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品讀濟寧」“草橋口”的“口”、“長溝”的“溝”是怎麼回事


「品讀濟寧」“草橋口”的“口”、“長溝”的“溝”是怎麼回事

元代以前,南旺古大野澤一代,由於戰爭和黃河氾濫的原因,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到處是一片滿目瘡痍的景象。據歷史文獻記載,元代時,山東省人口只有125萬戶800萬人,而南旺一帶所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則更小。自元代開挖濟州河後,人群才逐漸以運河兩岸為中心麇集,依據運河沿岸一些村莊的諸姓族譜,大部分為元末明初山西省移民,自此,濟州河段以口、店、鋪命名的村落就應運而生。

「品讀濟寧」“草橋口”的“口”、“長溝”的“溝”是怎麼回事


濟州河沿岸的地區用“口”字命名的村落共十八個,即民間所傳的“一溜十八口”。在元代,“口”只是運河和小汶河上的一種工程設施,並不是人丁零住的村舍,有些口是湖河之間的通道。如湖口等過往舟艤的停靠渡口,“其瀕河諸步,便於舟艤者,渡口,也曰高家渡口,曰南旺渡口……”

由於夏秋季節,雨多水大,使濟運汶河經常決口,亦形成許多村莊,如“草橋口,以上有曹家口,大壩口……草橋口以下有王延口,何家口……”另外,元明時期為濟州河興建的施工輔助工程,也發展成為村落的名稱,如長溝、白馬溝、柳林閘、十里閘等。

「品讀濟寧」“草橋口”的“口”、“長溝”的“溝”是怎麼回事

濟洲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