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位於江西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也就是說,這座1800年前隨葬品達到上萬件的黃金大墓至今沒有一個盜墓賊得手。

沒有得手不等於沒有盜過。其實,海昏侯墓的發現本身就是因為盜墓猖獗。2011年3月,江西考古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南昌觀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盜掘,文物部門立刻對該墓葬周邊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歷時5年多。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海昏侯墓遺址所在的墎墩山距離南昌50多公里,曾經高約10米的墎墩山已被“削平”,一座天藍色半圓頂的臨時大棚內就是海昏侯墓的主墓室。自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開始以來,考古隊員在這裡勘探了約100萬平方米,發掘了1萬平方米,每一方土的發掘都是在一鋤一鏟、一寸一釐地進行著,整個考古過程耗時近5年且遠未結束。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4年前,幾個雞飛狗叫的夜晚徹底打破了這裡的平靜。2011年3月,一貫寧靜的老裘村村民被通宵未停的狗叫聲驚擾,清晨巡山,一個直徑將近1米的大洞引起了村民的注意。裘德雨當時也跟隨眾人上山看熱鬧,據他回憶,被茅草覆蓋的盜洞上圓下方,挖痕乾淨利落,深不見底,手法專業,“洞內還有用電鋸鋸斷木板的痕跡,動靜很大。”盜洞的出現立即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高度重視。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當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正在家中做飯,接到電話,當聽說墎墩山出現盜洞時,楊軍腦中立即想起了地方史料中曾記載:“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在建昌縣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內,有大墳一所,小墳二百許,舊稱百姥冢。”放下電話火速趕往現場的專家看到如此巨大和專業的盜洞後,當即戴上安全帽、綁著安全繩潛下了這個後來測量深達14.8米的盜洞,“盜洞差不多有5層樓高,但沉到盜洞底部時,居然有濃郁香氣撲鼻而來。”楊軍當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土包下有大傢伙,需要向更高層的部門彙報!”沒想到這個盜洞打開了一個如此規模的漢代大墓。

數次躲過盜墓者黑手

保存完好的海昏侯墓曾多次被盜墓者騷擾,除了今人打下的盜洞外,主墓室西北角的一個盜洞和一盞五代時期的燈具說明一千多年前已經有人造訪此地。歷經2000多年,海昏侯墓保存如此完好,考古隊領隊專家用三個“幸運”來解釋。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專家所說的第一個幸運就是東晉時期、公元318年地處江西的豫章郡發生的一場大地震,使得墓室早年坍塌,導致盜墓者不得而入。

而第二個幸運在於,地震後100多年的南北朝劉宋時期,鄱陽湖水南侵,“整個墓穴內充滿了水,盜墓賊無從下手,並製造了一種天然的絕氧環境,讓墓室被水密封,文物與氧隔絕,腐蝕程度不高。”專家說。

最後一個幸運就是2011年的那

史上最幸運的古墓,只差一鏟子,萬餘件文物得以保存

個盜洞,專家回憶說,他當時在現場發現,在海昏侯墓旁的侯夫人墓也有一個盜洞,且已被盜墓賊摸空,因為這座墓封土上植被比較茂密,顯得封土包大一些,因此被盜墓賊誤以為是侯墓。再盜海昏侯墓時,盜洞打穿了7層封土、木板中的5層,還有一兩層便可觸及主棺就被村民發現報警了。

盜墓者還輸在運氣上,按理說,海昏侯墓上發現的盜洞下手十分精準,盜洞就打在主墓室的正上方,起初專家也以為盜洞打在主棺的正上方,因為漢墓的主棺多位於槨室正中心,沒想到主墓室打開後才發現,西漢海昏侯的主槨室不是一個大單間,而是一間由兩豎一橫3層槨板隔離成六個單元,大約70平方米大,主棺則位於主槨室的東北處。

2011年,盜墓者鋸開了頂槨板,還沿著兩個單元槨板的交接處一直鋸到了底槨板,但是說來奇怪,再挖一鏟或許就可以看到堆積如山的黃金!結果卻被發現了,這也讓它成為了最令盜墓賊後悔的古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