點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蜀漢的丞相,杜甫曾經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最終沒有統一全國。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應該這樣做。

作為蜀漢的實際的一把手,不能事事事必躬親,這樣不僅自己累,也不能發揮部下的最大潛能。其實蜀國人才也不少,如魏延、王平、廖化等等。這些人才都沒有發揮自己的能力。我想,應該各盡其責。

軍事行動過於謹慎,六出岐山,沒有新意,敵人早就知道軍事計劃。沿途攔截就可以,應該像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給敵人以突然攻擊,就會收到良好效果,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

經濟上,蜀國作為三國最弱的國家,應該首先發展經濟,使自身強大起來,諸葛亮可以坐鎮成都,派大將北伐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以一布衣書生,開創了蜀漢歷史。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沒有完成統一他的失敗,給後人留下的只有教訓和遺恨。






臣墨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心胸寬廣,對待劉備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一生的寫照。如果我是諸葛亮,如果我擁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我會做出和他不同的選擇。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會去投奔一代梟雄曹操,因為曹操精通兵法、才華橫溢、愛惜人才,我會毛遂自薦,主動找到曹操,輔助曹操。

我會勸說曹操,讓他廣納天下人才,並盡其所用,做到“天下人才盡歸曹”,並建議曹操重用人才。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建議曹操帶領人馬揮師南下,準備吞併東吳。如果東吳也廣納人才,那麼我會勸告曹操,派遣人才假意投靠東吳,最後釜底抽薪,滲透江東,佔領東吳。

我會勸告曹操佔領東吳後要安撫東吳的百姓。對待百姓就如家屬一樣,還濟貧罰盜。貧苦的人家要多關心,發錢發糧救濟。偷盜者必斬,但要照顧他們的家人,這樣做可以得到民心。如果東吳的百姓過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大家自然就都會順從曹操。

我要建議曹操不要殺害孫權,但要把孫權和夫人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邊疆。還要禮賢下士,誠心厚待周瑜,優待周瑜夫人小喬,讓小喬自願勸說周瑜歸順曹操。宮內的家眷更要優待,以便一統天下。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會投靠曹操,對他忠心耿耿,忠貞不渝地輔佐他,幫助他實現統一大業,讓天下百姓盡開顏!

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假如,假如也改變不了歷史。純屬個人看法,不對的地方,敬請諒解,多多交流。謝謝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我覺得分兩面吧,一個是跟隨劉備前的諸葛亮,一個是跟隨劉備後的諸葛亮,只論統一而言,相助曹操是可能性最大的,縱觀中華歷史,魏蜀吳的戰略毋庸置疑都是特別正確的,首先說魏吧,擁有荊州之後的曹操順勢而下取江南是理所應該的,只不過遇到了孫權劉備這樣的梟雄,沒成功,但是畢竟擁有著河南河北以及關中,統一遲早的事;再說吳吧,荊州如果是別人的,那就是頭上的一把刀,整天懸著提心吊膽,擁有了荊州,那自然自己的天塹就有了,所以周瑜,魯肅,呂蒙畢生都在為取荊州而努力,他們明白完成統一大業太難了,唯有自保,而自保最保險的就是長江天塹,拿下荊州就可以了;再說蜀就更明確了,當年劉邦就是從這條路爬出來統一的,所以諸葛亮的策略毋庸置疑是正確的,只不過對面不是項羽,自己的領導也不是劉邦,所以跟隨劉備後的諸葛亮只能這樣了,你把任何有能力的人放到諸葛亮那個背景下,都會這樣做,而且只能這樣


燕趙小云


我不會取荊州為家,太危險了!

大家都想要的肥肉,在自己沒有足夠強大的時候,就不要去搶!

成都可以拿,西川包括漢中西平一帶都可以拿來打基礎。有機會就試試長安,沒機會就退回漢中修養實力。

戰略構想,還是先取平原山川為主。仗著劉備的皇叔之名,聯合能聯合到的所有的需要“正義之名”的諸侯軍閥,先剿滅“曹賊”,乘機做大。再拉攏小弟兄,收拾第二大的,然後再收拾第三大的,直到天下歸心!


魯F飛8


我是諸葛亮就在郭嘉死後,幫助曹操一通天下。。朱是好人但是選擇錯誤跟了劉備。憑一己的智力勉強讓劉得了三分天下。。到最後病死在統一的戰場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大於努力。跟對人和企業有多重要。你就是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