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些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家長就拿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家長這種做法對嗎?

幸福在這裡出發


如果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我是不贊成家長拿零花錢來“誘惑”孩子完成的。這會給孩子造成幾個錯覺:

錯覺一:父母很想我完成作業,作業好像是父母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

錯覺二:寫作業可以用來和父母做“交易”,可以用作業來換取我想要的東西。

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思想,並且長期以這樣的心態來寫作業,那麼以後家長教育孩子將會越來越難。因為孩子提各種各樣不一樣的要求,否則我就罷工,不寫作業。


要想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寫作業,首先要從內心建立正確的觀念。為什麼需要寫作業呢?

首先,寫作業是為了鞏固我們白天的學習內容。如果我們沒有及時練習,那麼我們就可能很快忘記,甚至根本就沒有學會。寫作業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你會發現自己計算的方法不對,你會發現自己某個字還不會寫...當我們找到了這個問題,就可以改正自己,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

其次,寫作業是我們的責任,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就像家長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需要做飯給家人吃一樣,孩子白天上學,晚上回來也要完成自己的作業。

實際上,孩子內心更希望的是得到父母的陪伴。家長如果能夠和孩子玩到一塊,那麼孩子跟家長的關係就會很好,也就更願意聽你的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希望能夠得到大人的認可,也就會更願意自覺的去寫作業的。


我給你的建議是:

1、多跟孩子進行一些親密的互動,讓孩子對你更加信任。

2、給孩子制定一張表格,上面寫上孩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然後讓孩子自己學習管理自己,把當天自己做到的事情打上勾。一個星期(或一個月)下來統計一下,達到某個標準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適當的獎勵。實際上,當你和孩子關係更加親密的時候,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你的肯定,獎勵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家長拿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做作業動機是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一不小心會弄巧成拙。造成相反的效果。

有一個寓言故事。一位老人在家中休息。有幾個孩子連著幾天都在老人門口玩耍,吵鬧,影響了老人休息。老人就走出來對孩子們說。你們在這裡玩。帶來了熱鬧,我不覺得寂寞了,我給你們20美分。但是你們每天都要來這裡玩。第二天孩子們來了,老人給了他15美分。第三天,孩子們又來了,老人給了他10美分。孩子們不大樂意。第四天孩子們又來了。老人給了他五美分。孩子們特別生氣。他們強烈抗議說。我們再也不給你玩了。

這個寓言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動機是會變化的。當老人開始給他們的玩耍付出報酬的時候,他們覺得他們就是給老人玩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為負懲罰。當你想讓它消退這種行為的時候,可以採用這種負懲罰。

所以如果把寫作業這個事和給孩子報酬,一旦掛上鉤,這個性質就變了,變成孩子是為你工作。當他在作業中遇到困難。或者是一旦你的報酬,對他不那麼誘人的時候,孩子就沒有興趣去做了就會去抗議這件事情。

要想讓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專注,認真,有興趣。先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都那麼專注的去玩遊戲?北京大學的魏坤琳教授。指出了遊戲的設計符合了三個原理。有明確的目標,適當的難度和能力,匹配和及時,並且有及時反饋。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能夠。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在全身心的投入,在遊戲的結束的時候,獲得了一種非常愉悅的感覺。這種專注的投入心理學上被稱為心流。如果某人因為畫畫、設計而忘了吃飯,忘了時間,那麼他也就處在心流當中。

要想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積極地投入到作業當中。可以借鑑遊戲當中的原理。引導孩子獲得教育的心流體驗。這孩子作業完成後,用言語來鼓勵。由衷的讚美。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享受感受自己辛苦努力得到的信任和愉悅。讚美要體現在細節當中。比如,今天做作業比較專注,或者今天的字寫的比較好看。還可以。給孩子掐著表記錄她做作業的時間。讓孩子有一個對比。一天一天有進步,感受到自己處於進步狀態之中,那孩子也就有學習的動力了。做父母的,還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困難點出現在哪兒?容易卡在哪個地方?適當的做一下啟發,做一下點撥,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指責孩子會讓孩子心生不滿想要逃避,給孩子帶不了積極的引導。

適當的獎勵引導也可以,但是,最好不要用金錢。因為一不小心的話就會得不償失,不能有助於培養好習慣。反而會搞砸了教育大計。

歡迎關注我。大家一起交流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助你解開教育困惑。


吉老師


是我的話肯定不會這樣的,寫作業是他上學分內的事情,必須要寫,沒有商量的餘地,零花錢是六年級給他的,開始準備初中給的,但是六年級他就和同學放學一起走了,別的同學都要零花錢,如果我不給,他在一起走的路上看著別人吃,會很尷尬,我也就給了,但是不能和有錢的孩子攀比,因為有的小孩零花錢多,我和他說咱家就這條件,他也知道,挺知足的,開始是有兩個有錢的,有兩個和我孩子差不多的,現在是有一個有錢的,有一個和我兒子差不多的。不能讓他自卑,處境難堪,也不能慣著。用心陪伴吧。


也風吹


孩子不完成作業,家長就用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這種做法對嗎?

這種做法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控制次數和額度,不能過多過濫。

因為這只是一種外部激勵活動,它容易使孩子的滿足感不斷降低,為了持續提供動力,就必須不斷加碼,增加刺激物的頻次和數量。這樣下去,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比如說,一開始一個月給10塊,逐漸就變成半個月給20,然後是一星期50,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天50甚至100!

但是,錢越給越頻繁,數目越給越多,孩子就會對錢的稀缺性不再敏感。得來太容易的,人人都不會珍惜。當拿到錢就像喝口水那麼容易時,孩子就會對錢產生免疫。也就是說,錢已經不能給孩子完成作業提供動力。因為這時候孩子會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作業是幫家長做的,否則,家長為什麼要花錢買我做作業呢?既然這樣,我不要錢,就可以不用做作業了。

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家長的刺激計劃就宣告徹底泡湯了。而且,再想激勵孩子,就必須要找到比錢更有用的刺激物。依我看,除了電腦、手機遊戲,恐怕別的東西也不容易讓孩子感興趣了。但這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外部刺激惡性循環,比起給錢,遊戲更不好控制。

激發孩子學習慾望主要依靠內部驅動力,主要有三個因素組成:好奇、疑惑和驚歎。

基本上孩子看到一個陌生的東西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首先是好奇,咦,這是什麼?看上去挺有意思哦;然後是疑惑,嗯?為什麼會這樣?我需要弄懂它;最後是驚歎,啊!原來是這樣的!我終於搞懂了。順便會小小的得意一把,我真聰明呢。

這種內在驅動力才是讓孩子保持學習熱情的根本動力。那學習上的一個個小困難、小關卡都會讓孩子由好奇而疑惑再到驚喜感嘆,推動孩子不斷探索更多的更深的東西。

但是,這裡有兩個前提:第一,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她)自己的事,不是家長的事。他(她)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為了自己將來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為了將來能成為想要成為的人;第二,要讓孩子認識到,他(她)有這個能力依靠自己做到別的孩子也在做的事情,而且他(她)並不比別的孩子做得差做得慢。

單獨的依靠內驅力會比較乏味,所以適當時候可以給一點外部的驅動。但是一定要少而精,而且注意分寸。

比如說,在孩子連續完成很重的學習任務後,給孩子一個驚喜,送個玩具、小禮物,給一點點零花錢,滿足一個小心願,等等。時機應該是在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之後,不確定的某一刻,那也會讓孩子驚歎而且珍惜。如果是在學習任務之前,並且常態化,那就不是獎賞而是誘使,孩子會失去興趣的。

總之,家長如能把握時機,以內驅為主,外驅為輔,用心教導孩子,他(她)一定會出現無限可能,還家長更多的驚喜!

關於育兒,您有何高見?歡迎留言分享。


劍客談教育


為了孩子能完成作業,我覺得怎麼做都不過分,主要是你怎麼去引導,所以說我覺得用零花錢來鼓勵孩子是正確的。

說起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不少人想到的都是雞飛狗跳,所以不少家想通過獎勵來提高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性,但是怎麼引導,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讓孩子把寫作業和零花錢劃等號,這樣就和我們的初衷不一樣了。

同樣是以獎勵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作業,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效果:

1.快去寫作業吧,寫完作業獎勵給你零花錢。
這樣教育孩子,孩子會把作業和零花錢放在一起,你不給零花錢,孩子就不寫作業。2.作業寫完了,這是給你的獎勵
因為孩子主動寫作業,表現好,這是給孩子的獎勵。這樣孩子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表現好才得到的獎勵,而不是因為獎勵才要表現好。

經常有家長反映,不給孩子獎勵孩子就不好好寫作業,真的搞不懂這個作業是給誰寫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家長把獎勵和作業的順序搞錯了。

我經常告訴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少批評孩子,就是想讓孩子通過鼓勵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做的重點就是讓孩子知道得到獎勵是因為自己做得好。


然規教育說


你問我答,我是紫木玉,喜歡請加關注。

圖/網絡


這種做法肯定不對,危害有三:

一、淡漠了孩子的責任意識

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義務,孩子在家裡寫作業也是一種義務,他不願意或者不認真完成這項義務,已經屬於有錯在先,作為家長的你卻和他談起了交易,給孩子說“寫完作業獎勵你五元零花錢!”孩子當然樂了,很輕鬆的做完作業,就能掙錢,他開始奮筆疾書。你笑了,你看到了自己管理的效果,在心中為自己豎起了大拇指。孰不知你的笑容會漸漸消失,接下來的每一天,你都如法炮製,收效很不錯,可突然有一天,孩子說“還是五元,沒意思,能不能漲一點?”還有你讓做個家務他也會要錢。無形當中你讓孩子忘記了他寫作業、做家務的責任,喪失責任意識,從此遇到事情只有推卸不會承擔,這多麼可怕!



二、灌輸了不正確的金錢觀

家長本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財商意識,教會他正當獲取收入的方法,手中的錢應該怎樣合理支出,理財有那些途徑,在和同學的交往中怎樣管理好經濟賬等等。現在可好,你用金錢和孩子做作業進行交換,這是一種不等價的交換,錢是你整的血汗錢,作業卻本應是他的義務,兩者極不對等。這樣的交換一旦頻繁出現,就會讓孩子產生不勞而獲,少付出但要多回報的思想,這種思想在他少年時會導致懶惰,在他成年後可能會不滿意收入而頻繁更換工作,最後寧願待在家裡坐吃山空。




三、影響了正常的親子關係

孩子寫作業,家長進行引導,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現在有了金錢交換而完全變了味。你花錢買孩子寫作業,孩子草草寫完作業為了掙你的五元錢,你們的親子關係變成了買家和賣家。長此以往,你在孩子心中變成了什麼?是商人,是老闆,是僱主,還是……?所以伴隨他逐漸長大,可能當你們的親子關係徹底崩塌時,你還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

那麼,孩子不願意或者不認真寫作業,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孩子和大人一樣,不喜歡的事情肯定不願意做,那麼他不做作業的行為背後肯定有原因,你需要坐在孩子身邊,輕言細語和他分析。是不是在學校受委屈了?是不是今天的作業有點難?是想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嗎?還是肚子太餓了現在沒勁?反正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二、對孩子進行適時適當的鼓勵

有的時候,孩子寫作業會感到疲勞,你可以讓他稍微休息,在休息過程中做好陪伴和鼓勵;有的時候,孩子感覺作業內容很簡單,他都會,但是作業好多真的不想做,你可以告訴她熟能生巧的道理,可以講一些速度制勝的故事;有些作業挺難,孩子做不了,比如有的孩子一到寫作文就發怵,你可以讓他放下作業,陪他聊聊天,然後對作文的思路做適度引導。孩子畢竟是孩子,應對困難的解決能力不足,抗壓抗挫折能力有限,在這些時候是最需要家長的時候。

後記:“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寫作業這件事,與其大吼大叫暴力威脅或是金錢交易物質利誘,不如靜下心陪孩子分析原因,給予鼓勵,幫助解決困難,既解決了寫作業難題,又增進了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



紫木玉


當然不對。首先,當家長用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作業時,孩子很難擺正自己的學習心態。他會認為自己是在給父母完成學習任務,一旦有了這種觀念,往後在學習上一旦和父母有衝突,他一定會反著做,甚至因此放棄學業。


其次,用零花錢鼓勵孩子寫作業,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意義而後續乏力。也許現在用錢引誘他是有效果,可是孩子在學習上變得功利,他是為錢而學習,如果後續他對錢不感興趣,那麼他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且找不到學習的任何樂趣,那麼他的學業會急轉直下。


總之,面對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建議家長們多花點心思去分析孩子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並針對性解決。千萬別為了省事,直接拿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作業,這種做法絕對弊大於利,非常不建議家長這麼做。


*我是星主,專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教育之道。


星主說教育


我不贊同家長拿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寫作業,因為這種方式並起不到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目的,相反倒是把孩子寫作業當成了條件交換,既你寫作業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零花錢。可是家長是否想過,當孩子不想要零花錢的時候,你又拿什麼來讓孩子寫作業呢?

家長要讓孩子清楚寫作業如同吃飯一樣,好孩子必須要按時完成作業。

吃是人的本能,如果家長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把吃飯和寫作業兩者聯繫起來。平時在孩子不寫作業時,要給孩子講:“寶貝,你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啊?”孩子估計會答:“因為我餓啊。”家長再說:“那寫作業和吃飯沒啥兩樣啊,好孩子都會把寫作業當成和吃飯一樣,認真寫完作業,才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啊,如果你不認真完成作業,老師會如何對你?”孩子估計會答:“寫不完作業,老師要批評的。”瞧,吃飯對孩子來說容易理解吧?再過度引導到寫作業上面,會讓知道原因寫作業是必須要做的事。

寫作業和給孩子零花錢是兩件事,牽強地硬扯到一起,容易誤導孩子認識。

有些家長總愛幹一點錯誤誘導之事,就如拿零花錢來誘導孩子寫作業,事實上你這樣做,很容易誤導孩子,認為學習是可以做條件交換的。當你生硬地把兩件事硬扯到一起時,孩子只不要不高興,不想要零花錢就不願意寫作業,你還拿什麼去誘導孩子呢?恐怕最後真的是黔驢技窮了。因此,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上面,一定要從培養孩子生活習慣入手,讓孩子知道每天哪些事必須要做,這事沒得商量,這裡自然包括寫作業了。

當孩子寫作業態度消極,或拒絕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嘗試飢餓法來解決。

由於吃是孩子的本能,而當孩子寫作業態度特別消極,或者拒絕寫作業時,家長平時就要立下規矩,學習是你的工作,也是勞動的一種體現。如同爸爸每天要上班去工作一樣,如果我們不認真工作或者完不成工作,肯定要被領導批評,甚至嚴重時要扣獎金呢。由於你不掙錢,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你的不好的學習態度,立下規矩,既不勞得不得食,對不起,你只要不寫作業,就得嚐嚐捱餓的滋味,並且還得坐在到指定的懲罰坐椅上面去,不能離開,不能玩兒,直到你認識到錯誤並願意改正,才能寫完作業後去吃飯。

家長平時正面激勵和引導孩子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帶著好心情開心去完成。

有些孩子之所以在完成課外作業這塊態度非常消極,主要源於家長平時生活態度就非常消極,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不順遂其意,不是指責就是辱罵,結果搞的大家都沒有好心情。沒有好心情,誰還願意認真做一件事呢。因此,培養孩子如何有良好的生活態度才是根本。如平時經常鼓勵和讚美孩子做好的事,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欣賞,這會激發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堅持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學習方面同樣有好的態度。因此,家長必須要平時在家裡統一立規矩:全家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帶著好心情去完成。

結束語:從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件事,能窺見家長是否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更能看出其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如果你知道言傳身教的巨大影響力時,恐怕你每天在孩子面前絕不會隨意把負面情緒展示給孩子。一來是孩子沒有義務受你的負面垃圾情緒汙染,另一方面是孩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保持活潑可愛聰明上進心的生活狀態。


寒石冷月


為了讓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家長拿給零花錢激勵孩子孩子完成,這樣的做法正確嗎?

這個問題,看似是用錢激勵這種方式是否正確,實則是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動機問題。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金錢是外在動機,一旦撤銷,將引起問題反彈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幾個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口玩,經常大吼大叫,老人實在忍受不了,終於出來對孩子說:“你們讓這裡變得熱鬧,我很感謝你們,現在給你們每人10美分表示感謝。”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了,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仍然很高興。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 孩子們非常生氣,抱怨老人摳門,並吵鬧著下次不會再來了。 果然,這之後,孩子們再也沒有到老人門前玩過。

這個故事和用錢獎勵孩子寫作業如出一轍。


孩子寫作業的目標是為了“得到錢”,一旦沒有獎勵(錢),目標也就消失了,孩子還會去寫作業嗎?

人們是否做一件,取決於背後的動機。動機又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內部動機:孩子出於自身興趣、意願,樂在其中,主動選擇做某事。

外部動機:孩子在外界驅動下,如在家長、老師的賞罰中做某事。

通常,兩者相比較,孩子在內部動機的驅動下,做事情更持久。

金錢獎勵是外在動機,不是孩子的主觀意願,一旦撤銷獎勵,孩子很可能回到不做作業的狀態。


孩子過度關注物質獎勵,與父母討價還價

如果用金錢獎勵孩子寫作業,開始孩子會滿足於某個額度,逐漸會要求父母給出更多獎勵,否則就會失去動力。

換到我們身上,漲薪時,既滿足又開心,沒過幾個月,就覺得工資少,應該再漲。用我們的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就會知道這種方式只能不斷將獎勵加碼,否則,孩子很可能不買賬。不僅不去做,還對寫作業這件事很反感。

由此可見,物質激勵能一時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做事,但長久看,弊大於利。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主動做事情呢?


建議父母可以從挖掘孩子的內在動機入手。


金錢能夠激勵孩子寫作業,也說明孩子是有內在動機的,如果給錢孩子都不願做,才是真的一點主觀意願都沒有。

這其中的內在動機就需要父母去發掘,並強化,最終撤銷掉外部獎勵。

具體的做法,也可以從內在動機的三個來源入手。

歸屬感: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尊重、接納

成就感: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到

自主感:孩子覺得自己可以選擇,做出決策

1 描述孩子的努力及行為,給予正面反饋(成就感)

孩子做了符合期望的事情,父母直接描述孩子做了什麼。

比如:前幾天有一道比這道題簡單,你當時還不會呢,我和你一起費了好長時間才解開,今天你自己就做出來了。

此時,父母不用再去誇獎孩子,“你真聰明”“你太厲害了”,直接將事實--孩子的努力講出來,這個過程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並將努力與結果聯繫在一起,增強了自信心,以及對這門學科的喜愛;同時,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父母關注到了,無形中增進了親子關係。

2 設置合理的目標(成就感)

為孩子設置合理的目標,既不能太過容易,孩子做到了覺得理所當然;也不能太難,孩子因做不到產生挫敗感;而是孩子加把勁,跳一跳能夠得到。

《下鄉養兒》一書中,8歲的小女孩天天害怕上學,她父母的朋友喬老師,建議他們去鄉下住一段時間。喬老師為了幫助天天變得勇敢、有毅力,帶領天天學習做飯。

開始時,喬老師讓天天摘菜洗菜,後來鼓勵她自己去買菜,再後來就讓天天自己用農村的大鐵鍋炒菜,很快,天天可以獨自做出一頓飯。

天天的轉變,來自於喬老師為天天設置的一個個小目標。原本說著“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想做”的天天,不斷克服困難,分步實現小目標,從而學會了做飯。後來,她再學習洗衣服,就感覺比做飯容易多了,媽媽只示範了一下,她就動手開始洗了。

著名的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孩子不斷挑戰成功,成就感油然而生,正是這一個個的成功,促使孩子堅持做一件事,而不需要外界的督促。

3 讓孩子自己決定(歸屬感、自主感)

很多時候,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會讓孩子做選擇,但看似是讓孩子做選擇,實則用條件作為籌碼。

比如:你今天要是能早點睡,明天我就給你買小汽車。

如果孩子選擇晚點睡,就得不到心心念唸的玩具,對於孩子,不得不選擇“聽話”。

然而,真正的自主感是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父母又要猶豫了,讓孩子自己決定,孩子不想做,不去做怎麼辦?

承擔自然後果

以寫作業為例,作業是孩子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做作業,需要自己承擔自然後果--第二天上學無法交作業,老師會管教他。

當孩子去承擔自然後果的時候,便會知道自己什麼樣的行為,會產生什麼結果,這激發了孩子希望被接納、被尊重的內在動機,從而轉變對寫作業這件事的態度。

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點,引導孩子。

《自主教養》一書中,作者列舉了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激發孩子興趣的一件事。

塞利格曼發現他最小的兒子擅長領導別人,他就讓三個孩子組成洗碗小組,兒子做組長,這下激發了兒子的興趣,每天吃飯的時候,兒子都會催大家快點吃,之後他們就可以去洗碗了。

當孩子的興趣或他的內在動機被激發出來後,他會更積極的去做這件事,為此自願付出時間和精力。

所以,有時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往往是內在的動力沒有被激發出來。


告知孩子事情的價值

但有時,孩子不喜歡某件事,是不知道這麼做有什麼用。

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往往覺得是為父母的要求而學,父母也苦惱於孩子沒有學習的主動性。

孩子還小,我們卻已步入社會,可以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就像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曾對自己的孩子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當孩子知道並認同做一件事的價值,便有可能會主動去做。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只是一時的目的,最終應以幫助孩子成長為目標。那些一時管用的特效劑,有時卻如飲鴆止渴,或者在孩子自身內在動機的基礎上錦上添花而已。

從長遠來看,理解孩子,發掘孩子的內在需求,激發內在動機,才是對孩子授之以漁,事半功倍,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最應該去投入時間、精力、耐心和愛心去做的事。


我是夏天,分享兒童教養|親子閱讀|媽媽成長相關,歡迎關注,留言。


王蘑菇


有人說,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要糾結於“對與錯”,而是著眼於我們是否幸福!

對於家長用零花錢來鼓勵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這樣的做法,有時還真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去判斷,而是看我們家長的操作,看我們孩子的“轉機”,如果,這樣的做法在操作中確實激起了孩子的“轉機”,那麼我們還是可又去嘗試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孩子是否走向優秀,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關係,他的人際關係環境是否好,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強,對一個孩子而言,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二是意願,他的做事態度,他的動機,他對一件事情的完成是否有意願;三是能量,這是生命健康的源泉,是積極正向的能量,是堅持做事的不竭動力。

其次,我們來審視這樣的做法,是否對孩子的意願、能量有促進作用。

大家肯定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玩,主人很討厭,但是驅趕並沒有收到效果,主人便採用了錢的獎勵方式,獎勵他們來玩,然後通過降低錢的數量,最後成功地消減了孩子的意願,激起了孩子的負能量,孩子不再來院子裡玩了,主人也就達到目的了。

那麼在錢的獎勵上,是否都是弊端呢?

在此,我們想提點建議,力求以此來提升孩子的學習意願與堅持的能量。

第一,隨機與常態相結合。隨機指的是給孩子的獎勵是不確定的,“孩子,這一次家庭作業完成得非常及時,並且書寫工整,正確率也高,今天獎勵你五元錢,你拿去買點水果犒勞一下自己吧!”常態指的是給孩子的金錢獎勵,是固定數額,但是並不是立即兌現的,採取階段性考核制度,例如一個星期下來,按時、工整、正確率來確定每天的達標情況,一項達標計一分,一週下來,依照所得分數兌換成錢,這完全符合“延遲性滿足”。

第二,目標與導向有能量。目標指的是孩子要獲取的錢,導向就是家長要指導的孩子的消費觀。從需要層次理論來看,孩子對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需求,有的是想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有的是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表現,有的是想實現自己更高層次的追求。例如,有的孩子想把錢積攢到一定數額,可以給自己買一樣東西,那麼我們家長就可以藉助孩子這樣的動機,與孩子一起規劃他自己的努力,一起規劃時間,一起規劃目標,那麼孩子的長效努力動機就會持續地起著作用。這也就與孩子的消費觀相結合了,有些孩子有錢了不會消費,或者就是暴發式的閃電消費。

更重要的導向是強調“孩子你的努力,你的認真,你今天比昨天優秀了一點點,你的作業態度,你的學習成績與作業的關係!”而不是去強調他的錢。

這樣的操作,是激起孩子的長效努力,直到習慣努力,或者是突然發現孩子他自己並不是需要錢,而是實現自己的價值,是完成他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那麼我們用堆零錢的方式刺激孩子的起步,刺激孩子的持續努力,那就是可取了。

注意,有些家長把錢獎勵給孩子了,卻不引導怎麼消費,而是限制消費,最終強化了孩子對錢的需求,那麼他的學習動力就不能內化,而永遠停留在錢上,如果哪一天錢沒了,學習的動力就沒有了。

總之,一句話,錢只是一個刺激物,關鍵還得看我們家長是如何操作的,我相信還有很多智慧的操作方法,值得我們去探索,值得我們去嘗試,孩子千千萬,自然教育方法也是千千萬的,教育好了,我們就幸福了。所以,有的時候就不要去糾結“對與錯”,而是努力向著“幸福”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