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二戰中,意大利投降後,盟軍為什麼不從意大利進攻德國?

子騖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意大利投降以後,盟軍就是從意大利繼續進攻德國。

可惜,這種進攻根本無法成功。

稍微對歐洲地理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意大利北部是連綿的山區,易守難攻。

這裡有連綿的高山,一些山非常陡峭,海拔達到4000多米。

這裡都不要說裝備精良的德軍,就算一些拿著步槍的土匪堅守山頭,軍隊也很難打的上去。

盟軍於1943年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意大利高層見勢不妙,於9月3日同盟國達成秘密協議,決定投降脫離軸心國。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

1943年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意大利軍隊並沒有抵抗,盟軍隨機高歌猛進,1日後就控制南到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國王與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至南端的盟軍佔領區。

但是德軍對此也有準備,他們迅速將意大利北部的幾十萬意大利軍隊繳械,出兵佔領了北部地區,開始自行防禦。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把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後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意大利社會共和國”,開始和盟國對抗。

這邊德軍對盟軍發動反攻,一度重創意大利的盟軍,穩住了希特勒的局面。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下令駐意德軍合編為C集團軍群,下轄菲廷霍夫的第10集團軍和馬肯森的第14集團軍,共個21師,370架飛機。由凱塞林元帥任總司令。凱塞林為阻止盟軍進一步向北推進,在西起羅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東穿越亞平寧山脈直到東海岸,建立了橫貫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線”。該防線以卡西諾隘道為核心,依山峰天險而構築,易守難攻。

美軍和英軍面對這些天險和德軍堅固防線,沒有好的辦法。

美第5集團軍和英第8集團軍數次發起攻勢,試圖突破該防線,毫無進展,反而傷亡慘重。

盟軍高層認為,突破這個防線基本不可能。

1944年初,盟軍出奇兵,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線。

然而,這次登陸戰沒有預期的效果。美第36步兵師在1天的戰鬥,就傷亡達1681人。登陸的盟軍5個師,被德軍10個師包圍,自身難保。

戰爭持續了4個多月,盟軍傷亡慘重,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隨後的戰爭仍然是拉鋸戰,1944年6月4日宣佈羅馬為不設防城市。當晚9時,美第5集團軍首先進入羅馬。

雖然佔領了羅馬,但這已經無關大局。

意大利成為一盤死棋,盟軍開始放棄意大利戰場。

1944年9月,盟軍從意大利戰場調走7個精銳師。

意大利的德軍堅持到德國本土投降為止。


薩沙


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後不久,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便被意大利國王關入了教育,這宣告了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滅亡,新上任的意大利首相巴多格里奧元帥已經開始和同盟國展開秘密的談判,商討退出戰爭的事宜。當時在意大利只有2個德國師,是根本不可能和上百萬的意大利軍隊抗衡的,但是盟軍的反應實在是太慢了,德軍迅速將13個師的兵力調入了意大利,佔領了意大利首都羅馬,並解除了大部分意大利軍隊的武裝,德軍已經全面接管意大利的防務,盟軍失去了一個迅速佔領意大利的機會。雖然不久意大利新政府宣佈接受無條件投降,但是在軍事上已經無關緊要。



盟軍一開始確實是想利用意大利這個軸心國“柔軟的下腹部”來打破歐洲堡壘,畢竟在西線要面對精銳的德國國防軍,而在地中海則大部分都是戰鬥力較差的意大利軍隊,德軍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盟軍預計登陸意大利本土後,意大利很有可能會退出戰爭,這樣盟軍就可以迅速從意大利攻入歐洲腹地,向西可進攻德國本土,向東可切斷東線德軍的後路,從而使東線德軍腹背受敵而迅速覆滅,東線德軍佔到德軍總兵力的半數以上,一旦被殲滅,德國也就必敗無疑了。盟軍的想法無疑是不錯的,而且意大利確實迅速的退出了戰爭,但是盟軍相應的軍事行動實在是太慢了,也太謹慎了,遲遲不願意向羅馬發起兩棲登陸或空降作戰,結果讓德軍捷足先登,重新控制了意大利。



意大利雖然也是歐洲大陸國家,但是其國土更像一個大型的島嶼,三面臨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它的陸地則非常狹窄,山地河流眾多,這就在軍事上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陸戰上有利於防禦一方,正面寬度非常狹窄,而縱深很大,只需要少部分德軍就可構築起堅固的防線,而盟軍的兵力優勢卻發揮不出來,多餘的軍隊只能作為預備隊。但是由於三面靠海,使意大利很容易遭到海上的入侵,防禦一方的兩側實際上完全處於暴露中,容易被進攻方在其後方實施兩棲登陸而包圍,所以德軍雖然重建了意大利的陸地防禦,但是由於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仍舊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德軍無法阻止盟軍在其後方實施大規模的兩棲登陸。



盟軍儘管擁有上述的優勢,但是還是沒能迅速擊敗意大利境內的德軍,反而自身被德軍牢牢的牽制在那裡,進展緩慢又代價高昂。由於地形的限制,盟軍地面部隊的推進非常緩慢,其強大的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實施的幾次兩棲登陸作戰也不理想,沒能迂迴殲滅德軍主力,失敗的原因首先在於迂迴距離太近,盟軍不願意在超出其陸上飛機掩護範圍外實施登陸,航空母艦的數量太少無法單獨擔負登陸作戰的掩護任務;其次盟軍登陸部隊的進取心也嚴重不足,不敢大膽的向縱深突擊,等到積蓄其足夠的進攻兵力後,德軍也相應的加強了防禦,並提前開始實施撤退,最終盟軍在意大利陷入了一場正面的進攻作戰,投入強大的海陸空三軍,僅飛機就超過3000架,但只牽制了德軍20幾個師的兵力,推進速度也非常緩慢,從意大利攻入德國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盟軍迫切需要開闢更寬廣的地面戰線來投入其龐大的陸軍,登陸西線已經迫在眉睫!


戰略論


1943年德國不靠譜的盟友意大利向盟軍投降,英美盟軍第一次獲得了進攻歐洲大陸的機會。此時的斯大林強烈要求英美開闢第二戰場,減緩蘇聯在東線戰場的壓力。然而英美兩國卻沒有從意大利乘勝追擊,重新反攻歐洲大陸,一直到了1944年的時候,英美軍隊才發動諾曼底登陸行動,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英美軍隊之所以不在1943年登陸,主要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意大利地形易守難攻,不適合作為反攻德國的戰場。意大利的地形多山地丘陵,北部還有一個阿爾卑斯山脈,這樣的地形不適合盟軍發起反攻。而且在意大利投降之後,德國在意大利北方扶持了一個傀儡政府,這個傀儡政府一度存在到二戰後期。由於德國和意大利傀儡政府控制了阿爾卑斯山脈,盟軍從意大利登陸成功的幾率並不大。

第二個原因是補給線比較長,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大量物資都能夠從英國運送到諾曼底。假如盟軍從意大利登陸,那麼盟軍的物資就要經過地中海,冒著德國潛艇的威脅運送到意大利。這樣計算下來,盟軍的補給線會增加數千公里,德國最擅長搞得就是潛艇戰,一旦盟軍從意大利登陸,德國使用潛艇封鎖住直布羅陀海峽,那麼盟軍的處境就危險了。

第三個原因是英美兩國有自己的小算盤,雖然在意大利投降之後,斯大林一直懇求盟軍出兵,但是英美兩國為了削弱蘇聯的實力,始終不願意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在意大利向盟軍投降的時候,德國和蘇聯還沒有分出勝負,英美兩國肯定不願意幫助蘇聯出兵。而到了諾曼底登陸時期,蘇聯已經開始反攻東歐,英美兩國眼看就控制不住局勢,假如不立刻出兵登陸,整個歐洲都會被蘇聯控制。在這種背景之下,英美兩國才發動了諾曼底登陸,聯合蘇聯共同打敗了德國。


軍武小咖


怎麼沒有從意大利進攻?盟軍和德軍在意大利一直打到德國投降。從意大利地中海方向進攻德國稱作地中海戰略,是英國首相丘吉爾比較中意的策略,這樣做的好處是英軍如果進軍順利可以搶在蘇軍進入東歐國家以前進東歐國家,這樣就可以恢復英國在二戰前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是一隻在地中海的靴子,本土的地形多少,河流縱橫十分有利於防守,是典型的易守難攻。

應該說這種策略是很有眼光的,尤其是對於戰後歐洲國家勢力範圍的劃分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如果當年真的是英國實現了自己的意圖,那麼戰後就不會出現蘇東集團了。

但是好的意圖是需要實力才能實現,而英國缺乏的就是實力,大英帝國已經是無可奈何的衰落了,從地中海方面進攻德國英國自身的實力不夠,必須要藉助美國的力量才行,而美國人雖說是和英國關係不錯,但是美國人對於恢復英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並不感興趣,而英國人自己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盟軍在進攻意大利本土時,意大利人的抵抗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德軍的抵抗十分頑強,打的盟軍是寸步難行,德軍充分利用意大利境內多山的地形,大量構築工事,組成了很多條防線,這些防線最著名的是古斯塔夫防線,盟軍在這些防線面前是打的十分艱難。

盟軍的機械化程度高,平均每個步兵師有1400輛汽車,基本上能夠一次把自己全部運走,這樣機動性強的優勢到了意大利就成了劣勢了,德軍只要守住幾個山口,盟軍就必須把這些山口要塞攻破,否則自己的後勤補給線無法通過,否則別說進攻就是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摩托化部隊對於道路的依賴性極大,相對來說作為防守的一方,德軍對於道路的依賴性相對來說要小一點。
盟軍在安齊奧登陸中,海軍的表現堪稱完美,在德軍的炮火威脅下,始終保證了上陸部隊的供應,以及後續部隊的上陸,而且在關鍵時刻還用艦炮直接支援陸上部隊,把德國坦克還原成零件,但是地面部隊行動遲緩,結果就是差一點被德軍趕下海,重複在迪厄普的一幕。


意大利是一個狹長的半島,這種地形最有利於兩棲登陸作戰,但是組織登陸作戰需要大量的資源,登陸艇,軍艦,飛機等等,組織協調工作十分複雜,在1944年盟軍的重點就是準備在法國登陸,在地中海的盟軍可以說是在湊活過日子,盟軍組織的安齊奧登陸作戰之所以被德軍差點粉碎,盟軍方面實力不足,沒有敢放心大膽的向內陸進軍是主要原因。運送登陸部隊的登陸艇有很多是借的,到了一段時間還得還給美國人去準備諾曼底登陸,這樣一來在意大利的盟軍就是捉襟見肘了。

對於當時盟國的老大美國來說,從意大利進攻德國是替英國恢復勢力範圍,美國人沒有忘記一戰後,英國怎麼玩了幾個外交動作就把美國排擠出了歐洲大陸,恢復英國的勢力範圍沒我們的事,而且意大利地形崎嶇不利於美軍的摩托化部隊快速運動,在意大利的戰役也表明意大利的地形易守難攻,從意大利進攻德國對於快速打敗德國並不是太好的選擇。
其實,對於從法國進攻德國,積極性最大的當然是蘇聯人,第二大的就是美國人,從法國進攻德國是進攻德國最短的路線,而且法國境內地勢平坦有利於進攻部隊發揮火力和機動性的優勢。美國在1942年就想在法國登陸了,在迪厄普和卡塞林山口的兩場敗仗才使美國人清醒過來,和德國人打仗不那麼容易,這才拖到了1944年,經過充分準備以後,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優勢兵力,這才發動了諾曼底登陸,為了準備這個史無前例的軍事行動,其他的一切都要讓路,至於地中海戰略就見鬼去吧。


紅色手電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否從意大利進軍歐洲,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在《丘吉爾回憶錄》裡,他多次說到了這個問題。他抱怨說,正是因為盟軍否決了他的從意大利進軍歐洲的建議,才造成了二戰後的局勢。由於蘇聯一家獨大的狀況,破壞了歐洲的政治平衡,造成了冷戰的結果。

在北非戰局結束後,盟軍在商討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時,產生了嚴重分歧。丘吉爾為首的英軍人員要求把目標訂為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島。這樣,就可以刺向敵人的“軟腹部”。而美軍則要求儘快結束地中海的戰局,趕快把目標轉向英吉利海峽,準備在西歐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最後,在丘吉爾和羅斯福的斡旋下,盟軍決定先佔領西西里島,如果順利的話再進攻意大利,逼迫意大利投降。這樣,如果意大利投降,德國就必須抽調部隊來替代意大利的29個師,這樣就會分散德國的兵力,為諾曼底登陸創造更好的條件。

結果西西里島戰役進行的很順利,盟軍以較小的代價佔領了西西里島。接下來,意大利國王撤銷了墨索里尼的職務,與盟軍接洽投降事宜。德軍事先發現了意大利的企圖,派遣了大批軍隊進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宣佈停戰後,馬上佔領了意大利大部分的領土,解除了意大利軍隊的武裝,並派特種部隊解救了墨索里尼。於是,意大利對德宣戰,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

但是,盟軍在意大利並沒有象預期的那樣進展順利。盟軍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拿下了意大利南部地區。德國在意大利北部扶植起以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政府。在意大利中部,他們遇到了由德國凱塞林元帥指揮的“C”集團軍群。在德軍精心構築的“古斯塔夫防線”止住了腳步。

在這個時候,盟軍內部的爭論又激烈起來。在這期間,丘吉爾屢次提出要從意大利北部進攻,拿下維也納,進攻德國腹地。但是,最終,丘吉爾的提議被否決,沒有能夠實施。

盟軍從不從意大利進攻德國,與其說是一個軍事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政治問題。在軍事上來看,從意大利進攻德國是可行的。在當時,整個地中海都在盟軍的控制之下,有意大利和撒丁島、西西里島等島嶼做跳板,軍隊不用重新調動部署,有一定優勢的方面。

雖然在後來的安其奧登陸戰沒有獲得預期的戰果,但那是實力不足的表現。大批的登陸艇和軍隊、優秀的將領都調往了英國,準備下一步的諾曼底登陸。留下的軍隊實力不足,無法完成兩棲作戰的任務。如果把投入諾曼底登陸的兵力、資源投入到意大利,那就會是兩樣了。

但是,丘吉爾的提議遭到了否決,最終,盟軍決定在諾曼底實施主要登陸,在法國南部實行次要登陸作戰。這主要是出於蘇聯的反對和美國對蘇聯的支持。

丘吉爾著眼於未來在中歐獲得進展,盡最大可能壓縮蘇聯的佔領區,以為將來戰爭勝利後劃分勢力範圍做準備。蘇聯當然看穿了丘吉爾的企圖,它強烈反對這個提議,並要求切實履行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

而美國為了將來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承諾,也對蘇聯進行了妥協。在蘇美一致的要求下,英國的反對是難以奏效的。這也是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裡面耿耿於懷的地方。

既然在戰略上決定了意大利作為一個牽制德軍兵力的次要戰場,還將大批的兵力、兵器調走。盟軍在意大利當然不會有什麼作為了。而從意大利進攻德國更是無法實現的目標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意大利北邊都是山,怎麼進攻也不比走法國那邊的平原來得利索啊。再說盟軍也進攻了,只不過不是主要方向而已。

意大利北部山多

從地圖上看,亞平寧山脈縱貫意大利,在北方地區雖然有波河平原,但再往北又是阿爾卑斯山脈。盟軍是從中部向北部進攻,而因為亞平寧山脈的阻隔,道路就那麼幾條,美英軍的機械化部隊能怎麼走德國人都一清二楚。在關鍵的隧道、橋樑、隘口擋一擋你,時間就都過去了。盟軍只能是不斷施加壓力,迫使德國人一段一段地後撤,讓出路來。老實說意大利盟軍的條件已經不錯了,雖然沒什麼膽子給德國搞破壞,但至少大部分意大利人也不會死心塌地幫德國人。


後勤保障性價比略低

地中海戰區的後勤保障條件不如英國。雖然從美國輸出的物資到英國比起到直布羅陀要多走一點裡程,但英國的工業化程度高,從飛機、坦克、火炮到航空母艦,從零件到整機都能生產,能支持的戰場容量大。地中海一帶盟軍佔領區沒有太好的工業區,法屬北非和英屬埃及頂多有點修配廠,支持戰爭的能力稍弱一些。因此,從物資的利用效率和配套效益看,以英國為作戰基地要比以地中海為基地更優。當然,更重要的是下面這條。


迫使德國分兵

從英國方向進軍將迫使西線德軍除了地中海之外再關注一個戰略方向,不能把西線的主要陸戰力量都投放到一個點上。美英軍多點突破就迫使德軍最高統帥部和西線德軍都要猜測哪裡才是真正的重點,不能貿然出動。1944年在東線,德軍已經處於這樣的困境,在應付斯大林的多路進攻時捉襟見肘、窮於應付。而且法國西北部地區沃野千里,是適合空降兵與機械化部隊施展的好戰場。就算那裡的樹籬再多再密,對坦克裝甲車而言,也要比意大利北部的懸崖峭壁容易對付得多。而且離著英國又近在咫尺,海空支援只有比地中海更方便的份。

所以,從以上影響因素考慮,盟軍當然應該在意大利投降之後開闢新的戰場,多路向心攻擊,以加速西線德軍的崩潰。


asiavikin


二戰在意大利這個德國的擔保國投降之後,按理說從這裡進入德國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盟軍們依然選擇了從諾曼底進行登錄,而放棄了最近水樓臺的意大利呢?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意大利不方便進攻。

意大利的地形

三面都被地中海所包圍的意大利,本來還有個北邊可以用來進攻,不過可惜的是,意大利的北部有著阿爾卑斯山。再加上意大利進給的地形大多數都是很難以行軍的丘陵以及山地。盟軍自然不會選擇如此複雜艱難的地形,給自己進攻德國製造難度。

再加上當時的大部分物資都在英國,如果要運到意大利,實在是浪費人力和物力,不如諾曼底方便。當然了,盟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意大利作戰的可能性,但是阿爾卑斯山阻礙了他們向北前進的可能性。

加上德國和意大利之間還有一個永生永世好像都要保持中立的瑞士,想要進攻確實是很麻煩的。

所以最後從地形上意大利就被否決了。

意大利對於二戰各國的意義

不得不承認,在二戰時期,德國的國內可以滿足自給自足,甚至可以維持一種沒有在打仗的假象,意大利雖然是擔保國,但是對於德國的意義實際上來說並不是很大。

對於盟軍來說,意大利的投降也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不過就是挫一挫德國的銳氣,讓德國不要再如此狂妄,畢竟德國在二戰的時候對於這些支持國家的策略就是掠奪,少了一個掠奪的對象,是可以給德國造成一些打擊的,儘管實際意義不大,但是戰略意義上是值得的。但是意大利投降之後,它的北部地區依然被德國牢牢的控制住。

而對於蘇聯來說,如果真的從意大利攻打德國,對於一直把地中海看得很重的它們來說是一種威脅。蘇聯認為這是對它的威脅,所以並不願意盟軍選擇意大利。

結語

總體來說,盟軍戰敗意大利的登陸戰總體來說是成功的,雖然因為地形和蘇聯等原因沒有選擇從意大利繼續攻打德國,也是情有可原的。


怪咖侃歷史


1943年7月份,被戰爭拖的內外交困的意大利推翻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組建了以巴多格里奧陸軍元帥為總理的無黨派政府,並於9月3日向盟軍投降,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意大利投降後,盟軍為什麼不從意大利開闢第二戰場,和蘇聯夾擊德國呢?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政治層面:其實按當時老奸巨猾的丘吉爾的主張,盟軍應該在包括意大利在內的地中海沿岸的歐洲軟腹部地帶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這樣,西方資本主義盟國不但可以扼斷希特勒企圖南下近東和中東地區與日本鬼子會師的目的,還能鞏固自己的非洲殖民利益,在戰後也能將東南歐、中歐等地區控制在自己手中,防止這些地區被蘇聯共產主義化。但斯大林卻針鋒相對,極力主張蘇聯和英美盟軍從東西方向會師於德國,當時蘇聯是抗擊德國的主力,是一線打擊德國的老大,美國因為太平洋戰爭沒有結束,迫切需要蘇聯在東線牽制大量德軍主力,同時也不希望英國繼續做他的殖民帝國美夢,也不支持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

二,軍事地理層面,看看世界衛星地圖,我們可知,整個亞平寧半島是個狹長的多山地區,非常不利於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即便盟軍大規模集結意大利,而意大利北部是比我們的八百里秦川都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脈,飛機不好飛,重型武器裝備無法運輸,德軍在這裡佈置少量部隊即可阻止住百萬盟軍,事實上,盟軍也嘗試的從意大利向法國進攻過,只不過讓凱塞林元帥給打回來了。意大利正北是中立國瑞士,整個戰爭期間德軍也沒侵犯過瑞士,而作為正義之師的盟軍也不方便假道瑞士去進攻德國本土。

三、從後勤保障來說,在意大利開闢第二戰場對盟軍的後勤保障是嚴峻的考驗,意大利不像英國,本身的工業產能,資源能源供給能力相當弱,根本承擔不起幾百萬盟軍的物資消耗,而從外面運輸物資的話要走比英吉利海峽長几十倍的水路,中間要經過狹窄而危險的直布羅陀海峽,容易被德國潛艇狼群伏擊,盟軍在地中海的海空優勢並不明顯。而從諾曼底登陸就不同了,英倫三島可提供強大的物資儲備和陸海軍集散地,英國在大西洋還控制著制海權和制空權,為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強大的支援和海空保障。

四、德國的西線主力並不在意大利方向,而在西線的大西洋壁壘上,因為西線有德國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在意大利北部和德國少量二流部隊打山地游擊戰明顯不能消耗德國實力,橫跨阿爾卑斯山的戰略轟炸更無從談起,為加速希特勒的滅亡,也必須從西歐出發,和蘇聯東西夾擊才能奏效。





藝林話史


盟軍:我們進攻了,但是,被打回來了。。。

只要看一下意大利的地形圖,就明白了:意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

有這座山在,盟軍的坦克大炮就不可能飛過去。德軍只用少數兵力,就能守住戰線。

而且,就算是盟軍打過了阿爾卑斯山,後勤補給也是個天大的難題!想想看,盟軍的物資都在英國本土。如果從意大利跨過阿爾卑斯山進攻德軍。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高路陡!德軍只要派出少量飛機,就能封鎖盟軍通過阿爾卑斯山的道路。這麼看,還不如走英吉利海峽。

當然,盟軍為了“應付”蘇聯開闢第二戰場的“請求”,曾象徵性的從亞平寧半島由南向北推進。結果,在卡西諾山等戰役中遭到重挫,傷亡遠高於德軍。一直到德國本土軍隊投降,德軍依然佔領著意大利北部。

而諾曼底就不一樣了,距離英國本土很近,交通便利。而且,又貼近德國本土,對德國威脅巨大。所以,盟軍才放棄從意大利進攻德軍,改為登陸諾曼底。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時期軸心國的三個成員,日本德國和意大利顯然並沒有形成一條心,與日本德國在1945年投降的時間,不同的是意大利早在1943年就已經宣告了投降,但這有人就會奇怪了,意大利與德國雖然不接囊,距離卻很近,為什麼在意大利投降之後,盟軍不從意大利向北進攻德國呢?

其實這種想法在當時盟軍陣營內部是很有市場的,甚至連丘吉爾等人都有想過,以意大利作為基地向北進攻德國,進而在歐洲開闢第2戰場,來拖住德國人進攻蘇聯的腳步。

但是這種想法剛剛被提出來,就遭到了蘇聯方面的強力駁斥。這種說法基本上可以等同於,你們是不是傻?明知道德國那麼牛逼,你們還非得上趕著送死,如果有條件能打那也就打了,關鍵是現在的技術和後勤,根本就支撐不了盟軍以意大利作為基礎進攻北部的德國。既然你們想打德國,來,先來解決眼前的這兩個問題。

一、如何前進的問題。

英美盟軍實在是太蠢了,明知道德國在意大利有兩個師的兵力,沒有幹掉他們也就算了,儘量他們短時間內召集了13個師,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傀儡政權,這就導致阿爾卑斯山脈被軸心國一方牢牢控制,盟軍要想北上穿越阿爾卑斯山,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員代價,就問問,有哪個國家願意承擔起主攻的任務?

二、怎麼保證物資供應。

盟軍距離意大利最近的基地是在北非地區,這裡比較貧瘠落後,基本上難以提供足夠的物資供給,果要想在意大利向北開闢第二戰場,盟軍需要從英美本土直接運送物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行輸送,這樣的補給線太長,不僅需要花費鉅額的開銷,還有可能隨時被敵人切斷補給線。

所以,無論是從當時的整個戰場態勢,還是後勤補給,兩個方面來看,盟軍都不具備在意大利北部開闢第二戰場的優勢,與其將精力浪費在這種毫無意義的地方,還不如直接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起碼後勤補給和戰場優勢都具備了,因此,也就出現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諾曼底登陸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