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將中,誰才是死的最冤的那個?

史學達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割據紛爭,中原戰火不斷。諸侯們為稱王稱霸,建立江山基業而戰,謀士有定國安邦之策,彈指間灰飛煙滅。武將們有氣貫山河之勇,時事造就英雄,有的英雄稱霸一方建立帝業,有的威震華夏,流芳千古,有的卻下場悽慘,死不瞑目。以下筆者簡單分析三國中死的最冤枉五大名將排名。



第五名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東漢荊襄人士,龐統是劉備賬下重要的謀士,與諸葛亮齊名,當時有傳言,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人便可安天下,劉備獨得其二,龐統隨劉備一起入川,被封為中郎將,劉備因念及益州劉璋是漢室宗親,不忍討伐,龐統從中巧使妙計,激化劉備與劉璋的矛盾,劉璋因害怕劉備偷襲益州,於是在落鳳坡埋下伏兵,誅殺劉備。



在去往落鳳坡的路上,龐統似乎看出了什麼玄機,自願與劉備換乘坐騎,走到落鳳坡時,龐統也是一陣發涼,突然四處伏兵一起出動,敵將大聲呼喊,騎白馬的就是劉備,射殺劉備,剎那間萬箭齊發,龐統中間無數,被射成了馬蜂窩,倒地身亡。年僅三十六歲,劉備悲痛欲絕,每次提到龐統便淚流滿面。劉備有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諡號為靖侯。



第四名張飛字翼德,涿君人,桃園三結義天下文明,張飛正是劉備的三弟,張飛有萬夫不當之勇,長叛坡、當陽橋,張飛一聲怒吼,獨退曹操百萬大軍,關羽也曾說過: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彰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晉升張飛為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因關羽被殺,憤悶抑鬱,終日嚷著要找東吳報仇,經常醉酒,打罵部下。



一日張飛叫範強、張達兩位部下製作白旗、孝服,以便討伐東吳時實用,到二人以時間緊迫,要求延期。張飛大怒,命部下鞭打五十,並且說明日便要準備好,否則斬首示眾。二人思量,第二日無論如何也是完成不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將張飛殺掉,於是二人趁張飛醉酒熟睡之時,將張飛的人頭砍下,連夜投奔東吳去了,一代名將就此殞沒。



第三名魏延字文長,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取下漢中後有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曹魏沒有可乘之機,秩序井然。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魏延也曾多次建議諸葛亮並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建議,但被諸葛亮當即否決。主要原因是,道路崎嶇不益行軍,一但暴露將會全軍覆沒。



魏延因殺害其主韓玄投靠劉備,被諸葛認為是腦後有反骨,早晚必反,魏延投降時,諸葛亮是建議殺掉的,但劉備因愛惜其才能留用。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死前召楊儀前來,命令他聯合馬代等除去魏延,防止魏延謀反。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聽調遣北上,被馬代斬與馬下,魏延死後,家人也被問罪,楊儀等誅殺魏延三族。然而縱觀歷史,魏延謀反並無真憑實據,這也成了蜀漢第一大冤案。



第二名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他文武全才,精通兵法。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將領。鄧艾對魏國有兩大貢獻,其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其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軍屯,廣積軍糧。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保持最強,鄧艾的很多政治主張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引軍偷渡陰平攻克綿竹,誅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帥兵直逼成都。劉禪因魏兵勢大,不戰而降,這樣鄧艾便成了滅蜀第一人。但鄧艾在巨大的勝利面前,神志不清,他擅自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拜劉禪為驃騎大將軍,任命蜀漢群臣為朝廷官吏或者自己的部下。

鍾會見鄧艾居功自傲,乘機想司馬昭報信,誣告鄧艾傭兵自立,意圖謀反,做出了許多忤逆叛亂的事。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鄧艾被密謀設計,滿門抄斬,司馬昭有下令鄧艾後人世代為奴。《三國志》記載:鄧艾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懸馬市,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



第一名成濟,揚州丹楊人,三國後期魏國著名武將,投靠司馬昭賬下。司馬昭獨攬朝政後,大肆剷除異己,誅殺曹氏宗親,並經常穿戴龍袍,魏帝曹髦知道司馬昭早晚必反,召集忠臣良將商議,除去司馬昭,大臣們都覺得不是時候,司馬昭勢大滔天,不可死拼。



甘露五年(260年),不堪坐以待斃,曹髦率領宮廷衛隊、奴僕、宦官等數百人殺入司馬府,司馬懿得知消息後派賈充和成濟率領三千禁軍前去阻擋。禁軍見到曹髦都不敢輕舉妄動,曹髦提劍拼殺,成濟追問賈充:事已至此,不知如何是好。賈充道:司馬公養你等何用,正是為了今日。成濟追問道:要死的還是活的。賈充道:司馬公命令,只要死的,不要活的。與是成濟提戟向前,以槍將曹髦撞飛,有刺了一下穿透後心,曹髦當場死亡。

曹髦死後,朝廷百官群情激奮,司馬昭為了掩人耳目,對外喊冤,說並不知情。並捉拿成濟兄弟,誅滅其九族。成濟因司馬昭弒殺魏帝,卻落得如此下場,實為悽慘。

你是如何看待冤死的名將?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三國有很多猛將死的很冤,如果他們不死,歷史可能都會改寫,只可惜因為他們的身死,造成歷史很大的改變,

按先後順序排名,第一名:大將軍何進。

何進是東漢末年朝廷的實權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時因為異母的妹妹是漢靈帝的皇后而入朝為官,因為個人能力逐漸做到大將軍,何進因與宦官爭權,在聽信袁紹的讒言後,召地方軍進都城,以脅迫皇后同意斬殺所有的宦官,結果因為計劃敗露,被宦官們先動手殺掉,何進一死,天下大亂,先是董卓亂政,廢除皇帝,另立劉協為漢獻帝,然後是關東諸候討伐董卓,諸侯們各自擁兵自立,彼此攻伐,拉開了漢末三國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進身為大將軍,手握天下兵馬,何進要是不死,董卓哪裡敢進京,有何進在,董卓也不敢亂政,那樣天下就不會大亂,何時不死,至於有能力控制地方軍閥,因為何進手裡還有天下最精銳的中央軍,隨時會討伐各地諸侯,那樣漢朝皇帝至少在何進的支持下,仍然能夠大致控制天下,漢朝就沒有那麼容易破滅,何進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孫堅

孫堅是孫權和孫策的父親,漢末第一猛將,在曹操、劉備、袁紹、袁術這些較大勢力的諸侯還不成氣候時,孫堅已是名滿天下了,孫堅在與董卓軍作戰時,是唯一勝利的猛將。當時天下敢與董卓軍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曹操被董卓軍打得落花流水,差一點連命都丟了,而袁紹與袁術連打都不敢打,當時的劉備更是不知道在哪裡小打小鬧。



孫堅擊敗董卓手下中郎將胡軫,兩次擊敗呂布,斬殺了華雄,又擊敗了親自帶兵來戰的董卓,孫堅以雜牌軍擊敗當時名滿天下、戰力最強悍的西涼軍,這種勇猛、這種戰力,號稱當時的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只可惜孫堅在後期與劉表軍作戰時,被藏在竹林間的黃祖埋伏,從竹林間發射飛箭,孫堅腦部中箭身亡,死時只有37歲。

孫堅要是不死,將會打下更為廣闊的天地,而且他的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都是人才,孫堅不死,孫策也沒這麼早死,那樣的話,歷史都會不一樣,孫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東,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曹操、袁紹、袁術、劉備等都還沒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東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東的軍事頂樑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領導了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擊敗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從此曹操得隴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戰結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36歲,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傷發作導致敗血,但就這麼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當時剛剛見過孫權,向孫權提出西取益州的計劃,孫權批准了周瑜的計劃,周瑜就忙著趕回駐地安排西征益州的準備工作,結果還沒有到駐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發動西征益州的戰爭,那樣的話,歷史就會不一樣了,而且周瑜不死,劉備可能就沒有機會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周瑜的死成就了劉備,劉備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萬人敵的猛將,戰功赫赫,忠心無二,不僅在戰場上斬殺過敵方主帥,而且曹魏諸多名將都敗在關羽手上,在襄樊戰役中,關羽曾威震華夏,三國中僅有關羽有威震華夏的稱讚。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跟隨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四處流浪到稱霸一方,劉備能建立如此功勳,關羽功不可沒,關羽鎮守著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根據地--荊州,在襄樊之戰,關羽力挫曹魏眾多名將,打得洛陽及許昌一帶紛紛叛曹響應關羽,打著曹操兩次差點遷都,關羽不可謂不勇猛。

而關羽成也荊州,敗也荊州。要不是孫權在背後偷襲荊州,關羽將會對曹魏造成進一步的威脅,很有可能就會擴大戰果,那樣的話,三國將會更加精彩,歷史也會因此而改寫,關羽在孫權的背盟偷襲下,身首異處,實在太讓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總有人覺得魏延是個叛徒,腦後有反骨,賣主求榮,其實真實的魏延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私兵,應該是劉備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將,在隨劉備入益州,因作戰勇猛被劉備破格提拔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無一差錯,在隨諸葛亮北伐後,也因作戰勇猛數有戰功,得到進一步升遷,魏延因為勇猛及戰功,成為蜀漢政權數一數二的猛將,在軍隊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而作為從低層完全靠能力爬上來的魏延來說,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並沒有造反的嫌遺,最多也就是不聽從諸葛亮遺命,諸葛亮本來的安排是想保護魏延,結果陰差陽差,導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楊儀的責任最大,楊儀素與魏延不和,藉著魏延不聽從諸葛亮遺命,出於私人仇恨原因,殺了魏延,並誅滅魏延三族,魏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自已人手裡,實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絕對是蜀漢自諸葛亮之後的軍事棟樑,魏延的才能強過王平與姜維,如果魏延擔任蜀漢最高軍事長官,蜀漢也不至於在後期諸葛亮去世後,在軍事上毫無作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五大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他們是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關羽、張飛是劉備早期舉兵時就跟隨了劉備,趙雲是在劉備依附袁紹時加入,黃忠是劉備收復荊州時加入,馬超是在劉備攻打益州劉璋時加入。五人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根據真實歷史《三國志》(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記載】:【黃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獻記載他活了75歲,歲數是不小了。【關羽】: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張飛】: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在江州江州。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果然,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謀殺。【趙雲】: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病逝。【馬超】:蜀漢章武二年(222年),馬超患了重病,上疏給劉備:“ 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 同年十二月(223年1月)馬超病逝,年僅47歲。

願我能向前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是猛將,而且必須是冤死。一般將領就別提了吧,一般將領可憐巴巴可能冤死的更多。我們先羅列一下三國演義所有猛將的死法,有一種演義本身未表,然後就是“善終”,病死也算善終吧;還有一種就是死得其所,求仁得仁,比如壯烈戰死,還有就是意外,最後才是冤枉。然後我們在所有認為是冤枉的武將裡面排一個名。

首先我們認為全三國演義的猛將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典韋、許褚、曹仁、曹洪、李典、樂進、于禁、高順、高覽、李傕、顏良、文丑、紀靈、黃忠、馬超、馬騰、張任、曹彰、龐德、文鴦、郝昭、王雙、魏延、張苞、關興、程普、韓當、黃蓋、董襲、徐盛、丁奉、凌操、淩統、甘寧、曹休、夏侯霸、太史慈、周泰、潘璋、徐晃、華雄、麴義、蔣欽、陳武、鄧艾、姜維。共54名將正好一副撲克牌不知道恰當不,接下來先看看都怎麼死的。

大王:呂布。在與曹操劉備爭奪徐州的過程中,在下邳被自己手下背叛,侯成放馬,魏續開門,宋憲盜戟,被執。後被劉備進讒言,被曹操斬。死得其所。

小王:關羽。奉令響應漢中戰役,攻取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捉于禁。被盟軍東吳襲取後路,敗走麥城,被東吳朱然部將馬忠擒,被吳主孫權斬首。死得其所。

黑桃二:趙雲。病死善終於蜀漢,諡號順平侯。

紅桃二:張飛。因兄死不能控制情緒,虐待手下太甚,被手下範疆張達趁醉酒謀殺。冤。

方塊二:馬超。一說病死,一說鬱郁不得志而亡。善終。

草花二:夏侯惇。曹操得風誕,召夏侯惇議事,惇見操身邊有伏皇后等鬼魂,嚇昏,最後病死。善終。

黑桃A:張遼。黃初五年攻取東吳,為救曹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而後箭瘡崩裂而亡。死得其所。

紅桃A:文鴦。未表。

方塊A:太史慈。搶合肥城時身中數箭,重病身亡。死得其所。

草花A:黃忠。虢亭之戰被周泰、韓當、潘璋、淩統圍,被馬忠一箭射中肩窩,後箭瘡迸發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K:龐德。樊城之戰,先射中關羽右臂,水淹七軍,被周倉大船撞翻,在水中生擒。被關羽斬首。死得其所。

紅桃K:典韋。張繡偷曹操營,事先賈詡將典韋灌醉,並胡車兒偷走大戟。格鬥中終被殺。冤。

方塊K:許褚。漢中之戰,因喝多酒,被張飛一矛刺中肩窩,受重傷。之後無事蹟,疑善終。

草花K:甘寧。夷陵之戰因為發瘧疾,倉促應戰,被蠻王沙摩可射中,坐大樹下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Q:顏良。白馬之戰,先後斬宋憲魏續,敗徐晃。被關羽萬軍中一刀取於馬下。死得其所。

紅桃Q:文丑。白馬之戰。與關公戰不三合,心怯繞走,被關羽一刀斬於腦後。死得其所。

方塊Q:夏侯淵。定軍山被黃忠突襲劈死。死得其所。

草花Q: 張郃。在追擊蜀軍時,在木門道被諸葛亮用諸葛連弩設計射死。死得其所。

黑桃J:鄧艾。滅蜀後,司馬昭懷疑其有自專之心,令監軍衛獾收之至枷車送長安。半路適逢平鍾會亂,放出,卻被衛獾因私怨派人殺死。冤。

紅桃J:姜維。蜀亡後,試圖使用反間計殺死鍾會復國,卻因士兵造反被殺。死得其所。

方塊J:徐晃。征剿新城孟達,被城上箭射中額頭而死,時年五十七歲。死得其所。

草花J: 周泰。火燒連營殺沙摩可後,再不知去向。未表。

黑桃10:淩統。火燒連營後不知去向。未表。

紅桃10:馬騰。因參與謀反事洩,點兵時被曹操拿下並斬首。死得其所。

方塊10:魏延。諸葛亮認為其有反骨,死時授馬岱計策,在陣前從腦後斬首。冤。

草花10:華雄。虎牢關被關羽溫酒斬華雄。死得其所。

黑桃9:麴義。磐河之戰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死得其所。

紅桃9:程普。赤壁之戰後為江夏太守。未表。

方塊9:高順。下邳之戰兵敗後被曹操執殺。死得其所。

草花9:張任。徵蜀時被張飛擒殺。死得其所。

黑桃8:曹彰。未表。

紅桃8:曹仁。未表。

方塊8:高覽。被趙雲一槍刺死。死得其所。

草花8:紀靈。與張飛戰不十回合,被張飛一槍刺死。死得其所。

黑桃7:韓當。火燒聯營後,未表。

紅桃7:黃蓋。未表。

方塊7:曹洪。曹丕篡位時作者描寫了曹洪卑劣的嘴臉。之後不見表。

草花7:曹休。建興六年,被陸遜大破於石亭,惶恐之甚,徂發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6:李典。逍遙津戰後不見表,懷疑病死善終。

紅桃6:樂進。被甘寧一箭射中面門後不見表,懷疑病死善終。

方塊6:丁奉。活到最後一回。病死善終。

草花6:徐盛。未表。

黑桃5:關興。病死善終。

紅桃5:張苞。在追殺郭淮孫禮的過程中,戰馬跌入山澗而死。死得其所。

方塊5:郝昭。在陳倉病重後見蜀軍至而驚死。死得其所。

草花5:王雙。被魏延斬殺。死得其所。

黑桃4:董襲。在逍遙津因風大船翻被淹死。死得其所。

紅桃4:凌操。在征討黃祖時被甘寧一箭射死。死得其所。

方塊4:夏侯霸。奉姜維命收洮陽,被鄧艾設計射死在城下。死得其所。

草花4:潘璋。被關興為關羽報仇殺死。死得其所。

黑桃3:蔣欽。未表。

紅桃3:陳武。在於龐德交戰過程中,樹枝抓住袖袍,被殺死。死得其所。

方塊3:于禁。被曹丕派去修墓,被墓道中的壁畫羞辱死。非常特別的死法。

草花3:李傕。被曾經的同夥段煨殺死獻給曹操首級。冤。

看了這副撲克牌之後,其實覺得名將大多數都是死得其所的。很少善終,而冤死的也不多。有張飛、魏延、典韋、鄧艾、李傕五個。

張飛雖然是自己人殺的,但是其實是有些自找的。典韋也其實不該喝酒,不貪杯其實就沒事了,畢竟守衛曹操職責所在。李傕呢,說是被同伴殺了,其實大家還挺開心的。

所以真冤的就是鄧艾和魏延兩個。兩個人其實都是被自己人殺了,而且本身並沒有反心,都是被內部人士誣陷的。魏延呢,可能平時還挺跋扈的,尤其是對楊儀。而功勞看,鄧艾的功勞更大。

鄧艾只是在滅蜀後,給朝廷上表的語氣有些大,讓人覺得有些自專,本身不是死罪,只是枷車拿歸。但是中間發生了鍾會謀反的變故,衛獾怕鄧艾將來對自己不利乘亂就將鄧艾殺了。鄧艾本身是一個有理有節的謙謙君子,且出身寒門,實不為當時士大夫階層所見容。可謂全三國名將第一冤!


洗雲忘言


這個問題裡有兩個條件:猛將,最冤。死得雖冤但不是猛將,或者是猛將卻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據這兩個限定條件,以下5個人可上榜:

第一名:張郃

為什麼說張郃死得最冤?因為他是被領導假公濟私、假借敵人之手除掉的,張郃跟司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對司馬懿不太服氣,總是發表一些不同意見,另一方面司馬懿覺得他的存在不利於自己更牢靠地掌握軍權。

諸葛亮撤軍,司馬懿命令張郃親自率隊去追擊,張郃已判斷出這個命令有問題,並進行了申訴,但司馬懿不聽,仍堅持讓他去追,張郃只得奉命,結果被殺。

更冤枉的是,司馬懿這招借刀殺人的計策實施後,事後竟然沒有得到任何追究,張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陸遜

名將陸遜一生指揮了奪取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這三大戰役是孫吳立國的基礎,所以陸遜是孫吳建國的第一功臣,他的貢獻和軍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後期陸遜與孫權關係越來越微妙,孫權想集權,江東大族成為他的障礙,無論呂壹事件、暨豔事件還是立太子之爭,都是孫權與江東大族之間矛盾的反映,而陸遜無形中就是江東大族的代表,孫權雖然沒有免除陸遜的官職,但借一些小事不斷打擊他,又派人當面斥責,一代名將不堪其辱,竟然“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魏延已任徵西大將軍,相當於上將,而楊儀只不過是丞相府裡的長史,品秩不過千石,對應的武職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將魏延與大校楊儀鬧矛盾時眾人卻普遍站在了後者一邊,包括諸葛亮。

當然這裡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負相當大的責任,他的脾氣不好,容易跟大家鬧矛盾,但說他有反心就實在太冤枉了,魏延絕無反心,否則最後不會落到那樣下場。

第四名:馬謖

馬謖失街亭,事後又逃亡,按律當斬,殺馬謖大家都沒什麼可說的,但馬謖也是個悲劇,因為他去執行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魏軍的大批援軍來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擋,但街亭遠在秦安隴城,蜀軍之前沒有到達過這裡,對這裡的情況很陌生,實力又懸殊,這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戰鬥,並非把握實足,馬謖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殺,只能說他倒黴。

第五名:麴義

麴義是袁紹奪取冀州的大功臣,當年他向韓馥施壓,韓馥才把冀州讓給了袁紹,後來麴義又率“大戟士”力戰界橋,為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但麴義後來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史書沒有做出過解釋,但以袁紹的性格及為人,麴義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擔心麴義會對自己不利,袁紹把麴義殺了,只有這一種解釋。


南門太守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三國時期是一個真正的亂世。那個時期諸侯並起,群雄爭霸,謀士運籌於帷幄之中;武將拼殺於戰場之上。對謀士而言,善終是最好的結局,對武將來說,為國捐軀才是最終的追求。從表面來看,武將的追求比謀士更容易達到,但事實並非如此。三國時期很多著名的武將,不但勇武非凡,還能夠獨當一面,是真正的大將之才,最終不但未能為國捐軀,反而死的非常憋屈,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死的最冤的五人。

五、呂布

呂布字奉先,他膂力過人,精通騎射,號為飛將,年少時就因驍勇善戰聞名於幷州,而且得到了刺史丁原的賞識提拔,在幷州擔任主簿一職。後來丁原奉詔進京,呂布在他人的挑拔之下,先殺丁原,後叛董卓,成了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因此他兵敗被逐出長安之後,沒人敢收留他。幾經輾轉之後,他終於在陳宮的幫助之下,有了立足之地,之後更是趁機搶奪了劉備的徐州,成為了一方諸侯。公元198年,他與偽皇帝袁術勾結,受到了曹操的討伐,在曹操圍城三個月後,他的軍中上下離心,其部將多有反叛,連一直為他謀劃的陳宮也被叛將所俘。

呂布發現大勢已去之後,還是充滿血性的,他下令左右將他的首級砍下,交給曹操,只是他身邊的人都不敢動手,這才使得他被綁到了曹操面前,最終被縊死。呂布是一員虎將,雖然他反反覆覆,為人不恥,但是最終落得如此結局,還是令人唏噓不已。

四、張飛

張飛字益德,是涿郡人士,與劉備是老鄉,他在黃巾軍叛亂的時候開始追隨劉備,而且終其一生都對劉備忠心耿耿,是蜀漢的開國功臣之一。受《三國演義》等作品影響,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張飛都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五大三粗的莽漢形象,是有勇無謀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是個文武兼備的美男子,還頗有韜略。曹魏名將張郃,以擅長利用地形組織作戰而著稱,張飛卻在漢中爭奪戰中,利用地形打了張郃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張飛的其中一個特點,與演義中的形象非常相符,那就是暴而無恩。他天生是直爽的性子,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且眼裡揉不得沙子,這就導致了他部下有些人對他心懷怨恨。無論是誰,積怨久了一定會爆發,在夷陵之戰前夕,兩名受過他責罰的部下,終於找到了機會,趁他熟睡之際,割下了他的頭顱。一代名將,就這樣死於宵小之手了。

三、孫策

孫策字伯符,是孫堅長子,他憑自己的成就,真正的詮釋了虎父無犬子。當年孫堅能憑一己之力,擊殺海盜,聞名鄉里;成為一方諸侯之後,曾正面擊敗過呂布,一直受世人讚譽。孫策也絲毫不遜色,他年僅十七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先在袁術手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趁機脫離,打下了江東地盤,令曹操都非常忌憚。而且他的個人武藝也不弱,曾與名將太史慈打了個不相上下。然而如此豪傑,卻被刺客所傷,不久身亡,實在憋屈。

二、典韋

典韋是陳留人士,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且性格任俠,因曾為民除害,被豪傑人士所賞識。後來張邈起義兵,徵他為士,他先屬趙寵,後屬夏侯惇,因戰功被拜為司馬。後來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雙方相持不下,他立下大功,將曹操拜為都尉,開始統領曹操的親兵,負責曹操的個人安全,從一名將領轉變成了親衛隊長。

三年之後,曹操於宛城收服張繡,卻因風流成性,強佔了張繡的嬸嬸,導致張繡突然發動夜襲,此戰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戰。在這一戰中,曹操九死一生,幸得典韋力保,才逃出生天。然而曹操雖然得救了,典韋的生命卻永遠的停留在了宛城。雖然典韋死於戰場上,死在戰鬥中,但是他之死並非為國捐軀,而是為主公的風流債抵命。原本他可以成為一代名將,最終卻因這麼狗血的理由而喪命,不可謂不冤。

一、于禁

于禁與徐晃、樂進、張遼、張郃並稱為“五子良將”,是曹魏陣營中不可多得的名將。他不但有勇有謀,在討張繡,徵呂布,滅眭固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還非常擅長管理軍隊,其統領的軍隊是紀律非常嚴明。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曹操非常信任倚重他,據記載,曹操每次出征,都讓他擔任先鋒;每次撤退,都讓他負責斷後。

可是如此名將,終究未能馬革裹屍還。襄樊之戰時,關羽水淹七軍,將其擒獲,他為了保全諸將士的性命,選擇了歸降,後來關羽被東吳擒殺,他又成了江東的俘虜,在這期間,他受盡了折辱。可是他如此隱忍,換來的卻是不理解,等他終於迴歸曹魏的時候,魏文帝曹丕不但沒有安撫他,還令人將他被俘投降的經歷畫了下來。再次受到打擊的于禁,羞愧難當,很快便鬱鬱而終了。


古今歷史觀文


魏延是真的打算判蜀嗎,他真的有反骨嗎?這估計是演義史上最大的冤案!

魏延才勇出眾, 但也有自己的弱點, 他生性矜高,隨著地位的升高,難免居功自傲起來。由於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長史楊儀不然。 楊儀“為人幹敏”,“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 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深得諸葛亮讚賞。 楊儀的態度, 使魏延感到氣惱和不滿,兩人關係由此惡化。

諸葛亮病死軍中後魏楊的矛盾激化了。 在兩人的鬥爭中,楊儀得到了陣前主要人物們的支持。 這是因為, 諸葛亮病重臨危, 曾秘密召見丞相司馬費禕, 護軍姜維和長史楊儀, 商議他身後之事。 諸葛亮佈置撤軍,“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死, 楊儀秘不發喪, 立即派費禕去魏延營中打探。 魏延聽說諸葛亮的安排後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使可將喪還葬, 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 當為楊儀所部勒, 作斷後將乎!”魏延的回答, 表達了他繼劉備遺志,恢復漢室的壯志, 但他卻把個人恩怨和國家大事相混了。

魏延決定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以代楊儀。費禕詭稱去勸說楊儀而脫。 楊儀聞聽, 遂按諸葛亮既定方針辦, 諸營相次引軍還成都。 魏處知道後,竟率部下與楊儀開戰。 部下都以為魏延不對,因而離延投儀,結果魏延兵敗被殺。 《三國演義》據此寫成魏延因反叛蜀漢而被殺,是與事實不符的。 魏延殺楊儀,是想自己代替諸葛亮來完成興漢大業,所以他只擊楊儀而未降魏。 假如魏延降魏, 他在漢中之時就可獻出漢中之地, 來得到高官厚祿。 孟達獻天水, 被封侯,試想,魏延獻漢中, 魏將怎樣厚待呢?無論如何, 魏延是實無反叛蜀漢之意的。

回顧三國時代的蜀國, 魏延可算是位有勇有謀的將才, 是繼關、張之後,蜀漢不可多得的大將。他一生為蜀國的發展立下的功績,畢竟也不能因最後的錯誤而被抹掉。



週週說古今


三國人才輩出,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在這裡面有好多猛將死的相當憋屈,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我認為三國中死的最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將。

首先說一下,我是按正史說的,不談演義,談演義的話像張遼、徐晃、太史慈、甘寧等等一干人等死的都很憋屈,但實質上歷史上這些人是善終的,都是病死的。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五名:典韋

典韋,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曾單手舉起牙門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餘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典韋武勇卓絕,《三國志》形容典韋:“許褚、典韋折衝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陳壽以樊噲比喻典韋,可見典韋確實是一員虎將。

將軍難免陣前亡,戰死不是丟人的事情,但是典韋之死完全不應該。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張繡,張繡投降。本來皆大歡喜的一件事情,沒有想到曹操控制不住自己的下半身,荷爾蒙分泌過多,將張繡的嬸嬸給那個了,張繡大怒降而復叛,突襲曹操之營,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在典韋的拼死護衛下曹操跑掉了,但是典韋戰死了。

曹操逃命回去後,得知典韋已死,為之痛哭,哭有啥用?人家嫂子你也給護了,你忠心耿耿的虎將也陣亡了,哎!典韋死的夠冤。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四名: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綽號“小霸王”。

“小霸王”孫策橫掃江東是何等的豪氣,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孫策完成了統一江東的大業,而公元200年三國迷都知道,曹操、袁紹爭奪北方統治權的官渡之戰即將爆發,而統一江東的孫策也有了北進爭奪天下的雄心。

吳郡太守許貢不喜孫策,秘密聯繫曹操讓曹操防備孫策,結果給孫策發現,許貢被殺。結果許貢的三個門客深受許貢恩情發誓給主人報仇,結果孫策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和手下分散,遭到這三個門客的襲擊,孫策面部中箭,不幾日就傷重去世。

孫策遇刺死亡才二十六歲,孫策之死對曹操是重大利好,曹操也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孫策開創江東基業,還未大展宏圖就遇刺身亡,真是憋屈啊,死的時候才26歲,是整個三國時期最傑出的青年英才,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三國其他牛人26歲在幹啥呢?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三名: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比演義出彩的多,是劉備集團的老將,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之後魏延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

歷史上魏延是深受諸葛亮器重的,你沒有看錯諸葛亮很是愛護魏延,諸葛亮北伐曹魏,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你覺得不是諸葛亮心腹能做丞相司馬?之後魏延因北伐戰功又被諸葛亮上表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諸葛先生才是個武鄉侯,魏延的南鄭侯可是標準的縣侯。

魏延性格孤僻和同僚關係都處理的很僵,諸葛亮病死之後,蜀軍撤退,魏延和楊儀等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被殺,夷滅三族。

按照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可見魏延被殺就是一個陰謀,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是蜀國碩果僅存的名將了,被冤殺滅族,真實可嘆啊!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二名:張飛

張三爺的事蹟我們大家耳熟能詳,據水斷橋、義釋嚴顏、大破張郃等等,張飛和關羽被時人稱之為“萬人敵”,關、張是蜀漢的重要支柱,歷史上張飛智謀也不錯,漢中宕渠之戰張飛大破張郃靠的就是謀略和用兵。

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對屬下過於苛刻,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結果被劉備這個烏鴉嘴說中,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所殺。

劉備伐吳本來就兵力不足將領也缺乏,而失去大將張飛對劉備的處境無疑是雪上加霜,立志為關羽報仇的張飛卻被麾下三流偏將所暗殺,真是死的冤枉,死不冪目啊!

三國猛將冤死榜第一名:鄧艾

鄧艾說第二還真沒人敢說他是第一冤的了。

鄧艾,字士載,鄧艾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司馬昭伐蜀的時候,一度陷入僵持,鍾會的大軍被姜維牽制住無法前進,糧草也出現困難,在一般情況下就是草草收軍了事,結果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突襲攻破蜀綿竹,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恐失據,在主降派勸導下,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鄧艾創下如此奇功,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鄧艾之死我總覺得是司馬昭故意為之,以司馬昭之聰明以及之後對付鍾會提前佈局的手段,司馬昭不可能不知道鍾會是冤枉的,鄧艾能力出眾功高震主當時曹魏政權名義上還存在司馬昭是不會讓有如此大功的人存活的。

可憐鄧艾,滅蜀奇功,卻被冤殺,還是故意冤殺的,可悲,可哀啊!


我家的貓叫皮蛋


諸位說了一大堆夠猛,死得夠冤的大將,我來說一下比較邊緣,被人忽視的死得夠冤又很猛的大將

1.徐晃

徐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孟達叛魏後,司馬懿先行平叛,本沒有徐晃什麼事,徐晃領兵與司馬懿平叛兵馬在半途相遇,徐晃自領先鋒。徐晃率軍抵達上庸城下,其坐騎收駕不住,直抵城門下,徐晃本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孟達降魏,並沒有任何防備,哪知孟達突然一箭射中徐晃面門,可惜這位戰敗了關羽的驍將這麼就死了。

2.郭淮

郭淮是魏國後期與張郃齊名的大將。姜維率大軍攻魏,郭淮率魏軍將姜維殺得大敗。姜維單槍匹馬,倉惶逃命,郭淮也單槍匹馬在後面緊追。姜維欲放冷箭射死郭淮,卻發現箭矢全部散落,無奈只得拉空弦嚇唬一下。郭淮聽到絃聲急忙側身躲避,卻發現是空心箭。姜維又連拉幾下空弦,郭淮躲避後發現都是空箭,料想姜維己無箭矢,遂不再躲避,於是一箭朝姜維射去,姜維躲避後順手接住箭矢,姜維立即用此箭向郭淮射去,郭淮早無防備,結果被射中面門,魏國擎天之柱就這麼死掉了。

2.夏侯淵

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蜀將黃忠和法正奉命堅守定軍山。曹操一流大將夏侯淵率大軍進攻定軍山,黃忠本想出戰,被法正制止。等到中午時分,太陽高照,曹軍人困馬乏,紛紛下馬休息,法正突然令旗一揮,黃忠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殺下來,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刀劈兩段,可惜曹魏一代名將就這麼死了。

4.蔡瑁

蔡瑁是劉表手下第一大將,其能力在文聘、張允、王威、黃祖、魏延之上。蔡瑁降曹後,得到曹操重用,統領所有水師。赤壁之戰時,周瑜深知他的能力,利用蔣幹這頭蠢豬,用反間計將蔡瑁除掉。若蔡瑁不死,龐統的連環計就不能得逞,火燒赤壁將成為空話,曹操將一統天下,三國將不復存在。

5.蔡陽

老將蔡陽是曹操手下大將,遠非守五關的六將可比,能力與夏候惇不分伯仲。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後,與張飛相會古城,而張飛並不相信關羽,認為關羽將帶領曹軍來擒拿於他。正在這時,蔡陽帶兵來報關羽殺其侄秦琪之仇,而張飛就此認為這是要來擒拿他的曹軍。關羽為表清白,要求在三通鼓內斬殺蔡陽,張飛親自擂鼓,關羽精神倍增,終將曹操名將蔡陽斬於馬下。

以上冤死的都是曹魏名將,可能有羅貫中的功勞。下圖為關公大戰蔡陽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猛將是能衝鋒陷陣的武將。樊噲是猛將,韓信就不是,因為樊噲衝鋒陷陣,韓信運籌帷幄。三國裡面的猛將不會是何進、周瑜、陸遜,他們不以武力著稱,真正的猛將是典韋許諸、關羽張飛這些。

怎麼評定死得冤不冤?

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被別人坑死,死得冤。

事情不大,本來可以不死,結果意外而死,死得冤。

這是我想到的兩個標準。

冤死的五名猛將

第一是張郃

張郃與諸葛亮大戰於岐山,諸葛亮退兵,司馬懿硬要張郃追擊,張郃說道:兵法說圍困敵人要留有出路,也不能追得太急。但司馬懿不聽,張郃只好進攻,結果蜀軍在高處佈下埋伏,一頓亂射,張郃中箭而亡。司馬懿和張郃有沒有私人恩怨,正史裡面沒有記載。

結論:張郃本來可以不死,他是被司馬懿的一意孤行害死的,很冤。

第二是孫策

孫策經常戰鬥在一線,非常驍勇。吳郡太守許貢死在他的手裡,後來他和許貢的兒子與門客狹路相逢,他先動手射倒一人,剩下兩人慌慌張張開弓放箭,居然射中孫策。孫策平時扈從不少,偏偏那天扈從沒有跟上,他很驍勇,還在馬上,按理對付兩個人絕對沒有問題,而且對方兩人是驚慌中開射的,這樣的結果真是匪夷所思,可憐他才二十六歲。

結論:孫策在千軍萬馬中都沒死,卻意外死在兩個無名之輩手裡,很冤。

第三是龐德

龐德在馬騰手下時就勇冠三軍,每次戰鬥衝鋒陷陣,是員猛將。和關羽大戰樊城,用箭射中關羽額頭,關羽的軍隊都很忌憚他,稱他白馬將軍。他交戰中乘小船回營的時候船意外翻了,落水後被關羽所俘。關羽讓他投降,他大罵不止,被殺。

結論:救命的小船說翻就翻,純屬意外,龐德一世英雄因此而死,很冤。


第四是鄧艾

鄧艾文武全才,立有大功。他沒有反心,卻被真正想造反的鐘會誣陷,於是被解除兵權,押往長安。鍾會很快謀反失敗,本來鄧艾可以昭雪,但監軍衛瓘因為參與誣諂鄧艾的事,怕平反後不好交代,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殺了鄧艾父子。

結論:有功之臣,平白被人誣陷送命,說他不冤天理不容。

第五是劉封

劉封是劉備養子,覺得他不是猛將?三國志的原話是他“有武藝,氣力過人”,二十出頭跟著諸葛亮和張飛去打劉璋,每戰必勝。因為屬下背叛,劉封逃回成都,劉備責怪他欺凌孟達,致使孟達投奔魏國,又責怪關羽作戰的時候他不去援助。諸葛亮覺得劉封過於剛猛,恐怕將來難治,於是勸劉備賜死,結果劉封自裁。孟達勸降劉封,說你處境尷尬,不降會死,果不其然。

結論:他做錯了什麼?其實不管如何,劉封的下場已經註定,一切為了扶不起的阿斗,誰叫他身份特殊偏偏又那麼厲害。

讓人深感惋惜但死的不冤的猛將

關羽

關羽性格剛硬,極其自傲。本來他所處的位置與魏吳相鄰,非常關鍵,那麼正確的方針肯定是聯吳抗魏,但是他驕傲到連孫權都看不起,孫權要給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把使者罵了一頓,直接拒絕,這還怎麼聯吳抗魏?他瞧不起南郡太守麋芳和將軍傅士仁,導致兩人投降孫權。關羽自招惡果,說他死得冤東吳不服。

張飛

張飛脾氣暴躁,不會體恤士卒。劉備都警告過他,說你刑罰過重,天天鞭打部下,還令他們侍奉在左右,是很危險的。結果張飛被部下張達和範強所害,原因是把他們打得太狠,引起不滿。張飛如此行事,說他死得冤,被他天天欺凌的部下不服。

呂布

三國志說呂布反覆無常,唯利是圖,他非常不受人待見,雖然勇猛,卻也臭名遠揚,曹操殺他,無人替他說話。可惜了這位絕世猛將,說他死得冤,丁原不服,你也有被部下背叛的時候,活該。

魏延

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楊儀的節制,並且出兵攻擊楊儀,結果部下不聽他的,一鬨而散,他只好帶著兒子逃命,最後被馬岱追上殺了。魏延做事很欠考慮,看不上楊儀可以,為何出兵攻擊?楊儀是朝中大臣,沒有王命攻他就如同反叛,就算你打贏了,後面怎麼交代?部下不肯聽從命令,可見大家都覺得他這麼做不對。說他死得冤,蜀國不服,只聽從諸葛亮話的人會引發內亂,諸葛已死,他誰都不服。

你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