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得伟君尚彭晓刚:当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我就不折腾了

得伟君尚彭晓刚:当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我就不折腾了

得伟君尚彭晓刚:当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我就不折腾了

36岁本命年那年,我选择从体制内辞职做律师。刚出来时,看到一张报纸上有篇新闻,物流搬运工8000元每个月,我跟家人说,我先做两年律师吧,不行去当搬运工也能把你们养活了。抱着这样的底线,我开始了自己的律师之路······

一路走来,有迷茫有困惑,但始终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武汉到上海,把更好的法律服务推向大众。

本期《智善访谈》——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主任彭晓刚律师。

36岁,我选择出来做律师

智善:听说您几年前从体制内辞职在武汉做律师,现在又要出任上海分所主任,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彭晓刚律师:可能注定就是一个折腾的人吧。从2004年进入法院工作,再到组织部门,再到街道基层,体制内整整十年的历练给了我夯实的文字功底和思辨能力,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譬如“武汉市优秀法官”,“湖北省组工信息先进个人”。36岁本命年那年,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专注专业的事情,一念之差,就从体制内辞职出来做了律师。周围的人觉得我挺折腾的,毕竟33岁成为处级,就这么裸辞了。

经过几年努力,作为湖北得伟君尚律所高级合伙人、党委委员,带领自己的公司化律师团队,前前后后服务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100余家,其中常年顾问单位有40余家,处理的诉讼每年超过200起,算是做得比较成熟了。我觉得武汉地区的团队小伙伴们已经有一定能力和基础,我在一些重要事务中引导和把关,也要更多地对他们委以重任。而我自己则需要多走出去看一看,帮助更多的人。

把每个案件当作人生的全部意义

智善:能从体制内辞职需要很大的勇气,您刚出来做律师时感觉顺利吗?

彭晓刚律师:刚出来时,看到一张报纸上有篇新闻,物流搬运工8000元每月却无人应聘。我跟家人说,我先做两年律师吧,不行去当搬运工也能把你们养活了。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创业,刚开始确实没那么顺利,头半年颗粒无收。

智善:那您是怎样度过这段“痛苦期”的?有没有后悔从体制内辞职呢?

彭晓刚律师:瓶颈而已,谈不上痛苦期,我也没有后悔过,毕竟路是自己选的,一定要走下去。案子少的时候,就多学习、多研究。把刚开始接触的每一件咨询和每一起案件当做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也是我后来叮嘱团队小伙伴的话:不要去营销,不要去刻意发展客户,用心地把你目前的客户都服务好,把他们当做你生命的全部去对待,他们会帮你宣传的。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法治,也需要能够提供专业勤勉法律服务的工作者。做好每一件事,胜过说一百句动听的宣传口号。

师傅再厉害,也要自己有悟性

智善:您在入行时有好的师傅带吗?律师这个行业的传帮带很重要,也有很多青年律师抱怨在出道时没有好的师傅带。

彭晓刚律师:当然很重要。在我入行时,湖北共合律所的肖斌武律师、北京市京师(武汉)律师事务所的胡涛律师以及现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的蔡学恩、龚顺荣律师,都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从他们的办案、处事过程中学习他们的练达和敬业。

其实律师职业中的传帮带,同时需要青年律师有一定悟性。有些青年律师总慨叹,没有人愿意带他们教他们,让其自生自灭。我就觉得他们有时也没有太理解这个行业。每一位律师前辈都需要助理,也会培养助理,但首先青年律师要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怎么去传承。要反反复复地把事情做到日臻完美,在师傅的办案过程中去观察,主动去汲取养分,而不能幻想着谁会天天把你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应该说,任何律师前辈都没有这个义务。你如果能够接触他们的业务,了解他们处理过的文书,接受他们的指点和批评,这些都是你的最佳学习机会。

紧凑型细分团队

智善:您执业这些年,感觉哪几块领域是做得比较好的呢?

彭晓刚律师:有哪些领域做得好真不敢说,只是有一些小小的探索和体会吧。因为我来自体制内,团队有一半的伙伴也有相关工作经历和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我们为政府机关代理的行政诉讼败诉率较低,主要受益于我们日常的跟踪服务与源头防控。有时团队小伙伴会抱怨某些顾问单位把日常事务都交给律师去做。我会这么提示他们,这是好事,第一是信任,第二是你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你才能更了解他们的风险点和痛点在哪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坚持研究不断出台的新法规,去努力解读新政策,为委托人的重大决策提供详尽的调查和法律意见,协助其合规地作出各类行政行为。

比如信息公开工作,刚开始有些部门有各种担心,觉得公开会不会衍生其他问题,不太愿意回复或提供材料。我们经过耐心的解释与沟通,最终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条例及相关规定,对于应公开的依法公开,对于不应公开的在答复中详尽释明,对于应征求第三方意见的,书面征求意见并独立判断是否应该公开。虽然工作变得繁琐与麻烦了,但我们使得某些单位做到了连续几年信息公开诉讼案零败诉。

再就是企业的危机事件化解。我们对于顾问单位的大范围违约事件,以及报复性集体劳动争议诉讼中,与司法机关以及对方当事人及时有效沟通,把争议焦点引导到法庭之外,为单位大大减少了损失,挽回了声誉,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单位汲取教训,建章立制。

智善: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能谈下您的团队建设吗?

彭晓刚律师:我一直认为律师行业是需要一个紧凑型细分团队来进行协助作业的。我施行的是公司化管理,案件及顾问单位统一管理与分类,由最合适的律师及助理团队来承办,且保持业务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我从不把他们当作我的下属来看待,我把他们当做我的搭档和伙伴。我对团队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我从不对他们爆粗口,因为我尊重他们的人格,但我对他们的批评非常严厉(用我的方式),因为我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专业。他们很多人从一毕业就跟随我做事,到现在都比较稳定,也是因为比较认同我的执业理念,求真务实、客户至上。

两地业务相得益彰

智善:您现在兼顾武汉地区与上海地区,精力顾得过来吗,会不会对武汉地区的客户有影响?

彭晓刚律师:我觉得这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其实上海地区的法治建设在有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征收补偿领域,它的一些地方法规比武汉地区更灵活更具操作性,下一步我们团队也会推出两地法规政策对比分析的文章。我们更多的涉猎各地司法实践,会更有实操经验,对继续服务好武汉客户是有帮助的。另外,武汉团队的小伙伴们也能够胜任大量的日常工作,其实有很多具体事一直是他们在做,我在终端给他们把关,当然一些大案要案不敢放手。只有让青年律师快速成长,让客户得到精准而有效的服务,我们团队才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推动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

智善:对于上海的业务,您有什么好的计划吗?

彭晓刚律师:有一些初步设想。上海市户籍人口加上流动人口接近3000万,差不多一个加拿大了。但有很多人的法律需求是通过百度来寻求帮助的,或者找身边的专业朋友再或者是单位的顾问律师蹭免费咨询,目前还极少有人聘请私人法律顾问,并不是消费不起,只是观念没转变。

某人到朋友开的商店买瓶5元钱的矿泉水,他一定会付费,但是如果他找身价不菲的律师朋友去咨询一个小时,他却觉得付费显得见外。但是,如果法律服务成为一种大众消费,那么付费购买就合乎常理了。

而我想做的就是在法律服务意识最成熟的城市之一,比如上海,率先推动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于是,我想到了私人定制。

比如有些人在买二手房之前想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对于小产权房能否购买,若签订协议无效怎么办。对这些问题,可以定制一份单项咨询业务,包括代拟购买协议书、线上咨询等。

另外,有些小额的纠纷需要诉讼,而上海地区的法院自助系统做得很好,很多当事人可以自己摸索着把程序走完。但他还是需要专业帮助,就可以来定制我们的诉讼辅导产品,所有的法律文书由律师代拟,每个阶段的风险节点由律师进行辅导,并协助其进行庭外调解。这样子既不必支付高额律师代理费用,也得到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再比如欧美人已经习惯了国外的律师服务体系,很多事项切分得很细,工作生活很多环节需要律师介入,那么在中国他也需要寻找一些定制化法律服务,解决他就业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及程序问题。

当然还有一类就是高端人群,他们在做创设企业前的谋划工作,需要全面调查某行业现状及投资风险,需要了解注册公司及运营上市的流程,需要了解股权激励的最佳构架,知晓并购重组的法律风险,那么他就需要一个高端定制,全方位充实法律知识。但对于那些确实困难的人群,我们也会给出一定名额的无偿服务。那么这个大众消费,就有了日常消费,也有了高端消费,同时还有免费品尝。

智善:

您说的这些服务,目前通过某些软件或者法律机器人也可以实现,因为这最能实现高效与低价。

彭晓刚律师:您说的对,最近推出了不少法律软件及机器人,但也只有一小部分市场份额。因为中国不是判例法系,对于法律规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且有些法律问题本身就会有争议,需要法律工作者来结合法律、政治、人文及当地司法实践各种因素,才能为客户作出客观全面分析。软件输入的是智能,而律师赋予的是智慧!

私人定制服务对律师要求更高

智善:嗯,有道理。但实话说,我们最担心的还是个人的付费意识会比单位型组织稍微差一点。或者说,个人会小气一些。

彭晓刚律师:其实,我从来不认为是谁小气。有朋友愿意花时间来咨询你,其实他们也耗费了时间精力成本,但他们基于对你的信任愿意把时间花在你身上,你能说他们小气?另外他们可能会想请你吃饭,或给你捎带纪念品,或者至少内心觉得欠了你的人情,实际上他们总是有各方面成本的,你又怎么能说他们是无偿取得呢?只是因为在中国个人日常法律咨询服务还没有形成日常消费的意识形态,改变这个现状可能需要我们几代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第一,私人定制对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你首先得是个全才,同时也要有一些拿手的领域,需要做好内功,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第二,需要改善法治环境,目前还是很多人认为依法办事在中国行不通,出了问题不如多找点熟人。第三,需要提升法律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但我觉得这事值得去努力。

两年前有一位朋友咨询我,他购买了一款公司理财产品,资金链已经断裂,投资人准备报警,这时公司向他们提出,你们投资人再支持一下,按照各自本金再次投入同等金额运营三个月,我们就将之前的本金和你们刚投入的一并返还。我的这位朋友当时也动心了,打电话向我咨询,我告诉他去询问公司一个问题,你们这三个月准备运营什么项目。不管任何项目,我们都能在最快的时间提供此类项目的平均利润率,然后你们再对比一下是否可能在三个月内达到200%的回报率。如果他声称是为以前的老项目解套,那么就把项目基本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做个简单的尽职调查,就可以排查出三个月的时候是否能轻易解套。后来这个人去问了,公司一听就觉得碰到专业人士了,就没有再去做他的工作。虽然后来他第一次投入的本金仍然血本无归,但避免了二次伤害。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人因为日常法律知识的单薄,吃了些亏,严重点的甚至财散人尽。但同时也有些公民因为寻求法律帮助,是受了益的。有人说现在社会上最赚钱的行业是骗子行业,那为什么骗子行业这么赚钱呢?就是因为公民的法律常识比较单薄,才容易上当。所以,我觉得为公民个人普法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但我拒绝免费,我们会推出实用的定制产品以及合理的定价机制,因为律师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定制服务的四大特点

智善:能透露下大致的做法或想法吗?

彭晓刚律师:目前,我们已经陆续服务了一些个人客户,后期会推出成型的产品模式,也会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这个私人定制的主要目的是从劳动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房地产管理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方方面面,为公民的日常工作、投资、生活提供针对性帮助。

这个定制服务有几个特点,

一是便捷,尽量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包括个性问题咨询以及共性问题的培训直播;二是保密,会签署保密承诺书,保护客户个人隐私;三是高效,咨询意见会即时答复,代书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出具;四是提升,除了解决具体问题,还会针对客户认知盲区和重点工作生活领域普法,包括公司法务、中层干部为了提升自身职场实力,都是可以定制的。

另外,对于特定人群,会进行法律、心理双重咨询。举个例子,有些诉讼案件,当事人明显占理但因证据问题注定失败,当事人可能会痛苦与失衡。我们对其败诉结果赋予心理疏导,让他从败诉经历里增长经验,而不是陷进去甚至走极端。《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很多人都看过,其实老百姓的诉求一旦没依法得到解决,而心理问题也没得到疏导,真的会像电影中所演导致一个极其悲哀的人生。还有些可离可不离的婚姻案件,其实有时就是当事人的一个情绪死结而已。

我在基层法院当法官时审过一个案子,女方希望男方在厕所拖地时能够从里往外拖,男方一定要从外往里拖,就这样双方闹到法院坚决要离婚,但我们耐心地了解情况,组织双方化解矛盾后,他们撤了诉,几年后还专程给我们送了水果过来。

其实人类是一种充斥着低劣情绪的高等动物,如果我们律师小伙伴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在释明法律程序及后果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可能会挽救一个家庭。我觉得这比单纯地打官司要有意义,而我们上海团队中也有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律师小伙伴。

智善:听了这么多,觉得您确实是个有情怀的律师,也是自带佛系。真心祝福您在魔都上海走出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彭晓刚律师:这件事,我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可能入不敷出、伤痕累累,也可能会受到欢迎和认可。无论是哪种结果,为了我的初心,我会去求索。如果亏损了,就当是回馈社会吧。

得伟君尚彭晓刚:当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我就不折腾了

END

在这个信息爆炸

视觉快消的时代

每位律师都需要一张全媒体名片

为自己代言

得伟君尚彭晓刚:当法律服务成为大众消费,我就不折腾了

终审 | 戢伟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