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時期在歷史上為什麼這麼出名?

冉之酉色


中國古代出現過非常多的亂世。比如楚漢相爭、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不過,要說最出名,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顯然沒有一個亂世能超過三國。

有人可能會說,三國時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有一部對三國進行了虛構加工的《三國演義》,後世又出現了很多以三國為題材的戲曲、電影、遊戲等等。因為小說、戲曲、電影、遊戲的廣泛推廣,因此三國時期才變得非常有名。

(遊戲中的三國人物)

不過,這個說法有些本末倒置了,正是因為三國非常出名,為人所津津樂道,小說、戲曲這些文藝作品才去表現它。而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表現它的文藝作品就比較少。

那麼,為什麼三國那麼有名?為什麼人們那麼愛說三國的話題呢?

很多人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文才武將都有極高的水平。這個話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國時期出現的人才確實非常多。君王層面上,曹操、劉備、孫權的成功都讓人敬佩,並且他們幾乎很少有亂政行為,以及比較負面的東西。文臣方面,無論是諸葛亮、郭嘉,還是司馬懿等人,他們的心理學都足夠紮實,計謀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證。武將方面,作戰場面也很闊大,戰爭的含金量也比較高。總之,雖然我們沒有親歷戰場,但是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確實能夠在裡面看到足夠的人類智慧的精華。

不過,之所以我們產生這樣的認識,很可能是《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先入為主的印象。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魏略》《華陽國志》《晉書》等這樣的正史。我們在看正史的時候,自覺不自覺的,《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會影響我們對正史中實際人物的判斷。

同時,無論是文韜武略,其實不同的朝代,我們是沒辦法對比的。我們不能說關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說周瑜指揮作戰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為不在同一個時代,根本就沒辦法對比。所以,從人才的能力來說明三國為什麼比其它亂世更出名,顯然是不夠有說服力的。

(周瑜)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被大家廣泛談論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國雖然是一個亂世,但是這是一個講“道義”的時代。而且,當時的人都擁護這種“道義”,“道義”所產生的強大的正能量,貫穿在三國時期始終。

怎麼來理解這個話呢?

比如說,曹操在當時有一個被大家所詬病的東西,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都罵他,說他“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他的政敵都拿這個來攻擊他。劉備、孫權也以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以及曹操的虛偽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講這件事。他還專門寫了一個《讓縣自明本志令》來為自己辯解。他說,並不是我一定要霸著丞相之位不讓出來。如果沒有我當丞相,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霸,國家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除了寫這樣的文章,他還在《短歌行》中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

其實,如果在其它亂世,這樣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如果哪個軍閥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他必然會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當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殘忍,都是赤裸裸的殺戮。為什麼曹操不這樣,三國不這樣,就是因為那時候雖然是亂世,可是“道義”還存在。

(諸葛亮)

再比如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已經實際上掌控了整個蜀國的軍政大權。而且滿朝文武,包括軍隊之中,都是諸葛亮的人。如果諸葛亮想要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估計反對的人也不會很多。但是諸葛亮並不這樣做。為了避免別人說他是權臣,避免別人評價他獨斷專行,當李嚴謊稱糧草押運無法到位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明知李嚴說的是假話,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說,寧願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鬧不團結。諸葛亮追求的是什麼,就是“道義”。

三國時期,最不講“道義”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後期就是司馬家族。董卓不講“道義”,因此天下對他群起而攻之。司馬家族不講“道義”,但是他們也沒有貿然地奪位,而是經營了三代才獲得皇位。由此可見,“道義”對他們依然是有約束力的。

正因為三國時期有“道義”這樣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後世廣泛關注,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表現,而三國也變得越來越有名。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晉書》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戰國之際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不能與三國比肩,好歹有個孔聖人,還被關帝信仰給壓倒了。


由此可見,三國題材故事能廣泛流傳,人才輩出僅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歸結於《三國演義》的流行。然而,三國人物自兩晉以降,已被廣泛傳頌,至宋元之際,三國題材已成為勾欄酒肆話本創作的重鎮。《三國演義》的總體故事構架,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三氣周瑜、關雲長單刀赴會、六出祁山等均已出現,易言之,演義的工作更多在於編纂修訂。從這點看,三國與水滸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產兒,成於眾手的作品,而非個別文人的創作。



對比《三國演義》各版本,不難發現,其間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過程,最終由毛宗崗父子完成定型。因此,並非《三國演義》的出現造成了三國故事的流行,而是三國故事的流行催生出了《三國演義》。有需求便有供給,即便沒有羅貫中,也會有李貫中、王貫中完成這一使命。當然,演義的傑出成就也反過來推動了三國故事的進一步傳播,這便是文化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了。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

不繁不簡,矛盾複雜而又集中,正可以引人入勝。譬如戰國的矛盾更復雜,人物也很動人,末了分成七份,又平鋪到三百來年,不免於拖沓。《東周列國志》便展示了這一弊端。


此外首先三國時期的英雄們都互相認識,不是僅僅你知道我我知道你,這樣的人物關係就很有意思了。

曹操跟袁紹是發小跟袁術也應當自小認識,跟劉備青梅煮酒談笑風生,劉備跟公孫瓚是校友,喊呂布叫大哥,叫過袁紹劉表主公,呂布一幫乾爹親如父子。孫權又是劉備大舅哥,兩人也是喝過大酒的。

可以說這些後來在戰場廝殺過的人物大都是互相熟知的。


劉備跟曹操在漢中對決時候,會不會想起青梅煮酒時兩人的惺惺相惜。

呂布難逃一死時會不會想著早知道就殺了劉備這個賢弟了。很多時代的英雄人物,雙方除了沙場,並無私交,甚至恐怕死了都沒見過面,聊過天。或者是過於混亂讓人不著頭緒。

而三國時代又足夠穩固,派系分明。曹操,劉備,孫權,都能征戰沙場數十年而不倒。即便是呂布從失勢逃出洛陽到最後兵敗身亡也有六年多時間。項羽跟劉邦總共才打了幾年!隋唐時期,群雄並起結果李世民一戰就定乾坤。然後重頭戲就是宮鬥了。勢均力敵的比賽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且英雄個人魅力也不是後代很多英雄能比的。劉備的百折不撓人格魅力或者你可以說歷史上有很多。但是曹氏父子的詩歌文章,即便不算帝王也足矣流傳千古。即便是呂布,這種奇葩。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個人以為,除去以上原因,三國曆史之所以動人,更因其處於東漢、兩晉之間。東漢高開低走,一團沉悶,兩晉更是雞飛狗跳,一塌糊塗,即便有英雄人物,處於汙泥濁水之間也便黯然無光了。前後映照,自然顯得三國時代慷慨悲歌,英雄豪傑光彩照人,於是格外引人注目。

總之,客觀環境、自身素質捎帶同行襯托,遂使三國題材故事的流行成為歷史的必然。


兵卒在江湖


近年來,三國時期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提及,究其原因,《三國演義》及其衍生作品的強勢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羅版《三國演義》精彩紛呈,影響深遠。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本身具有極強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閱歷,並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時曾到起義軍張士誠屬下當幕僚,親身經歷了元末群雄的起落沉浮、天下的紛爭統一,所以對三國時期眾家勢力群雄逐鹿,三國鼎立歸於一統畫面的描寫十分恰當到位。加上他曾隨張士誠參加過平定叛亂、抗擊元軍的戰爭,親眼見識過宏大激烈的戰爭場景,因此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的全景描寫波瀾起伏、跌宕曲折,讓讀者感到生動細緻,令人歎為觀止。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特點鮮明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個個堪稱藝術典型。一代奸雄曹阿瞞、逃跑專家劉玄德、生子當如孫仲謀、一代賢相諸葛亮、武聖人關雲長、一身是膽趙子龍……但凡是中國人,家裡的柴米油鹽剩多少不知道,但對這些人的事蹟都如數家珍。近年來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影視作品,如關於趙雲的《三國之見龍卸甲》、關於周瑜等人的《赤壁》、關於司馬懿的《軍師聯盟》等,時刻都在加深這三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周邊地區爭相推崇,翻譯改編

若論中國文學作品對世界的影響,《三國演義》可謂是最大的,迄今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多達243個版本。最初僅僅在東南亞的華人和華裔群體中流行,但很快就在包括歐美等許多國家流行。2010年拍攝的的新版《三國》,獲得首爾國際電視劇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多個國家購買版權進行播放。在傳播過程中,各類三國相關的遊戲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是:日本的《真三國無雙》、《三國志》等,讓廣大青少年群體對三國時期的興趣大增。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有人說三國廣為流傳是因為《三國演義》,我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三國演義》一書的出現確確實實產生了轟動。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還有其他的小說,為什麼偏偏就《三國演義》能產生如此效果呢?


其實,早在羅貫中之前的唐宋時期,三國的故事就很是流傳,就連五六歲的小孩子的嘴裡都能說出幾個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比如:張飛、曹操、劉備。再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初中課本上就有,你能說完全是因為《三國演義》嗎?很明顯是不能的。


我認為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三國本身。三國時期處於東漢和兩晉的中間,那一時期是啥環境?可以用一團渾水來形容,而就是這種環境催生了一個個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的故事蕩氣迴腸,有悲涼,有勇猛,有狡猾,有各種各樣的品質。恰好,這些品質又都是人們所喜愛的。



另一方面,三國時期的小說寫的人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料》中有談到: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歷史挺有料


中國歷史從統一走向分裂,再從分裂走向統一。漢唐盛世也有,南北決裂也有。而大分裂時期我們能隨口說來,第一印象在大腦中出現的恐怕就是三國了。為什麼其他時期我們不太熟悉呢?,如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歸納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三國志的出現

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陳壽,陳壽本是蜀國人,主要記載蜀國史料,後來天下統一,自然成了晉朝人。後來撰寫三國志,書中尊魏為正統,因為晉從魏手中奪取政權。此書記錄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共60年的歷史,記載了魏、蜀、吳,三分天下,互相攻伐,各自為政的局面。由於書中行文簡明,敘事精彩,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喜歡。



二、民間藝術的表演

三國故事我們誰都能說上一兩個,關羽的忠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等等都廣為流傳。這些人物故事在古代大多都已戲曲,評書的形式出現,人們在臺上再現三國風雲亂世,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紛紛登上舞臺。民間百姓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三國為歷代國人所熟知。


三、由三國志到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此書的作者是元末眀初的羅貫中。書中記載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整書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內容更加豐富,語言更加簡明易讀,普通民間百姓也能輕鬆閱讀起來。到了近代,三國的故事和其中的精彩片段被搬上了電視熒幕。現在的三國基本上傳遍了世界,有的地方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三國文化已經成為了世界的文化。


所以三國即使離我們遙遠,但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較量。經過國人一代又一代的訴說,那段歷史彷彿就在昨天,其中的奧秘,更加激勵後人繼續去探索。


景觀歷史


“三國鼎立”很有趣,這種形式獨一無二,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獨特。

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大統一,基本是兩種形式:一對多,或者兩雄相爭。

一對多,比如秦滅六國。兩雄相爭,比如朱元璋和陳友諒,劉邦和項羽。

北宋時,儘管也和遼、金三足鼎立,但遼金是外族,這充其量屬於外族入侵。是中原文化抵禦侵略的歷史,而不是逐鹿問鼎的歷史。

物以稀為貴,三國無疑具備了稀缺性。正是這種形式上的獨一無二,使三國有了完全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個性化特點,因而得到的關注度也更高。

至於五代、十國、南北朝,由於過程複雜,勢力眾多,且都短命,純屬亂世紛爭,既不便於人們快速認知,也滿足不了人們想看一統大結局的潛意識,所以,反而是最不受關注的歷史。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的大熱,把三國話題推向巔峰。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連小學生都聽說過,諸葛亮曹操,中國人都知道。恐怕中國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物,都不會像三國這樣,有如此多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對其熟知。

《三國演義》的出名,則要歸功於羅貫中的半白話寫法,以及精彩的謀篇佈局,起伏跌宕,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看三國掉眼淚不止是歇後語,我們沒聽說看桃花扇掉眼淚,這不是瞎編,哇哦君小時候讀到關羽敗走麥城,就親眼掉過淚,可見其精彩程度。

《三國演義》讓三國曆史走進尋常百姓的視野,使這段歷史被普羅大眾所熟知。而其他時代的歷史,要麼沒人寫,要麼寫作水平不高、不夠跌宕起伏而流傳不廣。

這些可能就是為什麼三國在歷史上如此具備知名度的原因吧。


哇哦歷史


其實要說到中國的亂世,有不少!比如春秋戰國,楚漢之爭,三國,八王之亂,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但最出名的卻是三國,為什麼?原因依我看有以下幾個?

首先,三國的出名,最應該感謝的是作者羅貫中先生!

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史書《三國志》用演義的方式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讓人目不轉睛!

其次,三國相比較其他時代來說,主題是最明確的!故事線索也是最清晰的!對手只有三家,真正的死敵只有劉備跟曹操。

圍繞的主題都是漢朝,一個要興漢,一個要篡漢。這兩家的對決,貫穿了整個三國!相比於其他時代皇帝輪流做,本身就簡約了許多。其實羅貫中還寫了一本《五代十國演義》,從朱溫篡唐開始,到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但因為五代十國太亂了,沒有明確的主人公,這部書就沒有很廣的流傳度!

第三,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講究忠,信!三國時猛將雲集,而且對比其他時代,三國有許多猛將因為忠信而流傳了下來!劉關張就非常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對漢朝忠心不二,對兄弟義薄雲天!沒有兒子殺老子,大臣殺皇帝的慘劇!也更加便於推廣!

第四,三國的猛人層出不窮,並且都隨著時間流傳了下來!民間本來就有一定的認知度!

第五,就是羅貫中自身的原因。我們知道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元末明初也經歷了一個小的“三國時代”!即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的“三國時代”。相傳羅貫中更是張士誠集團的核心人物!親身經歷了亂世,並目睹了一系列大戰。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已經五十多歲,歲月的沉澱讓寫作更加老成,羅貫中將自己親身經歷的幾次大決戰寫進了小說,比如鄱陽湖水戰,朱元璋火燒陳友諒的連鎖戰船被改成了火燒赤壁,也更加容易讓人記住,廣為流傳!



沒事鬧著玩


我覺得原因有三:

一、三國時期就像一部兵書,一部“活”兵書。那個時期的群雄之戰,成為後世研究兵法的素材和參考。不僅國人去研究其中的戰略戰術,謀略詭計。就連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把與三國時期有關的著作,特別是《三國演義》作為軍事研究對象。另外商人等也常參考那個時期的人與事在商海實踐。可以說三國時期的人和事為後世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鑑和指導。。

二、《三國志》《三國演義》與有關三國時期的民間傳說等文學藝術與民間藝術的廣泛宣傳作用。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抑或是民間傳說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特別是《三國演義》,幾乎每個小學生都知道,而且有很多小學生在課外都讀過。老人們也會多少講一講有關三國的故事。不要小瞧文學與文藝的推廣力度,就那寒山寺來說,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寺廟,僅僅因為落第秀才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家喻戶曉。何況《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志》更是著名的史書。

三、三國時期的人和事具有代表性。如武聖關羽,是義的代表與化身,黑白兩道都把關羽奉為榜樣。諸葛亮,就像中國的智慧之神一樣。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就可以解釋他的一切。張飛的勇猛,曹操的狡猾,周瑜的青年才俊形象,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赤壁之戰,桃園結義,還有歷史上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等等,可以說很多很多。





書痴行者


首先這裡的三國時期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狹義的三國時期應該是220到280年,及從曹丕篡漢稱帝到司馬炎建立晉朝,而所說的三國時期有名應該是從十常侍之亂開始到晉朝建立,相比之下,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時期名氣要比真正的三國時期還要有名氣的多。

就原因來說,第一,《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無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文化角度都佔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過其改編的評書、京劇甚至鼠來寶等藝術形式將這段歷史展現到了幾乎將各階層都變成了受眾,奠定了這段歷史的“人氣”。

第二,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少數民族並起,正是英雄並起,好漢得用武之地的時期,期間出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演繹著波瀾壯闊的歷史。

第三,三國時期出現了太多的經典戰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定軍山、街亭之戰,每一場蕩氣迴腸的戰役都可成為經典,對後世的軍事方面也提供了經驗,有人說毛主席就是靠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打仗的,雖是玩笑,但也是軍事經驗的體現。

第四,文學經典的傳承。三國時期能人倍出,湧現了大批的政治家、文學家,同時留下了大批的文學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諸葛的《出師表》、曹植的七步詩,都成為了傳世的經典,同時也提高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地位和名氣。

第五,由於以上原因,後代都願意以三國為題材改編各種藝術形式,就拿現在來說,影視、娛樂乃至遊戲等,到處是三國的身影,相信即便再過幾千年,三國時代仍然會是歷史上的“明星”。


勇敢的心1483261


縱觀中國古代史,如果說漢唐是最好的盛世,那麼三國,便是最好的亂世。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便是一個盛世和亂世交替的過程,這在《三國演義》的開篇便已經看得透徹。


▲三國疆域圖



一、盛世比亂世更容易出名


一段歷史是否出名,主要取決於文物文獻的數量和質量。

相比於亂世,盛世更容易出名。


▲中國歷史紀年表


一是因為持續的時間長,可以容納足夠多的精彩;二是因為盛世經濟發達,文人史官數量增加,相應流傳於今天的資料更多,更容易出名。

比如唐宋元明清,我們多多少少都能說出大概的歷史脈落,愛好者還能彼此切磋。

但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難度陡然間增大,連高考歷史都不作為重點。出名的土壤貧瘠。


▲無錫三國水滸城


本來,三國是不應該這麼出名的,因為它的文物文獻數量遠不及明清,歷史影響更不及元朝。但出名,並不僅僅是在學界出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鄉野間,茶餘飯後時。

真正能在百姓中長盛不衰的歷史資料,分為兩種:


▲二十五史


一種是一手歷史資料,基本上是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漢賦元曲傳唱度都不夠高);

另一種是二手資料及衍生品。就是各種文物和史書文獻,經過史學家的翻譯整理,變成現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比如教材,博物館展覽,乃至電影電視劇。


▲呂布



二、三國的bug


三國特別牛,這兩種資料都做得特別好,因為一個逆天的大bug存在:《三國演義》。

按照前面的理論,它歸類於一手歷史資料中的明清小說。

試想,如果三國只有《三國志》,估計它也只是沒那麼亂的五代十國而已,但它有了施耐庵和羅貫中,有了《三國演義》,一切不同了。


▲電影《赤壁》


四大名著的傳唱度,遠高於正史:

《紅樓夢》讓我們記住了林黛玉愛哭,愛葬花;

《水滸傳》讓我們記住了武松喝多了能打虎,魯智深拔樹都倒著來;

《西遊記》更牛,讓我們記住了一個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仙神世界;

那麼《三國演義》讓我們記住三國,不是水到渠成麼。

不但好多人推薦看《三國》,甚至有人叮囑你,老了不能讀《三國》!

三國的周邊做得更是極致,拍電視劇,拍電影,開發遊戲,出卡牌,出穿越小說。

這個大IP圈粉圈資本,實在愛不釋手。


▲貂蟬



三、《三國演義》裡面到底有什麼?


不就是一本演義麼,到底裡面有什麼,能讓它火成這個樣子?

它有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意;

它有寧讓我負天下人的腹黑;

它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它有過五關斬六將。


▲司馬懿


愛謀略的,看司馬一家吞三國,成為最後的贏家;

愛軍事的,看赤壁一戰火燒連營,敗走華容道;

愛武功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甚至愛美女的,看貂蟬苦施美人計,看甄姬錯失大才子。

它讓冷冰冰的歷史變成了有色的生命,一個個鮮明的展現在眼前。才子佳人、神兵利器、烽火連營、家國情懷,它幾乎有你想要的一切。


▲三國演義衍生品《三國殺》紙牌遊戲


而且,三國這段歷史,不但在中國火,在日本同樣火。多少人從《三國志》1一直玩到14,這可是日本光榮株式會社開發的遊戲,它曾是多少男生成為鐵瓷的紐帶。

三國的歷史成就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又成就了三國曆史。


▲《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看得進演義的人仍然喜歡曹操,看得進歷史的人仍然喜歡劉備。

這樣的三國,出名得精彩絕倫,蕩氣迴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