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處世哲學《圍爐夜話》全文及譯文(1-30)

1、正大光明教於幼,憂勤惕厲檢於心

[原文]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

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譯文]

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2、交遊要學友之長,讀書必在知而行

[原文]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

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譯文]

和朋友交往共遊,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和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體味到書中的言語。

3、勤以補拙,儉以濟貧

[原文]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譯文]

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還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4、話說平常卻穩當,為人本分常快活

[原文]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譯文]

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做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5、處事常為別人想,讀書須得自用功

[原文]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譯文]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

6、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原文]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譯文]

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7、不因說話而殺身,勿為積財而喪命

[原文]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而殺身;

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積財而喪命。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8、嚴可平躁,敬以化邪

[原文]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燥氣;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譯文]

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曲,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同時以謹慎的態度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因為謹慎之心可以化解邪曲的心。

9、善謀生不必富家,善處事不必利己

[原文]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

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譯文]

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10、名利不可貪,學業在德行

[原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

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譯文]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苦,若能咬緊牙關加以忍耐,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事是否盡心而有信,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巧。讀書讀得好的人,不僅在於文章美妙,而且在於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品行是否美好。

處世哲學《圍爐夜話》全文及譯文(1-30)

11、君子力挽江河,名士光爭日月

[原文]

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譯文]

社會風氣日漸奢侈浮華,這種現象愈來愈變本加厲,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真希望出現一個不同於流俗而又質樸的才德之士,大力改善現在的奢靡之風,恢復原本的善良質樸。世人已逐漸失去廉恥之心,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完全不知羞恥;如何能出一位重視名譽和氣節的有德之士,喚醒世人的廉恥之心,作為世人的榜樣呢?

12、心正則神明見,耐苦則安樂多

[原文]

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譯文]

心統治著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主宰,一定要隨時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言行不致出錯。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若將兩眉當做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快活的時候。

13、人世滄桑,在人在天

[原文]

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邦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譯文]

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保全楚國。終於獲得秦軍救援,使楚國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只要決心做事,定能辦到。秦始皇滅東周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出生了。梁武帝滅南齊的那一年,歸降梁武帝的侯景,後來卻反叛梁朝。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14、有才如渾金璞玉,為學似流水行雲

[原文]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闇然而日章也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譯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於修養,不露鋒芒,就如未經提煉、琢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內涵了。做學問一定不可間斷,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飄浮的行雲、永遠不停地前進。

15、積善祛殃,積財遺禍

[原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譯文]

凡是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吉慶;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才是長遠的打算。賢能而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人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是讓人增加更多的過失罷了。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無益的。

16、教子嚴成德,勿以財累己

[原文]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

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

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

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譯文]

常見對子孫嚴格的,子孫較易成為有才德的人;對於子孫寬容的,子孫的德性大多敗壞, 完全是父兄教育的關係。又見有些後輩原本十分聰明,卻做出品行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魯,卻成為品行很好的人,這就在於父兄的栽培教養了。一個人品格之不清高,總是因為無法將一個“利”字看破;而學問之不長進,總是因為懶惰不精勤。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是身居高位而又有權威,則感化他人尤其容易。財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倘若處於亂世,則錢財的拖累就更嚴重了。

17、讀書無論資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貧賤

[原文]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譯文]

讀書不論天賦資質高低,只要能夠用功,不斷學習,遇有疑難肯於請教,任何事情都想個透徹,終將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賤,只要為人忠誠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作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父老所依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18、鄉愿盡盜德,鄙夫不知德

[原文]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譯文]

孔子為什麼厭惡“鄉愿”呢?是因其表面看來忠厚廉潔,而其內心並不如此,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示人。孔子為什麼厭棄“鄙夫”呢?是因其凡事不知從大體著想,只為個人利益斤斤計較,是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19、精明得意短,樸實福澤長

[原文]

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

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譯文]

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得計,但是敗壞祖宗門風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始則雖不見有什麼奇特的表現,但使子孫能有一種純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必定是這種人。

20、明辨是非方能決斷,不忘廉恥身自高潔

[原文]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

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汙。

[譯文]

心中能辨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處理事情就能毫不猶豫;人能不忘廉恥之心,為人處事就不會做出卑鄙汙濁的事情。

處世哲學《圍爐夜話》全文及譯文(1-30)

21、明辨愚和假,識破奸惡人

[原文]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憐俐人做得來;

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譯文]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奸險狡詐的人。

22、權勢之徒如煙如雲,奸邪之輩謹神謹鬼

[原文]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

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譯文]

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面前,也要賣弄權勢,作威作福;又哪裡知道權勢之不能長久,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奸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興風作浪,為非作歹,又哪裡知道天地間有鬼神默佑,邪惡的行徑終歸要失敗。

23、不為富貴而動,時以忠孝為行

[原文]

自家富貴,不著意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教,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譯文]

自身富貴顯達,並不將它放在心上而去顯示一番;別人富貴顯達,也不將它放在眼裡而生嫉妒之心,這要何等的胸懷、氣度才能做到!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實踐;現在的人,雖不如古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加以稱道,時常提倡。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才能實行!

24、物命可惜不殺生,人心可回不責過

[原文]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譯文]

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生物;作聖人的,並不要求人們一定不犯錯,而只是用各種方式引導人們改正錯誤行為,這樣才能使人心由惡轉善、改邪歸正。

25、不論禍福而處事,平正精詳為立言

[原文]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

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譯文]

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不問這樣做對自己是福是禍;讀書人著書立說,最重要的是立論公平正直,若能進一步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26、不求空讀,而要務實

[原文]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

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譯文]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學問的人,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27、遇事勿躁,淡然處之

[原文]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

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叫罵,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鎮靜處之,不去理會,便自覺沒趣而後終止。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小人,不斷以言辭相侵害,甚至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但如不予理睬,聽而不聞,他也會自然作罷。

28、救人於危難,脫身於牢籠

[原文]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

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譯文]

肯盡心盡力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傑出的人。

29、待人要平和,講話勿刻薄

[原文]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

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譯文]

脾氣性情怪僻、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斷定沒有什麼福分。

30、千里之途,始於足下

[原文]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汙,無足有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譯文]

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環境所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便會捨棄切近可行的事情,而去追逐不可達的目標,也很難有什麼成就。

歡迎關注@唐麒 專注情感、事業創傷療愈,提升智商情商財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