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為第一代的農民工60後,以後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駿景農業


樓主你好,作為第一代農民工,那麼自己以後養老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首先作為農民工來講,那麼就說明你已經從農村進城務工,並且在所在的工作單位工作了,那麼這樣一來的話,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是隻要和自己的企業單位建立相應的勞動合同關係之後,那麼就應該為自己的員工來交納一份社保,所以說作為農民工來講可以依法獲得一份相應的社保待遇。

那麼只要你在自己的所在企業單位工作15年以上,那麼就可以達到累計繳費年限15年以上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就具備了退休的條件,那麼等到將來你到法定退休年齡之後,那麼是可以享受到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待遇的,只不過就是你這個養老金的領取地點是要根據你打工所在地來領取。

也就是說你在這個打工的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達到10週年以上,那麼就可以享受該地區的養老金的待遇,如果說你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沒有達到10週年以上的繳費年限,那麼最終你需要回到自己的戶籍所在地,來辦理退休享受養老金的待遇。


社保小達人


自食其力,自掙自吃。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六八年出生的,今年52歲了,上有年過七旬的父母和岳父岳母,兩個兒子,大的上大學,小的念初中,家中有兩畝多承包地,妻子在家做點小生意。上有老,下有小,出於生活的無奈,前幾年,我就跟著本村人外出打工,幹過建築隊小工,當過保潔工,還做過保安。農民工如牆頭上的草,哪兒有錢哪兒倒。現在江蘇蘇州的一家大賓館裡乾洗碗I工。每個月3600元工資,包吃住,活也不算太累,湊合看幹。誰叫咱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在賓館打工的,都和我年齡差不多大。下班之時閒來無事,看看星斗遙望北方,想想家中年邁的老人和妻兒老小,不禁淚目垂下,想想自己的將來和養老,心頭更是一片茫然。為老人送完終,供應兒子上完學結婚成家,自己是已近七十歲的人了。指望兒子養老,他們都還有自己的家呢,指望國家,那百十元的養老錢說不定連吃鹽都不夠呢。人的命天註定,自己養老自己掙,自食其力是保證。活到老,幹到老,但願老了沒大病,善始善終過一生。


三友話三農


當今時代,苦了五零,六零,這代人為了養老,小時候上有兩代老人,我是五四年的,我爺爺貧窮,十三歲跟人家放牛有氣管炎,我十幾歲從礦回老家天天聽他喘,五十歲不幹活了,他說我給人家當牛馬,我爸在西河礦,我十歲開始幹活,還要給爺爺送飯,我媽三十九歲得了風溼性關節炎,弟弟妹妹要管,我的學業和事業就這樣完了,又自己養大孩孑,夲想弟弟,妹妹還有兩個女兒,給兩女兒看十四年孩子,後來我才知道我沒有退休費應該幹,同事奶奶,爺爺,姥爺,姥娘都有錢,哪有和我們祖輩窮光蛋,不但不報恩,全家人看我享福,我爸九十歲靠我養老呢,我們這代人命這麼苦,只要身體健康,馬雲有次說笑話,有錢沒錢都要死。


用戶6749300950


作為第一代農民工60後,以後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我就是60後農民工,再過幾年孩子成了家,我的義務算是盡完了,然後就是該過我自己想過的生活了,不是養老,而是我另一人生的開始。我要讓我的八個孩子降生,培養它們,等它們大大了,讓它們為我養老。

我有八畝地,毎一畝地都是我的一個孩子,它們分別是:小菊,小蓮,小玫,小桃,丹丹,肉肉,園園,大鵬。

利用一畝地,以菊花為主題,打造一個菊花園,有春菊,也有秋菊,有獨本,也有萬頭,有案頭小菊,也有大型嫁接菊,一方小院菊花品種多樣,造型各異,地栽盆景,應有盡有。

穿過花廊,盡頭有一池塘,荷葉輕浮,蓮花飄香,魚兒嬉戲於蓮葉間,旁邊有盆,罐,碗,槽,或立,或倚,或躺,從裡面伸出一個個小手,或白,或粉,甚是可愛,這就是我的蓮兒。

圓拱型的薔薇門洞,院內月季樹,玫瑰球,有粉,有紅,香氣樸鼻,這一大家子,有點個性,你動它試試?

都說松竹梅是三個好明友,為迎好友,中間立一迎客松,彎腰低頭,伸手做出一個“請”的姿勢,旁邊再有兩好友相伴。當你被請進後院,才知你來到了世外桃園,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我們的國花是牡丹,而我又地處菏澤市,自然牡丹,白芍是必不可少的,牡丹即象徵著是雍容華貴,又象徵著堅貞不屈。

我雖不怎麼喜歡多肉,但有些懶人喜歡(我是這麼認為,因為多肉好養活)我還是應該養一些,象蟹爪蘭,長壽花還是非常不錯的,路邊,窗臺,牆根,矮牆上都可以放一些,不用澆水,也不用怎麼打理都能長得很好。

種了這麼多的花,可我還要生活不是?再來一畝地作菜園,各種時令蔬菜都種,每樣別種太多,吃不完沒事,邀幾位好友幫忙,或者拿去世外桃園,那裡的雞可以幫助消化掉。

冬季想吃蔬菜,那就需要有大棚(鵬)了,有些花卉不耐寒,冬天要把它請進溫室,還有些花卉,夏天要到遮陽棚裡避暑,即然是必不可少,那就再生一個吧。

好了,等我的這些孩子長大了,它們能不給我養老嗎?











農民工248510435


做為60後的第一代農民工,以後養老問題怎麼解決?

60後的第一代農民工,今天年近60歲,仍然奔走在打工的路上,努力在掙錢的工地上,為了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面對日益趨緊的經濟形式,真是壓彎了脊樑,累垮了身體,可依然正對生活,兒子娶媳婦,買房,養老種種壓力,有淚無外流,有苦獨自嚥下!

八十年代初,也是生產責任制的開始,由於農業機械的落後,農民兄弟用雙手和肩膀,為祖國的農業生產奉獻力量,為國家交售皇糧國稅。改革初期,國家還很貧窮困難,老百姓的責任很重,不論年齡大小,按人頭累計,工糧夏秋兩季每人要交售二百斤優質糧食。

還有農業稅,特產稅,林業稅,公基金,村委會的各種提留款項,每人每年交納各種稅和提留款,合計近二百元,這些交費一直持續到2oo5年,才得到免徵。

農民剛剛鬆了一口氣,還沒有得到徹底減壓時,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又上新浪潮,把農民推進了建設大潮中,農民從此又多了一個"身份","農民工",祖國的建設事業,在大批農民工朋友的支持和努力下,短短二十幾年時間,把中國建設成世界一流城市,美麗城市速速掘起,高速公路橋樑四通八達,高鐵急馳中國大地,美麗鄉村,富繞如畫,星羅棋佈。

中國🇨🇳的發展和建設,有農民工的貢獻,有農民工的血汗,農民工兄弟為國家建設獻出青春和生命!

而今天,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由於多年奔波,辛苦勞累,再加年齡較大,失去了勞動能力,且身體勞累成疾,多痛多病。

養老問題成了困擾農民工兄弟的頭痛事,失去能力,揹負著房貸,借款,高彩禮,教育,農業生產蕭條的困境,養老無望,看病無助,無奈60歲大齡,還得打工!


秦川農家


六零後這一代人非常特殊。大多都上學不多,尤其是生在農村的六零後,很小的時候就幫助家裡幹活,拔豬草,撿柴火,帶弟弟、妹妹等,家裡的什麼活都得幹。正是應該在學校好好讀書的年齡又趕上了“讀書無用論”的盛行。老師也不願意教,學生也不願意學。到了該工作的年齡了又趕上了文憑熱,沒文憑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打工出苦力。真是一輩子啥好事都沒趕上啊!轉眼間就過了不惑之年,老年生活怎麼度過又成了難題。只有怎麼養老,我給你兩點建議:一是要提前給自己儲備一定的積蓄,以備後用。二是靠子女養老,把自己積蓄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給孩子,同時直接說明‘’這是養老錢,平時不能動,等我老了就當是生活費‘’。另一部分你自己掌握,防止以後孩子突然翻臉了,到時候你措手不及了!這也是很多農村老人的做法,無論如何也要給自己留條後路啊!





田園逐夢


60前後的人己近(或過)花甲。我們這代人,是孝敬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我們這代人,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給兒女當牛做馬。但是很可惜,當我們自已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養老院成為唯一的歸途。一是人心變得貪婪,孝心越來越淡,感恩越來越遠;二是生活的節奏加快,獨生子女的一代,僅照顧他們的子女,就忙不過來,又怎麼有時間和精力來孝敬四位甚十多位老人?(父母公婆一輩四人,爺爺輩則有八人,兩代就有十二位老人)。因此,大家早點準備吧,結伴去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


東海懷東


現在國家出來的政策也好了,在農村老人都有基本的養老補貼 但是我覺得還是自己家人對老人負責的話比他拿養老金更好,因為有的時候不是說老人有點錢他就過的好了或者是高興了,並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想有一個溫暖的家庭 我覺得養老問題還是自己的子女去照顧是最好的選擇 這樣老人的生活晚年會過很開心 家人照顧起來會更細心 當然如果沒有兒女的 那就要本村村委會幫忙去解決一下了,申請去養老院這些






小胖在新疆


活到老,幹到老,一日不死一日忙。這種情況是老年農民的真實寫照。六零後老了,這種情況也改變不了多少。

因為六零後的子女正趕上進城買樓,農民兩代人的收入都買不起一套樓。六零後的孫子正趕上進城上學,供子女上學,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六零後為給子女買摟,結婚,肯定花幹了自己的全部積蓄,

那麼,六零後怎麼養老?一靠養老金,現在的養老金不多,以後會漲也漲不了多少。但他每月會發,也算是一個可靠收入。二靠自己勞動,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勞動,收入多少算多少。三靠子女供給。特別是老人生病臥床不起,更需要子女伺候,這更加重了子女負擔。但只能這樣,因為住不起養老院,請保姆也不如自己子女伺候的好。

實際上,如果沒有那個高房價,高教育費用,農民的養老問題會相對輕鬆一些。


華月一牛


養老的問題都不敢去想,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哪了。一年給一千多塊的養老金和二三畝地的收入是杯水車薪。現在種地不掙錢,歲數大了出去打工還沒人用。孩子有工作的有責任心的還好點,有的能給老人填補點。有好多一年掙的那點錢不夠孩子花的還得靠老人填補。有的為了孩子的結婚還欠下一屁股債。這一輩老人最大的好處是在農村沒啥消費能好一點。有種地多的僱人能去打點工掙點零花錢。(在農村打工的一般都是六十多的老人了,沒有幾個年輕在家的)現在農民最怕的是有病,雖然有醫療保險但是就是自己承擔的百分之二三十都成受不了。所以說不敢去想以後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