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大家好,我是凹叔。

學霸,一個和大多數人沒啥關係的稱謂,放在時下的語境中,它是中性的,既好也壞。

凹叔問了問身邊的同事和朋友:“提到學霸,你會想到什麼?”

除了“學習好”、“非人類”、“牛逼”、“土包子”之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印象,就是“脆弱”,甚至有人直言:“學霸們好像特別容易出事兒。”

有人戲謔地說,要想毀掉一個學霸,讓他失個戀足矣,歡迎他來到我們這些平凡渣男渣女的世界,體會一下真正的“人間疾苦”。

我們似乎都默認了學霸的心思素質不怎麼樣,遠遠不如大多數可以允許自己落於人後、並且無數次因為落於人後而被教訓的平凡“滾刀肉”們皮實。

但這種“默認”,細思極恐。


最近,凹叔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距離明年高考還有大半年的時間,浙江的高中生曉月(化名)卻已經決定要放棄高考了,對於被公認是學霸的她來說,這是個艱難的決定。


曉月坦言:“我非常在意學習,承受不住任何成績上的波動,以至於現在無法學習,只能先把學業擱置了。”


而曉月如此不堪一擊的心態與她原生家庭的狀況有著直接的關係:曉月的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家;她的母親是位教師,對女兒嚴厲並且無微不至,曉月每天穿什麼衣服,穿多厚,三餐吃了什麼,都要親自掌控。

母親將曉月成績的好壞直接視為自己教子成敗的衡量標準,為了不讓母親“失敗”,曉月從來都不敢“輸”。

曉月說:“我覺得自己只有80分,但被人設成100分的樣子,我就像個橡皮泥,被無限拉長了。也被迫在心裡拔高了對自己的定位。

直到放棄高考的這一刻,曉月已經和抑鬱症共處了5年。

其實,只要多留意這些“出事兒”學霸們的新聞,就不難發現,被毀掉的方式千千萬,但被毀的根源往往都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一個孩子,要經歷無數場測試,做到百裡挑一甚至萬里挑一的拔尖,要持續要穩固,才能換來別人口中千金不換的倆字兒:學霸。


可是,人們想要獲得“父親”或“母親”的身份、生一個孩子、教養一個孩子,理論上除了需要合法婚姻之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硬性的考核。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1

“你怎麼忍心說學習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一段一帶而過卻信息量極大的支線故事。

博喻中學的閻主任向來是唯分數主義者,他認為學習、升學是一個孩子前半生最重要的任務。在這所學校中,閻主任對學生們唯一默許的娛樂活動,是在考試結束後的扔試卷狂歡。

在閻主任的教育之下,博喻出了無數的高分狀元,在閻主任的辦公室裡,狀元們的照片掛了滿牆。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然而,在博喻中學有一個很多人都知道卻不敢說的秘密:閻主任曾經收養了一個孤兒,用滿腔的父愛培養他成人,這個孩子也沒有讓閻主任失望,成為了博喻中學歷史上第一個全省狀元。


可是,在他大二那年,人生第一次遇到了挫折,而這個挫折也僅僅是一次考試的失利,他情緒崩潰,在父親的辦公室門口痛哭流涕,想獲得父親哪怕一絲的安慰或開導,但父親卻始終沉默,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失望和憤怒。

沉默換來的是孩子跳樓輕生,雖然撿回了一條命,卻從此瘋了,不再有任何轉圜的餘地。

於是人人都知道博喻中學的校門口日日守在一個瘋子,而閻主任只能讓保安一次次驅趕這個自己親手塑造出來卻又不敢去面對的失敗品。

這是一個因為家長將子女的學習成績作為頭等大事、嚴重忽略孩子其他精神層面而釀成悲劇的極端案例,它雖然是電影作品中的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多數人都能講出幾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某某學霸被一個小挫折摁在地上暴揍從此再也爬不起來”的真人真事。


凹叔在前面說到關於曉月的真實事件,也與前陣子爆火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高考生喬英子的經歷高度相似。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喬英子父母離異,並且關係一直相當緊張,喬英子的母親宋茜一直以“不能打擾女兒學習”的名義,儘可能地避免前夫喬衛東來看望女兒,一方面確實是怕有些不著調的喬衛東光知道帶女兒瞎玩、耽誤了女兒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她更恐懼女兒會漸漸融入到前夫新組建的家庭中,恐懼自己對女兒來說不再是頭等的重要。

對於尚未成年、無法獨立的孩子來說,原生家庭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一觸即發的家庭人際關係”、“不快樂的父母”、“處境尷尬的自己”,這些才是喬英子的頭等危機。


此時,大多數家長都會說的那句“別的你都不需要管,你只需要好好學習”,根本無法成為安慰,只能增加孩子的無力感和焦慮。

對於曾經的學霸喬英子而言,搞定學習成績並不是件難事,可是家庭這根最重要的絃斷了,所以其他的也都跟著一起崩了。

在臺灣作家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第五個故事《他沒有家了》也講述了一個學霸落馬的過程。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勒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十四歲的陳小乖有一個極其複雜而另類的“多元家庭”:他的母親十六歲時便結婚又離婚,二十幾歲遇到他的父親,因為奶奶反對他的父母結婚,於是父親便讓母親用先懷孕的方式,試圖去爭取婚姻的主權,這就是陳小乖出生的原因,但是他的降生卻並沒有讓父母得償所願,也就是說陳小乖的親生父母一直都沒有過法律上的婚姻關係。

此後,父親經奶奶的介紹認識了新的女人,並且結婚生下一個女兒,但很快這段婚姻就破裂了,女人因為怕影響自己之後再婚,沒有帶走小女兒,而父親因為不會帶小孩,就把小女兒扔給了與小女兒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小乖媽,而小乖媽也接受了這樣的安排,陳小乖和同父異母的妹妹也就這樣生活在了一起。

再後來,父親又有了新“家”,母親失意了一段時間之後也有了自己的新男朋友,新男朋友又帶來了他的兩個孩子。在這個有四個父母各異的孩子的家庭中,作為母親唯一的親生兒子,陳小乖對於母愛的汲取只能被很荒唐地形容為“分一杯羹”,關鍵還不是平均分配。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陳小乖曾經是一個學霸,因為母親對他說只要他的成績一直是家族中最優秀的,那麼有一天奶奶就有可能會接納他們母子,但是父親徹底走了,母親也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孩子,他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機,學校排名一口氣掉了八十多,區域排名退得不忍卒睹。

家庭教師又氣又急地勸他:“人生是自己的,你再怎麼怨恨父母,也不該拿自己的未來陪葬吧?認真了三年,在最後一百天好好守住,有這麼困難嗎?”

但事實上,就是這麼困難,他已經為了控制自己的生活而花費了全部的力氣,你又怎麼忍心說此時此刻學習才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落馬只是一個瞬間,但內部的瓦解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就像陳小乖一樣,不健康的家庭早就使他身心出了狀況,但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他的成績仍維持在高水平,師長也會片面地誤信他的發展猶在正軌上。


這也許是絕大多數“出事兒”學霸最終沒有被挽救和遏制從而讓“落馬”發生的原因。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學霸們的成績很好,看上去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不錯,每個人都會有一兩個棘手的問題,但因為他學習好,所以他的問題看起來就很小,小到不需要在意,他們在別人眼中就有如一艘馬力十足的船,只要風向正確、氣候晴明,這艘船會在富饒的新大陸靠岸。

但這艘船的底部早已破了一個大洞,在盲目地驅策這艘船不停前駛的過程中,破洞一日比一日大。

一個大浪襲來,這艘船就徹底地瓦解。


2

“我沒有家了,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也都看明白了,凹叔所說的這些故事與事件中,恐怕沒有一個學霸,是因為學習本身而去勉勵自己成為一個學霸。

對於曉月和喬英子來說,學習成績是她們維持家庭和諧與家長情緒穩定的唯一辦法,他們甚至需要用努力成為學霸的方式,來反哺她們缺乏安全感的母親。

曉月和喬英子的家庭都存在父愛嚴重缺失的問題,而她們的母親也都將自己的個人發展與個人空間極度地淡化,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傾斜到孩子的身上,這也就意味著母親無度的奉獻實際上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孩子知道自己一旦考砸了,那麼失敗的將會是兩個人,而母親比她們更經不起失敗的打擊。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她們的努力不是出乎對學習的熱忱和自律,而是不安和恐懼,這種學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在外人看來也覺得殫精竭慮。

而閻主任收養的那個孩子,以及在博喻中學裡無數被他教導過的學霸們,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學習,他們日以繼夜地背書、做試卷,卻在取得高分之後的第一時間,用撕掉、丟著這些課本和試卷的方式狂歡,這本身就是一件存在著巨大矛盾的行為。

陳小乖為了給自己與母親爭一個名分,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同樣也是在試探著自己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中究竟能獲得多少認同與歸屬感。所以,到了最後,家沒有了,讀書對他再無意義。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而學習也不只是他唯一的求生手段和安全感的來源,同時還有對物質的渴望和追求,他總是一身閃亮行頭,時尚得像是從百貨公司的玻璃櫥窗裡走出來的模特,因為關於家庭的議題就像是一隻蟄伏在地表下的怪獸,偶爾可以感覺到它的呼吸起伏、它隱約的脈動。


但是陳小乖需要壓抑這隻怪獸,他要避免別人與他話題延伸到家人的所有可能,一旦警覺到別人正在窺探他的家庭生活,便嬉皮笑臉地指著自己身上的衣飾,極盡誇張之能事地細數這些物件的來歷、定價,是哪個國家的舶來品,是否限量版,他當初又是怎麼想方設法弄來這件寶貝的。

後來,學霸的頭銜也不復存在,他知道物質帶來的快樂很空虛,可是沒有錢,他的日子更空虛。揮霍,是他當下最安定的生活方式了。

無論是人人認可的學習成績,還是人人嗤之以鼻的無度揮霍,背後都只是陳小乖近乎無望的自救。

最後,我們說回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起初,凹叔以為這本書講的是家長對於孩子無度的愛與奉獻,導致父母自苦,更嚴重的是孩子被父母之愛所剝削。


但讀到《他沒有家了》這個故事的時候,凹叔覺得是自己的預期太片面了。

陳小乖的母親親口對他說:“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嗎,事實確實如此,陳小乖只是父母為了爭取婚姻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一個小花招罷了。最初就不是因愛而起,在陳小乖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親情也都是極度匱乏,甚至是被怠慢的。


所以,這本書探討的不僅僅是關於“愛要適度”的問題,而是無論有沒有愛,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存在著的“捆綁”。

作者吳曉樂自己也曾說過:“在臺灣,或者說華人社會,我們很容易把父母和小孩綁在一起,所以當父母的教養方式被質疑,他們會很本能地去捍衛自己,很少有家長去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如今,“家庭教育”也成了一個熱度難消的風口,我們從各個渠道都能看到鋪天蓋地的家教理論指導,它們多是以溫馨愉悅的方式灌輸著相關的各種理論指導,它們在教導家長,怎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出一個更好的孩子。

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同,它並沒有在“還好”和“更好”之間的進行討論,它直接告訴你,家庭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一旦缺失,後果慘重,沒有給任何人留下任何“僥倖”的空間。

一個優秀的學霸,是怎麼被父母毀掉的


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片方在宣傳時直言不諱自稱為臺灣版《黑鏡》,和書中紀實、陳述的口吻不同,電視劇將科技運用的情景極端化,營造出“近未來”的時間與空間。


凹叔起初有點震驚,居然會用這種手法去講述正當下的、最真實的家庭教育問題,但是細想又覺得並不違和。

畢竟也沒有什麼比中國家庭教育更科幻的事情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渣狸;本文編輯:SundanceKid;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