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給自己提出的5點要求

這篇文章聊一聊我對自己的行醫的要求。

2006年中大本科留校以來,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10餘年師從我們口腔頜面外科兩屆主任,陳偉良教授和李勁松教授,學習到很多。期間又前往哈佛大學麻省總院腫瘤外科,全美排名前三的醫院進行博士後研修,巧合的是我現在工作的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國內最早的西醫院,建於1835年,而哈佛大學麻省總院也是美國最悠久的醫院,建於1811年,非常欣慰能在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醫院從事這份事業。

工作十餘年,我對自己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切記不能自負:

作為一名醫生,我們面臨的人群是患者,挽救的是生命,我清楚地知道個人的思維具有侷限性,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絕對不能自負。對每一個病例術前都要詳盡分析病情和所有檢查。疑難病例要積極組織討論,甚至進行多學科的討論(MDT),針對患者具體制定出合理和全面的治療方案。這樣不僅有助於自己的不斷提升和完善,同時也能使患者有最大的獲益。

2、做腫瘤手術必須有“潔癖”,更需要做到問心無愧:

手術操作必須精益求精,正如我文章中特別提到的,切記不要將手術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如果當做任務來完成,就有可能影響對待手術的態度和責任感,因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手術的出血量、解剖層次的清晰和乾淨。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如對神經的保留需要精細輕柔愛護;對於頸淋巴的清掃,即使是二腹肌後腹,也絕不殘留一個小米粒的脂肪結締組織;血管吻合,需要百分百的確認每一針的縫合質量和血管的通透性,我對我的學生的要求同樣如此,做腫瘤必須要有“潔癖”,務必做到問心無愧;同時外科手術一定存在不可預期的可能併發症(特別是一些晚期癌症),一旦出現,一定要有擔當,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挽救生命,促進患者的康復。

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給自己提出的5點要求

(凌晨四點還在進行的手術)

3、不斷地提升專業素養:

腫瘤必須是綜合治療,我在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兩年,參加醫院的各類講座,深知中美腫瘤預後的差別,其中規範治療和綜合治療的作用尤為明顯。對於外科醫生來說,對於多數口腔癌的治療,手術是根本,但我們不能過分自信,忽略手術後的後續治療,對口腔癌的治療一定要有綜合治療的理念;手術以後該輔以放化療必須跟進。

此外,作為當代的外科醫生,我們的思維也不能侷限於傳統的手術和放化療,我們還需要了解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技術。這就對我們年輕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專業素養;除專研自己本領域的技能外,還需要學習如TMB、MSI、HLA分型等可能對綜合治療的意義。新技術、新治療手段和新藥的不斷湧現,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給自己提出的5點要求

(曾發表過的論文)

4、創新精神:

包括臨床和基礎研究;當代外科主要的兩大特點包括微創和精準。臨床的創新,如舌癌的修復,幾十年來都沒有真正系統研究過如何依據舌的解剖重建其形態,我們第一次依據解剖回答了這個問題,發明了FIPELS技術;同時還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內鏡輔助經顱耳溝腮腺手術以及單一頜下小切口的頸淋巴清掃術;這些都是原始的創新。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基礎研究的不斷拓展是提升臨床綜合治療的源泉,這也是美國高水平醫院已經走出來的必由之路。比如如何有效預測免疫治療的有效性,我們需要研究,我現在已有自己的研究團隊,我們也在這方面積極的做些工作。因而,期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能為當代的頜面外科/頜面腫瘤做出貢獻。

5、仁愛:

盡力去幫助身邊的每個人,對於醫學問題,無論是患者,還是患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時間我都會耐心地給他們解答,或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就醫建議。非常欣慰,我很多的患者後來都是我很好的朋友。我認為把幫人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今天我這樣對他/她,可能會影響他/她也會去幫助別人,我覺得這是一種小我傳播正能量的方式。

謝謝大家!!!

歡迎關注!如有相關疾病問題,也歡迎進行諮詢!

關於我的個人介紹:

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給自己提出的5點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