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蝙蝠會常被蚊蟲叮咬嗎?這是不是蝙蝠病毒互相傳染而成為毒王的原因?

普慈賢


蝙蝠不僅不會被蚊子咬,反而蝙蝠會捕捉蚊子,蒼蠅,飛蛾等為食,所以蝙蝠身上的病毒不是因為蝙蝠咬。恰恰相反,我認為蝙蝠成為萬毒之王是因為它吃蚊子,蒼蠅,飛蛾等等昆蟲。

蝙蝠的習性是晝伏夜出,作為唯一飛行的哺乳動物,同時食譜廣泛,天上飛的昆蟲,水裡遊的魚,地上爬的小動物,樹上長的花果,沒有它不能吃的,甚至連同類都吃。所謂病從口入,吃的那麼多,那麼雜,把其他動物身上的病毒全都吃到了自己的體內,所以它身上攜帶的病毒也非常嚇人,達到了一百多種。這也給我們亂吃野味敲響了警鐘。

不僅吃的雜,它吃的還多。一隻蝙蝠一夜能吃掉自身1/3體重的食物。這是因為它飛行過程中代謝非常快,心跳達到了800到1000次每分鐘,體溫達到了40攝氏度。這樣的習性,也讓他進化成免疫系統對病毒全天候開放,所以它帶毒而不得病。


大釗Eleven


蝙蝠不會被蚊蟲叮咬,這並不是蝙蝠身上數量眾多的病毒的來源。

這次冠狀肺炎的爆發,使得“罪魁禍首”蝙蝠再次被大眾所關注。早在“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爆發時期蝙蝠就被人冠以“毒王”之名,人們痛恨蝙蝠,但又對其充滿了好奇。

蝙蝠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

蝙蝠下屬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類動物,現生物種類共961種,遍佈世界各地,大多白天休息,夜間覓食。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所以不會出現題主所問的蚊蟲叮咬出現,如果真的有,蝙蝠不會介意加個餐)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棲息。

蝙蝠身上的病毒來自哪裡?

全世界都科學家在200種蝙蝠的身上發現了4100種病毒,其中包括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漢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發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達60種以上,僅次於齧齒類動物。蝙蝠無疑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

這些病毒是怎麼來的呢?這與蝙蝠的居住地和生活習性密不可分,蝙蝠的食性非常廣泛,其中不乏那些攜帶大量細菌病毒的昆蟲,蝙蝠在捕食了它們之後,不光吸收了能量,病毒也留在了它們體內,經過長期的積累,種類愈加繁多。

蝙蝠自身為何不受病毒影響?

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升高,類似“發燒”,可抑制病毒的複製,蝙蝠飛行過程中體溫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複製,減少體內病毒的載量,同時加快機體免疫反應,進而減少病毒對機體的損傷。

並且,與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蝙蝠的免疫系統對待病毒的態度是“忍氣吞聲”,力求和病毒和平相處。因此,蝙蝠進化出了一種特殊的免疫機制,具有比較強的免疫耐受力。小蝙蝠一出生就攜帶有大量的病毒而毫無影響,就是因為蝙蝠和病毒之間這種奇妙的平衡關係。

蝙蝠對人類生活的價值

萬物皆有兩面性,蝙蝠並非大眾所瞭解的那樣一無是處,蝙蝠對人類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蝙蝠超強的病毒攜帶能力,只不過是生物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不能戴“有色眼鏡”去看待一種生物。(圖為中藥“夜明砂‘)

蝙蝠是人類的良師,人類通過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發明了雷達。目前某些國家研製的隱形飛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在醫學上,從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質溶解血栓的速度比目前臨床所用的藥物快一倍。而食蟲蝙蝠的糞便在中藥中被稱為“夜明砂”,有清熱明目的功能。在蝙蝠數量豐富的地區,它們對農林業的害蟲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這不僅有利於農林業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減少了由於農藥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另外,蝙蝠集居地積累的排洩物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類所利用,在許多熱帶國家,它是一種經濟的、優質的農業肥料。


流行的雲


蝙蝠和倉蠅子,蚊子,本身含有病毒,它經過萬億演變過程它們不怕細菌感染,如蚊子一生下來就在汙水裡,而且它們喜歡在汙染源環境生存,身上毒素非常多,一但叮咬人類就造成很大傷害,是人無法接受。


董書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