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

伊藤英明


他不是電影大師,他是電影造夢者。

《時代》雜誌的著名影評人理查德·什克爾曾這樣問斯皮爾伯格:“你現在已經可以領退休金了,如果你現在隱退將會在影史上坐擁十多部令世人難以忘懷的經典佳片,為什麼還要如此身體力行的繼續這份工作?”

那年,斯皮爾伯格65歲,他說自己有時會想到好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2歲高齡還能拍出比以前更好的電影,他也渴望能像伊斯特伍德一樣老當益壯,晚年多產。

更重要的是,他說自己不理解為什麼要停止這份有趣的事業,也納悶有很多被遺漏的題材為什麼一直沒有人去拍攝它。

如今,72歲的他,用《頭號玩家》完美的驗證了自己當時回答理查德·什克爾的那番話。

今天的觀眾很幸運,因為我們已經很久沒見到過故事主題如此真摯純粹,開啟電影全新視界的作品。

不會有人再質疑,斯皮爾伯格是最會“講故事”,也最能“造夢”的人。

或許,這與年齡本無關係,而是一個“老頑童”對電影終生不渝的愛毫無減退的跡象。

對電影,斯皮爾伯格說他從來不相信什麼無心插柳一說。

他在18歲那年偷偷溜進環球影城,在各個攝影棚、剪輯室、後期製作區串門的經歷,讓他知道,那種其貌不揚的16毫米攝影機跟膠片並是他日後衝破人生藩籬,可以做很多非比尋常之事的關鍵。他將成為導演,並且已經開始體會這個職位所蘊藏的無與倫比的樂趣。

1975年的夏天,《大白鯊》以一種讓整個好萊塢膛目結舌的震撼方式亮相,在極短的幾天內成了好萊塢有史以來(當時)最快的生財機器,僅在美國國內就進賬2.6億美元。

如果說1973年的《驅魔人》讓當時的觀眾害怕到作嘔,那《大白鯊》則讓觀眾在電影院情不自禁的環保雙臂,縮成一團。

那隻被斯皮爾伯格調侃拍攝時經常“掉鏈子”的巨型鯊魚模型,在電影中真正亮相的次數並不多,可它那種冒出一陣又眼睜睜讓你看著它沉到海中的感覺,配上約翰·威廉姆斯相得益彰的配樂,讓銀幕前的觀眾陷入了提心吊膽的寂靜。

斯皮爾伯格說拍《大白鯊》的過程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場艱苦卓越的“越戰”,但《大白鯊》真正且正式的打開了他不可思議的一切。

走進斯皮爾伯格

電影成了斯皮爾伯格根植童年經歷的一種途徑。

他把自己童年生活在一群非猶太人中間的迷失與孤立感,放到了他日後一部一部的作品中,併成為了他電影裡永不缺失的主題。

《E.T.外星人》裡,小外星人和艾略特之間那種“外星人與孤獨者”的關係。

他們一個“獨自迷路並離家三百萬英里”,一個因為父母離異而倍感失落,對迎接青春期的劇痛和狂喜這事,完全沒有準備。

E.T是斯皮爾伯格電影裡眾多”迷失男孩“中的第一個,他用純真的鏡頭去看待世界,去承受承認世界裡的那些模糊不清。

鏡頭裡,儘管人類和外星人迥然不同,但文明如此相去甚遠如,距離無比遙遠的兩種生物都能建立友好關係,超越生物界限的情感渴望,那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都應該可以,這正是《E.T》意在言外,讓人觸動的核心主題。

《E.T》的成功給了斯皮爾伯格一張不畏懼失敗的通行證,激發了他想去講述更多關於”迷失男孩“的故事,甚至更加成人化的電影。

《太陽帝國》併成了他更為典型的講述童年逝去的故事。

在《太陽帝國》中,斯皮爾伯格描繪了一個雙線並行的故事。一條線是一個男孩如何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純真。一條線是整個世界在戰爭這個絞肉機下失去了純真。當那道白光在長崎引爆時,男孩吉姆看到了它,兩種純真在那刻走向了終結,開啟了一個悲哀的世界。

《太陽帝國》讓觀眾對於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滋生了更多的感觸,一個迷失的男孩雙眼捕捉到了成年人視角下的黑暗冷酷的現實,從一個怪男孩變成了一個在戰爭中堅毅,有著一雙”老人的眼睛“的小老人。

而到了《人工智能》裡,斯皮爾伯格描繪出了他的”迷失男孩“中最迷失的一個,大衛。

人類為了製造出一個為愛而生的機器小孩來滿足自己的貪念,殊不知製造一個被當成替代品的私生子幾乎就是一種犯罪,而人類為這種罪行付出了滅絕的代價。

大衛不僅是”迷失男孩“中最迷失的一個,也是最悲慘的一個,最悲慘的地方在於他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真正的男孩,在於他在近乎地老天荒的漫長歲月裡尋求一份得不到的愛。

事實是,他代替不了馬丁,莫妮卡也不可能真正的愛他,他自己的愛以一種一廂情願的悲劇永遠留在了時空軌跡中。

這個本屬於庫布里克的暗黑劇本,最終讓庫布里克再三堅持交給斯皮爾伯格來導的原因,是因為終究需要斯皮爾伯格為它帶來一絲絲溫情,否則結局讓人幾乎無法承受。

他電影裡的這些”迷失男孩“,在分離與團聚,童話與現實中體會純真情感,而且無一例外他們的內心都比成年人要強大,純真成了造夢的關鍵。

先驅與藝術並存

好萊塢有很多自命不凡的電影人和評論家曾聲稱,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是負面力量,是空虛的逃避主義。

但他們說的這些種種,在《侏羅紀公園》中,成為了把好萊塢電影工業引入另一個全新方向的動力。

斯皮爾伯格用《侏羅紀》作為電腦數碼創作先驅,引領了《工業光魔》為日後好萊塢帶來的電影製作技術變革。

觀眾在看《侏羅紀》發出無數次“Oh my god”的讚歎後,清晰的看見這就是未來的電影”說故事“的方式。

寶琳凱爾從一開始認識斯皮爾伯格就說他會成為一名偉大的大眾娛樂家。

的確,如果說好電影,或者說藝術電影不能是跟外星人一起騎車飛過月亮,不能是對愛終生不渝的機器小孩,不能是印第安納瓊斯一般娛樂大眾,不能是個被困於機場的東歐難民,那這樣的藝術,意義何在?

當然,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也不缺少所謂的嚴肅性,如果說娛樂是他為觀眾,為看電影的人拍的電影。

那《辛德勒的名單》《斷鎖怒潮》《慕尼黑慘案》《林肯》等作品裡強烈的人文主義情懷以及電影的嚴肅性,便是他為自己,也順勢成為了回擊那些不喜歡他的電影評論家的作品。

他讓觀眾在《辛德勒的名單》中自己去尋找辛德勒拯救那1100名猶太人的原因,也讓電影成為了猶太人對“奧斯維辛”那段過去的回聲。

在《斷鎖怒潮》中,正是那人道主義精神沒有獲得勝利的結局,才顯得自由在精神上的高貴性,以及和平、人權、民主存在於今天的必要性。

斯皮爾伯格總是能用他獨到的視角,技巧,以及情感信息,把這些爭議極大,很容易被褻瀆,甚至很多電影人不願涉及的題材以可敬的方式講出來。

在這些作品中,斯皮爾伯格談論著自由、和平、人道主義。但這幾樣東西對於他而言,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權力。

沒有任何一個電影人做到像斯皮爾伯格這樣,去做很多人不敢做,看似沒有可能的可能性。

所以,造夢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斯皮爾伯格電影的獨特魅力。

他說,如今依然懷念那時在環球影城四處溜達的經歷,依然懷念年少時強佔了父親的八毫米攝影機,依然還喜歡拍《奪寶奇兵》和《侏羅紀公園》這樣的電影,依然喜歡把不可思議變為可能,因為他從未戒掉過這些愛好。


電影縱貫線


看到這題目有點惶恐,因為這位導演,真的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去評價。

斯皮爾伯格,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因為他的作品實在成績斐然,每一部都大名鼎鼎,每一部都在電影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記錄,他實在活的太像一個傳說,因為太厲害了。

在小編曾經在學校學習外國電影史的時候,他的作品已經是標杆,是榜樣,是旗幟。

《辛德勒名單》,當年在奧斯卡提名12個獎項,最終拿到7項大獎,囊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不止是從成績單上能夠看出這部電影的偉大,主題上更是。帶著人類共通的情感面對戰爭,彰顯人性的光輝,那個紅衣小女孩的鏡頭更是震顫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同樣是戰爭題材,真實的讓人發慌,永遠記得那個士兵腸子都打出來還在一個勁兒的塞進去,喊媽媽的場景。戰爭太可怕了,世界和平吧!

這兩部電影之後,斯皮格伯格可能也覺得太沉重了,開始拍起了怪獸題材。一部《大白鯊》將大白鯊的樣子活靈活現的出現在影片當中,用最直白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恐懼。這還不過癮,他又拍起了誰都沒見過的史前生物,一部《侏羅紀公園》拍起了恐龍這種大型生物,展現了從來沒在世人面前展示的動物,還拍的那麼好!

2018年,出生於1946年的斯皮爾伯格,竟然還童心大起的拍了《頭號玩家》這樣一部這麼有情懷有主題的電影,老頑童一般,實在太可愛又太值得所有電影人致敬了!


曉娛


藉著《頭號玩家》的勢頭,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電影全球累計總票房突破100億美元,成為全球影史首位累計票房破100億美元的電影人,而排名第二的彼得·傑克遜只有65.20億美元。

斯皮爾伯格可以說長期是好萊塢乃至全球票房的金字招牌,1975年6月20日,29歲的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驚悚片《大白鯊》上映,當時北美累計票房2.6億美元,從此,北美開始有了暑期檔的定義,斯皮爾伯格與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一起開啟了好萊塢的大片時代。

1982年6月11日,科幻片《外星人E.T.》公映後,又以全球累計票房7.9億美元的成績成為了當時全球影史票房冠軍。1984年5月23日,冒險動作片《奪寶奇兵》公映,全球累計票房3.3億美元。這也是斯皮爾伯格電影生命力最強的系列之一,眼下,《奪寶奇兵5》正在籌備中,計劃2020年上映。

而1993年6月11日上映的科幻驚悚片《侏羅紀公園》上映全球累計票房就超過了9億美元,是斯皮爾伯格作品表中票房最高的電影。經過2013年的重映之後,全球票房突破10億美元。

除了在電影院裡獲得觀眾的青睞,斯皮爾伯格也得到了學院派的肯定,共獲得過七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1993年12月15日上映、常年處於各大評分網站好評度前十名的《辛德勒的名單》,全球票房收入3.2億美元,第二年就為斯皮爾伯格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這也是斯皮爾伯格唯一一次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1998年7月24日上映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全球累計票房4.81億美元,幫助斯皮爾伯格再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頭號玩家》的成功再次證明了,無論是從電影技術,還是在價值觀呈現上,斯皮爾伯格絲毫不落後於時代。他也是少數能把商業和藝術結合好的導演。

72歲的斯皮爾伯格創作狀態持久穩定,在《頭號玩家》之後,斯皮爾伯格的片單還包括《奪寶奇兵5》、《蒙特祖馬》等——好萊塢的“頭號玩家”似乎從未易主。

斯皮爾伯格票房前十電影名單:

1,《侏羅紀公園》(1993)9.84 億美元

2,《奪寶奇兵 4》(2008)7.87 億美元

3,《E.T.外星人》(1982)7.17 億美元

4,《侏羅紀公園 2》(1997)6.19 億美元

5,《世界大戰》(2005)5.92 億美元

6,《拯救大兵瑞恩》(1998)4.82 億美元

7,《頭號玩家》(2018)4.74億美元

8,《奪寶奇兵》(1981)3.84億美元

9,《丁丁歷險記》(2011)3.73億美元

10,《少數派報告》(2002)3.58億美元


業餘影迷


給大家認認真真的介紹一下皮大爺。談不上評價,不敢~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地位又到了一個新高度!

他執導的電影《頭號玩家》上映以來,已經獲得了 4.75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這使得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全球累計票房超過了 100 億美元。

他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名實現100億美元票房的導演。

實實在在的拿了個“影史第一”。

100 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 2011 年美國一整年本土的票房,相當於 2017 年赤道幾內亞全年的 GDP,也是斯皮爾伯格個人身價的 2.7 倍多。

而且從排名情況來看,斯皮爾伯格在導演全球票房排行榜上不僅奪冠且遙遙領先其他眾名導。

斯皮爾伯格第一,排在第二、第三、第四位的分別是彼得·傑克遜、邁克爾·貝、詹姆斯·卡梅隆三位導演,執導影片票房分別為65.2億美元、64.14億美元和61.38億美元。

在這麼多名導中,怎麼定義斯皮爾伯格呢?

3次捧得奧斯卡小金人,9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有人說,斯皮爾伯格就是好萊塢電影的造夢者

業界稱他是二十一世紀最成功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還有夥伴用“精分”“電影奇才”“造星星的人”來形容他。

天天呢?

更願意成為他的一名小粉絲,叫他“皮大叔”,或者“斯大爺”。

和其他名導相比,皮大叔厲害之處在哪兒呢?

他的作品不僅能在商業片領域中獨領風騷,還能在奧斯卡文藝清流中獨佔一隅。

比如他的《侏羅紀公園》《奪寶奇兵》《大白鯊》《 E.T. 》,充滿了童趣和想象力,都是非常成功的商業大片。

|《侏羅紀公園》

他的作品《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林肯》《華盛頓郵報》等,部部深刻直擊人心,都是頒獎季口碑佳片,可以流傳後世的佳作。

|《辛德勒名單》

|《拯救大兵瑞恩》

既能得到學院派的肯定,又能獲得無數銀幕前觀眾的青睞。

把商業和藝術結合的如此完美的導演,怕是就數皮大叔了

正在熱映的《頭號玩家》,算是皮大叔導演生涯的第34部作品。

可以說是引發了一場集體觀影高潮。

引用豆友楊歡喜Metiche的評論:

全場喊牛逼!沒啥是斯皮爾伯格做不到的了,在一個商業片中把所有的特效情懷和愛結合得完整而徹底,讓影迷樂迷遊戲迷接二連三地高潮,即使都不是也能看得花枝亂顫,這樣應該算是完美了吧。

無處不在的彩蛋&層出不窮的驚喜

片長140分鐘,埋的彩蛋總共也就一千多個吧

除了電影《街頭霸王》、《古墓麗影》、《真人快打》、《守望先鋒》,遊戲《戰爭機器》、《光暈》、《質量效應》,還有美漫,日漫,全都在致敬80年代的流行文化。

有人說,《頭號玩家》電影本身就是彩蛋。

看電影變成了玩電影,皮大叔似乎打開了商業大片的新格局。

皮大叔能實現百億票房的壯舉,《頭號玩家》起到了十分強力的助推作用。

《頭號玩家》自3月30號上映以來,已收穫4.748億美元全球票房,暫列皮大叔職業生涯第七位。

次於《拯救大兵瑞恩》(4.818億)、《世界大戰》(5.917億)、《侏羅紀公園2》(6.186億)、《E.T外星人》(7.17億)、《奪寶奇兵4》(7.866億)、《侏羅紀世界》(9.388億)。

|《大白鯊》

皮大叔的人生經歷本身,也像是一部好萊塢電影。

如果你也是皮大叔的小粉絲的話,這裡有一部HBO紀錄片《斯皮爾伯格》,為你備好啦。


作者簡介:本人豆瓣五年的老劇評,花費大量的時間蒐集了將近1000部英美劇資源,大家關注我的個人原創劇評公眾號【天天美劇吧】,發送片名,即可拿到資源,目前已經集結了20萬美劇迷,歡迎大家前來勾搭~


想看紀錄片《斯皮爾伯格》的小夥伴,關注公眾號【天天美劇吧】,發送片名即可


天天美劇吧


給斯皮爾伯格一個虛擬空間,他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導演與作品的關係莫過於互相成就,在斯皮爾伯格的創作生涯裡,熱愛與幻想,是支撐其創作的源泉。

這位被人尊重的導演,用飽滿的創作激情,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沒有什麼比熱情更彌足珍貴的事情了。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72歲的高齡,還可以在年輕人喧囂的世界裡馳騁,駕著一艘科技飛船,駛向虛擬世界的太空。

斯皮爾伯格的創作很直接,風格很討喜,他的“意識流”想法均融在直接的創作欲中。

有人說,他的作品太“暴利”太清楚觀眾想要什麼,對電影藝術毫無價值。

其實不然,正因為他敏銳的“觀眾嗅覺”才成就了他從《大白鯊》《侏羅紀公園》再到《拯救大兵瑞恩》以及《頭號玩家》的質變與飛躍。

▲《大白鯊》海報

▲《侏羅紀公園》海報

▲《拯救大兵瑞恩》海報

▲《頭號玩家》海報

斯皮爾伯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承接著藝術與商業,能把兩者完美結合,對於電影導演來說,是件很難攀登的事情。

他的新作

《頭號玩家》上映幾日,火遍各大媒體、網站。


▲《頭號玩家》豆瓣評分


人們開始對這位老頑童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想要知道,創作出這般有心意的作品,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DOCO今日將推薦一部《斯皮爾伯格傳記》紀錄片,全方位剖析一下這位夢想家的世界。

斯皮爾伯格的新作《頭號玩家》講述了在2045年,現實世界衰退破敗,人們沉迷於VR(虛擬現實)遊戲,想要在“綠洲(OASIS)”的虛幻世界裡尋求慰藉。

對未來世界的展望,一直是科幻迷們熱衷的事情,而對自己夢想的堅持與放棄,是每個成功的導演都曾思考過的問題。


創作風格的形成

作品是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表達自我的輸出途徑,而創作者作為整個作品的靈魂,決定著作品的情感導向。

斯皮爾伯格將自己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天馬行空、喜歡幻想甚至有些調皮,是他獨特的標籤。

這是一種異於費里尼等意識流導演鬱鬱寡歡的風格,斯皮爾伯格個性較為直接,所以他拍出的作品也比較大膽。

受家庭的影響,斯皮爾伯格的母親也像孩子一般,經常做出一些好玩且匪夷所思的事情。

▲斯皮爾伯格的爸媽

比如:

覺得寵物商店的猴子可憐,就把它帶回了家。

這種做法不僅沒有遭到家人的反對,相反,斯皮爾伯格的父親還會覺得那隻猴子很可愛。

就是在這樣一種和諧且自由的家庭氛圍裡,漸漸塑造著斯皮爾伯格淘氣、青春、敢於嘗試的性格。

孤獨的靈魂終在電影中相遇

斯皮爾伯格一直認為自己骨子裡是個特別孤單的人,每到有解不開的想法時,他會獨自一人坐在山頂看雲。

當他接觸到電影的時候,他發現,電影是個孤獨患者自我治癒的好方法,他可以跟電影交流。

當自己成為導演的時候,可以用視聽語言講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故事,這種認可感帶給他的是無盡的創作慾望。

啟蒙之路

斯皮爾伯格最初看到大衛·裡恩拍攝的《阿拉伯的勞倫斯》,認定自己拍不了電影,他認為電影的踏入門檻有些高,高到自己無法觸碰。

▲《阿拉伯的勞倫斯》海報

反覆看了多遍後,斯皮爾伯格完全陷入其中,認為電影將是自己畢生所要從事的事業,或許,夢想和興趣的開始只源於一剎那強烈而持續的感動

斯皮爾伯格《阿拉伯的勞倫斯》感動,他欣喜著、歡脫著開始創作貼有個人標籤的作品。

藝術是燻出來的,而非學出來的。

想要拍好電影要去感受、去薰陶,而不是坐在桌前看書、學習。

這句話,在斯皮爾伯格身上體現地格外明顯,初入電影行業的他,並不明白演員調度、攝影機調度、臺詞等一系列專業知識的運用。

他會偷偷跑到劇組,甚至溜進希區柯克的拍攝場地觀察學習,直到被發現趕走。

這些有趣的經歷,為他日後的拍攝奠定了基礎。

《大白鯊》的拍攝是在一陣慌亂中進行的,電影開拍前導演都在修改他的劇本,也就是說,最初的斯皮爾伯格一直無法明確自己到底要在這部電影中表現怎樣的場景。

直到他開始確認自己想要完成一場真實的白鯊遊戲時,決定讓拍攝團隊集體從室內走向戶外,他們選擇在海上完成這次的拍攝,海上變化多端的天氣意味著斯皮爾伯格此次的決定毫無退路。

藝術與技術能否共存?

或者說技術應該怎樣為藝術服務?

很顯然,斯皮爾伯格找到了一個合理的方式,他在《大白鯊》中對白鯊拖動油桶的經典處理,讓人們從張弛有度的驚悚橋段處理中,產生了對斯皮爾伯格故事講述方式的好感。

雖然劇本中多次提到白鯊,但在影片的處理手法上,斯皮爾伯格儘量減少了白鯊的鏡頭,而是通過其他漸隱漸顯的旁敲側擊法,隱喻白鯊的出現。

這樣不僅給了觀眾充足的想象空間,也讓影片表現得更加高級。

斯皮爾伯格對氣氛的把控以及觀眾情緒的調動頗有希區柯克的影子,兩位電影大師,都清楚地明白如何在恰到好處的範圍內,激起觀眾的觀看欲。

俏皮的斯皮爾伯格會在生活中用搞怪的手法“捉弄”家裡的姐姐,然後在一旁觀察她們驚悚的反應,後來,他開始將各類“捉弄”的方法用在電影裡,逗觀眾開心。

毫無疑問,《大白鯊》上映後,引起了強烈轟動,這部影片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斯皮爾伯格的生活,也影響著影迷的心情。

從那以後,斯皮爾伯格開始有了拍電影的決定權,簡言之,就是有了屬於自己的電影個人標籤

高產不止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斯皮爾伯格是個實至名歸的高產導演,他拍攝的每部電影,都可帶來一些轟動。

多樣主題的挑戰

除了會抓取青少年受眾的心斯皮爾伯格還是一個對電影有著很強願景的人。

他以電影人的身份推動著自由、平等以及人權的發展,除此之外,他還擁有莎士比亞般的浪漫,將人與人間的分別與守望細緻展現。

每個人的興趣可能都會有保質期,但這個期限對斯皮爾伯格來說,可能是一萬年,他在電影的執著與熱愛,讓觀眾熱淚盈眶。


歡迎關注DOCO熱紀錄,一年365天

DOCO君陪你 悅享真實世界


DOCO熱紀錄


猶太裔美國導演,曾經4次捧起奧斯卡小金人。斯皮爾伯格,無疑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名導之一。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中,斯皮爾伯格觸及過多種主題與類型的影片。3月30日斯皮爾伯格又將帶來新的作品《頭號玩家》,這是一部聚焦未來世界的科幻冒險電影。一晃十年過去了,上一次老爺子執導同類型的電影還是在2008年。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那些經典電影。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採用商業影片中極少見到的黑白膠片拍攝。該影片於1993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在美國上映,《辛德勒的名單》的上映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斯皮爾伯格是一個典型的猶太教徒,當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遇到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時候,這部電影可以說已經成功了一半。電影《辛德勒名單》在奧斯卡評獎中獲得了十三項提名,並且最終獲得七個獎項。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在觀影后對影片都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長達26分鐘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觀眾,應該還記得瑞恩的那句震撼人心的臺詞:“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並肩作戰,戰爭勝利後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前有《辛德勒的名單》,後有《拯救大兵瑞恩》,兩部影片有著不可分割的異曲同工之妙。

斯皮爾伯格1975年拍攝的電影《大白鯊》改編自彼得·本利奇的同名暢銷小說。在這部電影中,一隻巨大無比、兇殘成性的鯊魚多次襲擊新英格蘭海岸的一個海濱小鎮。數名居民和遊客命喪鯊魚之口。一時間小鎮上人心惶惶。警官布羅迪身負為小鎮剷除禍害的重任,他請來了海洋生物學家胡伯和漁夫昆特,三人乘坐一隻小艇向遠方起航。

電影《大白鯊》情節緊張驚險,懸念環環相扣。影片中那隻巨大的鯊魚,被好萊塢的特技師們製作的惟妙惟肖。不少影迷在觀看後,都對鯊魚這種動物懷有深深的恐懼感。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電影《大白鯊》讓美國人多年不敢親近海岸,美國旅遊業也因此損失慘重。

《侏羅紀公園》是繼拍攝電影《大白鯊》18年之後,斯皮爾伯格推出的又一部令人瞠目結舌的“怪物”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將早已滅絕的恐龍塑造的栩栩如生。電影《侏羅紀公園》在1993年創造了當年的票房冠軍,那一年,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是輝煌的一年。

斯皮爾伯格於1982年拍攝的電影《ET》被認為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是科幻與童心的完美結合。斯皮爾伯格他自己也承認,電影《ET》中的艾里奧特其實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

由斯皮爾伯格親自執導的最新科幻電影《頭號玩家》將於3月30日與北美同步上映。影片講述了在一個架空的未來世界裡,一群年輕人圍繞著一款名為《綠洲》遊戲所展開的故事。該片背景設定在2045年,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無數的人們開始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生命的樂趣。

在電影《頭號玩家》中,遊戲本身就是這部科幻電影最大的主題,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名為《綠洲》的虛擬現實遊戲而展開。看來本月又多了一部必看的好萊塢科幻大片。


貓眼電影


此時此刻,一部把70,,80年代的動漫形象,90,00年代的遊戲人物搬上熒幕的年度大作《頭號玩家》已經上映,其中炫酷的打動,精彩的畫面應接不暇,或者說是

歎為觀止

當你感慨這樣一部遊戲化,青春向的電影能拍的如此吸引眼球時,比這更讓人驚訝的是本片並不是出自年輕導演,而是已經72歲的斯皮爾伯格

這位從25歲憑藉《大白鯊》就一舉進入好萊塢的大導演,至今拍過無數佳作,其中《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等太多商業大片曾風靡全球。

到現在,他依然保持著高度的創作熱情,其中分離聚合又成為他大多數電影的主題,超現實即是他電影的表現形式。

HBO在2017推出的一部紀錄片中,就展現了這樣一位敏感而執著的電影人的成長過程。

《斯皮爾伯格》

本片講述斯皮爾伯格從拍攝第一部影片至今的指導生涯,這種流水賬的方式可能有些枯燥,但卻有十分紮實的整體感。

從鯊魚到恐龍,新時代的開始

在他的電影中,有太多特效大片。但說起第一部使用電腦製作的卻是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

在他拍攝的這部恐龍電影之前,斯皮爾伯格都是使用塑料,金屬等材料將模型建起,為此他的第一部商業片《大白鯊》達到原計劃3倍的預算與2.5倍的時間

(製作一隻鯊魚要3個星期多之久)

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中,斯皮爾伯格首次使用運動攝像機與後期處理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先拍運動的人,後面再把特效加上。

這種看起來十分簡陋的特效,在那時卻是偉大的創舉。斯皮爾伯格開創了“可以動的特效”。影片上映前電影公司也差點為其傾家蕩產,畢竟投資也是不小的。

往後的影片中也是使用傳統的製作方式。直到《侏羅紀公園》,想要拍攝出跑起來的恐龍就十分難了。

為此斯皮爾伯格找到了工業光魔公司,這些電腦裡的新科技成為了重要的製作工具。

當你不再受限制於特效時,你可以講任何的故事。此後斯皮爾伯格在特效大片上更是遊刃有餘,《世界大戰》《少數派報告》等這些科幻元素都被駕馭的十分完美。

正如紀錄片所說的,《侏羅紀公園》的拍攝更大意義上

數碼革命的破土而出

科幻只是外衣,重要的是內核

一部特效大片的成功,重要的是能否激起觀眾的觀影熱情,所以影片的內核極其重要。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而言,《E.T.外星人》這部電影再熟悉不過了。最後那個飛過月亮的鏡頭,不知給多少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於《異形》《星球大戰》《銀翼殺手》,斯皮爾伯格的科幻片更多的以聚散離合為主題。這些發生在小鎮上的故事,拋去科幻的外衣,表達的是愛與同情

這種鮮明的主題正是《E.T.外星人》大火的真正原因。所以當我們在看《頭號玩家》時,裡面大大小小的人物就像E.T.外星人一樣,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找到對於他們的純粹的愛,也是未曾逝去的童真

斯皮爾伯格眼中的童真世界

不過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斯皮爾伯格的影片中,大部分的主角都是孤僻的兒童形象,而這也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除了學習,他對於一切都充滿好奇。來自鳳凰城的斯皮爾伯格,雖然父親是計算機天才,但自己在學業上並不擅長,甚至為此經常得到C的評價。

不喜歡搖滾,玩具等同齡人喜愛的東西。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小時候常受欺負,以及父母的離婚讓這種艱難的童年生活塑造了他孤僻的性格。

性格孤僻,唯一的愛好是拍攝。拍攝並不是斯皮爾伯格逃避現實的手段,而是他結交朋友的方式,以及他孤僻性格下的無限想象力驅使他追求他的愛好。

所以對於《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曾說“這部影片的根本主題是如何填滿一個孤獨孩子的內心,而只有外星人的加入才能填滿失去父親的痛苦”。

正是因為這種紮根於人類與人類的故事,才讓這樣的科幻片不留於畫面,沒有劇情

斯皮爾伯格與好萊塢

當時有一部16歲的他一定會看的電影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說起帶來的震撼,斯皮爾伯格一度失去拍電影的自信,但對於電影的執著,他還是表示:“這會成為我以後要做的事,或者我會努力嘗試至死

(圖為《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年的絕世之作)

為此他成為了環球影業的實習生,像一臺過載的學習機四處“偷師”,直到拍攝《大白鯊》帶來的機遇讓他一舉成名,但這種海上影片的拍攝壓力是巨大的。

在我去拍《大白鯊》之前,我去見了亨利·哈撒韋,他是個硬漢導演,他說“會有一些時刻,當你要去拍攝時,你不知道你到底在幹什麼,我們都會這樣,你要拼命保守這個秘密,別讓任何人看到你懷疑自己,要對所有人保密,否則你會失去大家的尊重。

《大白鯊》帶來的榮譽讓他有資格進入好萊塢,他在那裡也認識了不少的導演,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四大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代表作《教父》;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和斯皮爾伯格)

當時的社會也處於文化融合的時代,好萊塢也在逐步壯大,斯皮爾伯格算是趕上了好萊塢的順風車。

在商業片與藝術片間裝換

紀錄片中,講到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評論家曾說到斯皮爾伯格是“偉大的大眾娛樂家”。

雖然斯皮爾伯格表面回應這是一種自命不凡的說法,但是他還是受到評論的影響,有試圖去拍攝一些文藝片。

期初,他拍攝了《紫色姐妹花》等不算出名的藝術影片,通過磨練不斷尋找自己的風格,才漸漸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單》,《兄弟連》等不失人文關懷的佳作。

《辛德勒的名單》中穿紅衣的女孩就很有斯皮爾伯格的風格。他也憑藉此片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文藝與商業片之間,斯皮爾伯格都已十分擅長。

比如去年的《華盛頓郵報》就提名了最佳影片的獎項,而今年的《頭號玩家》又是一部十足的商業大片。

最後在影片結尾也表達出了對他最中肯的評價:“看看他過去近50年的作品,肯定種類很多,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作品,但絕沒有人像他一樣,在電影史上也有類似的電影事業軌跡,電影語言就像他的母語。

END

這部《斯皮爾伯格》,對於喜愛他的影迷或是想要了解的他觀眾而言都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唯一的不足是對於他內心深處的挖掘並不是很深刻,好在多方面的視角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大師”形象。


神的電視機


全球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但是曾經栽過跟頭。

貓眼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此前在內地市場上映的斯皮爾伯格導演作品一共7部,2003年《貓鼠遊戲》(票房1200萬)、2005年《幸福終點站》(票房383萬)、《世界之戰》(票房5300萬)、2011年《丁丁歷險記》(票房1.21億)、2012年《戰馬》(票房1.19億)、2013年重映《侏羅紀公園》(票房3.50億)、2016年《圓夢巨人》(票房1.43億)。

票房受電影市場的發展影響,斯皮爾伯格早年經典之作的票房成績放在如今進行對比並沒有意義,但是近兩年斯皮爾伯格確實在票房市場上栽過跟頭。

2016年7月《圓夢巨人》在北美市場上映,票房僅5548萬美元,而該片製作成本將近1.4億美元,3個月後該電影登陸內地市場,但彼時內地電影市場籠罩在國產片《湄公河行動》(票房11.82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8.13億)的光芒下,《賓虛》《圓夢巨人》等引進片的票房空間被擠壓。

《圓夢巨人》即便有斯皮爾伯格大導的加持,但受限於題材和檔期,該片在內地市場沒有取得預想中的票房紅利,而最終全球票房1.83億美元,成本加之後期宣發費用,媒體報道,該片虧損近1億美元。這成為了斯皮爾伯格在票房市場遭遇的低谷之一。

現在上映的《頭號玩家》可能會成為大殺器。 從豆瓣與貓眼雙平臺的高口碑可以看出,《頭號玩家》點燃了一部分市場,並且獲得了這部分市場的高度認可,它身上有80、90年底流行文化的底色,有現代VR技術、商業社會的外殼,是遊戲、電影、動漫、音樂等多元娛樂元素的盛宴。


娛樂獨角獸


從早期的驚悚片《大白鯊》到冒險片《奪寶奇兵》再到科幻片《E.T. 外星人》、《侏羅紀公園》再到戰爭片《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再到政治片《紫色》、《華盛頓郵報》再到今日上映的科幻片《頭號玩家》。斯皮爾伯格就是當之無愧的“類型片之王”,幾乎沒有他不能拍的,也沒有他拍不好的。


阿煒特效


電影藝術大師被稱為“電影織夢者”。《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ET》、《大白鯊》、《侏羅紀公園》這些經典電影被人們熟知,他的電影融商業與藝術為一體,堪稱真正大片。人們在欣賞震撼的畫面效果時,又能夠感受到其中深刻內涵,這在電影屆是非常少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