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奇葩——莫高窟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奇葩——莫高窟


自改革開放以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國朋友遠渡重洋,萬里迢迢來到中國大西北沙漠戈壁之中參觀這一人類的藝術寶庫——莫高窟。當他們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畫、彩塑時,有人激動地流出了淚水,跪在大佛和菩薩的面前久久不願離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答案得從佛教的傳入說起——

佛教傳入中國與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佛教傳入中國提供了條件。佛教東傳,首及西域,爾後傳到河西、中原,逐漸發展成為深刻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宗教。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要衝,是佛教東傳的重要一站。

久負盛名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洞窟由南向北分三層和四層排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奇葩——莫高窟

| 莫高窟第427窟 吳健/攝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石窟營建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期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閉鎖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地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又開始被人們注意。

莫高窟自前秦開鑿,嗣後歷代營造,至唐代而極盛,多達1000餘窟。由於人為和自然損毀,現僅存492窟。莫高窟是集彩塑、壁畫、建築為一體的、三者有機結合的立體藝術博物館。

敦煌石窟按石窟建築和功用分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壇窟)、覆鬥頂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禪窟、僧房窟、廩窟、影窟和瘞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最小者高不足盈尺。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對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中國民族的藝術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在多個洞窟外存有較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質結構窟簷,是不可多得的木結構古建築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奇葩——莫高窟

| 莫高窟第45窟 菩薩

敦煌石窟開鑿在礫岩上,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的34.5米,最小的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所繪的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敦煌莫高窟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波斯(今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除了特有的建築、彩塑和繪畫藝術價值外,它還具有非常高的版畫藝術、書法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等珍貴价值。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更是人類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

一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對後人進一步瞭解古代經濟生活狀況,瞭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價值。

二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無論對佛教藝術、佛教美術、中國繪畫的形成和發展,還是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各時代舞蹈發展的面貌及其發展歷程,或者是對敦煌石窟藝術中十分豐富的建築史資料的考察,都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

三有非常重要的科技價值。敦煌作為中西交通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場景,還留下了寶貴的古代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奇葩——莫高窟

| 莫高窟第288窟 吹橫笛樂伎

從開鑿的第一天起,莫高窟便以兼容幷蓄的恢宏氣度吸取和融合了當時歐亞大陸所有人類文明的精華。當我們面對一尊尊塑像、一方方壁畫和一卷卷文書時,莫名地就會被它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藝術魅力及其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所打動,內心深處感到強烈的震撼和折服。

可以說,如果沒有古代河西地區繁榮的經濟文化,就沒有莫高窟;如果沒有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也就不會有莫高窟。

在我國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莫高窟劫後餘生的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合理的利用。作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敦煌文物保護事業步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獲得世界文化遺產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