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中醫調治慢性肝炎

中醫調治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多見於乙型肝炎,屬於黃疸,脅痛,癥積,虛損等範疇,疾病早期,溼熱疫毒之邪侵及中焦,滯留肝膽,使肝失疏洩,脾失健運,從而出現脅痛,黃疸,噁心,厭油,腹脹,納呆等症狀。

毒邪深伏於肝,日久傷肝血,損肝陰,熱邪亦可傷陰,或病人素為陰虛體質,可見肝腎陰虛;肝炎偏於溼者,溼邪易傷陽氣,溼毒壅塞脾土,滯肝氣,損中陽,日久可見脾腎陽虛,另外陽虛體質病人發病或者疾病前期大量用清熱解毒藥傷陽,亦可見脾腎陽虛。正虛邪戀,故見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溼熱久居或肝鬱氣滯,氣血運行受阻,加上熱邪灼傷津血,勢必導致瘀血內停,形成肝硬化等不良後果。

治療時根據疾病的不同時期,不同證型對症下藥,但注意的是,疫毒,正虛,血瘀貫穿疾病始終,不可忽視。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加解毒,扶正,活血等品方乃上策,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抗病毒,調免疫等法,這與中醫解毒,扶正之法吻合,解毒是因為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不論急性還是慢性,病毒始終存在,影響健康,故解毒之品不可少;扶正也是病情需要使然,慢性肝炎之所以遷延不愈,可以說正虛是最主要原因,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扶正之法自然可以改變正虛邪戀狀態,有利於疾病向愈;活血往往被很多人忽視,慢性肝炎病人經過肝穿檢查都會發現不同程度的肝損,日積月累有部分人可以發展到肝硬化,在治療慢性肝炎的時候適當用一些活血藥可以使這個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所謂上工治未病,總要比等發展到肝硬化時再考慮活血要好的多吧。

另外活血之法也可以改善肝內的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對肝病的痊癒也有很大意義的。所以說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適當添加一些解毒,扶正,活血藥可以明顯的縮短療程,效果也甚為穩捷。在選藥上,需要注意,解毒藥多數寒涼,陽虛病人慎用,但可以選甘草等,扶正之品儘量不能助邪,比如肝炎急性期或者溼熱明顯,用人參扶正就不妥,容易加重溼熱症狀,但可以選螞蟻,旱蓮草等。

具體辯證分型如下:

1肝膽溼熱:

右脅脹滿,心煩口苦,目睛發黃,小便短赤,大便粘膩臭穢,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用藥多選茵陳蒿,龍膽草,梔子等。

2肝鬱脾虛:

脅肋脹滿不舒,情緒波動加重,善太息,乏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脈弦弱或沉緩。用藥多選柴胡,陳皮,白朮,茯苓等。

3肝腎陰虛:

脅痛隱隱,雙目乾澀,低熱盜汗,咽乾口苦,頭暈耳鳴,腰腿痠軟,舌紅苔薄,脈弦細數。用藥多選女貞子,旱蓮草,枸杞等。

4脾腎陽虛:

脅肋隱痛,腹部脹滿,口淡無味,乏力喜臥,肢冷畏寒,性功能低下,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用藥多選黃芪,蜂房,肉桂等。

5瘀血內停:

脅痛夜重,拒按,脅下有時可觸及癥塊,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脈澀。用藥多選三七,鱉甲,丹參等。

調養:

1飲食宜清淡,多吃水果等富含維生素食品,避免辛辣肥甘厚味,戒酒。

2保證充足睡眠,

避免過度勞累,包括用腦過度。

3保持良好情緒和心態,儘量避免過度激動或鬱悶寡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