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写好“绿色文章”尽展“生态画卷”

编者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绿色安全的森林食品、底蕴深厚的森林文化……2019年,林区焕发蓬勃生机,基层亮点频现,新年孕育新的希望。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聚焦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党建引领等工作,讲述林区精彩故事,描画难忘回忆,生动展现林区人的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美丽新林区作出新的贡献。

■米何妙子

2019年,翻看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台账”:

护绿有方,完成森林抚育调查设计19.6万公顷;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37.5万亩。

逐绿得景,完成人工造林7万亩,补植补造37万亩,国土绿化4.8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到6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2.5%,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24.86万公顷,占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21.1%……

点绿成名,2019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暨跨界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合作研讨会在林区成功举办,大兴安岭这片不可复制的自然保护地又一次登上国际“舞台”,闻名遐迩。

……

爱绿更要护绿。透过这一组组闪耀、担当实干的进位数据和实事,不难发现,林区在为祖国北方大地添绿增彩的过程中,突显出的责任和担当。

念好“绿”字经,助林增长,青山常在,后继有“林”

近日,在距离毕拉河林业局局址170公里的26里沟,毕拉河林业局达尔滨湖林场的抚育队员们运用娴熟的手法,将倒木截断、清林归堆。达尔滨湖林场森林抚育分队队长刘世刚说:“我们林场11月6日到达抚育现场开始生产作业,干部职工干劲儿十足,热情高涨,任劳任怨,一定保质保量完成抚育任务。”

油锯在林间沙沙作响,风倒木、枯立木、风折木等影响树木生长的“病态”木,在“森林美容师”的修剪下,被一一去除,调节了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让森林更安全,更健康。

林区大地处处闪现着森林抚育作业一线职工的身影,他们披星戴月,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为林区念好“绿”字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加快森林培育上,林区加大了国土绿化和补植补造工作组织和管理力度。从源头抓起,进一步严格调查设计审核,从场地选择、设计说明书、树种设计、混交配置等方面逐项把关; 在国家规定的造林初植密度区间,确定林区合理的造林密度;继续加强混交林营造工作,严禁单一树种造林;

为确保春造春育顺利开展,营林生产处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多次深入作业现地进行技术指导,加强作业过程管理。对2017-2018年人工造林和补植补造成效进行了现地督查,全面摸清和掌握近两年造林实际成效,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督促各单位对未达标场地及时开展抚育和补植;继续强化调度指挥,加大调控力度,全面督促各单位开展顶浆造林,及时掌握林区造林绿化工作进度;为避免牲畜对造林苗木的破坏,组织林业局对局场址周边的造林场地,进行了围栏架设工作;春季气候持续干旱,及时组织各林业局开展造林场地受旱灾情况自检工作;根据《森林培育绩效考评暂行办法》要求,认真做好森林培育制度建设、调查设计、施工作业、后期管理和培育成效等考评技术指标落实工作,加强并完善各项内业档案管理。

在提升森林质量上,为确保国土绿化苗木供应,积极组织各林业局充分利用温室和简易大棚,加大容器新播和移植容器育苗力度,加快苗木出圃进度;充分利用林区圃地、退耕林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特色种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常绿针叶大苗和经济林苗木、林区特色花灌木等苗木培育工作。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1029.60万公顷,森林面积837.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39%,森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32%。与1998年相比,国家实施“天保工程”20年间,林地面积净增138.74万公顷,森林面积净增99.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3.01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净增2.66亿立方米,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覆盖率持续增长态势。

筑牢防护“网”,坚守底线,三分造、七分管

在林业管护、守住生态底线方面,“林区经验”同样可圈可点。

山有人管。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区(林场)管护用房建设试点方案〈2017—2019年〉》规划,2017—2019年林区建设管护用房443个。截至2019年,林区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管护网络责任体系,管护人员2.2万人,落实管护面积966万公顷。加大巡护密度和野外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了森林保护、监测的能力。引进了视频监控、北斗导航、自动传感、无人机巡护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了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林有人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全面落实;加强联防联治工作;全面监测,科学预警,2019年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共监测面积9731.75万亩,悉心呵护生态建设成果。

火有人灭。林区不断加强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措施,逐步打造“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实现了“应急准备全面化、火源管理规范化、督导检查标准化、工作重心精准化”。据统计,2019年林区共发生森林火灾92起,雷电火占92.4%,当日灭火率为98.9%,动用兵力1.96万人次。与2018年相比,森林受害率降低0.51,当日灭火率提升了7.2%,未发生人为火灾。

湿地有人保护和修复。不断完善湿地分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根据生态区位重要性、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性和生物物种稀缺性等,完善林区湿地分级体系,合理确定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针对湿地公园生态特征、管理和建设特点、合理利用方式不同,探索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新方法,加强保护、监测、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用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手段为林区生态保驾护航,如今已成为林区上下的共识。

记者手记:当人们穿过潺潺溪流,踏行在林

荫之中,吸着清润的气流,听到林中悦耳的鸟鸣

……所有这些,离不开务林人从始至终追青逐绿的目标,惟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蓝天白云配上碧绿的底色。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