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激活紅色基因 打造“紅色引擎”


激活紅色基因 打造“紅色引擎”

今年6月底,龍門縣永漢鎮低冚村舉行紅色村開園開館儀式暨“紅色記憶 穿越龍門”紅色徒步主題黨日活動。

紅色資源,是培育紅色精神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見證,是寶貴的歷史財富,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革命老區發展的強大動力。2017年年底,我省啟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重點建設60個村,推動紅色精神在南粵大地綻放新的時代光芒。我市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多祝鎮八維村,龍門縣永漢鎮低冚村、地派鎮芒派村位列其中。

一年多來,我市紮實落實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依託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讓內涵豐富的紅色基因轉化成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

挖掘紅色資源,村民吃上“旅遊飯”

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在東江革命歷史上被譽為“東江紅都”和“紅色心臟”。1928年至1933年,這裡有歷史上最早的紅軍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紅軍醫院、紅軍印刷廠等。

2017年年底,廣東省啟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中洞村被列為第一批紅色村示範點。正是這一舉措,讓這個原本常住人口不多的小村莊實現華麗蛻變。如今的中洞村,正依託其豐富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以“紅色旅遊”和“綠色鄉村”為主線,走出一條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讓返鄉創業就業的村民都吃上了紅紅火火的“旅遊飯”。

“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的啟動,給中洞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戴仕球是革命英雄的後代。2017年,已隨家人移居深圳、畢業後一直在深圳經商的戴仕球在多方動員下返鄉任職。回到村子後,戴仕球帶領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幹,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300多畝徵地,啟動4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紅色村開始煥發新活力。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中洞村的15處革命遺址被重新發掘、修繕、保護。原來破敗的“空心村”華麗轉身,成為一個革命史蹟齊全、紅色氛圍濃厚的紅色村莊,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以全新的面貌免費對遊客開放。

不僅如此,中洞村還不斷挖掘紅色資源,因地制宜開發集旅遊和紅色教育於一體的“重走紅軍路”紅色文化旅遊線路,打造由中洞村黨員、革命先烈後人等組成的講解隊伍。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重走紅軍路,緬懷革命先烈,還可以縱情自然山水,體驗農家生活。近兩年,中洞村已成為珠三角地區炙手可熱的紅色旅遊打卡地。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洞村共接待遊客近40萬人,承接各類學習班100多期,培訓學員達5000人。

戴仕球告訴記者,隨著紅色旅遊的不斷升溫,僅2018年,村裡就有100多人回鄉創業就業。開發紅色旅遊商品、興建紅色主題民宿、推廣紅色文化美食,村民的錢包漸漸“鼓”了起來。

村民丘榮相就是其中一員。“看到這麼好的發展勢頭我們就回來了。先是把我們的舊房子改成了民宿,民宿裡面還包含了餐館,現在又跟幾個村民一起,搞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採摘園。”丘榮相說。

眼下,中洞村已啟動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工作。隨著海陸惠紫革命老區路網建設的推進,中洞紅色旅遊將逐步納入深莞惠+河汕“3+2”大旅遊圈。

龍門縣永漢鎮低冚村

打好“紅色牌”念好“綠色經”

在龍門縣永漢鎮牛牯嶂山腳下,坐落著一個靜謐的村莊——低冚村。它是省級貧困村,也是革命老區。這裡不僅民風淳樸、山清水秀,還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原來低冚村相當偏僻,少有人來,今年開始,來這邊參加學習的已經有120個單位,近萬人來到這裡開展黨建教育、觀光旅遊,小山溝一下子熱鬧了起來。”龍門縣永漢鎮黨委書記林建輝說,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低冚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

作為我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低冚村2018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投入省級資金、企業資金、縣鎮級資金共4350萬元,歷時10個月建成。該紅色村劃分為前導區、勝利主題區、抗爭主題區、史實主題區等4個區域,每個區域精心策劃打造,內涵豐富,是龍門縣首個革命傳統教育和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基地。

確保基礎設施建設之後,低冚村相應配套的“軟件”也同步推進。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展示低冚村紅色歷史、紅色文物、紅色精神,當地政府聯合縣黨史辦、縣老革命戰士聯誼會,收集低冚革命故事資料,編纂《低冚紅色故事》等紅色資料、書籍,讓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群眾有“史”可學、有“書”可看。不僅如此,為了充分挖掘、豐富革命故事,當地政府還專門組織採訪團隊拜訪東三支老戰士、革命烈士後代,尋找紅色物品和烈士遺物,通過聲音和畫面還原了當年的革命場景。

“紅色黨建工程,就是要發揮好黨員幹部的作用,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低冚紅色村項目黨支部,讓這些黨員幹部在項目建設中真正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林建輝說,抓黨建,促振興,有了“火車頭”的強力帶動,低冚村的各項事業也在加快推進。

如今,低冚村圍繞建設“最紅最美鄉村”,依託新建的紅色主題基地,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成為了革命史蹟豐富、紅色氛圍濃厚的紅色村莊,是惠州革命老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之一。不僅如此,低冚村堅持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反哺紅色村群眾,利用扶貧產業柑桔園、蕃薯地、花生地等,以自摘自種等形式,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實現農業觀光旅遊;打造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一條街,以及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宣傳、銷售當地農戶的農特產品,增加群眾收入;鼓勵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和閒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和農家樂,提供吃住玩一體化服務……

貫徹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既打好“紅色牌”,又念好“綠色經”,大力傳承紅色基因,精耕綠色生態經濟,低冚村讓革命老區的“紅色”成為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

龍門縣地派鎮芒派村

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

龍門縣地派鎮芒派村,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在解放戰爭期間,全村共犧牲了15名革命戰士……如今,在芒派村這片被烈士鮮血浸潤的紅色土地上,仍保存著諸多紅色遺址。

為充分保護利用芒派村豐富的紅色資源,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地派鎮黨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用心打造芒派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保護、修復了一批紅色遺址。

“我們將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宜居鄉村先行村建設共同推進,既推進芒派村紅色遺址的修復,也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和美化綠化,並完善芒派村基礎設施建設。”地派鎮黨委副書記黃耀珏說,芒派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包括挖掘保護好芒派村紅色遺址,保護和修復失修破損嚴重的革命遺址,收集、整理民間收藏的革命鬥爭史料和烈士遺物,挖掘、研究民間流傳的革命故事,對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場景復原等,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元,將打造成為地派鎮特色鮮明的基層黨建示範點。

記者瞭解到,在建設芒派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不少動人的故事。

“芒派村雷公背核心區建設革命展館和宣誓廣場需2000多平方米土地,鎮黨委決定對涉及屋地以象徵性給予每間100元租金的方式向村民徵集建設用地。”黃耀珏說。通過村“兩委”幹部、黨員和鄉賢的動員發動,項目用地涉及的農戶紛紛表示願意無償讓出土地。據悉,村民共無償提供100餘間老屋的土地用於項目建設,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紅色精神傳承之歌,為全鎮基層治理工作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80多歲的老黨員劉石炎是第一位提出無償出讓屋地的村民。劉石炎老人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組,作為雷公背紅色革命歷史的見證者,他經歷了日寇入村、龍從人民保鄉隊建立、國民黨反動派焚燒祠堂等眾多歷史時刻。在聽說了紅色村黨建項目需要用地後,他不但將自己的3間老屋地無償捐獻出來,還積極勸說周邊親戚好友參與到用地捐獻中來。

村民無償出讓土地的類似事蹟在芒派村還有很多。在推進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以來,芒派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黃耀珏表示,芒派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將大大提升芒派村綠化、亮化、生態化水平,成為“紅味”濃厚、環境潔美、生態宜居的美麗紅色村。與此同時,芒派村還將成為地派鎮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村基層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的重要窗口。

惠東縣多祝鎮八維村

將“紅色精神”轉化為發展活力

作為紅色村,惠東縣多祝鎮八維村的紅色革命歷史十分厚重,東縱游擊隊專線聯絡通訊站——“良多站”舊址、八維戰鬥舊址等紅色遺址都是歷史的印證。

如何結合實際優勢,將內涵豐富的紅色基因轉化成發展的內生動力,這是八維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題。乘著我省全面啟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的東風,八維村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緊密結合起來,讓革命老區迸發出發展新動能。

“八維村是一個傳統農耕村落,村民以種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和飼養雞鴨鵝,以及外出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經營收入僅1.5萬元。”八維村黨總支書記黃偉明介紹說,為有效激活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八維村積極打造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堅持“抓示範、創特色、帶整體”總體思路,將“紅色”元素注入新農村建設,結合東江縱隊和惠紫人民自衛大隊革命活動史實,圍繞“建設紅色新八維、爭當時代排頭兵”主題,規劃建設祝聲書店、紅色長廊、龔屋戰鬥遺址等紅色教育示範點,通過激活紅色基因,深入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打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抗戰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日前,記者來到多祝鎮八維村,看到該村不僅花木錯落有致、村道整潔、環境優美,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紅色文化元素更是隨處可見。

據黃偉明介紹,接下來,八維村將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整合相關的財政扶持資金及其他資金,由縣鎮統籌實施,以投資招標的方式引入上規模的產業項目,包括現代農業、光伏、水電、鄉村旅遊、農家樂、工業廠房、商鋪門店等,形成集體資產,所獲收益折股量化分紅給貧困村和貧困戶,著力解決貧困村集體增收難及脫貧戶返貧的問題。同時,組成以村民為主體的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志願隊,網格化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工作,並根據實際需要利用村小組長等工作人員對八維戰鬥舊址等紅色遺址進行管理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