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劉禪之子劉諶為何要自殺?

雲中飛呀飛


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突然出現在江油,江油守軍馬邈投降。劉禪急忙派諸葛瞻鎮守綿竹。結果諸葛瞻兵敗綿竹,鄧艾大軍直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投降鄧艾。劉禪決定投降的時候,他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則堅決反對。劉諶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劉諶的言語不可謂不豪爽。可惜劉禪投降之意已決,他拒絕了劉諶的建議。劉諶眼看國家即將滅亡,誓死不做亡國奴。劉諶跑到昭烈廟痛哭一場,殺死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後自殺。劉諶也成為劉氏子孫中,唯一一個以身殉國的宗室。



其實劉諶建議劉禪死守成都有一定可行性。鄧艾畢竟只是孤軍深入。只要成都能夠守得住,其他軍隊會陸陸續續前來前往勤王,姜維主力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回援。即使最終免不了國家滅亡,起碼也讓後人看出他們的決心。劉諶寧死不降的品格,受到了後人的讚賞。相比較於他那個扶不起的老爸,劉諶的歷史評價要好很多。



陳世崇曾經評價道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鍾敬伯稱讚劉諶道:北地王恥父之降,大哭祝廟,與妻子俱殺,曰:‘羞見基業棄與他人’,劉諶不愧於其祖,劉禪有愧於其子矣。

毛宗崗評價道: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禪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為漢朝生色。



劉諶以身殉國的壯志豪情固然應該受到後人和歷史尊重。劉諶如果出逃的話,他可以尋找姜維大軍。劉諶找到姜維大軍之後,姜維可以擁立劉諶為皇帝,效仿東晉和南宋重新建立政權。這樣說不定可以延續蜀漢政權。為什麼劉諶不選擇出逃呢?我覺得應該出於以下幾點因素考慮。

鄧艾三萬大軍已經將成都團團圍困,而且成都的兵力一定遠遠少於鄧艾軍隊。在劉禪已經決定投降的情況下,劉諶想突圍而走已經幾乎不可能。劉諶不能選擇突圍,則也很難逃走。當時鄧艾大軍已經在外圍設下包圍圈,劉諶想化妝出逃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情況下兵荒馬亂的時候才容易趁亂出逃,當時成都並沒有打仗。正常情況下,鄧艾不可能讓成都城內的人隨便出去。劉諶逃亡可能性太小。與其逃跑被擒,還不如英勇就義。



其實我倒覺得劉諶當時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逃亡的意思。劉諶在劉禪決定投降之後,還沒有正式投降的時候就選擇了自殺。說明劉諶當時的想法不是逃走另立政權,而是下定決心以身殉國。既然劉諶沒有出逃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出逃,更不會去尋找姜維。否則他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逃亡,即使失敗也會盡力嘗試。

劉諶選擇就死而不是出逃的根本原因,應該在於劉諶心中的傳統觀念。在劉諶心中有強烈的君臣父子觀念。當時劉禪已經宣佈投降,劉諶做為劉禪的兒子和臣子只能選擇接受。在劉諶看來如果出逃投靠姜維是有違父命和皇命的行為。劉諶沒有選擇出逃,又不甘做亡國之君所以才會選擇自殺。當時不僅劉諶有這樣的觀念,包括姜維等人也有同樣的想法。劉禪投降之後,即使姜維還手握重兵,最後也選擇了放下武器。



當時的情況也不允許姜維擁立劉諶稱帝。蜀漢的面積本來就不是很大,蜀漢的統治核心和基礎在成都平原附近。劉禪選擇投降之後成都平原基本上全部陷落,蜀漢的統治根基已經全無。蜀漢的另外一個基地漢中在此之前也已經陷落。此時蜀漢能支撐政權的地區基本上都已經陷落。即使姜維等人擁立劉諶稱帝,他們也沒有稱帝的經濟基礎。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



成都陷落之後,姜維的位置就顯得非常尷。如果成都不陷落的話,鄧艾的位置非常尷尬。姜維極有可能將鄧艾包餃子。成都陷落之後,姜維則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姜維軍隊的處境也非常危險!姜維極有可能被鍾會和鄧艾包餃子。成都陷落之後,姜維軍隊也失去了糧草軍械的支援,姜維僅依靠劍閣附近根本無法長久支撐,劉諶投靠姜維也沒有用。

綜合各方面原因,劉諶選擇了自殺而沒有選擇出逃。當然這些也只是依稀的推測。劉諶沒有選擇出逃的真實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依稀說史


劉備的兒子、後主劉禪有七個兒子,長子劉璿(xuan)、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五子劉諶(chen)、六子劉恂(xun)、七子劉璩(qu)。

這七個兒子中,只有五子劉諶是個有骨氣的人,其他幾個都是懦夫。我覺得劉諶不像是劉禪的親兒子。懷疑是不是有人錯抱了,為何有此疑問?咱們往下看。

我們都知道“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吧?說的是蜀國滅亡後,劉禪做了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的俘虜。有一次司馬昭邀請阿斗觀看川劇,當時蜀國大臣看到家鄉戲不由的落淚,這就是觸景生情的由來。

司馬昭觀察阿斗,看他沒有任何傷心的意思,於是問阿斗:“思蜀否?”阿斗笑容滿面的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這裡多好玩啊,我想家幹嘛?



劉禪確實是個窩囊廢,在鄧艾、鍾會等人進攻蜀國的時候,他不是想辦法調兵遣將禦敵,而是在“大漢奸”譙周的鼓動下準備投降,劉諶聞之急忙找到了老爸。

劉諶從小被父親封為了北地王,他想勸說父親同仇敵愾,誓死保家衛國。劉諶問:“聽說父親要投降。”劉禪說:“大臣都說不要和魏國死磕,這樣做無疑“以卵擊石。”“聽人勸吃飽飯”,我怎能不聽大臣意見而令全城百姓流血犧牲呢?劉禪說道。

“父親,你說的滿朝文武皆降,不過說的是“大漢奸”譙周一人吧!”

譙周當時是蜀地大儒,官拜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等職。他是反對“北伐”的頑固分子,投降派的主要人物。——引自《三國演義》

劉禪被兒子問的啞口無言。




劉諶繼續說道:“我爺爺活著的時候(劉備),曾經對我說,譙周這個人將來要干預國政。丞相(諸葛亮)也曾斷言,這是一個有反骨之人。現在他果然妖言惑眾,擾亂人心,父親應該把言降的譙周斬之,以安軍心!

劉諶見父親無動於衷,於是接著分析道:

兒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姜維全師,皆在劍閣,若知魏兵犯闕,必來救應:內外攻擊,可獲大功。豈可聽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乎?”——引自《三國演義》

阿斗已經不耐煩了,勃然大怒道:“小毛孩子你懂個屁,你知道天意不可違的道理嗎?”快快退到一邊去!

劉諶跪下痛哭流涕,說,“父親不能輕言放棄祖宗家業,江山來之不易!再者說了,誰勝誰負尚未可知”。



劉禪轉身要走,劉諶跪爬抱著父親的腿,哭著說:

【若勢窮力極,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很顯然,劉諶要和蜀國共存亡,講真不愧是條漢子。劉禪多有幾個這樣的兒子也不會亡國。

劉禪忍無可忍,一腳踢開兒子,劉諶頓足捶胸放聲大哭,口中念念道【先帝非容易創立基業,今一旦棄之,吾寧死不辱也!】

劉禪置若罔聞。甩開劉諶到後邊找譙周寫降表書去了。

劉諶無奈站起身來,抹了一把眼淚,牙關緊咬按劍回到了王宮。王妃崔氏見丈夫臉色陰沉,臉上似有淚痕,慌忙問:“何人惹王爺生氣了?”劉諶就把魏國要進攻蜀國,老爸要投降的事說了一遍。

末了,劉諶說:“父皇已經寫好了降書,明天準備獻城投降,我無顏活在這世上,只有一死以慰先帝之靈,我誓死不做屈膝投降之人。”

崔夫人一聽,不由的向丈夫投去欽佩的目光,“大丈夫死得其所,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然則且慢,先讓妾身先死,夫君再死不遲。




劉諶驚異道:“夫人何出此言,你為什麼要死呢?”崔夫人道:【王死父,妾死夫,其義同也。夫亡妻死,何必問焉!】說罷一頭撞柱而死。享年33歲。

劉諶悲痛異常,罷、罷、罷,轉身尋找三個兒子。劉諶看著一個15歲,一個13歲和一個9歲的兒子,心如刀絞,一狠心,上去一劍一個刺死。

劉諶反身來到妻子房間,割下妻子的頭,提著來到了昭烈廟中,放在供桌上,伏地痛哭道:“爺爺,不肖之孫劉諶前來贖罪,爺爺創下的基業丟了,孫愧對爺爺啊!”言未幾,嚎啕大哭。

“今殺妻滅子,為的是以絕掛念,還望爺爺知孫一片苦心”,劉諶好像對著爺爺說話,然而,昭烈廟中除了塑像外沒有任何有生命力的跡象。“爺爺,吾去也”,說罷,劉諶自刎而死,享年38歲。

綜上,劉諶想用鮮血喚醒父親和大臣們的鬥志,可是除了令人感慨以外,沒起到任何作用。第二天,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劉諶這樣做值得嗎?


秉燭讀春秋


關於劉禪這個很有骨氣的兒子的記載還真的不多,最出名的大抵就是公元263年,他勸阻其父不要投降無果以後,劉諶選擇殺掉自己的妻兒,最後自己前往劉備的昭烈廟大哭一場,隨後自殺,成就了這段很有氣節的故事;

題中講劉諶為什麼不去投奔姜維?為何要自殺?先說他為什麼要自殺吧,劉諶應該是出生在蜀國成立以後的,所以肯定是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而漢朝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撥亂反正以後,世人基本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劉諶毫不例外;

而儒家強調忠孝禮儀信,忠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的思想很封建,所以從某個方面而言,劉諶也是這種思想下的犧牲品,在國破的時候,國不存家何在?選擇了自殺這樣的一條路來彰顯自己的忠義;

這一點上,他父親劉禪是不一樣的,劉禪的思想實質上應該屬於軍隊思想,跟他爸南征北戰,多次面臨死亡,所以劉禪最最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命,投降對他是最好的路。

那麼,劉諶為何不去投奔姜維呢?我們先看下,當時鄧艾是兵臨城下的,幾乎是包圍了整個成都城,而當時的姜維在哪兒?姜維在廣元劍閣,這劍閣距離成都按照現在的計算,那是248公里,按照書中記載,那也是300多公里,這距離是相當之遠;

而且當時的鄧艾率軍已經到了成都門下,所以劍閣和成都之間幾乎是被阻斷了,劉諶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幾乎是不可能安安穩穩跨越300公里去投奔姜維的;

所以,劉諶只能在蜀漢高層大都投降的局勢下,以死明志,以死來彰顯蜀漢的精神不倒!

只可惜,蜀漢氣數已盡,天下大一統是勢在必行的,即算是姜維這樣的大才也無力迴天!





姬不凡


劉禪之子劉諶(shen),很多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在讀到劉諶先殺妻子,隨後自殺的橋段都無不感到劉禪之怯懦,惋惜蜀漢終究難以興復漢室!

而劉諶為何自殺呢!很顯然作者是有意對這裡賦予濃墨重彩的。劉諶自殺,拋出了蜀漢滅亡的事實!以昭烈皇帝劉備為始的蜀漢政權就此宣告瓦解!

而也有人會惋惜天之驕子“姜維”!如若計成,則蜀漢可復矣!在蜀漢已亡的情況下,作者刻意這樣安排只為給姜維一個忠肝義膽之稱吧!

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諸葛詹戰死...蜀漢氣數已盡,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實屬不易!換句話說,劉禪之舉也是最好的決策了,也是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蜀漢莫大的諷刺了!

而為何劉諶非得自殺,而不去找姜維呢?

如上所言,蜀漢氣數已盡,已無回天之力。即使姜維再有能力,也終究於事無補!已成定局!

而鍾會那三十萬大軍,畢竟不是蜀漢之軍,又怎會輕易為姜維所用?




你我都是歷史


結合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劉諶有沒有可能衝出成都,甚至究竟知不知道姜維和他的軍隊仍然健在,這恐怕都是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真實的三國曆史,有一個細節是相當模糊的,那就是當鄧艾突然攻克江油,又在綿竹關大破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之後,在成都城內完全陷於混亂的劉禪,到底知不知道數百公里外,劍閣的姜維仍然率軍死死頂住鍾會的進攻?考慮到當時的通訊條件,在鄧艾沒有偷渡陰平之前,成都方面的蜀漢政權一直自信的認為姜維能夠在劍閣擋住魏國集團的進攻,可隨後突然得知成都和劍閣之間的江油城被攻佔,鄧艾率軍直撲成都,在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之下,成都方面根本無法及時收到來自劍閣方向的消息,甚至第一時間根本就無法判斷鄧艾的軍隊是怎麼出現到了劍閣的後方。



就算在鄧艾兵臨城下時派信使衝出前往劍閣報信和打探消息,結合當時的交通限制,短期之內是不會返回的,已經殺到成都外圍的鄧艾,理論上自然也會利用這一大好機會封鎖成都對外的消息渠道,因此在劉禪選擇投降之前,至少在成都的蜀漢政治力量當中,恐怕還無法明確姜維和他的軍隊是否存在,是否已經被鍾會的主力軍隊消滅,或者已經被曹魏集團的主力擊潰,劍閣已經失守,這種判斷恐怕已經成為了城內很多蜀漢官員的想法。

所以即便劉禪的第五子劉諶挺身而出,表達了誓與成都共存亡的信念,再不瞭解劍閣前線戰況的情況下,劉諶也只能空喊口號卻無法做出實際行動,畢竟此時成都城內的軍事力量已經在綿竹關之戰中消耗殆盡,數百公里外的劍閣方向更是消息不明,在第一時間無法與姜維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指望劉諶與姜維聯合,這種設想並不現實。當然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一個想法,如果劉諶不願投降,為何不考慮衝出成都前往劍閣與姜維匯合,這樣的設想其實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由於此時鄧艾的兵團已經抵達成都,成都與劍閣方向的通訊聯繫基本已經被切斷,劉諶根本沒有渠道沿路前往劍閣與姜維匯合,且退一步講,就算劉諶能夠僥倖出城並且一路喬裝打扮向北而去,隨著劉禪的迅速投降,進入成都的鄧艾也會在第一時間控制劉氏皇族的全部成員,以免再生大亂,那他自然也會發現後宮當中劉禪少了一位皇子,也會判斷出他的去向,在隨後可能展開的重兵追捕之下,劉諶能夠擺脫追捕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是,作為蜀漢政權的心臟,一旦成都淪陷,那蜀漢集團又有何機會復興?事實上在歷史為數不多的記載當中,劉諶堅決地選擇抵抗到底,但他的計劃並不是喬裝出城與外圍的蜀漢軍隊匯合,而是計劃堅守成都等待其他援軍的到來,而這種想法是最符合事實的。

因為成都能夠保住,蜀漢政權堅守的信念才能進一步穩固,伴隨著南中、永安或者劍閣各路援軍的抵達,成都一戰不一定會走向失敗,可一旦成都選擇投降,即便劉諶突圍衝出成都,向其他某一個方向撤退,伴隨著劉禪和成都向四川各處守衛的蜀漢軍隊發佈投降令,當大部分蜀漢軍隊選擇投降,只剩下少數據點的劉諶和剩餘少量的蜀軍,又有多大的可能去扭轉局勢?例如隨後堅守長達半年之久的永安,半年的時間擋住了數萬東吳軍隊的進攻,可又能怎麼樣?進退無路,也沒有其他蜀漢軍隊的支撐,最終的結果也只能選擇投降!

劉禪如果選擇抵抗到底,也許還有翻盤的可能,但當他選擇投降以後,等待劉諶的,也只有用全家的死亡來維護蜀漢政權最後的榮譽!


遼寧資深球迷


劉諶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個二子,31歲的時候被劉禪封為北地王,鄧艾兵臨成都城下之時,勸誡劉禪坐最後的抵抗,但是劉禪依舊選擇了投誠,最後在絕望中自殺於昭烈廟,時年三十七歲。

所以劉諶自殺是絕望最後的一絲抗爭,也是對父親投誠的絕望之舉,他用自己的生命贏得了該有的尊重,也不枉是昭烈皇帝劉備的後人。


劉備一世英雄,可惜兒子劉禪沒能繼承他的英雄氣概,最後蜀漢二世而亡。劉備白手起家,用盡一生心血,最終成就了三分天下,劉備死後諸葛亮也稱了一陣子,可以蜀漢本身的國力就不強大,而且內部紛爭不斷,所以在沒有能臣明君的時候,滅亡的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在鄧艾兵臨成都時,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鄧艾奇襲成都,所帶的人馬並不多,而且又經歷過一場大戰,自身的戰力也有所下降。而成都作為蜀漢都城,也是城高牆厚,當年龐統就死於成都之下,如果防範一下,是可以抵擋一陣子。


此時鐘會和姜維勝負未分,將來天下之事沒定,並且鄧艾是奇兵,並不能持久戰,所以只要能拖住鄧艾,等到姜維和鍾會決戰的結果在做選擇也未嘗不可。

退一萬步說,與劉諶所說,南下,逃到南蠻之地,也是一種選擇,可惜劉禪沒有進行這樣的選擇,而是在譙周的忽悠之下選擇了亡國。(現在很多人給劉禪洗白,小編認為亡國之君難道還能是很厲害的存在,一個守不住祖業君王,就是無能的表現,清朝咸豐丟了香港,還沒有見面入太廟,像劉禪沒有一點愧對祖先的人,還值得表揚嗎?)

劉諶無論怎麼說,在蜀漢皇族是英雄,是有骨氣和羞恥心得人,所以他不會成為亡國奴。這才在絕望中自殺於昭烈皇帝廟。


帝國烽火


公元263年,魏國派遣大將鄧艾、鍾會攻蜀。在鍾會與蜀漢將軍姜維對峙之時,鄧艾偷渡陰平,繞過蜀漢防線,突然兵臨蜀漢都城——成都。

蜀漢後主劉禪準備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劉諶權力勸阻無果。劉諶悲憤至極,於祖廟哭祭先祖劉備,先殺妻女後,自殺殉國。戲曲有《哭祖廟》

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率文武官員出城向鄧艾投降,並命令堅守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鍾會圖謀復國,事敗身死。


林城布衣10001


公元263年劉禪誤信宦官黃皓延誤戰機,加之諸葛瞻決策失誤大敗鄧艾,之後劉禪看大勢已去,便採納了譙周的建議投降。劉禪下了投降曹魏的決定後,他的兒子劉諶憤恨的勸說劉禪,就算國家滅亡我們也要戰死在最後一刻,只有這樣光榮的死才有臉去見劉備。結果劉禪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繼續決定向曹魏投降。劉諶感覺這種投降是非常恥辱的,就跑到祭祀劉備的照烈廟中哭訴,等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殺了,然後自殺。

至於你在問題下面描述劉諶為什麼不去找姜維,姜維可以擁他為帝的問題。先不說劉諶有沒有機會找到姜維,從基礎的方面講劉諶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長子劉璿健在,按照當時嫡長子繼位的傳統,姜維就算擁護也該是劉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從正面的角度看劉諶的行為是有骨氣,慷慨激昂為劉皇室立碑捐軀。那麼從現實的角度看劉禪輕信宦官黃皓,可以說對這場戰爭是毫無準備,咱們都說不打無準備之仗。那麼當時蜀漢在處於絕對的劣勢下,明顯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誓死抵抗讓劉氏一脈被屠戮殆盡,讓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道這樣才算是忠烈?



最後為譙周這個儒臣正下名,難道譙周這樣的人才不知道勸劉禪投降會被天下人所唾棄?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力排眾議去出這樣的主意呢?其實回頭看看當時的形勢,蜀漢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吳國。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反正都是寄人籬下,還不如選擇曹魏這個強大的主子。


追記歷史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些都是蜀漢後主劉禪的專用詞語,後主劉禪胸無大志,只求自保,根本不能恢復蜀漢基業,自從諸葛亮死後,就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大將魏延被殺,長使楊儀雖然有才但不能執掌蜀漢,姜維雖受諸葛亮的囑託,但沒有兵權難成大事,既然都沒有人能夠為國家效力,那這個國家滅亡就是時間的問題,因此當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後主劉禪就屁顛屁顛地捧著玉璽出城投降,而他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卻寧死不降以身殉國。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為主帥,諸葛緒、鄧艾為大將,率領十八萬大軍,兵分五路南征蜀漢,當時鍾會被蜀將姜維抵擋於劍閣而無法入蜀,雙方勢均力敵,不能進退,鍾會被死死拖住,抽身不得,急的他焦頭爛額,就在此時,已經攻佔沓中的鄧艾想到了一條偷渡陰平的計謀,隨後,鄧艾帶領數千士兵從沓中出發,穿過陰平小道,直撲涪城,由於涪城守將馬邈的投降,蜀將諸葛瞻父子在綿竹不敵鄧艾,導致鄧艾衝破最後一道防線,帶領魏軍直抵成都城下,當時在城中的劉禪接受了益州本土勢力譙周等人的勸告,出城向鄧艾投降,蜀漢自此滅亡。

北地王劉諶自幼聰明,在劉禪的七個兒子當中,只有他有先祖的風範,當劉諶得知是譙周向後主出的餿主意時,那是氣不打一處來,大罵道“你這膽小怕死的書生,哪裡有兵臨城下、還沒有開戰就讓皇帝投降的道理”,可是如此的肺腑忠心之言,並沒有把早已嚇破了膽、膽小性命難保的劉禪回心轉意。

劉禪只是冷冷的讓劉諶閉嘴“你小子還年輕,血氣方剛,別說這麼多”,北地王劉諶絲毫也不退讓,說道“爺爺昭烈皇帝,武鄉候諸葛亮還在的時候,這譙周是何人?能到這殿前說話嗎?如今,我成都還有數萬兵馬,劍閣那裡還有姜維的蜀軍主力,鄧艾不過一萬餘人,攻城尚顯不足,只要我們堅壁清野,絕對不出戰,等待姜維回師,鄧艾就如同甕中之鱉了,如何能贏得了我們,您怎麼能輕易地把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白白送掉呢?”。

然而劉禪心意已決,根本就聽不進劉諶勸告,第二天出城投降。


劉諶看到父親如此執著,堅決要投降,氣沖沖的回到家中,他義憤填膺,坐不住了,祖宗江山就這樣丟了,,劉諶便來到了昭烈廟祭祀劉備,劉諶的妻子,聽聞劉禪如此行為,也是伏劍殉國,先劉諶一步自刎,劉諶見妻子如此剛烈,乾脆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給殺了,獨自在先帝廟前哭訴一番,最後自刎以謝天下。
劉諶無疑算得上頂天立地的真漢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魏軍長驅直入兵臨城下之際,面對蜀國一片投降聲,劉諶的心裡是何等的難受,先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讓不爭氣的父親拱手送人,一聲血性的錚錚漢子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難道劉禪是當年在長坂坡附近被父親劉備作秀似的把劉禪往地上一摔而導致了弱智,難道劉禪是為了報復父親當年不負責任的一摔,他也不負責任的也要把劉備打下來的江山給摔了?看起來劉禪是有病。


一腔悲憤的劉諶縱有經天緯地之才,進平臺一己之力終究迴天乏力,在滿朝文武都主張投降的背景下,劉諶的聲音是微弱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來喚醒那些懦弱的人們,於是就上演了一曲殺妻弒子的悲劇。

在成都南郊武侯祠中,有一座氣勢宏偉的劉備殿,正中有劉備的貼金塑像,在其左側陪祀的不是他的兒子劉禪,而是孫子劉諶,人們感念劉諶英勇殉國,是劉家的孝子賢孫,故而有資格在劉備身邊享受祭祀。









遺產君



眾所周知,蜀漢賢相諸葛亮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屢次率軍北伐,卻都因種種原因而失敗。心情抑鬱加上長期操勞政務,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最終病逝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蜀漢百姓聞之,本欲爭相修建祠廟以示紀念,但被劉禪禁止,後在向充等人的勸諫下才同意修建武侯祠。明朝初年,武侯祠重建時被併入相鄰的漢昭烈廟(即劉備廟),形成了如今武侯祠君臣合廟的格局。

▲諸葛亮新版劇照

然而令許多人疑惑的是,在如今武侯祠劉備殿中,手持玉圭的帝王像旁邊卻只有劉禪之子劉諶(chén,作姓氏時讀shèn)的陪祀像,而無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的塑像。劉禪,小名阿斗,傳說其母甘夫人因夜仰吞北斗而懷孕,故取此名。但可惜的是,劉禪的人生並未像眾人期盼的那般神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率大軍伐蜀,後主劉禪與大臣譙周等人獻城投降。

▲後主劉禪劇照

當然,如今有很多人覺得這正是劉禪大智若愚的一面。但在子淵看來,這只不過是現代人所崇尚的“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存智慧。在蔣琬死時劉禪已經46歲,熱情與雄心早已消磨殆盡,畢竟像劉備那種拼搏幾十年直至暮年依然壯志不熄的人,永遠是少數。有人認為劉禪選擇投降是出於仁愛,是顧惜百姓,卻選擇性忽視了同一時刻為社稷殉死的北地王劉諶。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烈士的。劉禪能獲得今人如此大的認同,恰恰因為他和我們一樣,不過是熱愛生命的庸人。

▲武侯祠中的劉諶塑像

相比之下,北地王劉諶的表現擔當與其父相比如同雲泥之別。劉諶,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子,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受封北地王。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在主降派的勸說下意欲投降,劉諶卻主張拼死一戰,還擲地有聲地說唯有君臣同心背城一戰、為社稷而死,方有面目見九泉之下的先帝英靈。可惜劉禪不為所動,而是繼續和譙周商議投降大業。

▲如今的古娘娘廟

劉諶為國家滅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憤,遂前往劉備當初稱帝時建立的宗廟中哭告。隨後親手殺死子嗣,與崔氏等兩位妃子在廟中以身殉國。魏國佔領成都後,當地百姓為保護劉備宗廟,改為廣生宮道觀。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廣生宮道觀重新修繕,更名古娘娘廟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

▲昭烈帝劉備惠陵

而在武侯祠的劉備廟中,劉諶因壯烈殉國得以陪祀。據說另一側本有劉禪塑像,但在宋元期間陸續遭到破壞,時人不齒他的懦弱,故不再為他重塑雕像。對於這段歷史,毛宗崗留下了“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禪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為漢朝生色”的評價,令後人無不感慨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