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2019,財富風險與監管

2019年的財富市場並不平靜,風險事件不斷爆發,風險不斷釋放。在這種情況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仍在深化,資管新規的效力持續發揮,財富市場出清開始加速。同時,監管層積極應對,分類施策,牢牢守住了風險底線。

展望2020年,在穩經濟的主基調下,財富市場環境有望邊際好轉。

2019年,風險頻發

自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位列三大攻堅戰之首以來,“穿透式”金融監管明顯增強,影子銀行、市場亂象成為整頓重點,去通道、去嵌套成為監管主題,金融同業業務明顯收縮,其影響一直延續至2019年。而在這一年,財富市場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問題。

在P2P領域,2019年3月,運營超過10年之久,累計融資達4000億元的P2P元老——紅嶺創投宣佈清盤退出,行業龍頭陸金所也宣稱將退出P2P業務,轉型消費金融。此外,截至2019年末,已有湖南、河南、山東、重慶、四川等宣佈取締轄內全部P2P業務。

在債券領域,2018年的債券違約潮延續到了2019年,並由低資質主體逐步蔓延至高資質主體,整體違約情況仍較嚴峻。截至12月15日,2019年債券違約規模累計達1485億元,略低於2018年全年的1572億元,共有197只債券違約,高於2018年的165只。其中,首次債券違約規模達343.5億元,高於2018年的319億元,首次違約債券為38只,略低於2018年的43只。

在私募領域,2019年私募基金業績慘淡,清盤數量不斷上升,甚至頭部機構也出現問題。例如,2019年3月,“中國版黑石”中信資本的34億元私募產品深陷兌付危機,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在第三方財富管理領域,2019年7月,行業龍頭諾亞財富34億元供應鏈融資款踩雷,引發市場震動。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中國最大的9家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公司中,已有7家共20多個產品踩雷,涉案金額達135億元以上。一度被熱炒追捧的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公司,正成為繼P2P以後的另一大中產階層財富絞肉機。

在券商及其子公司領域,2019年初,光大證券和廣發證券均承認踩雷海外投資項目,損失慘重。2019年末,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華信證券的全部業務許可,並對其進行風險處置。證監會認定華信證券存在以下違法事實:一是將自有資金為股東提供融資;二是以購買和租賃房產名義向股東關聯方劃款;三是以證券資產管理客戶的資產為股東提供融資。

在信託領域,2019年6月,中國唯一在上交所上市的信託公司——安信信託被上交所問詢,有25個項目未能如期兌付,涉及金額超過100億元。

在銀行領域,2019年5月,包商銀行因嚴重信用風險被央行、銀保監會接管,成為歷史上首個被監管機構接管的商業銀行。雖然包商銀行沒有直接走破產清算程序,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利益,但大額債權僅部分兌付,打破了同業剛兌預期,引導金融體系風險重新定價,可視作金融業的標誌性事件。

2019,財富風險與監管

接連出險,原因何在?

這些年財富市場之所以接連出險,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持續走低;二是金融強監管、去槓桿過程仍在繼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貫穿始終。而2019年之所以格外慘烈,原因則在於資產端收益比資金端成本下降得更快,從而使得金融風險加速釋放。

具體來看,2019年,中國GDP增速從第一季度的6.4%一路跌至第三季度的6.0%,不斷刷新多年低點。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其實是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因為隨著要素成本的上升和環境約束的加強,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必然越來越大。同時,2019年由於中美貿易摩擦驟然加劇,出口增速出現明顯下滑,PPI陷入通縮,製造業部門繼續擴大投資的意願極為低迷,使得整體經濟增速出現較大的下行壓力。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環境下,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自然也隨之下跌。從2019年年中起,儘管政策加大了逆週期調節力度,包括全面降準、引導LPR利率下調、允許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以及下調部分項目最低資本金要求等,但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要求下,政策騰挪空間有限,難以對經濟下行壓力形成有效對沖,這就使得“資產荒”狀況逐漸加劇。

由於缺乏合意資產的支撐,金融機構的避險情緒也逐漸加劇。儘管2019年初,監管部門就提出要形成“能貸、敢貸、願貸”的長效機制,但金融資源仍然向國有企業、個人按揭等低風險領域集中。而資管新規的威力持續釋放,表外融資速度仍在放緩,單靠表內融資、標準產品顯然無法撐起原來的大盤子,資金鍊很容易崩斷。這一年表內資金成本雖然有所下降,但資產端收益率下行速度更快,這就導致幾乎所有金融部門都出現了風險上升狀況,金融市場正在加速出清。

分類施策,守住底線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過去一年風險頻發,但在金融委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各監管部門積極應對,分類施策,有效保障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平穩運行,守住了風險底線。

一是平穩有序處置高風險機構。

比如,在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後,央行和銀保監會於2019年5月24日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既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客戶合法權益,避免了客戶擠兌和風險向眾多交易對手擴散,又依法依規打破了剛性兌付,實現了對部分機構激進行為的糾偏,進而強化了市場紀律。

同時,央行適時適度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及時穩定了市場信心,有效遏制了包商銀行風險向其他中小金融機構蔓延,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二是大力整頓金融秩序。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之後,網絡借貸機構已由5000家減少到1490家,173家虛擬貨幣交易及代幣發行融資平臺已全部無風險退出。非銀行支付服務市場專項整治之後,截至2019年6月,389家無證機構得到清理處置,其中69家移送公安、工商等部門。同時,監管層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活動,及時查處大案要案,並穩步推進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在這些措施實施後,金融市場秩序出現明顯好轉。

三是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其一,這一年來,監管層有序處置民營企業債券違約事件,逐步打破債券市場剛性兌付,強化債券市場監管,完善違約債券市場化處置機制。其二,積極穩妥化解股票市場風險,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專項資管計劃、發行紓困債等市場化方式化解股票質押存量風險。其三,加強私募基金風險排查和處置,加大對場外非法配資活動的打擊力度等。在這些措施影響下,儘管市場有所波動,但也未形成持續震盪。

四是完善金融監管制度。

監管打補丁仍在持續,一系列政策措施初見成效。比如,根據《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及配套實施細則,整治金融市場亂象,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同業業務的套利空間和行業泡沫被擠壓,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控制;又如,根據《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防範實業風險與金融業風險交叉傳染;再如,根據《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防範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風險。

財富市場,未來路徑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經濟將成為全年工作主基調。相應地,防風險在三大攻堅戰中的位置已經由第一退至第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財富市場面臨的環境將會邊際好轉。

總體來看,面對財富管理市場的風險釋放,今後要真正實現財富市場的穩健發展,還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要著力提升市場需求適配能力。

財富管理一端連接著人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另一端連接著實體經濟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具有很強的資金撬動效應和資源配置作用。財富管理機構應把自身發展放到經濟金融的全局中去統籌考量,發揮貼近市場、機制靈活、專業細分程度高等優勢,以需求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合理把握資產配置和資金投向,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支持。

二是要著力提升金融風險管控能力。

對金融機構而言,財富管理要始終貫徹風險防控原則,有效完善風險管理、合規管理、應急處置、內部控制等管理制度,做到風險管控能力與業務發展能力相匹配。

對監管層而言,應積極發展和應用監管科技,夯實數據統計和風險監測基礎設施,著力提升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行為監管的科技應用水平。同時,對財富管理產品的發行銷售、投資、兌付等運作管理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精準的動態監管,向上能夠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能夠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真正實現穿透式監管。

三是要著力提升金融科技應用能力。

在全球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應鼓勵各類財富管理機構適應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加快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積極穩妥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探索應用,使其在客戶營銷、投顧、投研、估值定價、風險管理、產品淨值化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發揮效力,提升財富管理業務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

四是要著力提升金融消費者保護能力。

財富管理機構應切實將金融消費者保護融入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和經營發展戰略,嚴格執行好信息披露、產品登記、風險提示等監管要求和治理標準,增強財富管理機構和理財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優化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體系。

此外,財富管理機構必須踐行將合適產品賣給合適的金融消費者,針對高淨值客戶、“長尾客戶”等不同客群,開展金融知識的普及和理財教育,引導其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正確理念,打破剛性兌付不合理預期,進而營造更加誠信、健康的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王靜文,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朱橋,中國電建集團租賃有限公司風險管理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