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便祕不是病,但卻可能是腫瘤信號,這是為啥?

便秘不是病,但卻可能是腫瘤信號,這是為啥?

便秘是比較常見的身體症狀,而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相信很多朋友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雖然不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我們還是需要清楚自己便秘的原因。

傳統意義上的便秘是指每週排便少於三次,不過腸胃科專家建議不要只侷限於這個定義,因為不同患者的病症表現形式也會有所差異。例如,有些病人雖然每天都會排便,但他們在排便時需要非常用力,或是總覺得大便沒有排乾淨,還有些人排出的糞便會比較乾硬。另外,如果在沒有服用瀉藥的情況下,排出比較稀的糞便也屬於異常現象,需要多加註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便秘呢?人體結腸通過吸收消化殘渣中的水分,將糞便移至直腸,而後從肛門排出。如果我們沒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或水分、缺乏鍛鍊、濫用瀉藥,那麼會阻礙到結腸運動,引起便秘。部分藥物也會給患者帶來便秘的副作用,例如部分化療藥物、鐵元素補充劑、止疼劑,以治療噁心嘔吐和抑鬱症的藥品。懷孕的女性也更容易發生便秘,因為胎兒會壓迫到結腸。

另一方面,某些疾病也會導致患者便秘,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會影響到結腸部位的神經組織。由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高鈣血癥造成的代謝紊亂也會引起便秘。結腸癌會引起何種病症呢?有可能是便秘,也有可能是腹瀉。

便秘不是病,但卻可能是腫瘤信號,這是為啥?

糞便在進入結腸前,是一種粘稠的液體,可以在比較狹窄的區域內流動。隨著結腸蠕動吸收其中的水分,糞便會變得更加濃稠,流動性會逐漸減弱;腸癌患者體內的腫瘤會阻塞腸道,妨礙糞便通過,進而導致便秘。

除了排便習慣的改變,結腸癌患者還有可能出現便血、腹痛、疲倦乏力、體重驟減等病症。因此,當察覺到任何不適時一定要立即尋求醫療幫助,最好是能夠定期進行體檢;防患於未然。就診時,醫生通常會詢問常用藥物、飲食習慣,以及家族病史;必要時還會驗血,對結直腸或甲狀腺進行檢查。病情比較特殊,或是醫生懷疑是結腸腫瘤引起便秘時,會進行腸鏡等更復雜的檢查。

據統計,結腸癌早期患者的存活率大約是90%;但是如果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當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時,治癒的希望會變得非常渺茫。

便秘不是病,但卻可能是腫瘤信號,這是為啥?

總而言之,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便秘,我們對此不用過度緊張,不要認為便秘就是由腸癌所致;但也不能置之不理,便秘說明腸道健康受到了影響,需要通過調整飲食習慣、作息方式等,來改善排便困難、排便次數過少的問題。快節奏的生活讓現代人經常處於壓力之下,不過我們也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定期體檢、堅持鍛鍊,學會為自己的身體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