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灶神,或稱灶君、灶王爺,是中國百姓十分親近的神靈。無論宮廷、民間,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來歷,眾說紛紜。據史書記載,灶神有炎帝黃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婦、種火老母、張單(張禪)、蘇吉利等。

目前,民間灶頭所供灶神多為張單,黑麵長鬚。灶神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原為主管飲食之神。漢代以後,灶神成為上天派駐下界的監察使,其主要職責不再是掌飲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戶之壽夭禍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漸形成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敬灶安灶習俗。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裡面說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思的是說做君主的以百姓為最重要的事。而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

的確如此,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中,吃一頓飽飯,吃一頓好飯,並且頓頓能吃飽,頓頓能吃好,這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吃”就成了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且必要任務了”。

從最開始的“露天吃”“生著吃”,到逐漸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於後來“填飽肚子吃”“治病養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和相當的重要性貫穿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所有歷史。但是無論怎麼吃,都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這成了人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人間關注這件事,天上同樣也關注這件事。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總之灶王爺就這樣的來到了人間,住在每家每戶,處理著“有的吃、不用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種種的問題了。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1

灶王是誰

灶王又稱“灶神”、“灶君”、“灶君老爺”、“老灶爺”等,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主管飲食之神。舊時民間灶王信仰頗為廣泛,多將灶君像供奉於灶頭。

古代文獻中,對灶王是誰有多種說法。《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汪葵《事物會源》則以黃帝為灶神。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與《事物會源》的說法,灶神就是這兩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穎達在註疏《禮記·禮器》時卻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呂氏春秋》則曰:“吳回回祿之神,託於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漢代許慎《五經異義》等書記載,灶神為蘇吉利。又有人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慶忌,有六個女兒,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說,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認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書》另立一說,分立東、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沖鋒陷陣的士兵,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遊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瞭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制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戶戶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2

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門戶、道路一樣,是古代中國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對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宋王茂《野客叢書》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謂火焰上升。至於祝融,名重黎,高陽氏顓頊之後,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

現在有人稱火災為“祝融之災”,本此。關於黃帝,除了上述引文,明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黃帝之“黃”,《釋名·釋採帛》說:“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見,黃帝原本是光明之神。無論火神,還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產生的崇拜。

在秦漢典籍中還有許多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記載。宋衛湜之《禮記集說》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禮,皆灶在廟門外之東西面北上。’鄭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禮器》雲:‘灶者是老婦之祭’。”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說法也見諸《儀禮·特牲饋食禮》、《五禮通考》等古書。漢鄭玄撰《駁五經異義·灶神》駁斥灶神為火正之陳見:“古《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搏頰(按古《周禮說》一條並見林公瞻《荊楚歲時記注》)。

謹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婦也,同《周禮》。駁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長,猶后稷為堯司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陘,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於四郊;而祭火神於灶陘,於禮乖也。”由此看來,鄭玄主張祭祀火神祝融於灶陘於禮不合,灶神當為老婦。不過鄭玄的思想後來似乎有所變化,他在《駁五經異義補遺·灶》中說“灶神祝融是老婦”。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採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座標和空間座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鑑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東漢以後,道教經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這是說崑崙山上的種火老母神通廣大,在人家中則為司命灶君,監察人間善惡,記錄並稟告天曹,決定凡人壽夭。種火老母這個神靈形象似乎將火神與先炊信仰糅合起來,並且職能有所變更,肩負司火、司飲食,督察每家每戶之善惡禍福之雙重職責。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還有許多不同名號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會》卷13則說:“灶神蘇吉利,妻王氏,名搏頰。”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禪灶神”條則說:“灶神名禪,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雲: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廣濟歷曰伏龍。《莊子》灶有髻。”從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古書述及的灶神另有張單、張禪、蘇吉利;又有姓氏不詳,名隗、壤子者;還有伏龍之稱法以及有髮髻之形象者。其中,張單、張禪,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個人物,“單”、“禪”因為字形相近而訛誤,現在民間灶臺上供奉的灶王爺大多是張單。

至於民間傳說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無忌成灶王,負心張郎變灶王,李姓負心郎變灶王,窮鬼懶漢張氏、姚瞎子、鴉片煙鬼成灶王等種種故事。不一而足,我們就不加枚舉。

灶神之由來從火神、光明神逐漸演變成種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職責也由司飲食到掌控人間吉凶禍福。這些變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屬性不斷減弱,其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觀念之多元化。這是時代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國百姓生產、生活實踐發展的結果。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漢代以前,灶神的職責是“主飲食之事”,如鄭玄《駁五經異義》稱:“灶主飲食也”。魏晉以後,灶神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經》所云:“有炊母神母,……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由此可見,灶神不單司人間飲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務是監察百姓之功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也說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14所說:(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

不過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計,與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樣的。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15引《萬畢術》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應篇》更是詳列灶神監管的數百種罪過,“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在《太上感應篇》中,灶神作為司命神的身份和職責非常具體、明確。從歷代文獻看,灶神的職能有個演變的過程,其司飲食之責漸漸淡化,其司禍福之責任不斷強化,這種職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個字來概括。這樣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權”的神靈,真是讓居家百姓又親近又害怕。

百姓親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獎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擔心他上天言壞事,以致天帝降罪。這種矛盾的心理鮮明地體現在祭灶風俗中。神州各地,祭品當中多用糖及酒,生動體現了人們麻醉、討好灶神,期待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之心願。雍正《陝西通志》卷45《時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綏鎮志》)臘月二十四日,夜設糟饌、果酒,祀灶掃舍(《興平縣誌》)。”

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閤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縣人方回《桐江續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詩云:“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雪欲為南瑞,風才作北聲。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嘗晴。造化難窺測,神奇易變更。”人們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餅泥其口,企圖灶神上天多說甜言蜜語,無法說惡言惡語。這種只言好事,不報惡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說:“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道經造作者作如是說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願。古往今來,民間流傳著許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邁《夷堅丁志》卷20《楊氏灶神》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楊氏,長子不肖,楊父將他趕出家門。

這個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棲身,其時霜重月明,天寒地凍,藉草取暖的他怎麼也睡不著。可是偏偏禍不單行,恍惚間,一隻猛虎撲將過來,還有數倀跟從,欲加害於他。不肖子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突然一陣勁風颳過,猛虎似乎被什麼東西驅逐一般,倉惶逃掉,眾倀也四下散走。

這時灶王爺和土地公出現了,只聽灶王爺斥責土地爺:“你多年來消受楊家的祭拜,今天卻縱虎為暴,如果不是我及時召來神兵,楊家長子就遇害了。我是楊家灶君司命,你曉得嗎?”土地謝罪告退。楊父得知詳細經過後,父子和解。

此後,楊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鄉親街坊開始相信,灶神能夠救人於危難,會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驅趕猛虎,民間還流傳灶神智鬥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老百姓對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這恐怕也是人們親近灶神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如果說以上這些故事帶有傳說性質,那麼灶王藥籤對古時缺醫少藥的百姓來說倒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積極作用。巴蜀書社版《藏外道書》第4冊《敬灶全書》收灶君內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這些方子吸納中醫智慧,有相當的科學依據。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習俗,《禮記·月令》已有記載。秦朝將祭灶神作為“五祀”之一。到了漢代,祭灶成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司馬遷在《史記·武帝本紀》中記載:“於是,天子始親祠灶。”南北朝以後,對灶神的信仰已成為民間的習俗。隋唐以來,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續到近代。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述:灶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為的是向天尊彙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說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告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灶神的彙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1

灶王爺與人的“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尤以臘月和正月的節日最多。因為臘月是年尾,正月是年頭。年尾要有個好收關,年頭要有個好開始,所以一些重大的節日就這樣被這兩個月份“承包了”。

臘月的節日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作為整體節日的“預熱”,正式的一連串的慶祝就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了。臘月歌說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日的“焰火”自此點燃。為什麼二十三,糖瓜粘呢?因為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

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2

安灶敬灶

灶君對百姓護佑有加,上天則言好事,下界則保平安。人們自然對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實際上,中國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視。明胡廣等纂《禮記大全》卷22《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這說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

《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祠灶經》一卷,正史注意收錄《祠灶經》,說明祀灶風俗在當時社會的影響頗大。到清代此慣例在上層社會中猶存,清乾隆《御製詩集》五集卷100《坤寧宮祀灶日作》稱:“東廚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謹遵弗忽,普祈年穀順成,民物康和,所為有其舉之,莫敢廢也。”

至於民間,灶神信仰更為普遍。在長期的祭拜活動中,百姓中流傳著供奉灶王爺靈驗的種種故事,《後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所載陰子方以黃羊祀灶而獲富貴大概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這樣的: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孝子,在一個臘日早晨做飯時見到灶神現形。

陰子方趕忙恭敬地拜倒在地。當時他家正好有隻黃羊,便殺了供灶神。從此以後,陰子方暴富,陰家世代昌榮,一家之中兩人封侯,數十人為官。所以,後人常效法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祀灶,以求榮華。除黃羊祭灶之俗外,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

據清代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148《風俗》引《月令廣義》記載:“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閤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灶。”

乾隆皇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記述了燕地民間焚紙印灶馬,別具糖餅,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擇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習俗。到紀曉嵐等編纂《四庫》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看來,即使時間流逝,各地群眾對灶神的虔誠供奉依舊。

方士與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漢司馬遷《史記》卷12《武帝本紀》記載方士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同樣的語句又見諸《史記》卷28《封禪書》。這個材料大概是有關煉丹與祠灶關係的最早記載。宋張君房總編《雲笈七籤》卷65說:“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同書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藥,先須祭灶。辦以種種香華、五果、酒漿、酥蜜油等,大須潔淨。”道教追求長生,煉丹是十分鄭重的事情,而要煉成金丹大藥,必須祀灶,這充分顯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道教對灶神的信仰比民間祀灶更能顯示出宗教規範及神學色彩,我們以《太上洞真安灶經》為例來說明:

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淨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淨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祝曰:“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祝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祝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淨水,芬芬柳灑之。”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兇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羶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

《太上洞真安灶經》對敬灶醮禮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擺設、案檯布置、祝咒用語以及注意事項等。

清代《敬灶全書》所收《敬灶篇》則比較簡潔明快,該篇列舉了幾條祭灶準則: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燭明燈,供淨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潔淨,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時刻,閤家虔誠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聖誕。八月二十四日,元君聖誕。宜供獻香花,誠心拜祝。是書認為灶君最靈最顯,人們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捨近求遠之舉。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為不知恭敬灶神的緣故。

以上種種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後奉行的,至於安灶之法也是有講究的。唐朝歐陽詢所編《藝文類聚》卷80《灶》說:“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磚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這是要求立灶於屋子中間,灶口向西,灶臺四邊距離鍋釜要有九寸。

神灶當以細土及磚構建,務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0《庖灶》詳細記載了時人作灶之法:“當辰巳間,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餘泥,不可泥井,井餘土,不可泥灶,大凶。”?

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當講究。另外,清朝顧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認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這些說法有的來源於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有的體現了道教信仰特徵。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3

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

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后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彙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

宋代范成大《祭灶詞》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裡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說是非,討個吉利。

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說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鉅富。

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彙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說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

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

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4

接灶儀式

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兇、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還有一種說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雲:“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複只須佔七日,笑他人說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說上天難”既豪邁,又瀟灑,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

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戶戶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

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說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

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悅一家。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5

灶上避忌

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於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麼東西不能放,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汙髒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灶王像,我們見到的基本有三種類型,一個是灶王爺坐在門庭中與童子們其樂融融的“年畫像”;二是灶王爺一個人坐在那裡,持著法器,並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溫和像”;三是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

那“灶王爺”究竟是男是女呢?我們可以在《道藏》中找尋下灶王的本來面目。在《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一部經書名為《太上洞真安灶經》,裡面記載了灶王爺的事蹟。我們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駕羽軒,降崑崙之山金銀之壇,座眾寶之臺,時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

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稱以夙生慶幸,統御人間,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牆,妄施綺麗,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淨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淨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咒曰:

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咒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浄水,芬芬柳灑之。

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兇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羶,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於是明宣聖旨,重宣偈曰:

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

是時,上帝說經即畢,三界群仙,炊母神母,願承聖旨,永當奉行。”

這部經的篇幅不長,裡面講述的是元始天尊在崑崙山金銀壇上,眾真前來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這裡面的灶神形象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對元始天尊說“我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種種事因,之後元始天尊又回覆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淨,匡護黎民。”要人忌諱的和要遵守的種種“原則方法”最後天尊說到“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

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作為結尾。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愛乾淨。第三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身與宅與道都是要重視的。我們再看下一部經典。在《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中有一部《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我們看下這部道經裡面的灶神是“爺爺”還是“奶奶”。

道言: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莫知其由。是時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審復是何人,獨住此山,殊無畏懼。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審有何忌諱?敢問斯言,幸垂教示。臣見眾生,安知其趣,願將告諸濁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諧安穩。

天尊曰:子可諦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雞毛犬骨頭髮,刀斧不淨柴薪,穢汙等物,觸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經求無利,疾患瘡痍,癲狂瘴疫,眼目昏昧,夢想顛倒,田蠶不收,六畜虛耗,令客鬼無懼,亂入宅中,雞犬作怪,盜賊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錮,家業流亡,皆為觸犯所致。

若有此難,急宜謝之,可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婦,灶子灶孫,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長灶短灶,新灶舊灶,五方遊奕灶君,左右將軍,炊濤神女,前後直符,灶君小使,進火神母,遊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婦,七十二灶侍從,神眾弟子。來解此厄。

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衝突灶君,有災有患,皆須清淨,掃灑明燈,燒香請道士轉經,呼召灶君眷屬名字,奏獻錢財,或供飲食,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諦焉。妙行真人乃稽首聽命,信受奉行。這部經講的是“昔時眾神登崑崙山,有一位老母獨處山中,不知原因。於是妙行真人啟稟天尊問此老母是何人,獨住山中,無有畏懼。

之後天尊對妙行真人說”這位老母,是種火之母。在天上則為天帝,在人間乃是司命之神。同時屬於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等事。同時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妙行真人再問說,若人因為種種事冒犯了灶神怎麼辦呢?天尊就說世人可以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來解除病患災厄。

最後天尊說偈“天帝臨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祿鹹臻。去除災難,疫癘潛奔。仰依誨示,普得安存”以此作為結束。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發現灶神也為女神,為“老母”。但其下屬部門有眾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們現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為灶神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個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會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最多。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物質社會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們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質享受與金錢上。城市裡不乏有“家中不開火,“市”上無炊煙”的現象。不在家做飯,去飯店吃,即省時省力又好吃又好看。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裡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侷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裡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裡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鍊,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燻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裡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註》,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註》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煉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人們似乎忘卻了自家廚房的美和烹飪的香,忘卻了廚房灶臺對於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飯是寓意著家庭的興旺與幸福。人口多並且很幸福才會炊煙裊裊,家中才會其樂融融。廚房都忘卻了,就更別提灶神了。不過還好,還有部分城市農村依舊保留著祭灶供灶的習俗。

這不單單是一種有神論,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對“家”概念的認可與信奉,是對先民們“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都在那裡,保佑著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也就在那裡,祝福著一家的美滿。灶王也依舊會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對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裡做。或許這是與爸媽,妻子兒女相處溝通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