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近些年來,前交叉韌帶

的損傷似乎越來越常見,除了較為輕微的前交叉韌帶扭傷,一般來說大部分嚴重的前交叉韌帶拉傷、部分斷裂甚至全部斷裂的患者是建議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

既然建議手術,那麼這個手術會不會給我們術後的康復之路帶來一些風險呢?

以下,我們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一些常見併發症。

按時間順序,在術後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1.膝關節腫脹、積液

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至2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內,由於骨隧道的開鑿和關節鏡進入膝關節,在手術過程中對關節腔內組織的修整,新鮮的傷口會造成膝關節內部局部出血或組織液滲出,會導致膝關節內部腫脹和積液。

腫脹、積液的發生是十分正常的,幾乎所有前叉術後的朋友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通過拆線前的冰敷、抬高患肢,拆線後康復師的淋巴迴流手法、超聲波或無熱短波的理療和肌內效貼布的消腫貼扎,腫脹會在2-4周內消除。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2.術後吸收熱

很多前叉術後的朋友在剛術後的幾天會“莫名其妙”地發燒,每天傍晚溫度開始上升,早上降溫,溫度一般在39℃以內。正值剛做完手術心裡緊張,不明情況的朋友可能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退燒,殊不知,這個是手術後常見的“術後吸收熱”。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我們在手術後,由於手術對膝關節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一些在手術中沒有被清理得十分乾淨的滑膜或結締組織等軟組織會在膝關節內部慢慢被我們自己的免疫細胞清理“吃”掉,這些就叫做“無菌性炎症”,把這些炎症吸收的過程會產生“術後吸收熱”。

“術後吸收熱”本身對於是術後的朋友們是沒什麼損害的,但是體溫升高後自身免疫力會有一定程度下降,因此這段時間由於傷口還沒拆線,預防傷口感染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術後發燒溫度高於39℃,而且持續不降,這就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了,必須確保沒有術後感染。


3.鵝足腱滑囊炎

這個問題多見於前叉術後早期,一般在術後6-8周內,患者感覺患側腿膝關節偏內側或膕窩處腫脹、疼痛甚至淤青。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天吶!這個地方和我打骨道的地方這麼近!難道骨道出了問題!?”曾經有過一些術後患者這麼擔憂地問過我。其實,骨道不是這麼容易會打壞的,更多見的,是由於患者在術後過早地進行主動屈膝的相關動作或練習,導致前交叉韌帶術後的另一個常見問題:“鵝足腱滑囊炎”

我們知道,現在大部分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都是採用自體膕繩肌取腱,也就是說,我們重建的那根韌帶是從膕繩肌中的股薄肌和半腱肌取的,而縫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共同組成了“鵝足”。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所以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術後過早地進行主動屈膝,頻繁地用到已經受傷了的半腱肌和股薄肌,那麼“鵝足”的發炎是不是就在所難免了?因此,為了預防鵝足腱炎和鵝足腱滑囊炎,一般的原則是在前叉術後6周後再進行主動屈膝的練習,在這之後取腱的肌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恢復,引發鵝足腱滑囊炎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4.髕腱炎

髕腱炎作為前叉術後可能的併發症之一,經常被我們所忽略。很多患者會以為髕骨下方的疼痛感或不適是由於重建的韌帶牽扯導致的,然後嚇得不敢再動,肌力開始迅速下降,關節角度受限的程度也隨著不敢再動而越來越明顯。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可是,又稱之為‘跳躍膝’的髕腱炎,跟我的前叉有啥關係?我又沒跳。。”當我跟患者解釋“你可能有點髕腱炎”的時候,以上是正常反應~

其實,我們知道,髕腱是股四頭肌跨過髕骨的肌腱,簡單來說算是股四頭肌的一部分,在我們術後,肌肉因為制動而萎縮,肌肉力量下降的同時髕腱的強度也會相應降低,4周脫拐行走後,由於力量不足,為了走路顯得正常些,“虛弱”的股四頭肌超負荷收縮,肌肉變得十分“緊張”,持續牽扯強度也降低了的髕腱。在得不到充分放鬆的情況下,髕腱炎發生了!


5.術後黏連、滑膜增生

術後黏連和滑膜增生幾乎是所有前叉術後的朋友都要面臨的一個併發症。黏連和增生後大家可能就會明白那些什麼“手術完了就沒事了”的理論都是騙人的,大部分人前期康復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與黏連和增生作鬥爭上(請允許我做一個悲傷的表情)。

術後黏連和增生是怎麼發生的呢?簡單來說,手術會對膝關節內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無論是切除的多餘滑膜還是修整的半月板、清理的關節囊),這些損傷在癒合過程中會使關節腔內充滿著一種富含蛋白質的關節液,這些蛋白質就像黏糊糊的膠水一樣慢慢附著在關節內部,把我們的關節“粘”住,造成關節黏連。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而滑膜增生雖然形成的方式和黏連不太一樣,但是都會影響我們的關節活動。我們知道,手術時為了讓關節鏡看清楚,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切除很多多餘“擋視線”的滑膜,這一舉動會造成術後滑膜的“爆發式”增長,就像如果錢花光了,我們會更加努力再把錢賺回來一樣,滑膜的這種“爆發式”增長就造就了滑膜增生。

不過滑膜增生並不像黏連那麼可怕,一般來說,除了有一些增生影響關節屈伸角度時需要通過手法和理療的方式進行解決,大部分增生會在術後1-2年內被機體自行吸收。


6.髕骨軟化

髕骨軟化,是目前大多數運動愛好者和40歲以上人群的多發病,也是前叉重建術後的併發症之一。

所謂髕骨軟化,主要就是不正確的髕骨位置和錯誤的運動模式造成的。前叉重建術後,為了可以正常下地走路,我們會盡量發動我們可以發動的肌肉幫助我們儘早掌握步行的能力,所以也恰恰是這個時候,我們走路的姿勢在外人甚至我們自己看來是非常怪異的,而且又是因為我們為了能走路,動用了我們所有能動用的較強的肌肉,久而久之,強者愈強,弱者更弱,嚴重的肌力不平衡會讓我們運動模式徹底壞掉,髕骨開始在錯誤的位置上摩擦它下面的軟骨,慢慢地,當髕骨軟骨被磨壞了,髕骨軟化症狀就發生了。

因此,術後正確的肌肉力量訓練和正確的運動模式的建立,對於預防前叉術後髕骨軟化這個併發症是十分重要的,這種“逃離狼群,又入虎穴”的囧事反正我不想經歷~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7.前交叉韌帶的二次斷裂(簡稱“二斷”)

這個併發症聽上去可就嚇人了,又斷了?

先不說是不是手術的問題,你先跟我說說,是不是沒聽話又“作死”了?

首先,從統計上來說,前叉術後發生“二斷”的可能性最大的時期在術後3個月左右,因為我們前叉的強度是根據我們用來做假體的重建肌腱強度和新長出來的韌帶強度綜合表現的,假體韌帶的強度是因為水解會一直下降的,但是新長的韌帶強度會越來越高,綜合來說在術後8周開始重建“前叉”的綜合強度開始下降,到12周到達低谷,然後強度慢慢增強,在16周後慢慢到達一個穩定。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前叉術後“九九八十一難”


因此,術後3個月左右的時候,大部分醫生和康復師都會告訴患者,這段時間不要“作死”啥都敢做。然而不幸的是,還是有一些患者覺得自己3個月的時候和正常人幾乎沒什麼不同,該跑跑該玩玩,然後一個不小心,很不經意的一個轉身,只聽“砰”的一聲,不幸再一次降臨(請再允許我做一個悲傷的表情)

當然,有一些“二斷”的患者還真不能怪他們,因為根據一些手術方式的不同,前叉二次斷裂的可能性也不盡相同,有一些技術和理念相對落後的醫院可能會用一些較為落後的手術方式,這些手術方式可能會增加“二斷”的風險。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術後併發症還有很多,主要的今天李嬸就介紹到這裡,之後我們還會將上述的幾個常見併發症展開詳細為大家介紹相關症狀、機理和康復思路,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