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讀人無數!我是明海,專注於有趣人物的撰寫!

有這樣一個人,毛主席受他的影響寫出了《心之力》的曠世奇文,蔣介石在火車上看到他的心學,大讚後把名字改成“中正”;讓日本強大起來的“明治維新”就是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創辦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他。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他就是我這篇文章要寫的傳奇人物——王陽明。

他創立的心學在人工智能時代,我相信會越顯重要,所以我們不得不去了解呀!

在過去工業革命的時候開始,知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的教育側重的是教;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在現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變的時代,也就是在二十一這個世紀,逐漸開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發揮智慧的作用。知識是教我們尋找到某些東西,而智慧是讓我們懂得放棄某些東西,這樣才能走得遠。而這一切,王陽明心學就發揮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內心的良知,不斷修煉自己內心,學會判斷是非,注重人的內心感受。


這篇文章我就從“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去講!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要想了解王陽明如何做到這三不朽,那就先來看一下何為“立德、立功、立言”?

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而現在很多標準那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接下來我就具體講講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分別情況: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一、王陽明的立德

第一個立德就是平定寧王,這一看像是立功,其實也包含著立德。

當時面對朱宸濠要造反,內心掙扎要不要出兵呢?如果出兵就可能違抗命令,因為情況緊急來不及跟皇帝彙報,而且很容易被小人陷害。後來遵循自己的內心,憑良知去做事,挽留了國家。其實王陽明當時就一直被穿小鞋,甚至自己的功勞還被皇帝和一些奸臣給奪取了,打得差不多叫王陽明退兵等他們來,還被誣陷。

這種嚴峻的環境我相信很多人是自私的,而王陽明的“我心光明”德行是實實在在的,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王陽明提出的萬物一體,是希望每個人都發自良知去愛人,愛世界,愛天地萬物。這就是立得。

王陽明舉例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時,必會自然而然地生出害怕和同情之心,這說明我們的良知跟孩子是一體的。或許有人說,小孩是人類我們才有這個心態。其實我們看到飛禽走獸發出悲哀或恐懼時,也會產生不忍心聽聞或觀看的心情,說明我們與飛禽走獸的良知是一體的。”

王陽明既發展了傳統的文化,也具有批判性思維,提倡“不以說是非為是非”,不能活在權威之中和完全接盤舊的東西。這些也是立德呀!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二、王陽明的立功


1、第一個立功就是——去贛南剿匪

南贛地區土匪鬧得慌,那裡崇山峻嶺,洞穴密佈,只有飛鳥能和外界溝通。這裡成為土匪的安樂窩,因為官兵一來,他們能輕易化整為零,官兵一走,他們又重新聚合。所以四川組織多次圍剿,但收穫甚微。

王陽明被派去剿匪,很快就徹底平定了南贛匪徒,讓百姓回覆安定的日子,而且發現人們當土匪的問題上報朝廷,對百姓實施更好的政策。


王陽明在軍事上用了三大招剿匪:

第一、不重形式,只重實質。之前的南贛巡撫都喜歡調動四川部隊,場面壯觀,其實是形式主義,到了山區沒有優勢;第二、以賊攻賊。任何王朝的軍隊的正規軍很少訓練山地戰,王陽明利用一些賊來對付賊;第三、心裡戰,真真假假,讓人捉摸不透。


2、第二個立功是——平定寧王

這個開頭已經說了,平定想謀反的寧王,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還是按良知做事。

1519年,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蓄謀已久的寧王組織了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準備一舉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奉命阻擊。他採取圍魏救趙戰術,直接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寧王首尾無法兼顧,只好回師救援,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上。期間,王陽明下令將寫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的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王陽明使用了這招戰術,讓敵軍軍心譁變。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在短短35天的時間內,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王陽明以一萬兵力戰勝了寧王。

雖然迅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可王陽明不但沒有受到嘉獎反而招至飛來橫禍。朱厚照皇帝怪罪他打得太快壞了自己出徵以便炫耀自己的功勞,後來讓他放了敵人,可以說得到的待遇非常不公平。


3、第三個立功就是——恢復廣西的戡亂

從明朝開國以來這裡就經常鬧動亂,在王陽明前面的官員韓雍動用十幾萬兵力,花費無數錢財都失敗了。而王陽明在重病的情況下,動用兵力才一萬多,除了必需的軍費供用外,王陽明沒有花費國家一分錢,很快就平息這場戡亂。

在戰後還修築寨堡,增設學習,任用人才。

王陽明這次戰爭用時間之快,兵力之少,錢財之少,治理之好,這簡直是奇蹟。


王陽明可以說是戰必勝,是軍神。


三、王陽明的立言

王陽明留有很多家訓、家規、家書,還有一本弟子幫整理的《傳習錄》。其實他的心學更是影響深遠!

心學方面的立言主要有三個方面: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1、心即理

說到傳統儒學,我們可以聯想到“存天理,滅人慾”之類的話,可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理學把心分為性和情兩種,這兩種都是與生俱來。“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慾,理學家要求人們不要表現情慾;“性”是一個人作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義禮智信等“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學大師朱熹說: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性與情本來就是人的兩條腿,理學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性”這條腿,這樣就缺了“情”這條腿,然後需要通過到心外去尋找另外一條腿來彌補。對萬物萬事進行“格物”,從而得到各種各樣的天理與道理(也就是格物致知),來彌補心的不足。

但王陽明認為,心即理,不需從外面尋找。對於心中的情,只不過是性上的一層灰塵,吹吹就行了,沒有什麼大驚小怪。情慾是人與生俱來,不必壓抑,可以表現出來。但要有個合適的度,過與不及都不好。比如朋友去世,傷心與哭本來就是良知讓你這樣做的,所以不必要壓抑自己,但不能長期傷心與過度傷心。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2、致良知

“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能判斷是非、善惡、恥辱等等。比如說你和朋友鬧掰,一天朋友急需用錢但又缺錢,良知告訴你應該借錢給你朋友。但我們心中有很多顧慮:怕朋友還不上、曾經跟我吵架、有的還幸災樂禍等等。我們應該按良知行事,其他統統去掉。

所以我們發現,良知有時會被遮蔽,這要我們光復良知。我們平時活得那麼累,因為就是不聽從真正的內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麼都考慮,私慾太多幹擾。其實人活著沒必要搞得那麼累,遵循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做事就好了。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3、知行合一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知行合一不是說知道與實踐相結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釋呢?

王陽明舉了兩個例子:好好色,惡惡臭。

意思是看到美色,這是“知”,喜歡美色,這是“行”;聞到臭味是“知”,討厭臭惡是“行”。比如我們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應就喜歡,聞到狗屎就討厭。“看到”與“喜歡”,“聞到”與討厭其實是同時產生的,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停頓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毛主席受他影響寫出《心之力》曠世奇文,蔣介石受他影響改了名字

總結一下:

王陽明的立德——在於提出萬物一體,提倡人們愛人,愛物,愛世界,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王陽明的立功——在於平定寧王、南贛剿匪、回覆廣西戡亂;王陽明的立言——在於傳習錄和很多家書就於後世,在心學上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讀人無數!我是明海,專注於有趣人物的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