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家長哪些錯誤的教育會導致孩子的童年陰影呢?

zhengrong8247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而家庭教育是培養他們的重要一環。正確的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更優秀,而錯誤的方法可使孩子與成功漸行漸遠。

▼ 父母用錯方法,孩子與成功漸行漸遠

最近在讀《俗物與天才》頗有感觸,非常贊同這一點:每個孩子都有變得優秀的潛質,關鍵是看父母的教育能不能將孩子引領到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來。

良好的教育能讓天資普通的孩子變得出眾,同樣的,錯誤的教育也可使天資聰穎的孩子淪為泛泛之輩。

作為父母的我們,往往過分關注如何使孩子變得成功卻忽視了它的對立面。一個勁兒帶著孩子往終點衝,應常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們不可能精確預料到孩子成長中隨時會出現的問題,因此不可避免會犯一些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味追求速度,而不停下來反思,一旦在某一環節上出現差錯而未能及時改正,很可能前功盡棄。

我們可以預見到,本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教育而被拉回到起點,甚至比起點更遠的地方,離成功越來越遠。

▼ 孩子不成才,原來父母用錯了教育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哪些錯誤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拖後腿。

1. 用權威嚇唬孩子

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把“警察”、“老師”、“醫生”等搬出來嚇唬孩子,以此“威脅”孩子乖一點。這種方法或許一時奏效,但是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對留下心理陰影,甚至產生強烈的不適和恐懼感。

還有的父母會擺出大人的權威來嚇唬不聽話的孩子,並使用強制、命令的方式。這顯然不是良性的溝通方式,我們應該去尋求更加溫和而有效的方方法與孩子交流。比如,通過講故事和閱讀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充滿耐心地用童趣的方式與孩子多做些交流,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

2. 盲目替孩子做主

小孩子玩鬧時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很多父母往往不徵求孩子的意見,直接出手“相助”。事實上,父母這麼做反而干擾孩子之間的交往,破壞孩子與他人交往鍛鍊的機會。

這時候聰明的父母應當站在一旁做引導者。先觀察孩子面對困境時的反應,看他能否自己拿主意。當孩子言行不對時,再適時加以引導,讓孩子和小夥伴正確交往。

3. 把孩子想的過於脆弱

當孩子在玩耍時,如果有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加入,一些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而將孩子帶離此地。這麼做破壞了孩子與他人學習和交往的機會。

父母擔心孩子,想要時刻保護他們的安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孩子之間的交往是單純、沒有惡意的,不要將孩子想象的那麼脆弱、不堪一擊。這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默默觀察,這樣既可以保證孩子的安全,又不會破壞氣氛、影響孩子的正常交往。

4. 總替孩子看世界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家長總會說:寶寶,你看那是什麼!沒等孩子自己去發現和觀察,父母就著急地將其指出來了。看上去是在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實際上家長的這種行為侷限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剝奪了他們探索自然的樂趣。

這個時候應該先讓孩子自己觀察,等發現他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再加以引導,比如對孩子進行提問,鼓勵其進一步觀察和思考。

5. 不能理性對待孩子

現在很多孩子愛耍小聰明,一犯錯就跟父母撒嬌或詭辯,試圖矇混過關。對此,一些家長明明知道不對,卻不忍責怪,甚至忍不住對孩子的機靈大加讚賞。這樣做很不妥當,大家應該理性告訴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

6. 重言教、輕身教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自己做起來卻又是另外一套。年齡較小的孩子都會不自覺地去學習和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大人的行為會給他們產生很深的影響。比如,小孩子總是將老師的話視為“聖旨”,飯粒掉到地上馬上用小手撿起來,並說:“老師說了,要愛惜糧食,粒粒皆辛苦。”父母要是再問下去,孩子可能會說:“我們老師說了,食不言寢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

同樣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很高。比如,兩個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發生了爭吵,一個說:“我爸爸就是這麼說的!”另一個也許會馬上反駁:“不,我爸爸說不是這樣的!”在他們眼裡,爸爸就是權威,說的永遠都是對的。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做個好榜樣。若家長言行矛盾,孩子就會感到迷惑,進而對父母的權威產生懷疑,這為以後的教育增加難度。

7. 行為太過武斷

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普遍是父親唱紅臉,母親唱白臉,對孩子剛柔並濟、軟硬皆施。然而這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這種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用於大多數孩子了。電視、網絡等媒介每天給我們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資源,而孩子往往有更敏銳的感知。比如,家中的電子設備,很多孩子比父母操作得更熟練,至於流行和時尚,孩子往往瞭解更多。如果這個時候,還是用“小孩子不懂別瞎說”來搪塞孩子,您是否也能感到家長的權威消失了呢?

8. 頻繁的“激將法”

一些家長反映自家孩子不願和自己多說話,即便自己找他們說,他們也是一臉不耐煩,但和同學卻有說不完的話。這很可能是因為您平時對孩子使出了太多的“激將法”:作業做了沒?考試考得怎麼樣?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優秀……這樣不但積極的作用,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

9. 缺乏引導

一些孩子喜歡稀奇古怪的衣服、造型怪異的髮型……大多數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常見兩種態度,嚴厲批評或聽之任之。極少數家長有耐心跟孩子溝通,問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些”再加以引導。久而久之,家長與孩子之間代溝越來越大。

10. 包辦孩子的作業

很多家長反映,學校佈置的作業太多孩子做不完。實際上,造成這一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家的學習效率太低。有的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就替孩子寫作業,但這種做法會使寫作業失去意義,並且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惰性和依賴性。

學習本身就是磨鍊意志。父母可以在一旁監督指導,但千萬不要替孩子完成作業。


育兒網


能根據自己走過的路給予兒女啟發,是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家長哪些錯誤的教育會導致孩子的童年陰影”【發現爸爸】有話說!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中國式好人”:他們似乎分不清家裡人和外人,有時候對外人還比家裡人更好,凡事謙讓、不計較;這樣的好人,即便遇到得寸進尺的白眼狼也往往選擇“沉默是金”。

當家裡有這麼一位“好人”的時候,我們總會因為他的盲目順從和委曲求全而深感窩火,一旦我們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利益底線,這位好人反而會譴責自己的家人苛刻、涼薄、狹隘、不講情義。

這樣的“中國式好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好而得到敬重,反而成為了與最親密的家人之間形成矛盾的源頭。

這樣的“中國式好人”,其實是典型的“自我”沒有得到健康發展的一類人。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童年的成長缺陷,而導致日後的缺乏自主意識、丟失自我。

這樣的成長缺陷,一般是由於父母在孩子在“自我”敏感期犯了這些錯:

1、過度強調“大讓小”,過早灌輸“分享”的理念

在很多家庭裡,老大總是要面臨的一個窘境是“你是哥哥,要懂得讓著弟弟和妹妹,要懂事!”、“你是姐姐,你就不會多幫著爸爸和媽媽分擔些,不會多護著弟弟和妹妹嗎?”

但是,這個時候的“老大”因為處於自我意識成長期,他們會自發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支配周圍的人和事,一旦父母忽略了孩子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過度強調“大讓小”、“要懂事”、“要分享”,就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重要、讓著別人是自己本分要做的。

2、貼標籤、苛責教訓

有些家長,一旦遇到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原因都會直接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不懂事”等標籤,既忽視了孩子對自己東西的正常維護權利,更是忽視了孩子眼中的委屈、傷害了孩子。

家長上述的兩種做法,對於解決孩子所謂的“自私”並沒有好處,反而,只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判斷,導致孩子長大之後,也無法對現實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準確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獨、消沉、患得患失。

在3歲之前的孩子,我們不應該盲目打擊孩子的“自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出於自我意識發展的頂峰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強烈地保護自己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的東西”,他並不懂得將自己的玩具給其他人玩,過後玩具還是會還給自己的。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願意將玩具分享給玩得很好的小夥伴,那是因為孩子當前與小夥伴的玩耍,都是處於各自對物體的擺弄和擬作,他們更多的是對玩具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同伴感興趣,所以,即便是玩得很好的小夥伴也不見得就可以獲取孩子芳心,使得孩子願意跟他分享玩具。

孩子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要充分發展自我意識,不能丟失自己、對自己不確定。所以,面對孩子的階段性“自私”,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階段性的“自私”

如果遇到孩子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父母不應該強制或者是從孩子手裡將東西硬搶下來,可以向孩子的同伴解釋清楚:“不好意思,這是他最喜歡的玩具,他有權利保護好自己心愛的東西,你看能不能玩其他的玩具。”

如果遇到孩子的東西被其他同伴硬搶,這時候父母可以不插手,但是事後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確定自己不願意將玩具給對方玩,對方沒有禮貌地硬搶的話,你是可以問他要回來的。你可以堅持要拿回本屬於你的東西,實在不行就找他的爸爸媽媽、或者你的爸爸媽媽幫助你。”

保護好孩子的自我意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讓孩子學會正確維護自我權益的方法。

2、合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4歲左右,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例如告訴孩子我們將玩具分享給我們的小夥伴,事後玩具還是會還回來的,這對於自己並沒有損失,反而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得更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遇到孩子喜歡其他小夥伴的玩具時,可以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同伴交換玩耍,享受共享的喜悅。

3、幫助孩子建立“他人”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做出分享的榜樣。例如將自己喜歡的食物分給家人吃,跟還是說:“爸爸媽媽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自己喜歡的人,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喜歡的人可以和自己一樣吃到好吃的東西,並且感到非常開心和滿足。”

或者是在平時購物的時候,孩子買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是喜歡的玩具,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不如我們也給弟弟選一份玩具吧,你和弟弟都能擁有喜歡的東西,這樣是雙倍的快樂哦;而且,他能收到你為他挑選的禮物一定很開心,因為你愛他。”

※ 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意義,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的分量,【發現爸爸】每天為您的智囊庫添磚加瓦。更多育兒攻略可參閱公眾號:爸爸有道。


發現爸爸


兒童的陰影並不僅僅源於對故事的理解和恐懼心裡。家長對孩子造成的創傷有可能遠大於故事的恐懼感,比如說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臺階和麵子,當眾打罵孩子,侮辱嘲笑孩子,等等。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細節,什麼細節呢?就是關乎孩子情緒的細節事情,唯有如此,才能儘可能的讓孩子在童年時減少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