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話說姜子牙從朝歌城逃出來以後,去向哥們弟兄辭行。他哥們宋伊人聽說後,什麼也沒說,算是理解吧!可姜子牙的老婆不幹了,心想這日子好不容易有點起色,你這是唱的哪一齣?怎麼又成了通緝犯!於是又嗆嗆起來,無論姜子牙怎麼說,他老婆也不同意和他一起去浪跡天涯。最後沒辦法,他們兩個分了手。姜子牙一個人獨自跑到西岐去避難。

那麼他去哪了?他呀,一個人躲在了深山老林之中,一邊修行一邊在等待時機。等待時機的過程中也不能什麼也不做,姜子牙自有他的妙計。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他隱居的深山不是一般的深山,而是特意選取的。有兩個優點:一是離著西周的都城西岐比較近,也可以說是西岐的後花園;二是,不能人跡太罕至了。人跡罕至了,文王發現不了他,如果人流過大,又顯不出高人來。

所以,他選取了一個比較理想的地方,坐等文王來訪賢。在等的過程中,他每天在一個湖邊釣魚,但用的釣魚方法與眾不同,用的是直鉤!等這個秘密被人發現後,他說了一句話:“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

姜子牙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做什麼事都直來直去,不搞什麼歪門邪道;在這裡釣魚不是為了那些金貴的魚兒,是在等候懂我的將相與王侯。自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佳話便傳播開來。自然也傳到了文王的耳朵裡,便有了以後姜子牙登臺拜帥的精彩故事!

他說的這句話,其中的前半句寓意深遠,也詮釋了姜子牙的為人處世之道。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搞邪的歪的,不進行私下的陰謀與媾和。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寧在直中取 不向曲中求,也體現在孟子的思想中。其中直這個字在《孟子》一書中出現了很多次,多取“正直”“正義”“坦率”之意,主要涉及做人的道德操守、做事的道德底線、做官的價值準則。孟子的這一思想與他的性善說和仁政王道思想交相輝映,也體現了他敢於擔當、不平則鳴與從不枉道事人的性格。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直”這個字的深刻含義:

其一,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坦率”。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說:“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意思是,如果不坦率,不說直話,真理就表現不出,我姑且坦率地說說直話吧。其中的這個“直”字,講的就是“坦率”。孟子正是憑藉著這樣一份“坦率”,遊說諸侯,“道性善”“距邪說”,從不虛與委蛇,為討好諸侯而枉道事人。並且說出“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以此來警勵自己要敢於說真話,講正道。否則,便會成為“媚世”的“鄉愿”,只會人云亦云而無道德底線。

古人曰:“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這也可以說是求真務實的一個基本要求。務實之人,一般都是願聽真話、敢講真話、勇於負責、善抓落實之人。所以,不管你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想幹一番怎樣的事業,都要有一份“坦率”的豪情和心志。否則便會被“虛言”“浮術”“華名”“偽事”所縛,從“想做事”到“不想做事”,乃至發展為“不敢做事”的可悲境地,終究會一事無成。

姜子牙就表現的非常坦率,尤其是在為他的仁兄宋伊人看風水,建宅子這件事上面。發現問題不隱藏,立馬為其解決。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其二,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擔當”。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戰事紛紜。諸侯之間為攻城略地,無所不用其極,殺人“盈城盈野”。而且“處士橫議”“放辟邪侈”之行、楊朱墨翟之言氾濫於天下。假如孟子沒有“擔當”力,那他怎麼會有如此“距邪說”的豪情壯志呢?假如孟子沒有“擔當”力,那他怎麼能夠道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性格呢?假如孟子沒有“擔當”力,那他怎麼能夠發出“民貴君輕”的時代最強音呢?

如果沒有“擔當”力,一個人在做人、做事時便會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得過且過、碌碌無為,終將會一事無成。姜子牙在抓妖方面很有擔當,就是在妲己面前也要致其於死地,為民除害。

其三,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律”。

姜子牙在這方面做得也很好,你看他擁有如此高深的法力,也沒有去為非作歹,傷天害理。反而忍受寂寞,一直等待時機得到來。

我們從姜子牙和孟子的身上,看到了“直”字的深刻含義,他們也都是以身作則,教育了後人。深刻體會《孟子》當中“直”字的內涵和意義,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以此來培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做人的志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事風格。

總得來說,我們做人就要坦坦蕩蕩,做事就要從從容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功受祿的事決不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