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瑞幸“新故事”,就是不盈利

瑞幸“新故事”,就是不盈利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臨近年關,各行各業都想年底有一個漂亮的“成績”,想要過個好年是主旋律。於是,網絡上各大公司相關的利好信息也鋪天蓋地傳播開來。

  在這其中,賣咖啡的“瑞幸”最近因為“股價翻倍、市值破百億”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實,瑞幸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新聞熱度接連不斷。一方面是其飛快的成長速度引得輿論紛紛,另一方面是其瘋狂燒錢擴張規模的策略引起人們質疑。

  一邊看著,一邊“罵著”,瑞幸就這樣成長了起來。上市僅僅8個月的時間,瑞幸股票便從發行價17美元/股上漲到如今的45.13美元/股(截止到2020年1月16日收盤),總市值突破百億美元。這種表現讓“隔壁”的電商平臺都要眼紅了,因為這市值相當於1/6個京東,1/4個拼多多、1個唯品會、50個聚美優品。

  這樣來看,瑞幸不僅乘著火箭,還帶了個時光機,妥妥是“開掛”的人生贏家標配。可事實上,瑞幸真的那麼“香”嗎?

  從“賣咖啡”到“無人零售”的新故事

  前幾日,瑞幸召開了戰略發佈會,在會上公佈了瑞幸的“智能無人零售戰略”,並推出了無人咖啡機“瑞即購” (luckin coffee EXPRESS)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 (luckin pop MINI)。

  “瑞即購”賣咖啡,“瑞划算”賣果汁、堅果、餅乾、巧克力等休閒零食。

  本次瑞幸的意圖也很明顯,繼續密集佈局線下網點,擴大客戶規模,拓展業務邊界。發佈會上,瑞幸創始人錢治亞表示,瑞幸從來都不是一家只賣咖啡的公司,瑞幸要構建的是一個“自有流量+自有產品”的智慧零售平臺。

  不得不佩服瑞幸講故事的能力,從成立到上市用了18個月,上市後8個月總市值翻番,突破百億美元。在如今這個資本的“寒冬”裡,沒有一個絕妙的“好故事”,瑞幸怎麼可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現在,瑞幸的故事從賣“咖啡”講到了“新式茶飲”,再到“無人零售”。不過,其本質上還是圍繞自己的核心產業,不斷地向外拓展業務邊界。通俗地講就是“換個方式賣東西,再多賣幾個品類”。

  而這背後透露出的是,曾經喊著要賣“中國人自己的咖啡”的瑞幸在發展中意識到了自身的侷限性,迫切尋找“賣咖啡”之外的出路,畢竟一路“燒錢”上來的瑞幸,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也需要給資本持續的信心。

  於是我們看到,瑞幸於2018年8月引入輕食,推出三明治、司康等產品;同年9月,推出鮮榨果汁,之後陸續引入零食、午餐等新品類;2019年4月,瑞幸推出“小鹿茶”上線試運營;9月,“小鹿茶”成為瑞幸旗下Luckin Tea獨立品牌運營,主要銷售全系列茶飲產品,兼賣“大師咖啡”、零食等。

  與此同時,2019年7月,瑞幸在中國的運營主體——瑞幸咖啡(中國)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增加了多個品類,包括服裝、鞋帽、箱包、鐘錶眼鏡、文具等。這意味著瑞幸在銷售品類上正朝著便利店、乃至大型商超邁進。

  瑞幸的股價也隨著這一個個的“新故事”、“新佈局”節節高升,但很遺憾的是,瑞幸從成立到現在,持續的虧損也是不爭的事實。

  上市以來持續虧損,反正瑞幸“不盈利”

  “燒錢換規模”的瑞幸,可以說是資本界的“骨灰級”玩家。據瑞幸此前發佈的公司財報數據顯示,瑞幸在2017年虧損了5620萬元人民幣;2018年虧損了16.19億元人民幣;2019年前三季度分別虧損5.51億、6.108億、5.3億,虧損總額達到17億元人民幣,越虧越兇猛。

  於是,網上有人評論稱,2019年瑞幸的表現還是很令人“驚喜”的,畢竟2018年瑞幸賣1杯咖啡虧2杯,2019年賣1杯咖啡居然只虧1/3杯,實在是可喜可賀。

  資本喜歡自信的瑞幸,如今的瑞幸也很“得意”。瑞幸創始人錢治亞曾在2019年年初的戰略會議上表示,“2018年瑞幸已佈局門店2073家,2019年瑞幸將新開店2500家,到2019年底總門店數要超過4500家,全面超過星巴克”。

  到2019年底時,瑞幸的直營門店已經達到4507家,超額完成了此前門店數量的拓展計劃,並且超出星巴克全國總門店數400多家。

  不過,瘋狂的擴張背後對應的是不停地燒錢,而連續的燒錢也使得瑞幸賬面上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據財報顯示,從2018年第一季度到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2019年第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為-1.23億元。

  到這裡,看出來了嗎?顯然,錢已經燒完的瑞幸又需要“新的故事”來打動投資人了。於是,在瑞幸發佈“智能無人零售”戰略的當天,瑞幸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文件,申請發行1200萬個附加的ADSS,並計劃發行4億美元的可轉換高級債券。

  隨後的情況我們也看到了,投資人熱情大漲,瑞幸股價飆升、市值突破百億美元。似乎所有人都在等瑞幸哪一天能賺到錢,帶領大家走向人生巔峰。

  然而瑞幸的“燒錢模式”真的可以持續嗎?還是隻要一直有人相信瑞幸能賺錢,這個盤就能一直轉?

  這裡可以簡單分析一下,不管瑞幸是賣咖啡、賣茶飲還是賣其他的任何東西,總歸逃不出“零售”的概念。其商業模式並不存在突破某個臨界點就可以戰勝競爭對手、建立長期的護城河。因此,瑞幸“燒錢”的商業模式帶來的長期價值並不大,即使不停地補貼也並不能阻止競爭對手進入這個領域。

  除此之外,瑞幸在停止補貼後,能否獲得一個合理的利潤率水平呢?並且停止補貼後,消費者面對品牌的溢價,是否願意為其買單呢?這些都是擺在瑞幸面前現實的問題,也是以後要面對的“盈利”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