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遊記》以誰為主?你怎麼看?

青青河邊草29107113


《西遊記》主要是以齊天大聖弼馬溫為主,雖然官不大,但是火眼金睛,善惡分明……大唐盛世,豈能容蛤蟆老鼠成精?天子聖明,又怎能讓妖魔鬼怪塗炭生靈?所以大唐皇帝聖旨詔曰:唐僧西天取經。名為取經,實為除魔降妖保天下太平!只可惜事與願違——孫悟空打死的都是沒有後臺的小妖,凡是有後臺的妖魔鬼怪都被接走了!





唯我一凡


《西遊記》,是在民間不同的說書演變中過來的。本來在《大唐西域記》裡唐僧是絕對主角,後來到了,吳承恩哪裡,具有叛逆色彩的孫悟空,變成了第一主角。

不過,也可以這樣理解,主角是孫悟空和唐僧兩個,卻只是同一個人為主角。在書中是兩個人,一個是實體一個是虛體,組成了完整的一個人。

唐僧的徒弟都代表他內心不同的情緒,實際取經路上只有他一個人。

如果非要分個彼此,非要整明白誰輕誰重,那我只能說,相比較而言,孫悟空可能更主一點。

西行八十一難之後,

世上再無猴子,

終成,鬥戰勝佛。

戰者,戰“我要、我想、我厭、我畏”;

勝者,無所對立,一念純粹,一心清淨;

佛者,覺悟者、悟道者也。

吳承恩所在的明朝階段,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文化和思想解放的思潮也日益澎湃!

而又屈於政權的無情打壓,那作為一個想著學而優則仕但又仕途渺茫的作者來說,猴子天不怕地不怕,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形象就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吶喊。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一下:

這是一部典型的遊記類小說,這種小說的套路就是:前期介紹主角,然後找個由頭,比如取經,尋找理想的家園一類的,每到一個地,遇到一批對手,擊敗之

唐僧作為由頭,兩個功能,一個是取經,一個是引出對手。

從小說內容上看肯定是孫悟空;孫悟空第一個出場,佔標題也是最多的。

西天取經是全書主題,無疑唐僧是團隊領軍人物,但孫悟空的情節居多,而且取經之前還有好些回圍繞孫悟空而無關唐僧的情節。

綜上所述,孫悟空應該算是第一主角。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大沐娛樂


西遊記的主角暗線應該是“八戒”?

第一節

豬八戒原為玉皇大帝手下任天蓬元帥,天蓬元帥是什麼級別?天蓬元帥這個職位是直屬玉皇大帝的麾下,可以說是親信近臣,先不說官職高低,一般近臣都是極受統治者寵愛的。再者說天蓬元帥手下有八萬水軍,手握有實權的將領也是著重培養的目標。

原文大鬧天宮段中有寫道:如來佛祖殄滅了妖猴即喚儺、迦葉同轉西方極樂世界。時有天蓬、天佑急出靈霄寶殿道:“請如來少待我主大駕來也。”佛祖聞言回瞻仰。有意思的是收服孫悟空後,天蓬元帥直呼如來名諱說啊:您內也別急著走 ,我們老大等下還要開會呢!這段中豬八戒在天宮的地位和寵信可以祥知一二。

後來因因調戲霓裳仙子(屬於嫦娥中的一員,《西遊記》中“嫦娥”是對月府所有仙女的稱呼。並非民間傳說裡的后羿之妻姮娥。)被逐出天界,卻又錯投豬胎。唐僧和孫悟空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從此成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後被封為淨壇使者。這個是大家都清楚的明線,

暗線則是佛與道的權威之爭,八戒名稱的由來則是“五葷三厭”,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三厭,道教中指不能吃大雁、狗、烏龜。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即為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唐僧給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這個名稱本身便是佛道鬥爭的產物……



秋過舟流


認為是如來佛祖最厲害,但其實很多人都會認為孫悟空是最厲害的。作為《西遊記》裡面的主線孫悟空自然是最厲害的,有一身好本領,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火眼金睛、等等,他身上的這些本領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除了拜師學藝,還有很多本事是在大鬧天宮的時候學會的,孫悟空是一步一步變強大的,擁有了一身本領之後將天堂和地獄攪的不得安寧,最後實在沒辦法玉皇大帝才請了如來佛祖降服他。所以如來佛祖能夠降服孫悟空,應該算是西遊記裡面最厲害的角色。










Levy偉偉


《西遊記》作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經典詠流傳,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那對於以誰為主這個問題,小寒有個大膽的腦洞,齊天大聖孫悟空是也!

可能大家會反駁,明明是唐三藏西天取經,怎麼會是孫悟空呢?因為小寒認為,孫悟空是西遊記世界裡神仙、道教、佛教重新劃分利益的執行者。如果您對孫悟空的身世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小寒的另一下關於西遊記問答。

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從東土大唐到西天大雷音寺,剛好十萬八千里。唐三藏,是大唐帝國的代言人,名義上的領袖,不過是為這場勢力劃分披上一個明正言順的外衣罷了。豬八戒,因調戲嫦娥錯投豬胎,後被觀音點化拜唐僧為師,這是重點,但他的武器卻又是九齒釘耙,太上老君所煉,那麼豬八戒就可能是太上老君的人,後歸順觀音。沙悟淨,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貼身保鏢,只因為打碎琉璃盞就被貶下凡間,這是不是太草率了點?所以,沙悟淨是玉帝安排的人手。孫悟空我上個問答說過了,他是太上老君一手培養的,但是卻被如來動了手腳,教他法術,他可以說是佛祖的代言人。

介紹完了四個人的背景,答案呼之欲出了,孫悟空是佛的代言人,而西天取經是去取佛經。另外,唐僧只知道去西天取經,那大雷音寺在哪,怎麼走他都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話肯定是按照最短路程走,而且儘可能的避開妖魔鬼怪。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取經路上彎彎曲曲,一路各種妖怪抓走了師傅,所以唐僧只是個被矇在鼓裡可憐人。豬八戒和沙悟淨也很明顯了,他們知道大雷音寺在哪,但他們從來不說,也不帶路,有妖怪就打,沒妖怪就一個挑擔一個牽馬。只有孫悟空敢問路在何方,路在他的腳下。他明明一個筋斗就可以到西天,明明知道前方有妖怪,可是他還是走著去,變著法拐著彎的讓妖怪抓走唐僧,然後再出來降妖怪,這就開始了重新劃分地盤的行動。

所以,以小寒的理解,《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是以孫悟空為主,而這本書是重佛抑道,以佛教為主。


風影寒沙


如果只能選一個人,我覺得西遊記肯定是以孫悟空為主,這幾乎無可反駁,以下是我的觀點:

1、從《西遊記》的主題思想來分析,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毫無疑問,作者想通過孫悟空這個形象,來表達人們對社會黑暗面反抗的嚮往與追求。但現實生活往往又是慘酷的,很多時候底層人民心有餘而力不足,想付諸行動地反抗很難。於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迫切希望英雄出現,希望英雄能代他們替天行道、主持正義、懲惡護善、抑強護弱。而孫悟空這樣敢大鬧天宮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非常符合他們的英雄形象。創作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

2、從小說內容來看,不管是人物出場先後,還是佔用篇幅容量,都是孫悟空排在第一位。從開篇開始,就講孫悟空的生世,為日月天地受孕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一隻石猴,然後怎麼成為猴王、怎麼訪道求仙拜師學藝等等。從篇幅容量來說,孫悟空所佔的比例肯定也是最大的,幾乎每一回都出現。

3、從故事發展的脈絡來看,無疑也是以孫悟空為主線。雖然西遊記本身是去西天取經的一段故事,但離了孫悟空,取經的行程是沒法推進的。三打白骨精後,孫悟空被師傅趕走,最後師傅被白骨精抓去,取經路寸步難行,最後還得孫悟空回來了,師徒幾個才能繼續上路。

從以上幾點來看,《西遊記》是以孫悟空為主的。當然,一部優秀的作品,很多地方都是可圈可點的。不是說以孫悟空為主,別的人物或者故事情節就不重要,偉大的作品往往都是精髓遍地開花。我們觀看欣賞一部好作品,也是要細心地從多方面去欣賞,那麼才會大有收穫。這也是為什麼《紅樓夢》有那麼多人痴迷研究的原因。能評上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肯定也是很優秀的。





文史哲漫談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西遊記是以唐僧為主的。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故事,但是它是以玄奘取經這個真實的故事為原型的。


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是單槍匹馬,一個人去到印度求取佛經的。玄奘經歷的苦難與西遊記中唐僧經歷的磨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玄奘取經的時候,沒有唐朝皇帝的送行,沒有各路神仙的保護,也沒有三個武功強大的徒弟,只有自己。

作為以玄奘取經故事為原型的一部神話劇,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是唐僧。

三個徒弟象徵的是人心魔,也代表著眾生。

孫悟空象徵的是人內心深處的頑固不化,與不服管教;豬八戒象徵的是人內心深處的貪婪與慾望,比如貪財好色、偷奸耍滑、好吃懶做;沙和尚象徵的對自己過錯的悔恨與救贖。

他們代表著眾生,最初反抗佛法,但最終卻皈依佛法並被佛法救贖。

綜上,我認為西遊記這部神話劇是以唐僧為主的。


海海文化閒談


如果問國人,哪一部影視劇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話。我覺得非《西遊記》不可!說這部劇上到99,下到剛會走!都看過或者知道,一點也不為過!就是現在寒假或者暑假,有的電視臺也還在重播這部劇!

《西遊記》講述了玄奘由三個徒弟保護著,經過千辛萬苦,一路降妖除魔,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都說《西遊記》裡主角是孫悟空,而且還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說孫悟空在電視裡戲份是最多的!第一集就是描述孫悟空從石頭裡面蹦出來然後拜師學藝!按照國際慣例,戲份最多的就是男一,女一!

還有網友結合《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時代背景,說歷史上對西遊記的推崇不僅僅在於他是志怪小說中的精品,主要是作者筆下的美猴王對於世俗、封建制度、權威的反叛精神,所以美猴王是主角沒錯!

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是我還是想要說下我自己的觀點!

《西遊記》和別的電視劇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呢?別的電視劇你看了第二集,不看第三集的話,第四集你就接不上了,而《西遊記》卻像一個一個獨立的故事,你隨便從哪幾集開始看,都不覺得唐突!像什麼豬八戒狂吃人參果、美猴王狠推大果樹。紅孩兒持械攔路真猖狂。這些都是根植在師徒四人西行取經這條主線上的故事。

每一集有可能妖怪的戲份比師徒四人的還要多,按戲份多就是主角來算的話,把那一集單獨拍成電影,難道妖怪也能變成了主角不成?

在網上還有一個觀點,說《西遊記》是雙主戲!像金庸的《天龍八部》中就是段譽和喬峰的雙主戲,我覺得還要補充一下,說《西遊記》是雙主的,是隻看過電視劇版本的,在吳承恩的原著中,唐僧四師徒的戲份都是很多的,只是電視劇中把豬八戒和沙和尚弱化到:“大師兄,妖怪把師傅抓走了!”“師傅,妖怪把二師兄和師傅抓走了”的情節,但是在原著中。豬八戒和沙和尚的戲份絕對不止這些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西遊記》師徒四人都是主角,他們就是是唐朝的F4。帶著普渡世人的使命,去西天求取真經!

以上言論僅供娛樂,有偏差不足之處,歡迎指正!有喜歡蝸與牛的可以點下關注!











蝸與牛


我是逍遙,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那麼西遊記以誰為主呢?這要看那一人物貫穿從始至終。從第一集開始猴王出世,到最後成鬥戰勝佛,孫悟空從始至終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孫悟空,也稱齊天大聖,其生性聰明,活波,仗義,嫉惡如仇,精通七十二變,法力高強,是由花果山傲來國一靈石孕育而出,後拜菩提祖師為師,大鬧龍宮取定海神針,大鬧地府毀生死簿,之後大鬧天空,被壓在五指山下,受觀音點化護唐僧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






逍遙影視君


我想,對於中國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吧!但說到《西遊記》,大家的第一印象會是誰呢?我想,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能夠上天入地,本領高強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吧!我猜對了嗎?哈哈。

對於《西遊記》中是以誰為主,我則有和大家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西遊記》的故事情節,講的是師徒四人經歷了種種磨難,長途跋涉十萬八千里的路程,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瞭解到,這裡面沒有個人主義,主要是以一個取經團隊為主的故事發展過程,我認為,《西遊記》主要是以師徒四人的團隊為主,因為取到真經是四個人一起協作的結果,無論是誰單獨取經,也一定不能取到真經,得到正果。

在這個取經團隊之中,是誰也離不開誰的,都有分工,八戒主要是牽馬,沙悟淨要擔著所有人的生活用品,而孫悟空則是保證他們的師傅人身安全,唐三藏則是他們之中的核心力量,只有他到了西天,所有人才會得到正果。並且唐僧還要約束著這幾位徒弟,互相合作,誰也不能離開誰。他們是一個團隊,少了誰也不行。

從電視劇《西遊記》中可以看出,沒有完全的個人主義,一切都是圍繞著師徒四人來發展故事情節的,所以,《西遊記》始終是以師徒四人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