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雙破”背後的風險與機會

新股破發讓投資者不再心存僥倖,轉而真正鑽研和掌握衡量企業投資價值的“標尺”。

近期,“破淨”和“破發”成為A股市場的關鍵詞。截至12月2日收盤,A股已有370只股票股價跌破每股淨資產,破淨率超過10%,數量和比例都已接近2005年以來的歷史高點。此外,最近市場還有部分新股破發、前期漲幅較高的主要“大消費”概念股回調的情況。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話分兩頭說。破淨股增多,的確與市場整體走勢有關。歷史上,每當大盤出現較大幅度回撤時,一些弱勢股、前期漲幅較大的股票總會率先破淨。前期漲得多了,漲得猛了,調一調太正常了。

換個視角看,機會總是跌出來的,一般性的弱勢股破淨現象增多,反而有利於後續投資者“上車”,給更多長期資金提供建倉良機。

再看破發新股增多。今年下半年以來,新股生態發生變化,破發案例頻頻出現。從申購者視角看,好不容易搶到的新股,這麼容易就跌了,當然心裡不爽。

反過來看,如果新股長期維持“買到就賺到”,投資者看似皆大歡喜,但能體現不同新股的優劣和價格嗎?顯然,“新股不敗”不利於市場定價機制發揮作用,也將長期矇蔽投資者的雙眼。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遵循“無形之手”的價格發現、優勝劣汰等機制,讓新股價格不再“堅挺”,讓普通投資者真正看清新股的價格。這既是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初衷,是構建信息披露為核心監管制度的考量,又是繼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題中之義。

破發新股增多,也有人歸咎於“新股發得太多、太密了”。實際上,作為融資場、投資場,資本市場理應供給新股票,新股發行不能停。今年以來,A股IPO發行始終保持著平穩節奏,監管部門已明確表示,當前資本市場的韌性和活力不斷增強,一方面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積極支持股權融資,不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暫停IPO發行;另一方面,也會根據目前市場情況,保持平穩的發行節奏,不搞“大躍進”式的集中核發批文。就募集資金超過100億元的大盤股來說,今年有中國通號、中廣核、浙商銀行3家企業完成發行並上市。已過審的企業,發行人也會考慮市場情況,選擇合適的發行時機和窗口。

長期看,股指回調或大漲與IPO因素關係不大,反而是每當IPO暫停時,嚴重影響了市場預期和資本市場的基本融資功能,給市場帶來不良預期。截至12月2日,今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共核准115家企業,融資1563.09億元,相對於全金融市場,融資總量有限

至此,投資者應該對“雙破”有更理性的認識。以市場的眼光看,破淨股增多對想“入場”的投資者來說,不乏結構性機會;而新股破發讓那些長期以來打新“穩賺不虧”的投資者,不再心存僥倖,轉而真正鑽研企業基本面、經濟基本面、掌握衡量企業投資價值的“標尺”。唯有如此,投資者才能在新股破發常態化之後,真正學會甄別股票的優劣,賺到屬於自己的超額收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