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環境好了 收入高了 三合村村貌民風大變樣

環境好了 收入高了 三合村村貌民風大變樣

環境好了 收入高了 三合村村貌民風大變樣

三合村茶園。 圖片由旺蒼縣委宣傳部提供

□本報記者 闞瑩瑩

曾經,這裡村民出行難。唯一一條進出村山路,下雨時路面泥濘,寸步難行。現在,一條寬敞的柏油馬路乾淨整潔,每年迎來數十萬遊客踏青賞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萬元,高出全縣、全市平均水平39%左右。

這就是旺蒼縣木門鎮三合村。近年來,在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的帶動下,這個曾經黯淡閉塞的小村莊,正成為一顆閃耀著熠熠光輝的川北明珠。

村業興產業帶動鄉村治理

1月9日,時值隆冬,三合村的景色另有一番風味。遠處,清晨的霧氣尚未散開,滿山的茶園時隱時現,冒著炊煙的農家小院點綴在茶園間。

地處木門鎮西南部的三合村,林地多,耕地稀缺。“以前大家都種洋芋、玉米,一年收入不了多少。十多年前,村上要求退耕還林,村民開始大面積種植茶樹。”今年67歲的村民孫榮思告訴記者。

然而,由於散戶眾多,茶葉種植多年來都沒有形成氣候。2008年,村民石義良組織成立龍山村茶葉專合社,村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把土地流轉給了專合社。這一試,讓三合村的茶產業迅速打開了局面。

“現在,專合社已經發展社員182戶,還有20多戶現金入股。村民土地流轉金從200元到600元不等,另外每年還有大量村民在合作社務工,2018年,整個專合社僅務工支出就有80萬左右。”石義良告訴記者。

村治順村貌民風大變樣

“電站倒負荷,將會短時間停電,請村民做好準備。”“書記,我的生豬保險需要的身份證信息發給你了,請查收!”……

一上午,村黨支部書記袁培明的手機裡,三合村村民自治群的微信消息提示音不停地響,袁培明忙著一一回復處理。好在,很多事都可以直接在微信群裡開展,“工作比以前好做多了!”袁培明說。

變化不僅是在一個村民微信群,隨著三合村茶產業名氣大增,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曾經閉塞落後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為“省級四好村”“市級四好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遊客一多,村民開始自覺地維護村容村貌,還積極地參與村上各項事務。”談起變化,袁培明難掩喜悅,“以前還經常要分出精力去處理吵嘴鬧架的事情,現在這些事情都‘絕跡’了。”

不僅如此,在各項治理機制的完善下,三合村村貌民風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強化村務公開,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法律、衛生、科教等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村民自覺崇尚法治、遵循村規,整個三合村形成了“村兩委為核心+黨員示範帶動+群眾全程監督+‘五好’評選樹典”的治理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