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免費分享給所有人

第045期

1,標題:抑鬱症嚴重程度及緩解狀態與重度抑鬱症的連接組結構性改變有關

重度抑鬱症(MDD)與受影響的大腦連接性有關。目前仍不清楚這種改變是否隨時間穩定,此現象是否因此存在生物易感性,或能否作為抑鬱症發作後病情嚴重性及緩解狀態的標誌物。通過網絡科學分析進行的人類白質網絡(“connectome”,連接組)分析是研究受病情影響的大腦連接性與MDD之間關聯的合適工具。

本研究查驗了464名MDD患者(平均年齡36.6歲)和432名健康對照者(35.6歲)的連接組拓撲結構。本實驗未發現各個狀態組之間基於全局腦通道指標結果中的顯著差異。這表明MDD患者的全局腦連接性可能得以保全。與其相反,與完全緩解的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相比,實驗在急性抑鬱症患者中觀察到了全局分數各向異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降低。在MDD患者中,包括額葉,顳葉,腦島及頂結在內的子網絡中的FA與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得分呈負相關。

此作用在針對終生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校正之後仍然存在。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證明MDD與具有結構性但動態的、因病情狀態而不同的連接組改變相關。此改變可與抑鬱發作後的病情嚴重程度和緩解狀態產生共變。

關鍵字:大腦連接性; 病情緩解; 白質; 腦網絡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全局分數各向異性值的雲雨圖示(Raincloud plot)


參考文獻:Repple, Mauritz, Meinert, de Lange, Grotegerd, Opel, Redlich, Hahn, Förster, Leehr, Winter, Goltermann, Enneking, Fingas, Lemke, Waltemate, Nenadic, Krug, Brosch, Schmitt, Stein, Meller, Jansen, Steinsträter, Baune, Kircher, Dannlowski, van den Heuvel (2019) Severity of current depression and remission status are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connectome alteratio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 doi: dx.doi.org/10.1038/s41380-019-0603-1

2,標題:線粒體移植減弱了脂多糖誘導的抑鬱樣行為

線粒體功能障礙在抑鬱症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線粒體移植的治療益處。因此,我們假設注射外源性線粒體將有助於減輕抑鬱症樣症狀。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在脂多糖(LPS)誘導的抑鬱症模型中評估了靜脈分離的線粒體的抗抑鬱樣作用。使用強迫游泳測試(FST),尾部懸吊測試(TST)和蔗糖偏好測試評估了抑鬱樣行為。此外,我們還測定了海馬的神經發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達,神經膠質的活化,神經炎症,氧化應激和ATP的產生。

結果表明,外源線粒體處理減少了小鼠在FST和TST中的不動時間,並減少了在蔗糖偏愛試驗中食糖量的減少。此外,外源線粒體處理顯著降低了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活化以及神經炎症(即1L-1β,TNF-α和COX-2),BDNF表達和神經發生的增加,恢復了ATP產生的功能障礙和氧化應激及其誘發的抑鬱症。總之,本數據首次表明,注射分離出的線粒體可改善LPS誘導的抑鬱樣行為。本研究的新發現提供了線粒體移植可能作為MDD的新治療策略。

關鍵字:線粒體;抑鬱症;炎症;神經發生;抗抑鬱樣作用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參考文獻:Yun Wang, Jing Ni, Ce Gao, Liming Xie, Lingyan Zhai, Guiyun Cui, Xiaoxing Yin, Mitochondrial transplantation attenuates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ume 93, 2019

3,標題:抑鬱症患者視角的認知症狀:回顧性數據分析和前瞻性調查分析

背景:重度抑鬱症(MDD)是一種常見的、令人難以忍受的疾病。MDD的臨床理解是基於當前的研究形成的,缺乏對患者視角的洞察。

目的:本研究分為兩部分,從在線抑鬱患者網絡PatientsLikeMe中生成關於患者認知症狀的感知及其優先級的數據。

方法:採用回顧性數據分析(研究1),分析來自PatientsLikeMe網站的自報告MDD的數據。分析了患者的人口統計資料、共病情況、MDD的自評嚴重程度、治療效果和MDD的具體症狀。前瞻性電子調查(研究2)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PatientsLikeMe MDD社區的長期和最近活躍的成員。研究1的分析為研究2的調查目的提供了依據,目的是確定症狀感知和優先級、MDD的認知症狀、殘留症狀和藥物有效性。

結果:在研究1 (N=17,166)中, “嚴重的”注意力難以集中(28%)的認知症狀中經常被報告。甚至在無/輕度抑鬱症患者(80%)和認為治療成功的患者(17%)中也報告了注意力難以集中。在研究2 (N=2525)中,23%(118/508)的患者將認知症狀作為優先治療。認知症狀與抑鬱嚴重程度相關,包括決策困難、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清晰。認知症狀干擾了正常的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任務,並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從抑鬱中恢復的能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論:MDD患者認識到認知功能障礙限制了他們完全恢復和恢復到正常社會和職業功能水平的能力。為了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認知功能,幫助他們全面康復,還需要進一步瞭解MDD的臨床特徵,以確定症狀的輕重緩急以及治療後殘留的認知障礙而導致的復發風險。

關鍵字:認知功能;緩解;復發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抑鬱症患者注意力集中的自我報告。

參考文獻:Chiauzzi et al. Patient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ymptom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trospective Database and Prospective Survey Analyses. J Participat Med 2019 | vol. 11

4,標題:細胞類型特異的全基因組甲基化組關聯研究揭示神經營養蛋白和先天性免疫信號參與重度抑鬱症

背景:研究者試圖探究與重度抑鬱症(MDD)相關的大腦和血液中的甲基化變化,但由於對大塊組織的分析可能會掩蓋關聯信號並妨礙對結果的生物學解釋,因此本研究在細胞類型特異的水平上研究了這些變化。

方法:在3組包含人去世後大腦(N = 206)和1組包含血液樣本(N = 1,132)的MDD病例和對照中,作者使用表觀基因組反捲積技術進行了細胞類型特異的全基因組甲基化關聯研究(MWAS),對大腦和血液數據中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粒細胞/ T細胞/ B細胞/單核細胞分別作為亞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將第四組即來自去世後的大腦(N = 58)中分出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用於驗證上述結果。

結果:細胞類型特異的MWAS在神經元/神經膠質中鑑定出了多個在整個大腦中也檢測到的結果,並且在物理分類的核中具有可重複性。血液中的細胞類型特異性分析確定了T細胞、單核細胞和全血與甲基化組有顯著關聯,這些關聯重複了過去在MDD的甲基化研究中的發現。通路分析發現在重度抑鬱症中,p75NTR / NGF信號轉導通路和TLR先天性免疫信號轉導通路發揮重要作用。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大腦、T細胞、單核細胞和全血中發現的富集的基因支持了通過GWAS在MDD和其他精神疾病中發現的基因。

結論:在細胞類型特異性水平上,本研究在人腦和血液樣本中重複了同時也鑑定了新的MDD-甲基化關聯的關係。本研究的結果為免疫系統如何與大腦相互作用以影響MDD的易感性提供了機制方面的見解。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的發現涉及人類樣本中與MDD的關聯,這暗示了許多可能存在的密切相關的生物學通路。這些與疾病相關的位點和通路可能是非常有希望的新的治療MDD的靶標。

關鍵字:抑鬱症;甲基化;表觀遺傳學;神經生長因子;免疫;去卷積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參考文獻:Chan R.F., Turecki G., Shabalin A.A., Guintivano J., Zhao M., Xie L.Y, van Grootheest G., Kaminsky Z.A., Dean B., Penninx B.W.J.H., Aberg K.A. & van den Oord E.J.C.G., Cell-Type-Specific Methy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mplicate Neurotrophin and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9.10.014.

5,標題:消極性久坐行為與抑鬱症間的潛在聯繫:由睡眠問題介導

譯者:Kagami

背景:區別于思維積極的久坐行為(如閱讀),消極性久坐行為(如看電視)被認為會增加禍患抑鬱症的風險,但是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本研究檢驗了可能的調節因素之一“睡眠問題”,在消極性久坐行為與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兩者潛在聯繫之間的作用。

方法:1997年有43863名成人接受了問卷調查,並在1997-2010之間的13年中陸續被臨床診斷為重度抑鬱症。調查問卷中包含久坐行為以及睡眠問題(卡羅林斯卡睡眠調查問卷)的項目。睡眠問題在消極性久坐行為與重度抑鬱症之間的中介效應由COX比例風險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s)及“反事實方法(counterfactual approach)”進行檢驗。

結果:在總樣本中,有3065人(7.6%)其抑鬱症指標在基線之下。共有33116名具有完整調差記錄數據的參與者(平均年齡=51.3歲,SD=15.7%,女性佔比64%);有472名參與者在13年間的隨訪過程中新發抑鬱症。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顯示,長時間的消極久坐行為(≥3小時/天VS≤3小時/天)與重度抑鬱症的發生具有聯繫(HR=1.27; 95% CI=1.01, 1.58)。這種聯繫在修正了潛在因素後依然存在(HR=1.29; 95% CI=1.03, 1.63)。而在加入睡眠問題進行分析後,這一聯繫的強度顯著性降低(HR=1.25; 95% CI=0.99, 1.57)。重度抑鬱症與消極久坐行為產生聯繫是通過睡眠問題進行中介的這一點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

缺陷:久坐行為,身體活動以及睡眠情況均來自參與者自述。

結論:睡眠問題在消極性久坐行為與抑鬱症有害聯繫間具有中介效應。該發現需要未來使用更加客觀的方法進行評價。

關鍵字:抑鬱;鍛鍊;調節效應;久坐行為;睡眠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33116名參與者相關信息統計


參考文獻:Mats Hallgren, Davy Vancampfort, Neville Owen, Susan Rossell, David W. Dunstan, Rino Bellocco, Ylva Trolle Lagerros, Prospective relationships of mentally passive sedentary behaviors with depression: Mediation by sleep problem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9,ISSN 0165-0327,https://doi.org/10.1016/j.jad.2019.11.088.

6,標題: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重要性:產後父親方抑鬱已被證明與兒童的不良結果有關。研究報告,家庭環境是父親向兒童傳播風險的途徑。產後父親抑鬱對後代抑鬱的影響尚待明確。

目標:為了探討產後父方抑鬱與子代抑鬱的關係,以及影響父代抑鬱與子代抑鬱關係的潛在中介和調節因素。

設計, 設置, 和被試:這項前瞻性的基於英國社區的出生隊列研究(父母和孩子的雅芳縱向研究),追蹤了父母及其青少年後代,調查了產後父親抑鬱和子女18歲時的抑鬱之間的關係。我們測試了一個假設的調節變量(即,性別),並且通過路徑分析,檢驗了假設的中介變量(即,父母另一方的抑鬱、夫妻衝突、父親參與和情感問題、行為問題,以及子代3.5歲時的多動症),在父親和母親抑鬱和子代抑鬱之間的中介作用。對父母和孩子進行雅芳縱向研究的數據收集始於1991年,目前還正在進行當中。本研究分析的是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的數據。

暴露:父親在孩子出生後8周出現抑鬱症狀。

主要結果和方法: 子代18歲時的抑鬱症症狀,使用的是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修訂版本。

結果:本研究共分析了3176對父子;其中子代有1764位(55.5%)女孩,1412位(44.5%)男孩。子代分娩時,父親的平均年齡(SD)為29.6(9.6)歲。出現產後抑鬱的父親的後代,在18歲時出現抑鬱症狀的風險增加(β=0.053[95%置信區間,0.02-0.09])。這種關係是由子代出生8個月後的母親抑鬱(β=0.011[95%CI,0.0008-0.02];21%[0.011/0.053])和出生後42個月的兒童行為問題(β=0.004;[95%CI,-0.00004-0.009];7.5%[0.004/0.053])中介的。夫妻間的衝突和父親的參與並不能對這種關係進行調節。這種風險增加在女孩群體中發現,但在男孩卻未發現(交互作用β=0.095;P=.01)。

結論和相關:產後父親抑鬱與18歲女孩抑鬱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母親抑鬱部分解釋。夫妻衝突和父親參與在這種風險的傳遞中並沒有發揮作用;這與夫妻衝突在兒童行為問題風險中發揮的作用形成了對比。兒童期的行為問題似乎是父親抑鬱與子代18歲時的抑鬱之間的風險傳遞途徑。

關鍵字:產後抑鬱;父親;母親;子代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嬰兒出生後8周父親抑鬱症狀與18歲子女抑鬱症狀相關性的假設途徑


產後母親和父親抑鬱與18歲子女抑鬱的關係

產後父親抑鬱症狀與18歲子女抑鬱症狀之間的粗略和調整相關性


參考文獻:Gutierrez-Galve L, Stein A, Hanington L, et al.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with offspring depression at age 18 years[J]. JAMA psychiatry, 2019, 76(3): 290-296.

校對/排版:Simon/小時 (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