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潤豐名線坊

我們聽音樂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高音、中音、低音,〔其實和繪畫道理一樣:亮面、灰面、暗面,一幅作品需要三大面才會有立體感〕。很多人都會說這個誰都知道,但是如何去區分、定位這些音階呢?對微小的聲音,只要響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覺到,但是當聲音響度增加到某一值後,即使再有較大增加人耳的感覺卻無明顯的變化。

好的音響放出來的音樂中、低音緊湊精確,結實而又幹淨。中音頻段:這個頻段是人耳最喜歡的頻段,在音樂中要甜美、細膩、自然,我們人說話的聲音就是在這個頻段範圍之內的,只是女性的頻段比較男性稍高一點。高音頻段:如果說低音是一首音樂的靈魂,那麼高音就是這首音樂的精髓,高音聽起來要清澈、甜美、圓潤流暢。

渡口蔡琴 - 民歌蔡琴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例如:蔡琴的《渡口》,大家可以仔細品味裡面的高、中、低音感覺。首先,低音鼓兩輕一重非常的飽滿有力,吉他的聲音清脆、流暢,蔡琴的聲音富有磁性,中音非常的柔和,吉他和木魚的聲音作為伴奏十分有節奏感。間穿插了一段小提琴的聲音,演奏手法非常細膩,富有質感,幾種樂器和蔡琴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把一對戀人即將離別時的無奈悽美的境界發揮的淋漓盡致。


如何鑑賞HIFI

音色

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暖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佈。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分成三段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因此很早以前有人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絃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最終,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透明感

透明感幾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唱片、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只要是有一定發燒經驗的人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對於發燒友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餘各項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理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後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定位感

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裡”。聚集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錄音時各個環節處理不好也會導致定位的漂移;甚至在我們聆聽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也會導致定位不準。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裡,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活生感

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瞬時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沉沉的。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沉沉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結像力與形體感

顧名思義,結像力就是將虛無飄渺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的形體展現出立體感的能力。很多發燒友往往把此歸入(形體感)之中,但我們認為用結像力與形體感能夠更加具體。結像力好的音響器材會讓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音像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易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髮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複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但是必須強調的是,解析力並不能代表所有細節再生與層次感。


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發燒音響

速度感與瞬時反應

其實,速度感就是指瞬時反應的結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迴轉率的具體表現。老外通常會將這項,說成是反應而不說速度感。對於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瞬時反應更容易瞭解。基本上,這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釋了。


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什麼樣的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才算合理?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如果在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正確的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求作大小比例。


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

我們在此說的並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至於“空氣感”又是什麼呢?其實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聲波振動的感覺。所謂的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大部分是“接觸”後剎那的感覺。


細節再生

細節大概是泛指樂器的細節、堂音的細微再生與錄音空間中所有的雜音。一件音響器材細節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經由AB Test比較出來。為什麼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細節較多呢?我們認為這與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靈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關。細節少的器材聽起來平板又乏味;細節多的器材聽起來趣味盎然。


空間感

我們常常說如果一套音響系統(包括器材、唱片與空間)能夠“使音場浮出來”,那麼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間感。請注意,是“看到”而非“聽到”,真正表現好的音場與空間感絕對是可以“看到”的,而非僅“聽到”而已。什麼是空間感?那就是錄音場所的三度空間實體大小。要能夠將空間感完全表現出來,絕佳的細節再生是絕對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


整體平衡性

任何唱片和音響器材都應該像在指揮在控制樂團一樣,應該求得一個整體的平衡性。這就好比一個樂團中,人人皆是獨奏的高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出風頭,不聽指揮的詮釋,這樣一來雖然個別演奏水準高,但是樂團的整體平衡性一定很差,這樣就不是一個好樂團。關於這項,我們無法用尺度去度量出來,要分辨整體平衡性就像多聽音樂會才能分辨樂團好壞一樣,只有靠自己豐富的聆聽經驗來判斷了。


器材個性

唱片、音響器材都和人一般,有著自己的個性,有些聽起來像紳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溫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熱情得像卡門;由於個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須如婚姻大事一樣,慎重其事。二件火爆脾氣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讓您難以消受。反之,二件溫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個性的認知絕對是必要的。


器材搭配

正如前面所講,每一張唱片、每一件器材都有自己的個性,不當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壞影響更大。不僅是一般發燒友,就是連一些專家也經常會因為不當的搭配而誤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這是很遺憾的事。所以在配置器材的時候,必須根據器材的音樂表現特點進行合理化的搭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