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每一次微小的互動都是孩子學習社交的時刻

前幾天,潼潼和六六在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說,她們被班裡一個很頑皮的男孩打了。

據孩子們描述,當時她們倆正在一起玩積木,這個也是從國內來的男孩子徑直走過來,可能是想跟她們玩兒,但卻直接拿起積木砸了潼潼的腿和六六的頭。

潼潼說,她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這個男孩欺負了,而且班裡的小朋友基本上都被這個男孩打過。

其實,潼潼在國內上幼兒園的時候,班裡也有個性子比較衝的男孩子,一言不和就容易對同學推搡甚至動手,越想跟誰玩兒就越容易去跟對方起衝突,那可能是潼潼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同伴。

而在幼兒園以外,這樣的事情也會不時發生。一次我帶她在公園打滑梯,也是一個跟潼潼差不多大的男孩,為了搶在她前面,踹了她一腳,可能力氣還不小。當時潼潼就呆在了那裡,過了好幾秒才大聲哭起來。

當孩子們最初邁開步伐離開家,走入社會群體之中,他們便無法避免的會和他人產生互動與關聯,

每一次微小的互動都是孩子學習社交的時刻。可事實上,在一開始,比起能不能在交往中獲得快樂,獲得朋友,父母往往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被欺負。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1

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當孩子被打之後,到底要不要教給孩子“以牙還牙”?或許,這已經成為世紀難題。

儘管,每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總是猶豫究竟該如何處理才是最好的方法,但總有一點我是肯定的:

我不會告訴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首先,在我看來,“打回去”是一個比較武斷的方法。

孩子被打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同齡孩子沒有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儘管不友善,但“惡意”並不深。

在這樣情況下的“打回去”,只能再一次強化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

不僅“打人”的孩子錯失了一次學習規則、學習用言語表達的機會;因為你的“打回去”中暗藏著對攻擊與傷害的鼓勵,“被打”的孩子也會對“到底該不該使用暴力”產生混淆與疑惑。

當然有一種“打”,已經上升為霸凌,這種情況由於比較複雜,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以後咱們可以另開一篇來聊一聊。

其次,“打回去”不會終結事件,反而有招來更多暴力的風險。

如果對方比自家孩子更高大、強壯、有力量,或者平時就非常有攻擊性,教孩子“打回去”也許會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再次,不同的孩子個性本來就不同,我們沒可能讓所有性格的孩子都能用同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說潼潼,她其實天生性格就不是那麼衝動和有攻擊性的,更多的時候她甚至有點溫和軟弱得讓我擔心。她從小就是有人來搶玩具就會拱手讓人的類型,但她自己並不以為意,搶了就玩別的,所以我也沒有真正特別上心要強迫她去改變她的習慣。

對於這樣個性的孩子,你非要教她“打回去”,她其實也是做不到的,反而會讓她心裡更加難受。

在我看來,孩子當下自己心裡和行為上的反應,比我們強行的理念灌輸可能更值得參考和尊重。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2

孩子被打,父母該不該干預?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齡。如果三歲以下的孩子遇到被人打的情況,父母還是應該及時、主動出面解決問題

,畢竟以當時的年齡,孩子們自己很難去處理。

但如果是三歲以上的孩子被打(再強調一下,這裡我們說的是偶爾的同齡同伴間的衝突),在保證傷害程度遠小於欺凌,沒有受傷或者受傷輕微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先試試看能不能儘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他們在童年社交生活中摸爬滾打,然後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

每一次人際衝突,都是一場實戰演練,孩子們在一個又一個無助和憤怒的時刻,慢慢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每一次父母的過度干預,比如在原本正常的同伴衝突中強替孩子出面、為孩子出頭等行為,都會讓孩子錯失社交成長的機會,我們不可能一直在孩子身邊保駕護航,更不可能幫他們解決一切問題。

終究在社交叢林中,不論是槍林彈雨還是甜蜜果實,孩子們都得自己面對。

而且,父母應該給孩子多一些信任,相信他們能處理好人際關係,相信他們能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社交靈活性。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在他另一本著作《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中這樣寫道:

“沒有哪一個孩子,即便是害羞或膽小的孩子,是赤手空拳的扎入同齡交往的深水中的。在早年的親子關係中,你已經教給了你的孩子如何成為一個社會人。

你與你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依附關係,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你已將友情贈與他,你教會了他如何做一個朋友。

這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禮物,能在每一次新的互動中陪伴孩子。”

當然,我們的不過度干預,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只是在我的習慣來說,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更多應該是傾聽和了解。

不論因為何種原因和同伴起衝突,被打的孩子必然會難過、驚慌或者憤怒。

作為父母,在孩子向自己傾訴時,一定要耐心陪伴孩子,讓孩子釋放情緒。

“哭能解決問題嗎?”、“你怎麼這麼慫啊?”這樣的話只能加重孩子心理的壓力。等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再來傾聽孩子講一講事情的經過,聊一聊他們的感受。

通過孩子的敘述,我們多半就可以判斷出,這次“被打”到底是同伴間偶然的無惡意的行為,還是經常性的不友善行為,亦或者是更加嚴重的霸凌與欺辱。這樣一來可以讓我們決定是否需要出面干預(比如要是太過分的情況的確需要有父母來幫助孩子解決),二來也是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而這份完全的接納,也會讓孩子在面對更為嚴重的傷害、欺凌時,不懼怕說出來。

瞭解是指,當“被打”發生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我們不能完全掌握事情的經過時,不要只聽孩子單方面的講述。

如果事情發生在幼兒園,可以向老師瞭解情況;如果事情發生在遊樂園等公共場所,可以與對方的父母溝通情況。

開頭說的潼潼在幼兒園被打的事,第二天去幼兒園送她的時候,我向老師瞭解情況。

老師說她們已經觀察到這個男孩子比較莽撞,個性過於活潑好動,平時喜歡通過打人搶玩具或者試圖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中。

一方面老師也在不斷引導男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需求,同時向男孩了的父母提出多次需要共同來處理孩子這一情況,另一方面老師也建議潼潼她們暫時避開這個男孩。

因為潼潼和六六並沒有受傷,心理也沒有表現出十分恐懼、難受,她們聊起這事兒的時候只是非常生氣地說男孩太淘氣了,我決定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每天放學再跟她們聊一聊幼兒園的事,隨時掌握情況。

同時我跟班級老師和幼兒園督導老師好好聊了聊,希望如果有新的進展也能及時溝通。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3

教孩子如何正確處理

傾聽和了解之後,我會做的第三件事,是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的處理類似事件。

孩子們的社交技能其實也是在一次次“叢林生存”中得到提升與鍛鍊,能回看和有收穫的經歷才更有價值。

1、用言語進行威懾和防衛

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打回去”,會不會吃虧,會不會太懦弱。但我認為,表達不畏之心的方法有很多,不是一定要通過動手,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訴求,進行“正當防衛”。

那次在公園裡玩滑梯被打之後,我問潼潼還想繼續在這玩嗎?潼潼儘管很委屈,但依然點點頭。我告訴她,如果再碰到那個男孩因為想插隊玩滑梯打你,你可以大聲喊出來:“你不能打我!插隊是不對的,請你到後面排隊。”教完之後我還跟潼潼現場演練了幾遍,確保她能夠說得出來(天知道她的個性是真的連重話都不太肯說的)。

後來那個男孩真的又因為不想排隊使勁推了潼潼,潼潼鼓起勇氣的大聲說話也成功吸引到了男孩的媽媽,最後男孩被他媽媽帶離了滑梯現場。

2、理解他人,學會寬恕

社交中不可或缺的同理心,並非天生就有,是需要進行培養的。缺乏同理心的人無法表達關懷、理解,從而培養融洽的人際關係。所以,因為對方欠缺正確的表達方式而造成的“被打”,正是一次培養同理心的契機。

在我向幼兒園的老師瞭解完男孩打人的具體情況後,我回家又和潼潼聊了聊。我告訴她,那個男孩可能是因為挺想和你們一起玩的,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你們,而且他可能一直不太受關注,覺得有點難過,所以就打了你們。下次,如果你們願意,你們可以邀請他加入你們的遊戲,和你們一起玩。如果你們不願意,你們也可以告訴他:“我們現在想自己玩一會兒,你想做什麼可以用語言表達,別動手”。

3、鼓勵孩子結交多個好朋友

比起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那些經常欺負人的孩子,更喜歡針對落單的孩子。

一方面,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更加單薄,會讓那些頑皮的孩子產生“很好欺負的”錯覺。另一方面,多交幾個朋友,也能減少孤立無助的困境,必要時甚至會出手相助。

潼潼和六六在幼兒園很快結交了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小夥伴,每天相伴一起玩兒,那個小男孩也就不太有能插進去搗蛋的機會了。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4、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軟弱的情緒

《媽媽,他們欺負我》一書中指出,到了四歲,孩子們會通過欺負他人的方式互相測試,以此發現他們當中哪個孩子缺乏承受力。

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一時刻渴望擁有控制他人的權利,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服從、關注、尊重、崇拜,他們希望藉由打人,令他人害怕和敬畏。

所以,如果孩子被打後,一直哭或者表現出害怕,打人的孩子則會感覺自己成功了,並繼續通過這種方式尋求信心和滿足。

我們能做的是,是可以讓孩子練習控制好自己那些軟弱的情緒,迅速平復自我,讓孩子儘量把這些情緒留在父母面前發洩。

5、逃避有的時候也需要用

生活裡,難免會有一些攻擊性強的孩子。也許被打的孩子用言語還擊根本不管用,他們仍然控制不住欺負別人。

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告訴孩子離開事發現場,遠離那些不友善的孩子。

畢竟,與其非要硬碰硬,讓孩子承擔可能受到不能彌補的傷害的風險,還真不如躲得遠遠的,遠離那些可能的危險和是非。

成年人的社會里我們愛說“遠離垃圾人”,孩子的世界可能還不到那麼嚴重的程度,但要是真遇到一些蠻不講理又不計後果的小霸王,還是有多遠走多遠的好。

6、告訴老師和父母

不要讓孩子認為,被打了找老師會被看不起,或者告訴父母會變為告密這樣的錯覺。特別是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寬鬆環境,用耐心傾聽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讓孩子願意什麼都聊一聊。

只有這樣,當孩子之間的衝突升級為欺凌或者自己無法控制的局面,對自己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時,我們才能第一時間知曉,在釀成更大的悲劇之前做出應對。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衝突,因為充滿了無限的變數與可能性,而無法用某些特定方法去套用解決。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這個問題,也會因為孩子的年齡、被打的嚴重性、被打的原因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案。而今天小暖和大家聊的,只是針對5歲以下的孩子,在面對一些不那麼嚴重、不那麼惡意的被打行為,比如搶玩具之類事件時,應該如何去應對。

育兒過程中,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相比,孩子在社交中獲得的影響總容易被忽略。

其實,朋友、小團體、學校,整個社交圈對於孩子今後整個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也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解決這裡提到的“被打”問題,我們的最終目的並非是“以牙還牙式的用暴力討回公道”,而是希望孩子擁有與他人合作、交際的能力,希望他們在交際衝突出現時能正確領會並採取合適的行動。

雖然沒有哪一個父母希望孩子以這樣的方式得到試煉,但孩子在社交中的衝突卻不會因為我們的不忍而避免。

關於這個問題,我和大家一樣都在學習與探索之中。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歡迎留言分享。

-END-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