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馬懿奪權成功後,那跟隨他一起起義的3000死士是什麼下場啊?

湖北劉得華


高平陵之變是曹魏政權名存實亡的轉折點,公元249年曹芳、曹爽等人拜謁明帝的高平陵,身為曹魏四朝元老的司馬懿從病榻上一躍而起,展開了司馬家族與曹氏宗族的權利鬥爭,當然這也是士族門閥與曹氏宗族之間的利益爭鬥。




曹爽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除了司馬師、司馬昭等,司馬懿手裡還有三千死士,這些死士為司馬代曹起到了鼎足作用。司馬懿佔領洛陽控制了朝廷與太后,而手握兵權與王牌的曹爽猶豫不決,大司農(財政與農業部長)桓範勸說曹爽兄弟與司馬懿分庭對抗,當時說的是義憤填膺、口乾舌燥,可是最終幼稚的曹爽放下兵刃,一心想著去做一個不現實的富家翁,這一舉動給曹氏宗族與其支持者帶來了滅頂之災!

魏晉時期的死士都是武藝高強之輩,足可以一當百,再把自己賣與世家大族或者帝國貴胄,薪資肯定非常的豐厚,“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些死士必要的時候要以性命相搏。據《晉書》載:“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民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無論兩漢還是魏晉對於私自圈養死士都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不到萬不得已司馬懿絕不會兵出險招,從當時的政治動向分析,這些死士很可能跟司馬師有很大關係,並且建立這支“影子部隊”的初衷,可能並不是奪權而是自保。從另一方面看曹爽集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司馬懿身上,並且同為託孤重臣的司馬懿每時每刻都處在曹爽監視之下。司馬懿玩陰謀是一把好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把戲都已經爐火純青。”



司馬懿

那麼這些死士在幫助司馬懿集團奪得曹魏政權後,其最終結局怎樣呢?

部分死士在高平陵政變中被禁軍消滅。

司馬懿出奇制勝,類似於明英宗復辟的橋段,他的身後是一群人——司馬師與部分禁軍、司馬昭部分軍權、太尉蔣濟等。因為眾人還在懵圈狀態,皇宮就被司馬懿分人控制了。但只要是政變就會有支持與反對。在政變發生後司馬懿佔領洛陽武器庫;司馬師控制了皇宮大內。當時的部分禁軍還是抵抗了,只不過是沒有像樣的抵抗罷了,這其中小部分死士因為太過拼命,沒有看到司馬懿賺曹爽!

高官厚祿、美眷成群,衣錦還鄉從此做得富家翁。

當然古代死士絕對是高危行業,說不清楚哪一天就會有掉腦袋的風險,當然死士大部分也有第二職業,有的經商、有的為官、有的可能就是山裡的樵夫,總之就是利用第二職業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還可以拿雙份工資。對於這個是有先例的,西漢昭帝時期,霍光就曾經派遣自己的心腹傅介子刺殺樓蘭國王安歸,安歸不但殺害漢朝使者,並且慫恿其他國家挑釁漢朝國威。當然其作用就是震懾西域各國。這位也就是所謂的死士,率領一眾同行業者不辱使命,不但拿回了安歸的人頭,個個加官進爵、賞賜金玉、美眷自不必說。



死士形象

一日為死士,終身為死士!

死士作為一種行業,必然有人會把它作為鐵飯碗。對於一部分司馬懿的死士,雖然政變成功了,但是任務並沒有結束。還是要有人充當死士,以備不時之需。就比如康熙皇帝設立的“粘杆處”,就是訓練民間高手,用於剷除異己、完成絕密行動的皇家組織。所以司馬懿的這三千死士,還是有部分選擇留下來,時刻準備為知己者效命!

高層的死士因為知道太多秘聞,被自己的主人滅口。

司馬家的政權本來就來路不正,一直為後世所詬病,晉朝的建立勢必不能在歷史上留下太多汙點,可是無論怎樣掩蓋,後世之人也能夠從中窺得些許。晉書對於死士這一段,留下來的史料特別少,可以肯定部分高層死士知道太多司馬家的秘聞,而司馬家一定會粉飾自己,以來證明自己奪權的正確性。所以知道太多未必是好事,最終被司馬家滅口也是必然。

司馬懿奪權的成功,要感謝他身後站著的一群人,曹魏宗族後期人才凋零,只知道爭權奪利、樹敵太多,才留給了司馬懿三千死士而吐並曹魏的機會!


博陵牛仔



公元249年,七十歲高齡的司馬懿,趁權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時,突然發動政變,逼迫郭皇后下達懿旨,罷免曹爽的輔政大臣之職,利用陰養的3000死士,控制洛陽,關閉城門。這場政變,司馬懿贏了,誅曹爽三族,排除異己,安插忠於自己的親信,架空皇帝曹芳,為晉朝的建立,奠定了根基。在這場政變中,司馬家族陰養的3000死士功不可沒,在關鍵時刻佔領皇宮,控制京城。那麼,在政變後,這3000死士去哪了?結局如何?下面依據演義及《晉書》中相關歷史,分析如下三個結局。


第一個結局:司馬懿奪權成功後,他的3000死士可能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古代,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3000死士為啥死心塌地地跟隨司馬懿,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獲得巨大的好處。古代,私自蓄養死士是犯法的,是十惡不赦的大罪,那些死士也知道自己的主子為啥蓄養死士,是為了將來有一天奪權篡位做準備。因此,司馬家族的死士,常年散落民間,在陰暗處,不能見光,不能見人,只有在主人召集的時候,才會蜂擁而至。《晉書》中記載如下: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些死士都是司馬家族的親信,大部分是跟隨司馬懿數十年的老部下了。這時,高平陵之變成功,將曹爽等曹氏宗族一網打盡,常年不見光的3000死士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世間了。因此,在高平陵之變中起了重要作用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論功行賞,他們都是大功臣。司馬懿也不會吝嗇區區幾塊官印,會大大獎賞這些跟隨他們的死士。如漢高祖劉邦與霸王項羽爭霸天下,勝利之後,大肆封賞跟隨自己的老鄉,老部下,如夏侯嬰、樊噲等人。


第二個結局:司馬懿奪權成功後,他的3000死士可能享受榮華富貴,做一個富家翁。

司馬家族的3000死士,他們中的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對低,可能不適合做官,也有的人不願當官。司馬懿只能在金錢、美女等物質上彌補了。人活在世上,雖然遠大志向很重要,必要的物質享受還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人立有大功,卻無慾無求,是會被主公猜忌的,認為其志向遠大,可能將自己推翻。就連漢出三傑之中的蕭何,也是通過“自汙”的辦法,躲過了劉邦的清算,避免了和韓信一樣的下場。

因此,司馬懿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不會如介子推一樣自命清高,既不做官,也不喜歡金銀珠寶,做一個與世人格格不入的隱士。他們都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他們中有的不喜歡當官,也會接受司馬懿送給的榮華富貴。


第三個結局:司馬懿奪權成功後,他的3000死士可能繼續雪藏,直到司馬炎登基為帝。

司馬懿控制曹魏大權後,還有很多反對勢力存在。如司馬懿之子司馬師掌權時期,發生了淮南三叛、夏侯玄叛亂,司馬昭掌權時期,發生了魏帝曹髦討伐事件。司馬懿很清楚,雖然現在朝堂之上的反對勢力被清除,可是不可能絕跡。想當年,曹操手下部將眾多,現在那些人雖然故去了,他們還有後代在朝為官。這些人對曹魏的忠誠度很高,是不會容忍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江山的。


因此,司馬懿及其兒子們為了穩固執掌朝政,繼續雪藏立有大功的3000死士。只有永遠藏有底牌,後手,才能應對突發事件,這3000死士就是司馬家族最後的底牌。如果曹爽有3000死士,他可以和司馬懿爭鬥一番,勝負未知。而曹爽沒有私自蓄養死士,在司馬懿關閉洛陽城門後,他失去了軍權,失去了一切,最後乖乖地向司馬懿投降。


直到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建立晉國,消滅東吳,統一天下,這些死士才失去了雪藏的意義。他們才走到前臺,享受應該得的榮華富貴。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今天祿永終,天命在晉,司馬氏功德彌隆,極天際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紹魏統。

司馬懿正是靠著陰養的3000死士,才取得高平陵之變。他自然不會吝嗇賞賜,不是給這些死士高官,就是給他們金銀珠寶、美女。這些死士跟對了主人,註定鯉魚躍龍門,成為人上人。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的3000死士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關於司馬懿養三千死士,最終通過"高平陵"政變,除掉政敵曹爽這事,我的觀點是:司馬懿肯定養了一隻死士隊伍,但人數沒有這麼多。政變成功後,根據個人意願和能力,有的當了文官,有的當了武官,有的繼續當死士,有的榮歸故里了。


1)三千死士,是誇張數字

首先,"三千死士"是個誇張數字。中國曆來有個傳統,叫做虛張聲勢。比如,赤壁之戰,曹操部隊總數不過20萬,卻號稱80萬。此外,古代的數字中,很多都是虛指。比如,統帥三軍,並不是真的只有三個軍,而是形容所有部隊的意思。"九",則在《易經》中代表滿的意思。十年寒窗,並不是真的只讀了10年。所以,3000死士,其實只是叫起來順口,霸氣而已。

其次,兵不在多而在精。3000死士,吃喝拉撒,都是個問題,以司馬懿的工資,怎麼養的起,養這麼久?更何況,他們住哪裡呢?怎麼保證不被發現,不洩露秘密呢?

2)事成之後,這些人去哪裡了?

根據牛娃推測,這些人應該也就500人左右。他們主要來源,一是司馬懿當大將軍,指揮部隊時吃空餉,然後悄悄留下來的。二是司馬家族的秘密部隊,為了家族利益,全部交給司馬懿使用了。三是投靠司馬懿的一些門客。


那麼,事成之後,根據個人意願和能力,他們的去向就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去基層部隊,當個中低層軍官。有些確實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樣的人放高級將領不像話,但不加官進爵又說不過去,只能當個伍長、什長、校尉等。

二是到皇家禁衛軍中。我們知道,皇家禁衛軍,最重要的是絕對的忠心。這些人,是參加了政變,通過實踐檢驗的人,可以放心大膽的安插到禁衛軍中,以便以後謀朝篡位使用。


三是安排到中央和地方核心部門做官。這些死士中,不全部是武官,也有運籌帷幄,排兵佈陣的文官。那麼,事成之後,他們其中一部分進入朝堂,一部分在京城附近為官,一部分會去司馬懿認為的核心地帶為官。關鍵部門必須是自己的人,這點是必須的。

四是繼續留在司馬懿身邊,管理剩下的死士。任何時候,都必須有後手。死士,就像核武器,具有強大的震懾作用。所以,不可能都解散,總得留下一部分,作為負責人,教導新加進來的死士,做好傳幫帶。


執著的放牛娃


我是老泰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導語: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奪權,天下歸於司馬族,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司馬懿在這場事變用了三千死士,但你是否知道在司馬懿奪權成功後,這三千死士都有什麼下場?

權力制衡

曹芳登基時才年滿8歲,司馬懿和曹爽被託孤成了輔政大臣,司馬懿擔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尉,而曹爽則是大將軍,二人權力制衡。最開始的時候曹爽非常尊重司馬懿,有啥打算有啥事都要和司馬懿商量,司馬懿也很樂意同曹爽商量。

但是慢慢的曹爽開始露出其狐狸般狡猾的尾巴,曹爽開始疏遠司馬懿,架空司馬懿的權力,廢除司馬懿的親信,將自己身邊的親信慢慢安插在了司馬懿身邊,

這司馬懿作為三朝元老,二朝託孤大臣,自然不是傻子。司馬懿漸漸察覺有所不對,但他認為自己還沒找到合適的機會下手,於是處處示弱,曹爽則看在眼裡高興在心裡,司馬懿也不過如此嘛。

時機已到

一次,曹爽陪曹芳外出,司馬懿頓感機會來了,於是假借太皇太后之名將曹芳軍權轉到自己手裡,然後憑藉著手裡的三千敢死隊,司馬懿贏得了這場事變的勝利

這場事變提到了司馬懿的三千敢死隊,可能有看官會疑惑這“三千敢死隊”,何謂“三千敢死隊”?三千敢死隊是司馬懿散養在民間的亡命之徒,要麼是小商小販,要麼是農民,他們長期受到司馬懿的恩賞,而為啥要養這群人?司馬懿將這批人視為自己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敢死隊能為自己上刀山,下油鍋。不到不得已不用這三千敢死隊,只是司馬懿也沒想到這麼快曹爽就會架空自己,而自己也不得不叫上這批敢死隊事變

《晉書·景帝紀》: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於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三千死士“猜想"

那麼事變成功後,這批敢死隊下場如何?老泰迪有兩種猜想。

第一種:這三千敢死隊畢竟是司馬懿散養在民間的兵,幫助自己事變成功,司馬懿內心還是很感激他們的,但是呢?雖然事變成功,自己這三千死士說起來會很影響自己的名望,畢竟臣子養死士乃為臣者一大忌,

所以司馬懿不會讓他們入宮為官,只可能是給他們點金銀財寶,繼續散落他們於民間。

第二種:三千敢死隊助自己成事,這裡面肯定會有功勞較大的,假如說司馬懿將其召入朝堂為官,難免哪一天這些為官的敢死兵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在此基礎上,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一定會考慮慢慢將其殺光殺盡。

結語:

老泰迪更傾向於第二種結局,因為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沒有哪個臣子跟著開國皇帝有好果子吃的,而且還是跟隨著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這一可能性也因此大大的增加了。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司馬懿奪權成功,跟隨他一起起義的三千死士都有什麼結果。很多人都以為他們要麼會被滅口要麼會安享榮華,其實從司馬家族後來的發展看,他們應該是繼續為司馬家效命,直至西晉滅亡。這要從司馬家族的幾個階段說起。

第一個階段,西晉立國之前。要知道,三千死士現身於高平陵之變,司馬懿雖然取得了勝利,成了曹魏權力的實際擁有者,但實際上鬥爭遠遠沒有結束。由於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託孤大臣,所以曹魏的權力在兩個人手上,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只是控制了軍隊,罷免了曹爽了丞相之職。但實際上,司馬懿只是作為一個大臣控制了朝政,天下還是曹魏家的,所以,司馬家族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後來誅殺曹爽,僅僅五年之後,魏帝曹芳就想和大臣密謀除掉司馬師,雖然失敗了,但三千死士,豈有閒著的道理。


第二階段,西晉立國之後。高平陵之變後的一十六之後,西晉立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終於登上了帝位,可是這個時候遠沒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直至到了公元280年,西晉才滅掉了東吳,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投降,天下終於大統。可以想象,在這個過程中,三千死士,哪有安享榮華的時間。

第三個階段,西晉的衰落與滅亡階段。西晉是一個短命的王朝,隨著天下大統,很快就迎來了衰落,西晉立國僅僅十年,司馬炎就死了,管理國家大事的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皇帝弱智,皇后就威風了,司馬衷的妻子賈南風開始禍亂朝廷,八王之亂由此開始,十年之後,由於混亂的國家無力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西晉滅亡。在這個階段,三千死士中活下來的人,不被害死也是在諸王中不得閒的。


當然,後來司馬家族還有東晉,但這個時候三千死士中不死也老了,司馬家族自顧不暇,恐怕也不會記得這些為他們打開帝業大門的死士。


以史正衣冠


要說司馬懿,必須先說曹操的厲害。司馬懿篡奪曹魏大權之事,曹操生前早已經預料到了。

曹操聽人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就想親自做一下驗證。曹操讓司馬懿在前面行走,忽然叫司馬懿,毫無戒備的司馬懿很自然的將臉轉了180度向後看曹操,而身體卻絲毫不動。司馬懿的狀態,就像狼回頭看時一樣,故稱之為“狼顧”。這讓曹操吃了一驚。

隨後,曹操又夢到了“三馬同食一槽(諧音曹)”,曹操隱約感覺到,這是司馬氏要吃了曹氏的基業呀。從此之後,曹操開始厭惡、防備司馬懿,還對當時的王太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操還真說對了,司馬懿絕非甘於做人臣之輩,一有機會,必然是要奪取大權的。

司馬懿歷經了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曹魏君主。曹丕和司馬懿素來關係很好,特別是在王位之爭上,司馬懿還幫助了曹丕,深得曹丕信任。因此,曹丕在位,並無衝突。曹丕臨死之時,還將魏明帝曹叡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真。

曹真雖然只是曹操的養子,但是對曹魏忠心耿耿。而且,曹真頗有謀略智慧,且勇武善戰,有曹真在,司馬懿還真不敢肆意妄為。不過,等曹真去世之後,曹叡臨死前託孤,卻所託非人了。

曹叡去世前,將幼帝曹芳託孤給了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曹爽。曹爽雖然和其父曹真一樣,素有大志向,可是曹爽的能力相較曹真卻差了一大截。曹爽聽從親信的建議,開始排擠司馬懿。原本,曹爽的計劃進行的很順利,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將太尉司馬懿,升級為了太傅司馬懿,奪了司馬懿的軍權。同時,曹爽又安排親信分別擔任中護軍、中領軍、武衛將軍等職,全面控制了中央禁軍。此時,整個洛陽城的禁軍,以及天下的軍隊指揮權,等於全歸了曹爽,而司馬懿被徹底架空了。

曹爽只要稍微謹慎那麼一點點,司馬懿即使偷偷的養再多的死士,也很難有翻盤的機會。但是,正好遇到了自大的曹爽,讓司馬懿成功抓到了機會。

按照《晉書》的記載,曹爽為了伐蜀,竟然把原來的中護軍夏侯玄給升為了徵西將軍,而將中護軍一職給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犯下了第一個錯誤。司馬氏父子都不是省油的燈,得到一點火花就可以燦爛。司馬師藉助自己中護軍的身份,開始私募勇士,並隱匿在民間。

有人說司馬懿奪權是被曹爽逼的,這是值得商榷的。曹爽的確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但司馬懿裝的一手的好病,從曹爽讓司馬師做中護軍一事來看,曹爽沒有殺司馬氏父子的打算,所以,司馬懿沒有性命之憂。司馬懿完全可以說自己年事已高,請求退休回家養老就好了。但是,司馬懿沒有,而是開始謀劃奪權。


司馬師雖然養了三千死士,但這時候的司馬氏父子,還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畢竟京城及附近都是曹爽的親信兵力。只要曹爽時時刻刻留一名以上握有兵權的親信在洛陽城內,司馬懿父子即使起兵反叛,城內的親信也可以隨時打開洛陽城門,讓曹爽入城平叛。

結果呢?曹爽犯了第二個錯誤,他認為他已經全面壓制了司馬懿,司馬氏父子已經不足為慮了,竟然帶著所有握有兵權的親信,跟隨幼帝曹芳謁陵去了。

司馬懿當然不會放過機會,曹爽出城的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在宮城司馬門前召集來了中護軍司馬師手下的禁軍,以及養在民間的三千死士。禁軍、死士一出,置陣甚整,震驚內外。特別是三千死士,大家竟然都不知道這些人是突然從哪裡冒出來的。

曹爽未留一個握有兵權的親信在城內,司馬懿帶著三千死士和禁軍,順利控制了郭太后,攻佔了武庫,並奪了所有京城駐軍的兵權。曹爽接著犯了第三個錯誤,沒有帶著幼帝曹芳逃往許都繼續討伐司馬懿,竟然投降了,最後落了一個被誅三族的下場。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成功,順利控制了幼帝曹芳和皇太后,剩下的就是逐步控制曹魏政權和論功行賞了。

事後,司馬懿被幼帝任命為丞相,晉升安平郡公,食邑萬戶,什麼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加九錫之類的篡位流程,全走了一個遍。司馬懿竟然還假惺惺的堅決推辭不受。而實際上,司馬懿比當年的曹操過分多了,根本不把小皇帝曹芳看在眼裡。遇到國事,反而是皇帝曹芳要到司馬懿的宅中,親自問詢該怎麼做。這司馬懿儼然就是太上皇了。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自然也少不了封賞,加將軍稱號,掌握兵權,封侯,增加食邑。而支持司馬懿發動兵變的司徒高柔、大臣王觀等人,也皆獲封侯爵。其他一些位次比較低的大臣、將領也都得到了封賞。

那司馬師所招募的三千死士去哪裡了呢?司馬師自然不會卸磨殺驢,畢竟篡位的大業還沒有成功。司馬師如果這時候把三千死士給“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那是會失去天下人心的,以後估計就很難再有人跟著司馬師幹了。

司馬師在起事前招募這些死士,應該就像現在招募僱傭兵一樣,這些死士原本可能就是一些喜歡打仗的老兵、流寇之類,只要給予重金的酬勞,就會跟著賣命。除了金錢收買之外,司馬師無外乎再加點情懷,畫個大餅,說成事之後,除了再另行給予酬勞之外,能力強的還可以封官進爵,普通的也可以混個禁軍之類的正式編制。

三千死士得到這種允諾,除了個別人會在拿到酬勞之後,離開之外,其他的應該都會被編入司馬師所率的軍隊之中,跟著司馬氏父子,繼續吃香的,喝辣的。甚至,其中有一些能混成親信,或者中高級軍官,也不一定。


奕天讀歷史


結合當時的情況,這些死士最終的結局無非就3個結局,也是成為死士的3個原因,權、錢、忠

既然是死士,那麼一些人在文化水平上肯定不是很高,他們知道自己有多少斤兩,司馬懿也知道,所以成功之後不適合當官的那肯定是獲得一大筆錢財,榮華富貴一生,畢竟這一行就是如此。

古代人生活並沒有如今那麼豐富,一天中的生活無非就是工作,睡覺。有野心的人會讀書,通過考試進入官場,有的則是習武,練就一身本領去當兵打仗,謀求官爵。他們的工作就是訓練,等待機會。而這些死士也是一個道理,冒著謀反的罪名去跟隨司馬懿,無法就是相信他能夠為自己帶來權力。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晉書.景帝紀》

這些死士幾乎都是跟隨司馬懿很久的部下,隨便找一個人當死士,司馬懿怎麼放心。出生入死跟隨司馬懿那自然是忠心耿耿,在古代恩情這東西被看得很重。有的人本在餓死之際得到救贖,有的人本身就是罪惡不赦之人,撿回一條命。並不是每一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是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知遇之恩,成功之後依舊繼續跟隨司馬懿,錢,權只是附贈品。

既然有人為了錢和權,為什麼一定要當死士呢?走正常路線不可以嗎?這也是一條捷徑,一條能夠快速通向人生巔峰的捷徑,不成功就成仁。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或許這些人就是如此。


值得一說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在發動政變之前司馬懿已經暗中聯合了不少豪門,都是一些當時看不慣,或者被欺壓曹爽的人,甚至曹爽內部的人都被收買了,還是印證了那句話,“最難看透的就是人心”。


空夢歷史


其一,繼續控制,移交大權。司馬家的三千死士,都為司馬懿所養,散落在各地各行業。所以,為了培養這些人,司馬懿可謂是花費大量心血的。所以,在奪權成功後,司馬懿捨不得浪費這些死士(要知道,死士都是經過長期洗腦,對司馬懿是絕對認同的),繼續花錢培養著。等他死去時,把死士的控制權移交給兒子。畢竟,這3000人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關鍵時可以放心使用。

其二,部分做官,部分遣散。司馬懿奪權時已將近七十幾歲,而他花費心思培養的這些死士必定也有幾十年了。因此,這些死士中會存在大部分年齡較大者,也許這些人有的對打殺厭倦,自願過田園生活,有的想做官,飛黃騰達。因為司馬懿雖然奪權成功了,但肯定在途中殺了一大批維護曹魏的官員,而這些空缺肯定留給自己信得過的人,而這些死士自然會填補其中了。

其三,全部坑殺。司馬懿是一個狠辣,以自己性命安危為主的一個人。這三千人既然能幫他奪權,也能幫其他人來推掉他。畢竟,三千人這麼一大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懿也不能保定自己能全部都控制了。所以,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危,肯定防患於未然!

歷史的遺留,只能留給我們揣測和不斷接近,但真實的意圖也許都隨著風沙消散在歷史長河中了!


韶華傾夢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之時,利用私自圈養3000死士,發動政變控制洛陽城及皇宮,這場政變司馬懿獲得全勝,誅殺曹爽三族,架空曹芳,正式掌握曹魏實權。

這場政變中,司馬懿圈養的3000死士立下不朽之功,沒有3000死士,司馬懿就很難掌握曹魏實權,擊敗曹爽,可以說離不開這3000死士功勞,不少人就對3000死士結局到底如何?

最好的結局:3000死士成為人上人,光宗耀祖,安享晚年

我們先了解是死士,什麼是死士,他們沒有思想、生活,只為主人的利益或生或死,他們隨時都在等待主人召喚。

司馬懿十分有心計,很早就蓄養死士,這個數量有3000人左右。這3000人早期隱藏於民間,從事各行各業,互不相識,就只有在主人召集之時,蜂擁而來,組成一支精兵,為司馬家族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晉書》中有一段記載“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除掉曹爽,獨攬曹魏大權,這3000死士在完成這項任務後,就可以光明正大活動,司馬懿必然也會對這些死士加官進爵賞賜金銀,安享晚年,這個是最有可能的局面。

最差的結局:司馬懿斬盡殺絕

司馬懿奪取大權後,逐步剪除3000死士,利益面前,只有死人才可以放心。司馬懿雖奪取曹魏大權,朝局未穩,他只能逐步除掉死士,才能保證安全,司馬炎奪取天下後,必然會這些死士逐步清理。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成功後,不會立刻除掉3000死士,司馬懿善待這些死士可能性很大。


莫地方


三千死士,是司馬懿能夠發起高平陵政變一翻盤的最大本錢。

死士,在中國可謂歷史久遠。

遠在春秋戰國,就有很多任俠重義之人成為願為恩主捨身拼死的勇士。

越是亂世,越是有人願意成為死士。因為如果太平盛世,人人安居樂業,人們就不會考慮太多生死的問題。而在朝不保夕的亂世中,生離死別的背景下,更多平凡的人會認真考慮不枉此生的意義,這也是死士誕生的土壤。

如果對這個人群做一個側寫畫像的話:

他們普遍文化層次不高,但性格堅韌,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和所謂的道義。並願意為自己的道慷慨赴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大概就能知道,司馬懿讓司馬師訓練這些死士時,他們就知道他們的使命。隨著高平陵政變的成功,他們也就該默默的解散了。

解甲歸田,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你不知道你身邊這個農夫,攤販,開面館的……就是昨天高平陵之變一身黑衣,蒙面持刀攻入洛陽的死士。

一切結束,重回塵世的生活。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應該是死士的行為操守。

他們註定是歷史上顯赫人物身後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